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语言英译的伦理透视——《水浒传》英译本对比研究之一

2015-12-29 06:00:03刘英蘋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水浒传

耿 智 刘英蘋

(大连民族大学,大连,116600)

宗教语言英译的伦理透视——《水浒传》英译本对比研究之一

耿智刘英蘋

(大连民族大学,大连,116600)

摘要:中华典籍外译的翻译活动已成为文化热点,但是作为代表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典籍的翻译质量需要严格把控。用什么翻译理论和方法来处理指导这种翻译活动的问题尚待解决。本文认为伦理翻译学应是指导中华典籍翻译的最佳理论,为此,本研究依据翻译伦理,针对《水浒传》两个著名英译本中对宗教语言的处理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的整体发现是沙博里的翻译更加符合翻译伦理的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翻译伦理学,中华典籍翻译,宗教语言,再现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威望的不断提高,将中华典籍翻译成外语的翻译活动已成为我国的文化热点。不少单位和出版机构不惜投入很大的财力,竞相选择中华典籍中的精华,组织翻译人员进行翻译出版。众所周知,中华典籍是我们国家非物质遗产之一,像对待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大家的态度是很严肃的。这里的问题是,翻译质量必须严加控制。现在我国翻译界在翻译理论研究中,几乎没有形成大家都能遵照的翻译原则,而且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如译者主体论、生态翻译论等等。但是就翻译活动最广的领域英译汉而言,就没有一本完全按照这些理论译出的译品,或者译者也不敢声称自己是按照什么理论译出的作品。近年来,已有学者撰写专著,运用翻译伦理来指导翻译研究,如《翻译伦理学》、《翻译伦理研究》等。而且这种新翻译理论已深入到各种文体,文史哲也好,科技也好,政论也好,甚至在广告文体都派上了用场。这说明翻译伦理有一定的系统理论,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本文运用翻译伦理中的三种理论,对《水浒传》两个著名英译本①进行对比研究:一个是赛珍珠(Pearl S. Buck)的译本(2010,下简称赛译),一个是沙博里(Sidney Shapiro)的译本(1980,下简称沙译)。本研究旨在探究译者是否能从翻译伦理审视并处理译文,并且如果遵循一定的伦理视角,译文将会产生何等效果。鉴于宗教信仰是原作的重要内容,宗教伦理的翻译十分重要,所以我们选择相关译例加以探讨。

刘英蘋,大连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电子邮箱:xiaopinfern@163.com

*本文为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项目“伦理学与明清小说的英译研究”(编号20150418)和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项目“语料库驱动下的明清小说英译描述性研究”(编号20150204)的成果之一。

2. 宗教语言的特点

宗教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宗教语言是在日常语言所提供的原本语义和经验基础上生成的,它从含有一切意谓指向的日常语言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语言。如佛教“十二因缘”中的“爱”,意为由于有了苦乐感觉之后所起的求乐避苦,并且贪于五欲的心理活动,它是众生轮回的主要原因,所以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上帝(天主)的“儿子”——耶稣基督是拯救世人的救世主,信他的必得救,其象征意义也决不同于日常语言。

宗教语言是象征的语言。美国籍德国神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宗教象征具有四个特性:(1)形象性,即以可见的符号形象地表达不可见的实在;(2)可认知性,即领受者可洞见其意义;(3)内在的力量性,即它是终极关怀的力量的载体,与其内在力量不可分离;(4)为社团广泛接受的特性,即象征是为宗教社团之整体所接受的表达宗教信念的符号,象征在该群体中成为可公共交流的符号,具有促成该群体的成员在宗教信仰上互相理解的功能。总的来说,宗教象征是那些无条件地超越人类观念领域的实在的体现,它指向暗含于宗教活动之内的终极实在。

从文体来分析,宗教语言是一种庄严体。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庄严体是一种书面语。以英语为例,书面语用词准确,语法严格,即使在当代,仍保留古英语的格式。以美国电影大片《十诫》的字幕为例,其中的代词、情态动词等都采用古英语的拼写形式,例如:Thou shalt not kill(不可杀人);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不可奸淫);Thou shalt not steal(不可偷盗);等等。汉语书面语中与宗教有关的语言也是如此,遣词造句,接近文言。以《水浒传》为例,智真长老在为鲁达赐教名前所讲的三皈五戒都是以文言句式说的,例如三皈:“智深,受记。一要皈依三宝。二要皈奉佛法。三要皈敬师友。此为三皈,可能持否?”按照寺院规矩,此时只能用“能”或“否”做简单回答,可是智深却用口语回答“行啊”,结果引起众僧大笑。因此在翻译宗教语言时,必须懂得语言的象征性,又要把握住语言的庄严性。

3. 以再现伦理审视译文

所谓再现伦理就是对原文的“代言”,也就是要体现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对应“真实”的价值观的。因此再现伦理重在“真实”;主张再现原文的文本,再现原作者的意图,再现原文的文化(杨镇源2013:67)。从宗教语言的翻译来看,译者不仅要了解一门宗教的宗旨和理念,还要了解相关的礼仪与活动。《水浒传》里所涉及的宗教有两大门,也就是中国传统的道教和佛教。道教的宗旨是“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炼形存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乐生贵生”。佛教的宗旨是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在中国,道教与佛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道士和僧人有时也是走在一起的,例如《红楼梦》第一回,那空空道人便是与癞头僧走在一起,将一块女娲补天所剩的顽石带往红尘。《水浒传》中,史进为其父殡葬,既请了僧人也请了道士。请看原文:

史进一面备棺槨盛殓,请僧修设好事,追斋理七,荐拔太公。又请道士建立斋醮,超度生天,整做了十数坛好事功果道场,选了吉日良时,出丧安葬。(施耐庵、罗贯中1997:30)

赛珍珠和沙博理分别将这段文字翻译如下:

赛译:Then Shih Jin prepared a coffin and an outer casket and he put his father within and he asked the priests to come and to chant the books for the seven times seven days of mourning. And he prepared the foods of rites and the sacrifices to the old lord and asked Taoists to pray for his father’s soul to redeem it from hell and send it straight to Heaven. From the beginning to end the young man had the priests in some ten-odd times, and he found a luck day and a lucky hour in which to carry out his father’s coffin to be buried. (Buck 2010: 20)

沙译:Shi Jin prepared a coffin and outer casket, in which his father was laid, richly dressed, and he hired Buddhist monks to conduct seven services, once every day seven days, to pray for the departed squire. He also paid Taoist priests to chant prayers ensuring the passage of his father’s soul straight to heaven. There were more than ten of these services. He then selected an auspicious day for the funeral. (Shapiro 1980: 31)

史进在父亲死后的四十九天内,每七天就斋供追祭一次,并请僧道诵经超度,叫做“理七”,也叫“追斋理七”。按照道教的说法,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泯矣,所以,做度亡道场也是在四十九日之内。史进还为父亲做了十数坛功果道场。“功果”是佛家语,与“功德”义同,指僧人念经诵佛为死者超度,这也显示了他对老人的一片孝心。根据这一宗教含义来看以上两个译本,不难发现赛译有几处是违背原意的。第一,僧人译成priest就跟后面的道士混为一谈了。第二,追斋理七不是七天七次,而是每七天一次。第三,荐拔太公,不是将其灵魂从地狱迁至天堂,而是直接升天。第四,将吉日良时译成a luck day也欠妥。对比之下,沙博里的译文就好多了,因为译文完整地表达了两种宗教仪式的区别,也就是再现了原文的文化理念。

我们再来看鲁达上五台山的情景。当赵员外将鲁达推荐到文殊院时,智真长老下面的僧人都劝长老不要接纳他,都说他“形容丑恶,貌相顽凶”。长老烧了一炷香求佛,看清鲁达的本质,便对众僧道:

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施耐庵、罗贯中1997:60)

两位翻译家为这段文字提供的相应译文是:

赛译:He is born of a Star in Heaven. His heart is exceedingly single and sincere, although he is man of fierceness. Yes, even his destiny is full of evil and difficult things, yet afterwards he will assuredly go to the pure regions of the gods and he will become more than man and in the end none of you will equal him. (Buck 2010: 40)

沙译:This man represents a star in Heaven. His heart is honest. Even though his appearance is savage and his life has been troubled, he will eventually become purified and attain sainthood. None of you is his equal. (Shapiro 1980: 65)

这里跟佛教密切相关的言语有三处。一是“上应天星”;二是“却得清净”;三是“正果非凡”。上应天星是指对应天上二十八个星宿。显然,赛译是不对的。“却得清净”是佛家修身要达到的境界,而按照佛教的教义,这全靠自己修身养性,因此沙译是切贴的。“正果”是言其修行成功,学佛证得之果。赛译将这两个佛语分别译成go to the pure region of the gods与become more than man;意思很不明确,因为前者可指西方所崇拜的希腊神山,后者可指“超人”,这样译文就产生岐义了。而沙译则意思明确,表达了佛教的真谛。

4. 以交际伦理审视译文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沟通原文作者和译语读者的桥梁。再现伦理是指译者应当对原文作者负责,不能偏离甚至歪曲作者的原意。交际伦理是指对译语的读者负责,否者,翻译就会失去重要的或者全部的意义(彭萍2013:196)。我们要对译语读者服务,首先是要使译文意思明确,其次是要使译文简洁流畅。来看鲁达出家剃度的场面。鲁达头发和胡须全都刮光后,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拿起空头度牒,说了一段偈言:

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施耐庵、罗贯中1997:61)

两位翻译家的相关译文如下:

赛译:Of Buddha’ light a fragment, but the price of it is beyond gold! By the power of the gods will I give him a name and it shall be Chi Shen! (Buck 2010: 41)

沙译:A spark from the soul is worth more than a thousand pieces of gold. Our Buddhist Way is great and wide. Let him be called Sagacious. (Shapiro 1980: 66)

所谓偈言是佛经中的唱颂词。每句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以至多字不等,通常以四句为一偈。首先我们来看赛译。译文至少有三处会使英美等国的读者弄不清楚。首先,灵光是指什么?是佛光的一点吗?佛光是指佛的智慧光芒。可是这里是指受赐者有没有获得正果的心灵。第二,佛法译成了the power of gods,回译过来就是“众神的力量”,那么指哪些神呢?第三,将“智深”音译过来,译语读者就不明这法名的内涵。法名是指人皈依佛门后,由法师取的名字,往往有很深的内涵。我们再来看沙译,译文的意思就明确多了。在以后的章回中,鲁智深就译成Sagacious Lu,或者简称Sagacious,或简称Lu;对于这些,英美等国读者是清楚的,因为中国人的名字,前面是姓,后面是名。而且很多华裔英国人或美国人,他们的名是英文,而姓则保留中国字的拼音。

中国传统的翻译标准还是一百多年前大量引进西方文明的时期较系统地形成的,也就是中国近代史从戊戌变法一直到新文化运动这一阶段中形成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这里“达雅”就是针对译文而言的。其实关于佛教译文的优美的问题,早在晋代就有人提出来了。那就是鸠摩罗什提出来的“依实出华”。对不美的译文,他有一个有名的比喻。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味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陈福康1996:26)。下面我们还是以实例来说明问题。小说《水浒传》写到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以后,连一直宠爱他的智真长老也不忍再留他在寺庙了,只好将他转到别处去。临走前,长老给了一个四句偈言,告诉他可以终身受用。这偈言既是一个温馨的警示,也是一个预言。这一段情节的文字如下:

“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言,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言。”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施耐庵、罗贯中1997:73)

两位翻译家的相关译文如下:

赛译:“...In the night I had a vision and I give you these four prophecies. You must use then all your life, and you must remember what I have told you this day.”

Lu Chi Shen had knelt then and he said “I would hear the prophecies.”

The abbot replied, “When you see the forest, then you will rise. When you see the mountain, there you will become rich. When you see a great city you are to move from it. When you see the great river, there you must stay.” (Buck 2010: 50)

沙译:“...Last night I had a vision and composed a four-line prophecies verse to guide your destiny. You must remember these words.”

Kneeling before him, Lu said. “I’d like to hear the prophecies.”

The abbot intoned:” Take action in the forest, prosper in the mountains, flourish amid the waters, but halt at the river.” (Shapiro 1980: 82)

偈言的格式是十分讲究的。其实作者施耐庵是借智真长老的偈言,来勾画鲁智深一生的经历。这四句偈言是个双重词格:即排比加双关。如果用白话来解释一下,可以这样说:遇到绿林(野猪林)而起义,遇到二龙山而劫富济贫,遇到水泊梁山而兴旺发达,遇到钱塘江而圆寂。将两段译文进行比较,沙译更注意原文的排比结构。而赛译的排比不够完整,而且有误译,例如把“起”译成rise,将“止”译成stay。不过第三句不是误译,因为赛译的原版本不同。七十回《水浒传》原文是“遇州而迁”,说的是鲁智深在青州归于梁山,在华州被擒被救,在杭州圆寂。这些双关不好直译出来,但是稍有文学修养的英美等国读者可以将这视为伏笔,读完全书,也能领悟;因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印证了长老的偈言。

5. 以规范伦理审视译文

所谓规范伦理,是指译者按照预先公认的规范行事。我国翻译理论,按照有的学者的说法,是自成系统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以翻译标准而论,大家比较推崇的是刘重德先生提出的“信、达、切”。这里“切”代替了严复“信达雅”的“雅”字。具体说来,就是指译文在达到忠实和通顺后,必须进而要求风格的切合。这里我们摘取《水浒传》引首中的例子来讨论。

小说是必须交代历史背景的,《水浒传》以简短的引首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小说开始是讲唐朝崩溃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势,接着说“后来感的天道循环,向甲马营中生下太祖武德皇帝来。他是霹雳大仙下凡,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建立了大宋皇朝。”天下形势如何呢?作者又借用一位道高德厚的道家隐士陈抟的评论来表述:

天下从此定矣。正乃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施耐庵、罗贯中1997:2)

下面来看两位翻译家的译文:

赛译:From this time peace will reign in our land. Truly is it Heaven’s will above that this Chao shall be Emperor and so is in accord also with the kingdom of the earth beneath, and between these, it also accords with the hearts of men. (Buck 2010: 1)

沙译:The empire will be firmly settled from now on. For this is in accord with the will of Heaven above, the laws of the Earth below, and the hearts of men between. (Shapiro 1980: 3-4)

这种评论既然出自道家隐士之口,肯定会用道教的宇宙观来加以评述。“天地人”出自于道家典籍《周易》。我国国学的启蒙读物《三字经》都录用了这种宇宙观,即:“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汉语的原文是十分简洁的,而且用了十分严格的排比结构,体现了汉语里宗教语言的简练与淳朴。对比一下两个译本,我们可以看出,赛译拖泥带水,很不流畅,也不简洁。英语是十分讲究简洁的,如果前面的结构相同,重复的词语就必须省略。比如培根的“论读书”: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a ready man; writing,an exact man(读书使人充实,说话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深)。我们说,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如果原文的简洁淳朴美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英美读者就会觉得中国人思路紊乱,或不太清晰;因而,语言没有文采。其实汉语最讲究文采。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因此,翻译一定要追求风格的切合,否则会误导英美等国的读者。

6. 结语

本文运用伦理模式来审视《水浒传》的两个英译本中很小一部分的翻译,仅仅涉及到一些宗教语言的翻译。审视的结果表明:沙博里的翻译更符合翻译伦理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还不能单凭这一凤毛麟角的审视来否定赛珍珠的译作。要对译本做出全面的评价,还必须对译本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考核。不过审视和考核总得有一把尺子,总得有一个参数,我们可以用“信达雅”的标准去审视。我们也可以用“神似”的标准去审视。我们也可以用“化境”的标准去审视。但是,这些标准都太抽象,不好操作。笔者以为,运用这种翻译伦理使翻译标准模式化,更加具有操作性。

附注

① 下文所引两个译本的出处标注以译者领衔,而非作者。

参考文献

Buck, P. S. (tr.). 2010.AllMenAreBrothers[M]. New York: Beaufort Books.

Shapiro, S. (tr.). 1980.OutlawsoftheMarsh[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陈福康.1996.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彭萍.2013.翻译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施耐庵、罗贯中.1997.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镇源.2013.翻译伦理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责任编辑玄琰)

《叙事研究前沿》征稿启事

《叙事研究前沿》(FrontiersofNarrativeStudies)创刊于2014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暂定每年出版一期。本刊主要栏目有中外叙事学名家访谈、叙事学前沿理论、中外叙事理论比较、中国叙事理论建构、叙事文本阐释,同时刊发国内外叙事学研究动态、综论和书评等。稿件收悉后3个月内给予回复。3个月未见回复者,请自行处理。因本刊编辑部人员有限,不能一一办理退稿。恳请理解。

来稿请按照MLA稿件格式要求排版,为提高稿件处理效率,请直接将稿件电子版发至投稿信箱narrative2014@163.com。

《叙事研究前沿》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921-(2015)08-0070-04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8921.2015.08.012

作者简介:耿智,大连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语对比。电子邮箱:gengzhi@dlnu.edu.cn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8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歌川国芳的水浒传绘画作品特征分析
流行色(2018年5期)2018-08-27 01:01:36
半斤八两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时代悲剧——浅析《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