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

2015-12-30 15:33曹艳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傈僳族文化遗产舞蹈

曹艳

〔摘要〕傈僳族舞蹈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其保护与开发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要在民间“活”的生活之中进行活态保护,将其转化为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关键词〕傈僳族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建议

一、认识傈僳族舞蹈,保护傈僳族舞蹈的意义

(一)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起源和特点

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发源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阿尺木刮”又称“阿尺木刮哇其”,是傈僳语,“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或调子的意思,“哇其”为跳舞。“阿尺木刮哇其”即为“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舞”,属于集体自娱性舞蹈。“阿尺木刮”歌舞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更直观地体现了傈僳族与山羊所结下的不解之缘。“阿尺木刮”是傈僳族历史的缩影,是傈僳族文化和民族血脉的传承。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居云南省西北隅,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带。维西是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度、缅甸、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是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山区地貌的影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自然景观也十分壮美,境内群峰竦峙,江河奔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素有“滇西北生物基因库”之称,此外还有“兰花之乡”、“滇金丝猴大乐园”、“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等之美誉。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长期的历史创造了傈僳族把物候、节庆、生产结合起来的自然历法;维西县叶枝镇农民哇忍波创制的傈僳族音节文字;傈僳族英雄恒乍绷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傈僳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如今的维西县拥有着诸多文明财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民族民间传统口述文学、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保和镇大祠戏、民族民间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等等,而“阿尺木刮”正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阿尺木刮”有着大多数传统民族艺术的共性:

(1)传承性,“阿尺木刮”的传承是原始的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2)存储上的易逝性,没有完善的档案和目录,加上传承方式的原始,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破坏和遗失;

(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阿尺木刮”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她的存在依赖于傈僳族的民族生活,并不因其他因素而消逝。

(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阿尺木刮”的根在维西,唯有扎根于此,才能保持其生机与活力。

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阿尺木刮”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唯有全面把握“阿尺木刮”的特征,深入地理解“阿尺木刮”的民族内涵,才能有效地促进“阿尺木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保护“阿尺木刮”的意义和必要性

(1)傈僳族民族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全世界各民族璀璨多样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她是地球母亲孕育的众多儿女中的一个。而“阿尺木刮”则是这位儿女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2)“阿尺木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阿尺木刮”是傈僳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是傈僳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傈僳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尺木刮”记录着傈僳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傈僳族的精神。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保护“阿尺木刮”,就是保护傈僳族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阿尺木刮”是消失后就不可再生,保护“阿尺木刮”是重要而又急迫的。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同时得益于维西独特的地理地貌,代代傈僳族人口口相传,“阿尺木刮”得以传承至今。而最近的100多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上国内的动荡,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居然是外国的博物馆。而我们绝不应该让中华大地上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与方式

(一)指导原则: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

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保护的指导原则。

(1)全面性,即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保证其完整性和全面性。

(2)代表性,即在保护过程中,在保证全面性的同时要抓住其特点。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

(3)所谓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篡改民间文化作品。

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这“三性原则”的保护过程,才能真正的保护传统文化,避免在“保护”中破坏。

(二)保护目标:文化主体、传承人、生命力、文化生态

“阿尺木刮”作为传统民族歌舞,并不存在一个物理实体。保护“阿尺木刮”,关键是以人为本。要保护“阿尺木刮”,就要扩大其文化主体,保护其传承,让其开枝散叶,提高其存在的生命力,保护其存在的土壤,保护文化生态。

而这当中的关键在于如何保持传统村落的生命活力,以及处理好人民对更现代化的物质生活的向往和传统民俗保护之间的矛盾。只有解决的了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村民能更好地生活的问题,这种保护才是有生命力的。

(三)保护方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旅游开发)、整体性保护

就目前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上总结了三个保护方式:

(1)抢救性保护,是指对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记录、整理、立档、保存、研究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

(2)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3)整体性保护,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我国以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我们宣导的保护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式来反映和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整体性是我们必须要坚持的一个重要保护原则。

旅游开发的方式属于生产性保护,其宗旨在于将傈僳族舞蹈等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带动维西的经济发展,既不为发展而发展,也不为保护而保守。以保持傈僳族舞蹈的文化生态区域完整性为前提,将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三、旅游开发与保护“阿尺木刮”

(一)旅游开发对保护“阿尺木刮”的正面意义

旅游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行为,旅游者靠文化去与自然景观交流,与人文景观对话,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乏味的。开发以“阿尺木刮”为主题的旅游资源,不但能更好地促进旅游者与傈僳族的交流,也能更好地提升旅游者对于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阿尺木刮”的传承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良性的旅游开发对保护“阿尺木刮”有着积极的作用。

(1)“阿尺木刮”是维西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

“阿尺木刮”是维西傈僳族人智慧的结晶,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是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傈僳族传统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可以促进人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促进傈僳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旅游开发能有效提高人们对“阿尺木刮”的保护意识

民族民间文化是旅游产业开发的关键生长点,受到旅游者普遍欢迎,能够为旅游经营者、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和经济效益。为了发展旅游,为了拉动经济,或多或少都会促使各级政府以及旅游经营者们自觉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都将促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得到宣传、交流、创新,能够扩大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

(3)旅游可以推动“阿尺木刮”的推广

“阿尺木刮”是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将其引入到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弘扬和传播了“阿尺木刮”等傈僳族文化,一方面还培育和扩大了傈僳族文化的受众群体。

(4)旅游开发可以促进“阿尺木刮”的进一步发展

“阿尺木刮”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其文化、经济与社会价值。首先,“阿尺木刮”经旅游开发而成为旅游产品,使“阿尺木刮”得以传承和发展,便实现了其文化价值。其次,通过产品交换,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开发促进傈僳族文化的价值被人们认可和接受,被社会所了解和欣赏,促使傈僳族文化知名度提升,最终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旅游开发对保护“阿尺木刮”产生负面影响

(1)“阿尺木刮”在开发发展的过程中失真。

部分景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不够到位,不够完善,使得人们在旅游中无法接触真正的独特文化,更无法对其深入了解,无法了解其珍贵性和独特性。

(2)不当开发,让人们产生对“阿尺木刮”的负面印象,影响其传播和传承。

部分景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流于形式,抛弃其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为了满足旅客的猎奇的心理,盲目改造一些民族风俗被改造,过分夸张,而导向奇异、古老、原始、甚至野蛮、低俗,市场的商业气息败坏了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3)旅游业对当地生态的冲击,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破坏“阿尺木刮”生存的土壤。

旅游,一方面人们远道而来感受傈僳族文化,一方面人们也会改变傈僳族人的生活,这种改变对“阿尺木刮”带来的影响尚未可知。

四、“阿尺木刮”保护的现状

“阿尺木刮”的传承方式大概分为两种。“内部传承模式”:家庭、自学;“社会性传承模式”:艺术馆、群艺馆和艺术节。一方面通过教育机构、文化团体的进行书院式的传承,一方面大力培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和组建传承点,保持其原生性和活力,一方面将其作为部分中、小学校体育健康课的内容,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土壤。

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已成为维西傈僳族旅游区内的一种景致。目前,由于地域优势、民族特色,迪庆州旅游业蓬勃发展,歌舞“阿尺木刮”以特有的魅力,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

现今迪庆州、维西县政府,文化部门等机构,已认识到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的功能与价值,积极组织开展保护工作与举行大型联欢或表演。自2006年“阿尺木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党委、政府及相关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建立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傈僳族“阿尺木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保护政策、措施及方案,更加注重对“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的保护力度。

五、结合旅游开发,傈僳族舞蹈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要突出原生态性,精心设计旅游产品。既要保持傈僳族舞蹈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又要贴合旅客需要,满足时代特征。对傈僳族舞蹈的改造应胆大心细,强调其艺术个性和民族特色,但不拘泥于细枝末节,这样才能保持其生命力。

(2)注重傈僳族舞蹈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在旅游开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尽量保持舞蹈的原汁原味,让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因此要注重传承艺人的培养,使舞蹈的风格不失去原始魅力。

(3)在开发傈僳族舞蹈旅游资源中,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作用。政府在旅游开发中应起到扶持和监督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对舞蹈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经济的支持,一方面制定相关法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乱象进行规范,维护市场秩序。

六、傈僳族舞蹈保护前景展望

傈僳族各地舞蹈传承情况并不乐观,而且其传承情况因地而“异”。不仅表现在舞蹈的流失和歌手的减少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现实生活的脱离、社会观念与价值观的改变、技艺与风格的变异等一系列问题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和动态因素十分复杂。舞蹈保护相关研究工作的滞后是目前舞蹈保护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保护工作当成纯行政行为而忽视科学研究在保护工作中的基础性意义,是目前一些部门制定措施以及工作实施中的一个误区;另一个误区是将傈僳族各地舞蹈看作是铁板一块,而不注意其内部各地分支系统的多样性。傈僳族“阿尺木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中国,同样也属于世界。

在开发傈僳族文化旅游中,把傈僳族旅游资源与弘扬傈僳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由政府因势利导,例如组织傈僳族群众将“阿尺木刮”舞蹈变成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亮点,形成特色的旅游文化,同时保护好“阿尺木刮”的传承人和文化生态,维持其原生态的生命力。开发过程中一切以保护“阿尺木刮”的传承为前提,切忌急功近利,不当开发。

总体而言,傈僳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前景是乐观的,而发展旅游业来促进其保护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但是其中尚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但有政府、傈僳人、舞蹈家们齐心协力,维西旅游业必将大放光彩。(责任编辑谭博薇)

猜你喜欢
傈僳族文化遗产舞蹈
与文化遗产相遇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学舞蹈的男孩子
冰上舞蹈搭档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我和舞蹈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