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畜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膳食结构。但由于观念落后,对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认识不足,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问题,如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疫病发生、生产性能不高、食品安全引发消费健康等。诸多问题对畜牧业的良性发展产生了严重妨碍。
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国内外大量成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健康养殖是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健康养殖是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业,是在以主要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现代养殖业。
健康养殖无污染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养成的食用商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人与自然和谐。
健康养殖的概念是发展的,其目标价值也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跳跃出来。健康养殖概念有其空间性、时间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这“四性”特征,健康养殖的概念可以用系统论的方法加以描述为“应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特定的养殖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系统内外物质、能量流动的良性循环、养殖对象正常生长、产品符合人类的需要的养殖综合技术”。
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健康养殖的核心就在于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正确认识健康养殖应该做到理清概念与观念上的认识:“健康养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就目前而言,健康养殖的健康性,至少包括生态平衡、资源优化、动物健康、产品绿色4个层面。
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技术壁垒”已严重制约我国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并不是出口大国,出口欧美的畜产品屡屡受阻,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成为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
生产模式
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是多年以来,在许多地区被反复证明了的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饲养规模应服从于疫病防治的需要,服从于发挥生产潜力的需要,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服从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的需要,服从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未来的家禽养殖业应是,大公司、小禽场、全进全出、密闭饲养,优美环境、优质产品、优秀效益。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户,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只饲养后备鸡或产蛋鸡一个阶段,将更有利于疫病的防治和饲养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外,后备小母鸡饲养已经成为养禽业中的一种专业化的企业。
对于疫病防治而言,在能够想到、能够做到的情况下,做得越细致越彻底越好。隔离病禽和疑似病禽是防治家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扑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避免病原微生物传入养禽场,避免其感染禽群,才是防制传染病的最根本的措施。同时,也应避免将场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出去。
卫生消毒。卫生是指设置化学屏障,清除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废弃物和媒介,以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鸡群,并阻止传染性物质在鸡舍内和周围的传播。消毒措施究竟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生措施的细致程度。
消毒是指以化学和物理手段杀灭病原体,即杀灭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原微生物致病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致病性和足够的数量,对鸡舍建筑物和笼具设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减少家禽生存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存在的数量,使之达不到致病的程度。
“消毒剂”是指能够杀灭微生物或阻止微生物增殖的化学药剂,尤其是指那些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或阻止病原微生物增殖的化学药剂。
及时淘汰病鸡。对于集约化养殖,只有那些危害群体经济性状的疾病,才是我们防疫的主要目标。过分看重成活率,忽视了对后备鸡群中病弱鸡只的淘汰,以及产蛋鸡群低产鸡只的淘汰。当鸡群中出现个别患病后,只单纯注意治疗,忽视隔离和预防,依然将病鸡和健康鸡同舍混饲,滋生了疾病转播和流行的条件。其危害有四种:一是隐性带菌鸡的潜在威胁;二是低产鸡造成的饲料报酬低下;三是治疗用药成本的增加;四是种鸡群垂直传播疫病对后代雏鸡的影响。
科学防疫
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鸡群的规模和饲养密度越来越大,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也在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的威胁和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疾病的控制,除了生物安全措施,抗病育种等,常规的疫苗免疫预防仍然是目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的手段。使用疫苗的目的在于预防传染病发生,所以疫苗选择的原则应是安全、有效。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甚至造成某些疫病的人工感染。
因此,疫苗选择应注意几个方面:①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产品;②弱毒疫苗必须是使用无特定病原的鸡胚生产,灭活疫苗的抗原也应使用相应的非免疫鸡胚来制造;③了解本地和本场鸡病的血清型,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取得好的免疫效果,如IB、AI、IC等疾病;④能用弱毒疫苗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中/强毒疫苗,一些疫苗并非毒力越强免疫原性越好;⑤所用的疫苗抗原含量必须达到规定的免疫剂量。如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嗜斑单位(PFU)必须达到2000以上,新城疫苗或疫苗抗原灭活前的胚胎半数感染量(EID50)108以上。
疫苗免疫应采取正确的免疫方法和科学免疫程序。为确保免疫效果还应及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补免或加强免疫。
药物的使用
药物的作用在于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的复制,减少向体外环境中的排出,从而减少在群体内的传播;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动物自身的修复。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如初生雏鸡的药物预防、发生细菌病时的治疗、发生病毒病时的控制并发/继发感染、控制疫苗免疫后过于强烈的副反应等。除了促生长的目的之外,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应是足剂量、足疗程。
药物制剂与配伍,良好的药物制剂、正确的给药途径,是发挥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如果剂型选择不当或制造工艺不良,则可引起药物减效或中毒。
在处理粪便和废弃物时,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实施减排、沼气发酵、有机肥加工、林牧和农牧结合,实现达标排放。
应配备与饲养规模相匹配的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粪尿实行干湿分离。粪便采用自然堆积发酵和沼气发酵方式,也可以采用机械强化法进行快速高温—有氧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畜禽规模养殖场的排水系统要实行雨水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分离,场区内外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应采取暗沟布设。
对污水采用发酵方式处理,排放时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在饲料中使用合成氨基酸、植酸酶、益生素、有机微量元素、除臭剂等营养调控,降低畜禽有毒有害物质的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