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斌
柏皇氏是上古时期重要的部族,在文献中虽有记载,但并不详尽,所反映的信息不多,但却为我们认识上古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柏皇氏与柏姓,联系密切,认真研究两者的关系,确定柏皇氏的早期活动地,对于中华柏姓寻根,据有重要的意义。
上古时期,虽然十分遥远,但文献却保留了一定的早期信息,也让我们窥探到上古部族的影子。《庄子·胠箧篇》提到上古有“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①,共12氏,又称十二古帝。《庄子》所记,为后世文献所传承,而且还有不断的更新。从目前所见,柏皇氏的材料有些方面值得关注。
史料上对上古“古帝”谱系多有所载。除《庄子》所列为12氏外,《汉书·古今人表》所列为“上中仁人”者,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廷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沌浑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亡怀氏、东扈氏、帝鸿氏,②如加上伏羲氏,共20氏,所记“古帝”谱系,最为完整。《史记索隐》卷三十,也记载有五龙氏、燧人氏、大庭氏、柏皇氏等17氏,③柏皇氏排第四。《史记·补三皇本纪》④所记与之相同。《通志》卷一,则在女娲氏之后,又列出大庭氏、柏皇氏等13氏。⑤《金楼子》卷一,则列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等共16氏。⑥《皇王大纪》卷一,则收录有上古世系,骊连氏、栗陆氏、中央氏、柏皇氏等共13氏。⑦《初学记》卷九,在女娲氏之后,有大庭氏、柏皇氏等13氏,⑧连同共工氏、女娲氏,共15氏。《册府元龟》卷一,也采15氏之说,⑨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位列前茅。《艺文类聚》卷十一,仅提到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轩辕氏、尊卢氏、伏羲氏。⑩《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在女娲氏之下,共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等15氏。[11]《古微书》卷十三,柏皇氏为第一氏,其后有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等共15氏。[12]《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从柏皇氏开始,历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等共14氏,[13]反映了二者间,还是有不同记载的。
以上史料,虽然多系晚出,但从史料传承看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若干“古帝”中,相关谱系,有的多达20氏,有的则为13氏,如加上伏羲、女娲也达到15氏,其排序多有不同,不过从伏羲开始,到无怀氏结束,则是没有疑义的。二是柏皇氏一般排列比较靠前。如从伏羲、女娲,到大庭、柏皇,也就是说,柏皇氏多排列在第4位,甚至有的文献把柏皇氏排在伏羲氏、女娲氏之后。
柏皇氏与伏羲氏是有关系的。《初学记》卷九,“柏皇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犠之号”[14]。《册府元龟》卷一,有相同的记载[15]。《绎史》卷三,也讲到这些上古氏族,“皆袭庖犠之号”[16]。《通志》卷一,则讲到“凡十五君,皆袭庖羲之号”[17]。这里的差别“十五世”和“十五君”,我理解,这里的十五个氏族中的某一代或若干代氏族首领,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异常突显,为后人所记,“世”讲的应该同“氏”。《皇王大纪》卷一,“凡十三氏,皆祖包犠氏”[18]。《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柏皇氏等,“凡十五氏,皆世袭庖犠号”[19]。这里的“庖犠(羲)”,应该是太昊,其余的十五个氏族首领,也在一定时期袭用庖犠的名号。《太平御览》卷七十八,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袭庖羲之号”[20]。《稗编》卷二十二,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袭伏犠之号”[21]。《读礼志疑》卷六,柏皇氏等,“凡十五代皆袭伏羲之号”[22]。这里的“伏羲”,又可称之为“伏犠”“庖羲”“庖犠”“包犠”。
无论是“代”“世”“氏”“君”,讲的都是这15个氏族的某代首领,袭用“伏羲”的名号,并以伏羲的名义行使原始公权力。《史记·索隐》《史记·补三皇本纪》《读礼志疑》均有皆袭“伏羲(庖犠)之号”,而这种说法来自于《帝王世纪》,反映了这种看法已得到正规文献的传承。
柏皇氏,作为上古氏族或氏族首领,虽然在他们最有影响时期,承袭伏羲之号,在文献中,也有专门的叫法。《通志》卷二十一,“大庭氏继女娲为天子,其后皆相继为之”[23]。《太平御览》卷七十六,柏皇氏“此古之王者也”[24]。《历代建元考》也讲到柏皇“凡十有五氏,相继为天子”[25]。但,《通志》卷一,“女娲氏,天子也。自大庭之后十三氏,皆臣于伏羲,诸家以为天子臣”[26]。这里的认识,与前述文献中柏皇为“天子”“王”者,显然是不一样的。《小学绀珠》卷五,则直接将柏皇氏称之为“古帝王”反映了历代学人,以后世的“天子”“帝王”来看待上古的氏族首领,从袭“伏羲之号”的角度看,这些氏族首领,在特定时期有一定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但以“天子臣”来表述他们的地位,显然是不太准确的,或另有情况。
关于柏皇氏所处的时代,《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禅通十八姓,仓颉氏一世,柏皇氏二十世,中央氏四世,大庭氏五氏、栗陆氏五氏、昆连氏十一世、轩辕氏三世、赫胥氏一世、葛天氏四世、尊卢氏五世、祝融氏三世、昊英氏九世、有巢氏七世、朱襄氏三世、阴康氏二世、无怀氏六世、伏羲氏二世、神农氏三世,总八十八世”[28]。这里所讲的“世”可以理解,在上古时期这些氏族承袭“伏羲之号”的时间,所有十五个氏族,在上古的伏羲时代是并行存在的,只是在特定的时期成为“天下共主”,柏皇氏达到20世,反映柏皇氏承袭“伏羲之号”,而为“天下共主”的时间最长,也可能因为如此,在十五氏中,能与羲皇称之为皇者,也就柏皇氏了。
至于伏羲时代的时间,《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以为这“一十五代”的古天子,“通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年,经史不载”[29]。《通志》卷一,“或言自伏羲至无怀氏二百六十年;自女娲至无怀,凡十五君袭庖羲之号千一百五十年”。在其文中又有小字,“或云,自伏羲至无怀,五万七千七百八十二年;自女娲至无怀,一万七千七百八十七年”。[30]但是,《通志》卷二十一,“自伏羲至无怀凡十五世,共一千二百六十年”[31]。《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也采纳了1260年的说法。以上这些说法相差极大,看似矛盾,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整个伏羲时代,真正能承袭伏羲名号者,如果是88世的话,1260年也绝对不算多,但是伏羲时代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我以为17787年的说法,似乎更接近实际。57782年的说法,较之实际长了点,伏羲时代在二万年左右,更有可能性。
柏皇氏与上古古氏族,所处的时代,有共同的特征。《庄子·胠箧篇》所云:“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32]《太平御览》卷七十六,也有相同的一段文字,“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时,则至治也已”[33]。《艺文类聚》《御定渊鉴类函》等文献,也都记有同类文字。[34]反映了在伏羲时代,所具有的纯朴、安宁、祥和、快乐,这是一幅原始初创的美的画卷,也是人类在进入第一个文化高峰时的悠美画卷,亦并成为后世士人向往的幸福境界。
柏皇氏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名疑集》卷一,“柏皇氏,姓柏名芝,即皇柏也,柏一作伯”[35]。文献中最早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柏皇氏首领叫柏芝,柏作伯,除了同音字互换外,还有可能说明是部族首领,而以“伯”名之。柏皇氏“乃以柏树为图腾崇拜,亦即神社。如三苗族崇拜枫木,傜人崇拜柚木那样,故称柏皇氏‘以木纪德’。柏树为温带和亚热带树种,广泛分布于南岭以北和阴山、燕山以南地带,是我国故有的树种,所以被称为柏树,即因其材质优良,用途很广,为木中之首。犹人中之伯和部落,诸侯之伯主那样,故称为柏。或因柏皇氏居于巨柏之下,这株巨柏被柏人尊为柏中之皇,神树之祖故而得名”[36]。关于柏皇氏的事迹,早期文献中仅留其名,而绝少提及。《古微书》卷十三,“柏皇氏,是为皇伯,登出博桑日之阳,驾六龙而上下,以木纪德”[37]。前述文献中,有“天子臣”的说法,我以为在伏羲氏当政时,柏皇氏首领是以伏羲助手的身份出现的。《全史日至源流》卷首下,“太昊以龙纪官,朱襄为飞龙氏、昊英为潜龙氏、大庭为居龙氏、浑敦为降龙氏、阴康为土龙氏、栗陆为水龙氏。又称,共工为上相、柏皇为下相。朱襄、昊英常居左右,栗陆居北,赫胥居南,昆连居西,葛天居东,阴康居下,分理宇内。是十五氏中,自中央、尊卢、有巢、无怀四氏外,余皆太昊之臣,内外分职,共理天下者也”[38]。以上这段文字,虽然析出晚近文献,但也形象地提供了古人对伏羲时代治理格局的认识,柏皇氏为“下相”,而且还“驾六龙”,结合其号伏羲之号“二十世”等文字分析,柏皇氏在伏羲时代地位重要,这与其有别于其他氏,而以“皇”称之的地位是相符的。《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柏皇氏“其治世也,为而不有,应而不永,居于皇人之山”[39]。反映了柏皇氏较高的治世理念与作为,“为而不有”“应而不永”,这样的治世作风,只讲奉献不讲收获,不讲索取,具有很高的道德品质,所以才成为十五氏中,专门称“皇”的氏族,而这种以德作为作人的评判标准的思想,最早的范例应该就是柏皇氏了。
关于柏姓的起源,《风俗通义·佚文》有,柏氏“柏皇氏之后。又柏亮父为颛顼师,柏招(为)帝喾师,柏冏为周太仆。柏国在汝南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柏始昌、柏英,为大鸿胪”[40]。《元和姓纂》卷十,“《风俗通》:柏皇氏之后。又,柏亮父为颛顼师,柏招为帝喾师,柏同为周太仆左丞。柏国,在汝南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柏英,为大鸿胪;秦大将军柏直;晋武帝柏夫人,生赵王伦”[41]。这里还收录有柏堂的郡望,为济阴、魏郡、蜀郡。《通志》第二十六,柏氏“子爵。《风俗通》:柏皇氏之裔。又,柏亮父颛顼师,柏招帝喾师,柏景为周太仆。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汉有柏英,为大鸿胪;魏大将军柏直;晋宣帝柏夫人,生赵王伦”[42]。《路史》卷六,也有类似记载,“有柏氏,《风俗通》云:柏皇氏后。柏常为皇(黄)帝地官,柏亮又为颛畜(顼)师,柏昭为帝喾师;尧治天下,有柏成子皋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柏成子皋辞为诸侯而耕。逮周之世,有柏冏为太仆正”[43]。
从以上文献分析,柏姓的主要来源,一为“柏皇氏”,其说法依据《风俗通义》,时间较早,而且得到后世多数文献的认可。柏皇氏,不但为古老的氏族,而且在其后多有以柏为姓的名人,除柏芝为最早的柏姓名人,亦可称之为柏姓始祖外,黄帝时的柏常、颛顼时的柏亮父、帝喾时的柏招(昭)、尧时的柏成、柏皋、周时柏同,可以说在上古时代有名人,而且名人体系如此完整者,在其他姓氏中所不见。二是柏国,即以国为氏。《风俗通义》《元和姓纂》《通志》《路史》,均持这种观点,而且将柏皇氏之后与以国为氏并列。《世本》则将柏国列为“嬴姓国”,嬴姓为黄帝族裔,与为风姓的伏羲族裔,并不属于一个文化系统。不过,柏皇氏与黄帝及其族裔的关系极为密切,所谓嬴姓,应是柏皇氏与黄帝族裔长期交流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柏国宗室,即柏子,还是柏皇氏族裔。《左传·僖公五年》:“楚斗榖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姻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又不设备,故亡。”[44]柏国所处,于楚、齐争霸中原的夹缝中,因此生存不易。据研究,柏国有可能约在公元前642—公元前626年之际,即鲁僖公十八年至鲁文公元年间,被楚成王所灭。[45]三是晋伯宗伯州犂之后。《急就篇》卷一,“古帝有柏皇氏,其后称柏氏。一曰晋伯宗伯州犂之后,古通用字,柏与伯同,故为柏氏”[46]。《山西通志》卷六十四,“柏氏,李翱《柏良神道碑》:柏氏系自有周叔虞封晋,其支子有受邑于伯,为采地者,因以为姓。生世生宗,宗以直显;景公、厉公之时三卻恶宗,共潜杀之,其客毕阳,以其子州犂奔楚,于是改伯为柏,及汉有鸿者,由议郎为魏郡守,子孙家焉”[47]。在这里所讲春秋时晋国的宗伯,以伯为氏,柏、伯通为柏氏,也可以作为柏姓的一支来源,但从谱系上,相关的线索较少。但在《李文公集》卷十三中,也收录有唐代李翱所撰写的《唐故特进,左领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平原郡王,赠司空柏公神道碑》,其墓主为晋叔虞的支子,以伯为采地,而以邑为时(食?)。[48]汉时魏郡开始成为柏姓郡望,墓主为柏良器,为魏郡柏氏的代表,反映了姬姓柏氏,直到唐代,还有明显的族系,但总来说,柏姓,在以上三支交融后,成为中华姓氏中,历史极为悠久的姓氏。
关于柏姓的起源,袁义达先生认为,有风姓的柏皇氏,己姓的柏国为氏和姬姓晋国旧贵族之后以地为氏三说。[49]他的另一成果中,也提到柏子国,系自己姓,一说出自嬴姓。[50]但是,在《风俗通义》《元和姓纂》《通志》《路史》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书中,均是在提到柏氏为柏皇氏之后,直接说“柏国在西平”,[51]而后者以国为氏的说法。也就是说柏氏为柏皇氏之后,其后裔受封在柏子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急就篇》卷一,“古帝有柏皇氏,其后为柏氏焉;一曰晋伯宗、伯州犂之后,古通用字柏与伯同,故为柏氏”[52]。《路史》卷六,直接讲“柏皇氏姓柏名芝”,“其后有柏,为柏氏”。在注字中强调,这个柏“今蔡州西平县古柏国,春秋时柏子之封”。[53]我以为,柏氏的主支源头为柏皇氏,柏国亦为柏皇氏后裔所封,因其族众在黄帝族裔的政权中长期任职,而讹传为黄帝嬴姓之国,至于晋国伯州犂,属于黄帝姬姓之后,在柏氏的来源中仅为支族,所以柏姓的主要源头是柏皇氏,始祖为柏芝,这是没有疑义的。
柏姓为柏皇氏之后,柏国又是由柏皇氏后裔受封之处,文献中谈到柏国地点,都以为在西平。《风俗通义》《元和姓纂》《急就篇》,讲在“汝南西平县”[54];《通志》讲在“蔡州西平县”[55]。实际上所指西平在历史上曾隶属于汝南郡和蔡州,但万变不离其宗,西平是关键。《汉书·地理志》在汝南郡西平县,有应劭注云:“故柏子国也,今柏亭是。”[56]《左传》杜预注:“柏,国名,汝南西平县有柏亭。”[57]《后汉书·郡国志》在汝南郡条下有,“西平,有铁、有柏亭,故柏国”[58]。又,《水经注·潕水》: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59]。《元和郡县图志》卷九,西平县“春秋时柏国也”[60]。《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三,“柏国,在汝南西平县柏亭,今蔡州西平县”[61]。《册府元龟》卷二百三十五,“柏国,汝南西平县柏亭”[62]。清人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也讲到“柏国,在西平县西,有柏亭”[63]。《明一统志》卷三十一,还记有“柏亭桥”,“在西平县治西”。[64]《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柏亭“在西平县西,故柏子国”[65]。《河南通志》卷八、卷五十二,均有柏亭桥、柏亭的相同文字记载。[66]陈槃依据《一统志》也认为,“柏亭在汝宁府西平县西”[67]。所以,西平有柏亭和柏亭桥,柏亭也成为柏皇氏、柏国的象征。1934年《西平县志》在卷一“舆地志”中,开篇第一句话,“西平县为柏皇氏遗族徙居地”。又讲,“春秋时,为柏子国”,“杜预注:柏,国名。汝南西平县有柏亭”。卷六“古迹篇”专记有“柏亭”,“在县西南”,“按今县西门外里许,玄武庙为其故址。卷十三,“封建篇”,首列柏皇氏和柏国,反映了柏皇氏、柏国在西平地方的认同。[68]
因此,柏皇氏、柏国、西平关系密切,换言之,西平为中华柏姓祖根地,虽然目前柏亭损毁无存,张宗杰等人在出山镇“老龙头”的调查,尤其是当地老人回忆在河湾附近所形成的土塚,为柏皇氏的陵寢所在,并有相关的传说广泛流传,[69]加之文献中柏皇氏“驾六龙”与当地所称的“老龙头”,不谋而合,因此在当地建设柏皇氏的纪念设施,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释
①[32]崔大华:《庄子歧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30页。②班固撰:《汉书》卷二十,中华书局,1999年,第740—741页。③司马贞:《史记索隐》卷三十,光绪十九年广雅书局校刻本。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商务印书馆,1930 年。⑤[17][26][30]郑樵:《通志》卷一,《三皇纪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31、31、31、31—32页。⑥萧绎,许逸民校笺:《金楼子校笺》上册,卷一,《兴王篇一》,中华书局,2011年,第27页。⑦[18]胡宏:《皇王大纪》卷一,《五帝纪》,四库全书本。⑧[14]徐坚:《初学记》第1册,卷九,《帝王部》,中华书局,1962年,第196页。⑨[15]王钦若编:《册府元龟》第1册,卷一,《帝王部》《帝系》,中华书局,1960年,第3页。⑩[34]欧阳询:《艺文类聚》卷第十一,《帝王部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198、200页。[11][20]李昉:《太平御览》第1册,卷七八,《皇王部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365页。[12]孙瑴:《古微书》卷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第291页。[13]《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光绪二十七年慎记书庄石印本。[16]马骕纂,刘晓东等点校:《绎史》第一册,齐鲁书社,2001年,第20页。[19]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四,《说部》《宛委余编九》,四库全书本。[21]唐顺之:《稗编》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本。[22]陆陇其:《读礼志疑》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第49页。[23][31]郑樵:《通志》卷二十一,《年谱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05页。[24][33]李昉:《太平御览》第 1册,卷七六,《皇王部一》《叙皇王上》,中华书局,1960年,第356、357页。[25]钟洲映:《历代建元考》第一册前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27]王应麟:《小学绀珠》,中华书局,1987年,第110页。[28]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八,《杂志一》,四库全书本。[29]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7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9页。[35]陈士元:《名疑集》卷一,中华书局,1991年,第1页。[36]何光岳:《中原古国源流史》,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0页。[37]孙瑴:《古微书》卷十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年,第 291页。[38]许伯政:《全史日至源流》卷首下,四库全书本。[39]宋荦:《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卷首,《五帝纪》,康熙四十九年扬州诗局刻本。[40]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下册,中华书局,2010年,第556页。[41]林宝著,孙星衍、洪莹校:《元和姓纂》卷十,嘉庆七年金陵书局版。[42]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 453 页。[43][53]罗泌:《路史》前纪,卷六,酉山堂藏板。[44][57]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54页。[45]何浩:《楚灭国考》,武汉出版社,1989年,第11页。[46][52]史游撰,颜师古注:《急就篇》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47]觉罗石麟修,储大文纂:《山西通志》卷六十四,《氏族一》,四库全书本。[48]李翱:《李文公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5页。[49]袁义达主编:《中国姓氏·三百大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50]袁义达、邱家儒:《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17页。[51]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下册,中华书局,2010年,第556页;林宝著,孙星衍、洪莹校:《元和姓纂》卷十,嘉庆七年金陵书局版;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53页;罗泌:《路史》前纪,卷六,酉山堂藏板;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五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747页。[54]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下册,中华书局,2010年,第556页;林宝著,孙星衍、洪莹校:《元和姓纂》卷十,嘉庆七年金陵书局版;史游撰,颜师古注:《急就篇》卷一,中华书局,1985年,第67页。[55]郑樵:《通志二十略》上册,《氏族略第二》,中华书局,1995,第67页。[56]班固撰,《汉书》卷十八上,中华书局,1999年,第1258页。[58]范晔撰,《后汉书》志第二十,《郡国二》,中华书局,1999年,第2331页。[59]郦道元著;谭属春,陈爱平点校:《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第 471页。[60]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册,卷九,《河南道五》,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页。[61]马端临:《文献通考》(下册),卷二百六十三,《封建四》,中华书局,1986年,第2085页。[62]王钦若编:《册府元龟》第1册,卷二三五,《列国君部》《建国》,中华书局,1960年,第2791页。[63]顾栋高辑,吴树平、李解民点校:《春秋大事表》,春秋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卷六之上,中华书局,1993年,第620页。[64]《明一统志》卷三十一,四库全书本。[65]《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四库全书本。[66]《河南通志》卷八、卷五十二,四库全书本。[67]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547页。[68]陈铭鉴纂,李毓藻修:《西平县志》卷一,《舆地志·疆域篇上·历代疆域》;卷六,《舆地志·古迹篇·古迹》;卷十三,《文献志·封建篇》,成文出版社,1934 年刊本,第 73、276、413 页。[69]张宗杰:《古柏子国——柏皇氏的起源与传说》,《黄河文化》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