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超凡 周 瑞(、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州 5063、湖北大学商学院 武汉 43006)
引进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并且由于中国东中部地区引进外资政策、经济开放程度和地区环境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中国FDI的区域分布不均。因此探讨FDI对中国总体以及各地区的环境效应,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指导意义。虽然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现有研究不足如下:第一,缺乏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第二,只集中于探究引进FDI是否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而并未探讨传导路径。第三,数据陈旧,多为2010年及之前数据。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中国累计FDI企业为763398个,项目为763278个,实际使用FDI额达13529.16亿美元。东部地区开始引进外资时间早,积累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并具有较为完善的市场条件,吸引外资具有区位优势,因而此前FDI项目大部分投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FDI企业数累计为637368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984.52亿美元,分别占到了全国总数的83.49%和81.19%,中部地区FDI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80963个和1024.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0.61%和7.57%,西部地区FDI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44947个和779.7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89%和5.76%。从动态趋势上看,东部地区FDI规模增速缓于中西部地区,引进FDI所占比重亦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增速则加快明显,2009年引进FDI金额占全国总量的7.9%,超过中部地区的5.93%,并从2009年起连续四年实际利用FDI数额高于中部地区。
“污染天堂”假说指出,发达国家环境标准更加严格,为了降低污染防治成本,一些污染密集产业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污染密集产业(夏友富,1999)是指会排放大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污染物,而污染处理和防治难度大、耗资多的产业,严重污染密集产业指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险废物,并且防治困难、治理成本高的产业。研究表明中国的污染密集产业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业。
2005年和2006年制造业吸收FDI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70.37%和65.08%。而随着中国FDI产业分布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比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11年,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首次超过了制造业,达47.62%,而制造业仅占44.91%并于2012年下降至40.36%。制造业内部,FDI分布结构也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如通信、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位居制造业实际吸收FDI前列,一些污染密集产业引进资金额减少,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011年和2012年利用外资规模分别同比下降67.27%和31.94%。这些改变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的政策;另一方面,欧美部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增加制造业资本向母国回归的可能性,同时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竞争的优势,增加了中国制造业引资的难度。
表1 模型变量选取
表2 全国面板数据Hausman检验结果
中国环境污染密集产业引进外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本文研究发现投资污染密集行业的FDI区域分布现状大致与FDI总体区域分布一致,资金大部分投向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很少。但东部地区引进外资时间早,规模大,行业结构相对优化,污染密集行业引进外资占外资总额的比重下降,2012年东部地区实际利用FDI中制造业仅占44.1%。趋势上看,某些行业如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等,东部地区所占比重正逐步下降。刘巧玲等(2012)研究发现部分污染密集型产业已经表现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FDI对环境产生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多重效应作用于环境。因此,引进FDI是否会对中国环境产生正效应,以及FDI对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影响是否相同有待实证检验。Grossman和Krueger(1991)研究中将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为规模、结构、技术三方面。本文借鉴其研究思路,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三方面来讨论FDI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传导路径。
表3 FDI对中国环境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为考察引进FDI的环境效应,本文在陈凌佳(2008)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加入反映FDI技术效应的变量,建立一个包含环境污染强度变量、FDI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环境污染变量的模型。考虑到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产生效果的时滞性,对环境规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的处理,构建模型如下:
根据FDI影响环境的传导路径分析及已有相关研究,选取变量如表1所示。除这些变量外还有很多变量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如人口、城市建设等,但考虑到文章研究重点,仅选取表1变量进行研究。
本文选用2007-2012年中国30个省市(除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相关数据,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其中对各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万元),用2007-2012年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处理。由于对环境规制变量采取滞后一期的处理,因此对选用的治理工业废水项目完成投资额(万元)用2006-2011年以1978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处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
1.全国面板数据研究。为了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首先进行F检验。原假设 H0:模型中不同个体的截距项相同,为检验这一假设构造的F统计量定义为:
经过计算,F=48.53。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F值大于5%置信水平下同分布临界值,应拒绝原假设,即应采用变截距模型。
Hausman检验:原假设H0:个体效应与回归变量无关。通过Eviews6.0进行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Hausman统计量的值为19.77,伴随概率为0.0014,拒绝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
经上述检验,模型应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式,模型如下:
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其平稳性,发现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进一步进行Pedroni检验,发现各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通过计量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除技术投入变量外其他系数均有较高的显著性,拟合度和DW值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各省份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截距项上,不同的截距项反映了没有被纳入模型中的其他因素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影响。
FDI变量系数为-0.16,且具有高度显著性,说明近几年FDI流入对中国环境具有正效应。这与杨海生等(2005)和沙文兵等(2006)的研究结果不同:第一,模型设定和变量选取不同。本文在分析FDI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选取能反映FDI规模、结构、技术效应的变量进行分析,而可能会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第二,前者的研究采用的是2005年之前数据,依FDI行业分布现状,2007年以前,在中国实际吸收FDI中制造业占据很大比重,而近几年,中国加大力度提高引资质量,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FDI产业分布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持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2012年,制造业吸收FDI的比重继续下降至40.36%。制造业内部,吸收FDI的行业分布结构也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比例增大。FDI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正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服务业大部分为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其单位产值对环境的污染远不如制造业中的污染密集行业。随着中国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市场潜力的挖掘,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一体化程度加强,也促使其更大程度上使用先进、清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标准,并通过技术外溢作用影响本土企业,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
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系数为负值且高度显著,反映人均GDP与环境污染强度具有显著反向关系。人均收入增加使人们对环境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促使政府完善环境政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而使环境得到改善。依环境库茨涅兹曲线,当一国人均GDP达到4000-5000美元时,环境污染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减少。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30015元,达到了拐点水平,与统计估计结果相吻合。
产业结构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进一步印证了工业行业环境污染密集度高,工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比重增加会使得污染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恶化的结论。
环境规制变量系数为负,且高度显著,表明环境治理能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程度,当期治理工业废水项目完成投资增加1%,下一期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0.03%,说明加大污染治理的投资,及时更新治理设备,改进治理方法,能提高环境治理成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健全环境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度,防止外商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中国。
技术投入变量为负,但不显著。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环境污染正效应不明显可能由于地区环境规制不严格,企业清洁生产意识不强,为追求效益将经费更多用于产品和生产技术的研发,而投入用于研究排污设备研发和改进的部分不多。
2.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研究。由于中国各地区引进FDI的情况有差异,本文将利用地区数据分别进行研究,从实证层面分析FDI环境效应的区域差异。分别用东中西部相关数据进行F检验和Hausman检验,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均适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用计量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三个地区模型的多数变量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方向也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但各变量对环境影响程度以及个别变量与环境污染相关性方向具有地区差异。结合中国FDI的地区分布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FDI变量系数东中西部地区均显著为负值。从估计值上看,东部地区估计值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FDI每增加1%,东部、西部、中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减少0.3%、0.16%、0.09%,反映了FDI在东部地区对环境产生正效应在三个地区中最为明显,西部地区正效应大于中部地区。
表4 FDI对中国东、中、西部环境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
东部地区引进FDI环境正效应最显著:第一,东部地区凭借较高水平的经济开放程度、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等有利因素,在吸收FDI地区分布中占很大比重,从而FDI对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技术的影响增大,进而通过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力更大。第二,东部地区引进外资时间较中西部地区早,各省引进外资政策制定更加完善,且东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提高引资质量。一方面,东部地区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制造业占地区FDI总额的44%,已连续几年呈下降趋势。这有利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提升环境污染较小的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引资能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有利于清洁生产的实现。第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收入的增加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环境要求提高,促进当地政府和企业更加重视清洁生产和环境污染治理。
西部地区正效应较中部地区明显的原因可能是:第一,由FDI区域分布情况可发现,西部地区利用FDI规模的增速快于中部,并从2009年起,西部地区实际利用FDI数额超过中部地区。FDI流量的绝对增大,对其效应的大小有直接影响。第二,就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而言,西部地区投资高度集中于房地产,而中部地区仍集中于制造业。2002-2012年累计利用FDI,西部地区行业分布中,房地产占最大比率,为40.5%,而中部地区为制造业,占57%。因此西部地区FDI行业分布较中部地区更优。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变量系数均为负值,且高度显著,说明在当前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环境污染的减少。人均收入增加1%,东中西部环境污染强度分别依次减少1.14%、0.78%和1.16%,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西部最强,中部最弱。
第三,东中部地区行业结构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西部地区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对东中部地区而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而对西部地区相反。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产值增加对经济规模扩大、收入水平增加带来的技术提升、环境意识增强等因素对环境产生的正效应要大于工业污染排放物增加带来的环境负效应;也表明在现阶段对西部地区而言,有选择地在制造业行业引进外资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对地区经济和环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环境规制变量系数,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西部地区系数为负但不显著。东部地区治理成效较弱:第一,就污染密集行业区域分布看,外资大部分投向东部地区,这些行业产生的污染量大,防治困难,耗资较多。第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往往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凸显出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粗放式经济发展积累下的环境账单,给污染治理带来了难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注重经济规模增加,环境准入门槛较低,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污染较为严重;而且该地区自身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加之环境治理技术相对落后,使得环境治理效果不佳。
第五,技术投入变量均为负值,东西部地区系数显著,而中部地区并不显著。从估计值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增加1%,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减少0.09%、0.06%和0.18%,表明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科技研发对环境改善作用较为显著,可能由于西部地区原有治污水平相对落后,工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对改进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显著,从而有效减少污染排放。
第一,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从源头上遏制环境问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完善外资引导政策,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加强国际间交流,促进外商了解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推动新兴产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外资准入环境标准,防止发达国家为转移污染产业而进行的投资,提高引资质量。其次,东部地区继续发挥区位优势,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资规模,持续优化引资结构,以发挥外资引入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和环境改善作用。中部地区需发掘新的外资吸引点,以高质量外资的投资区位需求为指导,加强地区建设,促进优质外资的引进;更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地区优势,促进与外商的密切合作。西部地区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引进外资产业指导,有选择地扩大外资准入,既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保持西部地区引资规模增加的良好发展势头,也要避免污染产业转移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第二,加强环境治理和监控,有效处理环境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完善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有效监管法律的执行。及时制定地方性制度和政策,严格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其次,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加强“绿色GDP”政绩核算体系的构建,量化环境治理成效,合理划定环境综合治理区域,并明确各地区责任范围,促进区域间治理合作。完善环境保护奖惩制度,并严格监控企业污染排放,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再次,积极参与环境公约的制定与修改。在与环境问题相关的国际会议和公约制定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并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理权益。严格践行公约内容,实现环境保护标准的国际接轨。
1.包群,吕越,陈媛媛.外商投资与中国环境污染——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陈凌佳.FDI环境效应的新检验——基于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9)
3.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7(6)
4.李惠茹.外商直接投资的生态环境效应问题研究及评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
5.刘巧玲,王奇,李鹏.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J].生态经济,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