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结构特点、转变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015-12-30 06:25:46苏建军副教授博士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山西运城044000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西安70004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储蓄存款储蓄现金

■ 苏建军 副教授 李 楠 博士(、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 山西运城 044000、中国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 西安 70004)

引言

学术界对居民储蓄行为的研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关注居民储蓄行为的生成机制。Keyness(1939)指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但其增长速度低于收入。Duisenberg(1949)提出了储蓄的相对收入理论。Milton Friedman(1990)提出永久收入理论。二是分析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张建华、孙学光(2009)研究指出收入对储蓄影响最显著。叶琳琳(2008)研究发现短期内城市化对居民储蓄有重要的影响。王耀青、刘维奇(2009)结果表明,汇率、股市和房地产对储蓄影响较大。苏基溶、廖进中(2010)指出导致我国高储蓄的主要原因是生命周期动机。三是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eldstein &Horioka(1980)发现储蓄率和投资率之间具有强的正相关性。穆怀朋(1993)研究指出经济增长与储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关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指出我国居民储蓄随经济增长的周期变化而变化。李泽广(2010)认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高投资特征与高储蓄、高信贷密不可分。纵观上述文献发现,学者对居民储蓄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但从储蓄结构及其转变方式视角研究我国居民储蓄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文献鲜见。因此,为了全面认识居民储蓄结构转变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我国居民储蓄现状、特征及未来趋势

(一)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储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78年居民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而1991年则上升到9244.9亿元,增加了9千多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3.76%;第二阶段为1992-1999年的高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的储蓄额增长较快,1992年存款余额为11757.3亿元,而到1999年储蓄额则为59621.8亿元,增长了47864.5亿元,是1992年的5倍之多,年均增长率高达26.10%。该阶段储蓄额的增长不仅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金融部门推出了众多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储蓄户的信心,从而保障了储蓄的高速增长。第三阶段为2000-2011年的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储蓄额为64332.4亿元,而在2011年则高达343635.9亿元,是2000年的6.5倍,年均增长率为16.45%,尽管增长速度分别低于第二和第三阶段1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这一时期,国家开征了20%的利息所得税,降低了居民储蓄的意愿,同时推行实名制储蓄制度,促使公款私存的现象大为减少,降低了“名义”居民存款的数额和规模。证券市场也吸引了不少的储蓄资金。同时各类商业银行积极扩大网点配置数量,开发更多储蓄产品种类,力求满足各类储户需求。这些都导致了储蓄存款的稳定增长。

图1 1978——2010年我国居民金融性储蓄结构变化

此外,改革的加速推进人均储蓄存款额与储蓄率也随之快速提高。居民人均存款从1978年的1.6元快速增加到1992年的1000多元,14年间增加了900多元,进入21世纪后,居民人均存款高速增长,2011年居民人均存款高达25267.35元,是1992年的25倍之多。居民人均存款的高速增长也带来居民储蓄率的相应提高。居民个人储蓄占国民储蓄的比重则从1978年的4.32%开始上升至1995年的41.87,比1978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略微的下降,但仍然维持在38%左右。2000年后居民储蓄率开始保持稳定的快速上升趋势,2011年居民储蓄率高达50.92%。居民人均储蓄额和储蓄率的上升,主要归功于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储蓄倾向的上升。

(二)我国居民储蓄结构特点及趋势

所谓居民储蓄结构是指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各类金融资产的数量及其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大小。居民储蓄包括金融性储蓄和实物性储蓄。其中,金融性储蓄包括银行存款、手持现金、保险保费和外币储蓄等。通过计算五种金融性储蓄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得到图1。

从图1可知,我国居民家庭金融性储蓄结构表现为以下特点:金融性储蓄结构单一,储蓄存款所占比例居高不下,在金融总资产中比例超过了50%,随后尽管有所回落,但上升趋势未变,这表明储蓄存款在居民金融性储蓄结构中继续保持优势地位。手持现金绝对数量保持增加势头,1990年手持现金为2644亿元,而2011年则高达40598.78亿元,21年间增长了14倍之多,但其所占比例不增反降,2011年其占比仅为10.13%,相比1978年,降低了30个百分点,降幅巨大。手持现金比例的快速降低,是因为手持有现金不仅没有收益,甚至在某个特定时期为负收益。故居民不会过多持有现金。此外,各类自助银行终端应用普遍化,也使居民消费非现金化。从居民持有股票来看,尽管比例较低,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股票是风险较高的金融工具,要求投资者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居民大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加之我国股市发展还不完善,导致大多家庭不愿涉入股市,因此股票在家庭总资产中的比例一直不高。此外,保险准备金占比呈缓慢提高态势,但所占比例依然不高。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资产种类将日益丰富,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种类也将不断增多,居民金融性储蓄分布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三三”型金融性储蓄结构转变,即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和其他形式各占三成。

表1 我国居民储蓄结构与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我国居民储蓄结构转变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分析各主要因素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作用,为此构建了如下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定量研究。

其中,Yt为国有商业银行,XJ,CX,ZQ分别为手持现金、储蓄存款和有价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和基金),β为估计参数,ε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银行总资产收益率(Y)。选取银行总资产收益率来体现银行运用全部资金获取利润的能力,其值为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该指标是一种盈利性指标,它能全面而准确地体现银行的盈利能力;手持现金(XJ)。手持现金是指国家发行的不在市场流通的、即不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现金;储蓄存款(CX)。储蓄存款是居民为积累自有资产和获取银行利息,而在特定时期内从其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当期消费、现金和对外投资后存入金融机构的一定存款;有价证券(ZQ)。有价证券是用来证明持有人对某个特定财产拥有的所有权及其收益。有价证券包括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三类。根据研究需要主要包括股票、基金、企业债券和国债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选择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以避免异方差和相关性对回归的干扰。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R2系数为0.844672,表明模型拟合度较好,DW值为1.259461,表明不存在序列自相关。各个变量与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十分显著。由此得出几点结论:一是手持现金、储蓄和有价证券对银行资产收益具有较为明显的直接效应。二是居民储蓄结构对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具有不同的影响,即手持现金、储蓄和有价证券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资产收益则分别上升了0.007578、0.088962和0.042326个百分点,其中,储蓄存款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一直是一个手持现金和储蓄存款很高的国家,即便是银行利率进行过多次下调,且人们也已意识到手持现金和储蓄并不能带了更多的利益,但受传统意识、预防性储蓄动机、金融投资渠道单一和国家鼓励储蓄政策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热情依然很高,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储蓄存款对银行资产利率的显著影响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表1还表明,有价证券对银行资产利率的影响仅次于储蓄存款,这表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居民手持的有价证券将逐渐成为影响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金融性储蓄结构,可能会导致不同的金融风险。因此,正确认识金融性储蓄结构,制定合理的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得出如下结论: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现为高速增长态势,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上,也体现在人均储蓄上,不但储蓄的绝对量在增加,而且其相对量也在提高。二是从居民储蓄的结构来看,我国居民储蓄绝大部分是以金融性储蓄形式存在,而实物性储蓄形式较低。三是在居民持有的金融性储蓄中,银行储蓄存款占了非常高的比例,手持现金排在第二位,而有价证券等占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四是不同的金融性储蓄结构对银行的收益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储蓄存款影响最大,有价证券次之,手持现金最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居民金融知识认知层次,改善金融性储蓄结构。我国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率较低,特别是农村居民更为严重,因此,普及金融知识,进而改善金融性储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二是积极支持银行金融工具创新。我国的金融发展起步晚,其金融工具创新,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处于较低水平,金融产品单一,远不能满足居民对投资工具的需求。因此,银行机构应开发适合各类客户的金融投资产品与服务,进一步调整金融性储蓄结构合理化发展,从而降低银行运行风险。三是完善银行内部各项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增强投资者信息,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客户的利益,吸引其购买银行投资与理财产品与服务。

1.张建华,孙学光.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误差修正模型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2.王耀青,刘维奇.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6)

3.钟水映,李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2009(2)

4.苏基溶,廖进中.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类储蓄动机的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10(1)

5.穆怀朋.金融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与验证[J].金融研究,1993(9)

6.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999(5)

7.李泽广,巴劲松.从信贷与投资关系看区域经济增长[OBL].http://opinion.hexun.com

猜你喜欢
储蓄存款储蓄现金
爱心储蓄
快乐语文(2020年26期)2020-10-16 03:06:24
储蓄方法面面观
金融周刊(2020年7期)2020-07-23 06:18:47
强化现金预算 提高资金效益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0
“刷新闻赚现金”App的收割之路
只“普”不“惠”的现金贷
商周刊(2017年23期)2017-11-24 03:23:53
货币供应
银行存款失踪的相关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策略研究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
货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