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居、可游”:一个环艺课程教学中的理念枢纽

2015-12-30 15:24蒋秀召
艺海 2015年12期

蒋秀召

〔摘要〕“可居、可游”:作为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一个理念枢纽,历史维度联通北宋山水画创作审美理想,对山水造境提出了符合人居和谐与景色优美的要求。实践维度联通民居智慧,以湘中梅山民居为例,其选址、建筑的设计以及环境的布局正好体现了当地人对人居环境一种“可居、可游”的审美追求。把“可居、可游”应用于本区域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中,既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也是本专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可居、可游”山水画环艺教学梅山民居

在环境设计艺术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各种设计的软件操作是基础。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经过学习深造,要做出什么样的设计是符合当下人与自然社会所需的?要解决好这些问题,理念的传授是根本。“可居、可游”就是一个重要的理念枢纽,传授这一理念的精神,可将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联通山水画史论与梅山民居的实践。

一、“可居、可游”联通山水画史论课程

在山水画萌芽的晋代,顾恺之提出绘画“传神论”。之后,宗炳把“传神论”应用于山水画,提出“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所说的山水神,其实是他发现了山水的美。这种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灵魂,开扩人的心胸。而他无法理解其中道理,便以佛道合流的意识去解释它,但它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却是积极的”。[1]

山水画发展至隋唐,也是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朱景玄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正是“传神”审美理念的延续与发展。同时也强调山水画与人心的联系,绘画作品即为人心的形象化。之后的五代是山水审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以荆浩提出的“图真”最为突出。山水画的真是什么?荆浩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物象之原”、“物象之性”。这就是说与“神”、“性”与“气”是一脉相承的。但这一提法在重视“原”与“性”的同时,也对物象的形提出了“真”的要求,这对宋代山水画“可居、可游”的艺术实践准备了条件。

北宋一大批极为重要的山水画家的理论与实践使得山水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绘画形式。由唐入宋,长期的太平盛世,给广大的士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士人大多不像魏晋时期隐居山林,如此也加重了士人林泉之心的精神需求。于是,山水画家郭熙于《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并且对以后山水画创作保持着长久的影响。

画家通过创作留下丰厚的山水美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环境的珍视,当下对自然山水的依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社会的都市化必然要生出与之相适应的都市艺术,现代的生活方式和心态要求相应的现代艺术,但厌于都市生活的人需要以乡村生活或乡村生活幻想来补充”。[2]可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越来越高,生活在乡村的人越来越少,生活在乡村的画家就更少了,在当下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对自然山水的依恋会比历史上任何时代要强。这种依恋不同于远古对自然的敬畏,也不同于隐士对山水的归依而终身与山水为伴。而是要重新回到了一种对山水“可居、可游”朴素的审美理念的表达。

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对美好自然生态的渴望是前所未有的。“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而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文化的‘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的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痕重新修复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3]古典园林艺术与古代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是相通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理念至今还受到喜爱与重视,常被环境艺术设计借鉴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要让学生弄清这些,就需要把以宋代山水画论为代表的古代画论课程融入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与提高设计的理念水平都十分有帮助。

二、“可居、可游”联通梅山民间实践课程

梅山是一个地域名称,古梅山包括了今天的湘中娄底以及益阳、邵阳、湘潭、怀化的部分市县,以新化、安化为核心。地理上主要包括了雪峰山脉在湖南中部及西南部的广大山区,也就是资江的中上游地区。

近些年,农村的发展很快,湘中地区与各地一样,陆续建设了一栋栋崭新的砖房,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还保留了一大批古代民居,其中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存在于大山深处的成片的山村民居建筑群,还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原生态的风貌,是梅山民居值得关注的内容。这些古代民居有白玉堂、富厚堂、万宜堂、大夫第、树德堂、朱家大院、亦雅园、怡怡园、世业堂、楼下村、正龙村、桃花源村等村落。此外,整个湘中地区以良好的自然生态与生产条件,散布着众多的大小村落,构成了一幅幅“可居、可游”的生机画面。

“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山水画景物构成对实境的一种规定和说明,而实境首先是要符合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物质空间,‘可居,作为人的栖居环境和场所,即‘宅择也,择去处而营之也(汉刘熙释名),即要选择良好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等等自然环境和建筑结合,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在中国风水理论中有大量关于山水自然环境选择与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的论述。‘可游,山水画景物构成更要让人感到美不胜收,引人入胜,在卧游之中引发人们游览的欲望,不下堂筵、坐穷泉壑。其景物构成当然要符合游览功能的合理性而巧妙布局。”[4]

梅山桃花源村属雪峰山支脉,就是在崇山之中,大自然留下了一块不大的盆地,盆地中间先民开垦出了一批良田,一条清澈的溪流弯弯曲曲地从中流过。就在这“可居”盆地的一边错落有致地散落着数十户民居。这些民居建筑就地取材,以山上的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基本采用本地常用的穿斗悬山式,少数将房面抬升离开地面,形成干栏式。在正屋的两面有的还有吊脚楼相配,显得更加别致一些。这些民居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正好组成了一幅“可游”的美丽画卷。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而言,由于在师资、教学环境、教学理念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的现实条件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将梅山区域内丰富而独特的民居作为校本课程加以开发利用,可将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把教学与将来的实际创作联系起来。梅山民居呈现出浓郁的本土风貌。而且有大片的山区,保留下了丰厚的木结构民居遗产。包括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涟源的杨市镇、双峰的富厚堂、三堂铺镇的枫树山村和新化的谭家山都是湘中古村落等。民居所具有的独特环境的营造,是生活在本地区居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其中所承载的地理信息、生活风俗、审美习俗、建筑技术等信息都十分丰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素材,这些本土的课程资源就为教学提供了独特的设计素材。这些素材在环境艺术设计实训与创作中可以得到合理的利用。尤其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尤为重要,既体现本地的人居风格特点,又与本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相融合,审美理念上也是相通的。

小结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以山水画“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为切入点,增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民居智慧由古代民居标准变为当下环境艺术设计标准时,“可居”的理念就转换成了设计追求实用的标准,“可游”的理念也就成为美观的标准了。这一理念不但反映了现实的居住要求,更是需要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认真传授的理念精要。

“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将山水画史论、梅山民居实践、环艺教学联系起来,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环境有着一种朴素恒定的追求,也使之成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课程联系枢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可居、可游”是环境艺术设计融合了理想与现实得出的理念选择在教学中的反映与应用,使得教学活动更接地气,融入梅山民居“可居、可游”审美理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回归现实时更具生命活力。关注“可居、可游”的审美理念,无论是对当下山水画创作,传承民居文化,还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4:36.

[2]郎绍君.现代中国画论集[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1版:365.

[3]陈炎.艺术、审美、文化三题[C].潇牧等主编.全国美学大会(第七届)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8:41.

[4]王贵胜.山水画构成图式与风水理论[J].美术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