李银兴
〔摘要〕湘西民间艺术是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本文通过对湘西民间艺术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艺术的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使湘西民间艺术永葆活力,让湘西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关键词〕湘西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
湘西民间艺术,是生活在湘西这块神秘地域的湘西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集体创造的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展示湘西历史文化的内涵和渊源,湘西民间艺术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湘西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同时与各民族的文化感情、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是湘西各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独特的社会环境,独特的民族生活方式,独特古朴的民风民俗,孕育了独特的湘西民间艺术。湘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蕴藏深厚覆盖面广,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富于幻想和热情,保留着厚重的巫风文化印记。它为中国民族艺术传统提供了新的艺术元素,反映了湘西人民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和民族心理素质,表现了勤劳勇敢的湘西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憧憬。在历史的长河中,湘西土家苗汉各个民族的艺术元素互动互渗,交融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湘西民间艺术,直接展示了湘西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特质,是湘西人精神风貌和聪明才智的具体观照。
一、湘西民间艺术的现状
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古老多姿的湘西民间艺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忧虑。财政贫困导致保护机制的脆弱,传统手工艺生存环境形势严峻;一些优秀的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等文化遗产在逐渐消亡。许许多多我们曾经朝夕相处、司空见惯的东西,悄然随风而逝。例如在五代时,土家织锦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以工艺织法独特及图案纹样的原生性而闻名全国,但是其采用原始织机手工而成,不能与现代机器生产竞争,随着大师们的相继作古,已渐失原有品位和魅力。
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且又特殊的工程,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一条有特色且符合本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通过考察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现状,可以看出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对全民而言,其保护理念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除了在城市里做宣传、电视里做讲座、大街上挂横幅、贴标语,还必须深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去,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近距离的为民众做宣传,调动广大民众切实参与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来。
2、现代文明的冲击。在社会现代化的今天,物质文明所产生的力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对人类的生活观念以及认知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湘西地处湘鄂渝黔边区,生产落后,经济欠发达,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以经济为本位的思想很快占据主导思想,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难以在现代市场行为中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这些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渐渐地被冷落或遗忘。同时,随着湘西地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以及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等各种因素,使得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现象遭到冲击。由于失去了原有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很多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慢慢地趋于频危、走向消亡。
3、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民间艺术文化是民族个性、民族精神、审美习惯等“活”的显现,其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总是依托于人本身,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耳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因此,对“人”的保护尤为重要。湘西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现今年轻人为个人前途或生计在外奔波,很少有人安心留在家里学技艺。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来学习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因受到当地风俗的同化和影响,也在慢慢淡化中走向逐步湮灭。
二、湘西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特别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要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和振兴。这些措施实质上就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种文化样式的保护并不仅仅是对这种文化的被动维护,它需要保护者在观念与行动上真正做到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如何保护和传承湘西土家族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发展与创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无疑是当代人必须担负起的重任。
1、提高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整个中华文明的完整性、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这样的意识和价值观念,我们还当以理性的态度,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作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湘西各级政府作为实施保护工作的主体,除了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建立相关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等工作外,还必须积极开展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宣传展示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2、将民间艺术文化纳入教育体系。教育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教育本身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国民可以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伟大,并以此为荣,从而在内心树立起对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首先在湘西的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开设相关的民间艺术专业,建立民族民间艺术工作室,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民艺宣传、表演活动,加强全民的参与、保护意识。另外在湘西的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研究专业,从学术理论的高度去对湘西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大量出版发行介绍民间艺术的书籍,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民众从横向和纵向全面地了解湘西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学校教育使国民从小接受民间艺术文化的熏陶,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形态,在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3、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4、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形式抢救濒危项目。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我们不仅仅要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其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而且必须实地挖掘调查,将大量的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予以系统的整理、归档。特别对于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收藏其实物是往往不够的,必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采访民间老艺人,用声像的形式予以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保存下来,并建立档案库。
5、正确处理好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依赖于不同的生存环境,离开了这个生存环境它就要变种,因此我们在保护民间艺术时,必须开展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
6、推动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民间艺术在当代要生存,不能仅靠保护,必须推动其创新发展。一方面我们继承民间艺术的形式和技艺,将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可以对民间艺术的材料、形式、制作工艺进行探索,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开发出新的形式,从而将保护与传承发展相结合。
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是湘西各族人民赖以确立独特身份的综合工程,只有真正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保持住中国自己的特色,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湘西民间艺术必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其前景也必定灿烂辉煌。随着时代快速向前发展,它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将会越显突出,我们应与时俱进,举全湘西之力把这项宏伟的、具有使命意义的工作推向深入。(责任编辑文键)
参考文献:
[1]舒鑫.湘西地区民族传统手工艺数字化保护研究.美术教育研究,1994-2012
[2]王文广.论湘西民间美术个性的保持.装饰,2006(8)
[3]谭建斌.论湘西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艺海,2010(10)
[4]明跃玲.民间艺术_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再现_湘西民间艺术的人类学解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7)
[5]田特平.湘西民间艺术概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