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看世界,显露大国公民视野

2015-12-30 09:13
环球时报 2015-12-30
关键词:中美关系环球时报民众

环球时报/2015-12-30/ 第07版面/深度报道 /作者:本报记者 谷棣 邢晓婧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纪双城

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国民众渴望世界和平、期待中国长足发展之情愈发强烈。近日,环球时报旗下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第十次年度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阅兵被认为是2015年最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逾四成受访民众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的7年里中美关系“没什么变化”,“纯国际新闻”中涉及俄罗斯的几个事件最受中国人关注……即将送走的2015年,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环球时报》记者也就民调透露出的相关信息和变化采访国内外多位学者和民众。有中国学者表示,中国是很多国际关系中的“稳定方”,比如中美之间,中国是稳定方,美国是变化方,随着稳定方实力增强,稳定性就会加大。同时,中国民众看世界时,正逐渐拥有一个大国公民的视野,对一些国际问题和国家关系的乐观,也反映出对中国自身的乐观。

民众认可中国大国地位,但还可多些人文关怀

12月9日至22日,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主要采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访问的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成都、西安、沈阳7个城市收集数据。截至22日21时,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530份,受访者为15岁及以上的普通民众。“中国人看世界”民调的主要发现有:“南海问题”被认为是影响2015年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逾四成民众预测中日关系未来一年将“基本维持现状”;有五成受访民众认为中欧关系“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超半数受访民众认为中朝关系“没什么变化”;逾七成受访民众认为西方有遏制中国的行为或意图……在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中,“俄客机埃及被炸,强力介入叙利亚局势,轰炸‘伊斯兰国’(IS)”给受访民众留下最深印象。报告还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的人群的民调差异,比如老年受访者更关注“俄参加中国大阅兵,‘向东看’趋势更明显”,中年受访民众关注“俄继续强硬对抗西方制裁”。

当问及“2015年哪些国际事件给您的印象最深刻”时,62.3%的受访者选择中国大阅兵,49.4%选择“天津港‘8·12’爆炸事件震动世界”“人民币加入IMF货币篮子”的提及率达40.2%。排名最前的这三个选项都是涉我事件,“俄客机遭遇恐袭、密集轰炸IS”(39.1%)和“土击落俄战机,俄多举措报复”(37.9%)分别排第四和第五位,而法国两次遭遇恐怖袭击和欧洲应对难民潮、伊朗核协议签署等西方关注的话题,排名都比较靠后。对此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认为“中国民众以我为主很正常”,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如果让美国人选,十大事件有5件会是美国国内的事情。但金灿荣认为,如果让他排序,“中欧关系深化”是首选之一,因为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亮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教授、心理学家张结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民众更看重包含中国因素的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受众越来越认可中国是个大国,大国国内事件更容易成为国际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发展阶段有关,最典型的就是难民问题在中国和西方的关注度存在较大差异。他认为,这侧面反映一个人文关怀的问题,中国目前发展水平还未到达这个阶段,再加上和中国的关系不大,所以普通中国受众很难关注这个问题。

调查显示,当问及“2015年最能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什么”时,“中国大阅兵”“人民币加入IMF货币篮子”“亚投行成立协定签署,美盟友纷纷加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习马会登场,两岸领导人实现握手”等最受关注。金灿荣认为,大阅兵受关注,是因为它对外展示出中国政治稳定和军事现代化,亚投行成立反映出中国有了让人难以预料的能力,可以牵头筹建国际组织,特别是进入美国人控制的“金融禁地”,这很不简单。

中国民众期待国家稳定发展、军事实力增强,同时拥有更多国际话语权,但调查也显示,有78.2%的受访民众认为西方有意图或有明显遏制中国的行为。金灿荣认为,公众的感觉正常,因为有一些很直观的事实,如美国、日本对中国的批评和小动作比较多,但作为学者,他会强调复杂性,就是说,即使西方想遏制中国,未必就能遏制得了。

奥巴马表现平平,中国人给他打70分已进行10次的“中国人看世界”调查对研究中国与大国和邻国的关系有一定借鉴性。今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中美关系的提及率和关注度连续6年下降,但仍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69.4%),其次为中俄关系(28.6%)、中日关系(24.9%)、中欧关系(7.4%)。伦敦大学学院的政治学学者彼得·邓肯认为,中国人看重与美俄的关系,是西方学界这些年一直在说的地缘政治的直接体现。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中国任何新的政治和经济举措,美国都有可能做出反应。围绕南海、人民币汇率、亚投行成立等热点,中美之间有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拉锯战。邓肯说:“毋庸置疑,美国通过其国际影响力以及英语舆论传播的优势,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在拉帮结派,寻找制衡中国的力量。”谈到中俄关系,作为一直研究俄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西方学者,邓肯说,俄与西方国家、北约国家在乌克兰以及中东地区的利益之争仍将是2016年的最大看点,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将如何施展自己的影响力,也是世界所关注的。

具体到中美关系的话题,有42.3%的受访民众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过去7年执政期间,中美关系“没什么变化”,28.2%的人表示“关系更紧张”,但也有20%的人认为中美“关系更紧密”。在中美关系未来走势方面,逾五成受访民众持乐观态度,近三成人表示“不看好”,且受访民众年龄越大,对中美关系的发展预期越谨慎,而青年人的表现最为乐观。“在促进中美关系上,奥巴马总统表现平平,所以这次民调显示,中国民众可能给他打70分吧。”金灿荣这样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解释说,奥巴马是个守成的总统,而小布什总统是扩张性的,奥巴马认为前任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让美国损失很大,所以战略上从一些地区收缩,但对中国的政策保持不变,最大特点就是回归亚洲,全球战略重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看得出,美国决策者对中国有点紧张,有一点想控制中国,但因为执行力差,中国方面又应对适当,所以给中国民众的感觉是奥巴马执政期间中美关系没有什么变化。

谈到超五成民众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势乐观,金灿荣认为,这种乐观反映的是对中国自身的乐观,因为中美相互间的力量开始拉近,过去40多年来,美国主导性强,总是美国先出牌,但从新趋势看,中国主导性越来越强。从逻辑上讲,中国是稳定方,美国是变化方,稳定方实力增强,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就加大。金灿荣说,中国政府会关注本国民意,期待中美关系乐观的民调结果会增加决策层的信心,中方定的“新型大国关系”的调子,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总之,中国人见到你美国人就会说。

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受访民众认为“南海问题”对中美关系影响最大,“台湾问题”“世界秩序之争”“钓鱼岛问题”“意识形态之争”等影响次之。对于民调的这个排序,金灿荣认为,和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基本吻合,美国卷入南海,对中国形成直接挑战,是有危险性的“热点”,但从长远看,台湾问题明年会逐渐突出。金灿荣归纳说:“南海是短期,台湾是中期,世界秩序是长期”。张结海则从传播心理学上分析说,南海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在传播学上好比有冲突性的故事,而“世界秩序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以及“战略互信问题”是一种观念和知识,相比之下,故事要容易传播。因此,从总体的数据看,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三者相加,占到70%多,也体现出这个传播学规律。

中美关系2015年虽有摩擦,但调查显示,美国连续6年位居中国民众最喜爱去的海外国家。在金灿荣看来,中国人现在更讲究实用主义,喜欢“高大上”,而美国依旧代表着“最强最发达”,自然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好感。加上两国关系总体稳定,即使天天吵架,但吵而不破,只要没有战争风险,民众的选择和判断就不会改变。作为心理学专家,张结海认为,受访者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即中美之争更多的是利益之争,就像市场中有竞争关系的A、B两个公司,但不能因A公司员工希望到B公司就业,就得出“A、B关系将越来越乐观”的结论。他的研究发现,大量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并未变得更亲美。

不要幻想安倍政权会顾及中国民意在中国周边关系重要性中,调查显示,民众认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性远超中日关系,选择者分别为59.4%和32.1%。对此,金灿荣认为,相比俄罗斯,日本渐渐显示出它就是一个地区大国,而不是全球大国,分量不一样,所以受关注度也不一样。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日两国高层关系表面上看似乎在向好的方向改善,实际上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比如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等,这些矛盾随时可能再次爆发。他认为:“中国民众之所以更看重和俄罗斯的关系,本质上是更看重国家的主权利益和民族尊严。很明显,钓鱼岛问题涉及到国家主权利益,历史问题则涉及到民族尊严,这两个方面日本都和中国对抗,因此中国民众不看好与日本关系的较多。”

针对超过半数受访民众表示“喜欢日本人民,讨厌日本政府”,周永生认为,这表现出中国民众对日本情绪的缓和,同时也说明中国民众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朝着更理性的方向靠拢,可以理解为中国民众更加理智。但他强调,日本政府不会按照中国的民意出牌,只会基于其自身利益实行内外政策,比如,安倍内阁不会顾及国际社会的反对而停止修宪。针对环球舆情调查中心的相关调查,某日企驻华员工田中忍强调:“比起政府间交流,民间交流更重要,像现在这样,很多中国人亲自去一次日本,和日本人交流,毫无疑问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环球时报民众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谁造成了不明真相
圣诞礼物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