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发勇
人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课程内容主要是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方面,体现学科基础性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气息,在教会学生基本科学常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化学课程标准》对本选修课程的描述为:本课程模块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使课程内容能够贴切学生、贴切生活。本课程模块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人教版选修1的特点
1.人教版教材中的各章栏目设置数目(见表1)
2.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一,知识内容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新教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将化学知识情景化,以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在,也是本课程的开设目标所在。本教材的内容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过去的旧教材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而这些知识很多都是与生活脱节的,缺乏时代感和现实性。但《化学与生活》(选修)教材很好地与时代相连,前两章的知识内容涉及人体营养和合理生活方式,内容新,与现代生活联系紧,可以说在合理生活方式的的探讨中插人原有的学习内容,不显枯燥乏味;后两章也是从新的视野探究知识内容,让学生再次切身体会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实用。教材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了学生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
第二,在课本知识的讲述中注重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知识的容量比原来教材大,大量的“资料卡片”给学生很多课本以外的趣味知识,“学与问”“思考与交流”提出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也是便于学生讨论的开放性话题。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方式要求更加灵活多变,教师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针对书本的内容,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真正做到以课本为依托,进行课堂知识的二次开发,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趣味和创造力的,才具有生机。
第三,化学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又是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必不可少的,因此教材采取了简化、实用和探究的原则,即涉及到的实验是与日常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较为简单的实验,而且主要以探究实验为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对于这门课程的一个很好的诠释。这些依据课本内容开设的相应实验,基础性较强,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吸收和转化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1.教学课时与教学“量”的矛盾
《化学与生活》是针对文科班学生所开设的选修课程,标准开设的课时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充分探究的话,教学的时间肯定不够。
2.学生层次差异与教学“度”的矛盾
就笔者所在校的学生情况,整个文科班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教学的度上要有所考虑。
3.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任何教学的出发点始终都应该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课时作保障。
三、教学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
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现实的化学情景中去获取知识,教师只是为学生去创设情景。而《化学与生活》所讲授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直接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素材并加以运用,大大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讲述《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专题时,笔者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备课,主要是为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此,笔者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地方拍了很多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相关的照片通过照片的观察,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金属会生锈,从而找出金属腐蚀的原因。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要探讨的主题。同时,笔者还事先做了一组铁钉和铜片的生锈条件的比较实验,每天定时拍照记录实验进展情况,在学生初步分析完引起金属腐蚀的原因后,通过这组对比实验进一步探讨。接着提出设问:如何进行金属的防护的呢?也是通过大量的事例让学生去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又如在讲解改善大气质量这一节中,也是查找了很多大气资料,直接给出佛山市和其他城市近段日期的空气质量报告数据,让学生去分析。并利用中国气象日来临,邀请佛山市气象局高工到校给学生做了一场“大气环境与生活”的科普报告;在讲到《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时,我们还组织学生到当地水厂进行了参观。等等这些做法在丰富学生学校生活的同时,也大大地激励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好。
2.充分运用网络和多媒体,适当拓宽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的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各有特色,但绝对不能照着教材讲教材,对教材的知识要进行整合和适当的加工,要将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知识告诉学生。网络是当今社会信息量最大的传播媒介,多媒体又可以最佳的方式呈现,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更好的科学精神。如在学习第二章《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候,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给学生以《健康生活方式怎么样》为题做了专题讲座,学生通过这个讲座,对照自己,知道了生活习惯的好与坏,学到了很多知识。“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等谚语顺口易记,意味深长。在学习《正确使用药品》这一节中,我们也通过网络查找了大量的药物分类及使用知识,使课堂更加充实,学生更爱听。这节结束后,我们抓住社会“看病难”这个热点话题,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来查找知识,对比中国和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异同,很多学生都参与并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对文科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针对所教班级学生层次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链接功能,许多基本知识都设有拓展加深部分,根据课堂学生层次和课程进度的不同,选择是否拓展,收放自如,很好地把握了课堂节奏。
3.多途径开展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于中学生这个群体,化学的魅力很大部分来自实验。《化学与生活》内容决定了它所涉及的实验都是基础性和操作性强的生活实验;同时《化学与生活》中也有很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采取了分割处理的办法:随堂教师演示讲解一部分;课堂学生参与一部分;课后师生探究一部分。
如:在讲到《正确使用药物》这一节时,就花了较多时间给学生介绍毒品的知识,并让学生分组讨论毒品的危害和如何杜绝毒品。还针对当代中学生中存在的抽烟、染发的问题,让学生以“吸烟有害健康”“染发知多少”为主题自己动手做海报、手抄报,在校园内进行展出,产生较大影响。
笔者结合《化学与生活》这门课的特点,开设了《生活知识奥秘探源》选修课,让学生动手做肥皂、牙膏、豆腐等,还让学生测定香烟中的有害成分,雨水酸度的测定等等,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是《化学与生活》课程很好的课外延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努力,文科班同学对化学教学的反馈普遍反应良好,绝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津津有味地听,同时课堂容量较大,讲授的内容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内容新,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