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对策
——以皖北为例
任唤麟
(淮北师范大学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被认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皖北湿地生态资源丰富,但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滞后。如何实现湿地保护利用及旱作农业、产业转型与生态旅游发展的协调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皖北湿地资源普查和实地考察,在分析皖北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与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皖北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可供利用的发展模式和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旅游开发;生态旅游;湿地;模式;皖北
收稿日期:2015-02-25
基金项目:该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对策研究”(编号:AHSKY2014D5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任唤麟(1971-),男,湖南沅江人,淮北师范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湿地是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丰富,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在旱作农业区,无论是发展农业还是发展生态旅游,湿地都具有重要作用。湿地生态系统又具有脆弱性,旱作农业区湿地脆弱性更明显。如何在湿地保护利用及旱作农业、产业转型与生态旅游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实现旱作农业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发展原则、模式及采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湿地生态旅游研究,主要关注湿地水环境、动植物及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公园管理与经济政策等。其基本观点是,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有必要体现其科研和游憩价值。[1]国内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保护、生态旅游价值的认识与估算[2]、特定湿地开发策略与模式等方面;对皖北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则主要关注采煤塌陷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与治理模式[3][4]、河湖景区生态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5][6]、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7]等。国内外对旱作农业区湿地旅游发展少有专门研究,对皖北旱作农业区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尚无专门研究。
1皖北概况
皖北包括安徽省淮河以北及沿淮的淮北、亳州、阜阳、宿州、蚌埠、淮南6市及凤阳、寿县2县。皖北为半湿润偏旱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旱作农业。皖北是安徽耕地最多、耕地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皖北虽然河湖湿地资源较丰富,但水资源问题严峻,大部分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域内水资源调蓄能力弱,因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增大,部分河流处于常年或季节性断流状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的1/4,以不足全省1/5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省约1/2的耕地及主要电力、煤炭生产用水需求[8]。
皖北旅游发展滞后。以入境旅游为例,2013年皖北入境旅游接待人数16.17万人次,仅占全省的4.19%,旅游外汇收入约为7687.38万美元,仅占全省的4.44%(据2013年省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目前,皖南旅游快速发展,皖中旅游发展升温,皖北旅游发展缓慢,安徽旅游发展的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皖北旅游发展也较滞后于周边其它地区,成为旅游发展凹地[9]。为发挥优势,有效利用资源,改变皖北旅游发展滞后的局面,近几年来皖北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受到重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获得较快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
2.1资源条件
皖北湿地资源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淮河沿线以及工矿区。本研究通过发放资源普查表,获得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点数(表1)。由表1可知,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共有84个资源点。其中,在安徽的现有12处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中,有7处位于皖北,包括阜阳颍州西湖(生态园)、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淮南焦岗湖、蚌埠三汊河、泗县石龙湖、太和县沙颍河(颍河支流)和涡阳县道源湿地公园等国家湿地公园。另外,皖北拥有安徽仅有的两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即淮北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与淮南市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现有的84个资源点中,有河流、湖泊、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珍稀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景观优美,不仅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水禽等繁殖的理想场所,还是许多候鸟迁徙停留之地;如淮南焦岗湖就有36科130多种水鸟,加上景区内湖泊、河道、池塘、农田、村舍、果园等纵横交织,形成了景观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的还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身,具有较高的生态、美学和科考价值,如迪沟生态旅游风景区,它由迪沟生态园、南湖湿地、竹音寺、五百罗汉堂(亚洲最大的罗汉堂)以及文化广场、休闲绿地等组成,是融生态旅游与佛教文化为一体的风景区。从资源类型分析,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池沼与湿地、鸟类栖息地、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园林游憩区、建设工程与生产地、水库观光游憩区、观光游憩湖区、古河道段落、观光游憩河段等9种基本类型(表1),同时,皖北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到夏商、楚汉、曹魏、隋唐、明清等都有大量历史传说与文物遗存,是安徽乃至全国历史文化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多元化提供了条件。
皖北占全省总面积的28.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5.4%(2013年底),是安徽人口密度最大地区,但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13.68%[10]。皖北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区域供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是旱作农业区,皖北地表水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深层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的超采,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皖北旱作农业灌溉用水占全。
表1皖北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表(单位:个)
基本类型资源点合计湖沼与湿地颍州西湖湿地、阜阳老泉河湿地、太和沙颍河湿地公园、迪沟国家湿地公园、淮南大通湿地公园、蚌埠三汊河湿地公园、五柳龙泉湖景区、涡阳道源湿地公园8鸟类栖息地八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沱湖自然保护区2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利辛县白鹭洲度假区、亳州大寺旅游度假区、利辛县蝴蝶泉生态园、涡阳县兴华农庄4园林游憩区域淮北南湖湿地公园、砀山环城河公园、砀山黄河故道生态果林公园、涡河公园、蒙城雪枫公园、阜阳文峰公园、阜阳刘琦公园、阜阳青颍公园、阜南淮河公园、颍上淮上公园、淮南龙湖公园、淮南春申公园、淮南十涧湖公园、蚌埠龙子湖公园、蚌埠珠园、蚌埠张公山公园、涂山—白乳泉风景区、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18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凤台县焦岗湖渔场、怀远县芡河渔场、五河县沱湖渔场、五河县樵子涧渔场4水库观光游憩区段蚌埠闸水利风景区、淮南老龙眼、寿县安丰塘、萧县永堌水库4观光游憩湖区淮北北湖、东湖、中湖、乾隆湖、华家湖,阜南濛洼蓄洪区,邱家湖行洪区,唐垛湖行洪区,淮南焦岗湖、南塘湖、卧龙湖、高塘湖,寿县瓦埠湖,龙湖,凤阳卧牛湖、鹿塘湖16古河道段落宿州黄河故道湿地、泗县大运河湿地2观光游憩河段宿州两河四岸中央游憩区、萧濉新河、岱河、龙河、闸河、西流河、老濉河、跃进河、西相阳沟、东相阳沟、涡河、茨淮新河、西淝河、泉河、颍河、淮河、寿州护城河、北淝河、席家沟、鲍家沟、龙子河、天河、淝淮新河、长淮新河、浍河、明中都护城河26合计84
省用水总量的约4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43,灌溉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阶段[10]。
2.2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皖北旅游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在全省仍然较为滞后,A级景区总量在全省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但也有一些发展较好的景区,包括如颍州西湖、八里河、迪沟生态旅游区等湿地景区。皖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景区可进入性较差,加上有的湿地规模小、分布散,不利于吸引游客。皖北景区生态环境、水体资源等还不能满足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淮南、淮北面临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问题,蚌埠、阜阳与宿州需要承接新兴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旱作农业区加上工业化的发展,皖北生态环境、水体资源等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皖北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还在起步阶段,旅游产品主要还停留在单纯的观光产品上,景区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皖南、皖西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和周边地区湿地旅游景区的相继开发,客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的集散中心,在湿地生态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而皖北城市的旅游功能有待增强,城市卫生、市容环境有待提高,接待能力不足,难以通过城市本身的吸引力促进本地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皖北的湿地公园中以八里河风景区和迪沟风景区的发展较为成熟,在市场占有量、接待设施完善程度、景区知名度等方面相对靠前,但还未能达到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整体要求,在国内同类景区中吸引力相对不够。皖北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以安徽省内为主,周边地区和华东地区市场所占比重较小,而且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旅游需求不旺。
3发展原则
3.1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原则
皖北地区偏旱,主要发展的是旱作灌溉农业;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两淮煤电工业的发展,水资源的消耗日益增多;皖北是安徽人口密集地区,生活用水量大。皖北地下水资源被超量开采,部分地表径流长期断流,有的湖泊已近干涸(如华家湖),工农业污染使部分湿地水质下降。采煤塌陷区湿地原有生态平衡被破坏。因此,皖北发展湿地生态旅游首先要搞好生态恢复。湿地不仅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还有蓄积水源、改变周边小气候的功能。因此,皖北湿地应立足于生物多样性旅游开发、提供水源、改善人居环境等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绿色旅游,协调好人地关系,促进生态恢复与综合利用。
3.2历史文化与湿地生态融合原则
皖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也用有一批历史人物,是淮河文化、老庄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等的交汇之处。湿地生态和历史文化交融是皖北旅游资源的优势,皖北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做到文化和生态相结合,通过文化的融入,可重点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湿地休闲度假产品。如老庄文化与涡河生态景观长廊的融合开发、迪沟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开发,淮南文化与焦岗湖湿地的融合开发、蚌埠文化与颍州西湖的融合开发等等。湿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实体恢复,如阜阳生态乐园对古颍州西湖遗址遗迹的整修;也要活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发展旅游文化演艺、湿地生态文化节以及文化展览等。如淮北市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煤炭博物馆,展现煤炭发展的历史,丰富了湿地公园的文化内涵。
3.3统一规划与科学分区原则
皖北地区湿地旅游资源较为分散(见表1),而且处于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在相当长时间里政府在发展中应起主导作用,统一制定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市场营销、接待设施等规划,实现优势互补及区域信息与客源共享,促进协同发展。皖北的湿地资源多为复合型,湿地生态农业、动物栖息、水上植物、历史文化、矿区塌陷等相互交织。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依据各地湿地特色形成功能分区,突出某一方面,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4发展模式
4.1生态观光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有限容量的观光旅游,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其活动以观光游览为主,其必要设施包括观景平台、科普展示、观鸟设施、观鱼设施、游船及码头、垂钓场、湿地栈道、湿地景观等。[11]如蚌埠的龙子湖、宿州石龙湖湿地公园与黄河故道等,因均需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环境的修复,适合采用生态观光模式。
4.2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时代的到来,居民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持续增长。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环境受到影响,生态功能退化。因此,应进一步开发湿地生态公园,在湿地外围区域,建设生态度假酒店、主题游乐场、文化演艺中心、商业购物中心、会议场所及养生理疗、休闲运动等旅游度假设施。而湿地的核心区,进行限制开发或不开发,以达到湿地生态恢复的目的。如阜阳的颍州西湖、颍上八里河、淮南焦岗湖等湿地都可采用这种模式。
4.3产业聚集模式
湿地提供的是一个大的生态旅游环境,通过适当植入其它元素和功能,可形成新的产业聚集[11]。如文化创意、演艺、文化博览、零售、餐饮等都可植入到湿地生态环境中,配套旅游创意产品、土特产品、纪念品等产业,延伸商务、会议、康乐、养生、度假等产业的发展,整合旅游服务与管理,打造景区产业聚集区,以提升景区的旅游体验和城市的经济集聚力。如淮北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淮南十涧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可依托湿地环境,构建新的产业聚集区。
4.4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发展强调社区的参与性,只有能够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中获得经济利益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社区居民(或村民)才会自觉的参与到湿地资源的保护中去,因此应将湿地资源的保护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统一起来。只有对湿地进行生态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并使社区更好的融入到生态旅游中,才能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五河县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发了鱼家乐体验型旅游,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致富与就业的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居民保护湿地资源的积极性;黄河故道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则可与生态农业、生态果园发展相结合,促进社区(村镇)参与。
5发展对策
5.1提高环境与生态意识
皖北地区环境与生态意识还相对较弱,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也影响了环境与生态意识的提高,因为把发展经济放到了过于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环境与生态。应通过社区参与、利益共享及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湿地生态保护意识。政府应该在提高环境与生态意识中发挥主导作用,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区域发展规划与决策中,将会起到促进提高环境与生态意识的作用。
5.2发展节水农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上,皖北的旱作农业为雨养农业,由于皖北偏旱,降水的季节与年际变化较大,农业灌溉变得重要,加之工业的发展与居民生活跟农业争水,农业用水趋于紧张,湿地水源受到影响。因此,应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有效性,达到节约用水,保护湿地水源的目的。工业方面则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城市转型,提高绿色GDP,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皖北,为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5.3立足观光旅游,拓展休闲旅游
目前皖北的旅游以观光旅游为主,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与旱作农业景观的反差,使湿地成为皖北重要的旅游观光吸引物。因此,观光旅游仍然是皖北湿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点。但仅发展观光旅游,产品易同质化。皖北应依托湿地旅游资源,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迎合休闲时代旅游需求的特征,构建适销对路的休闲度假产品,满足皖北居民(巨大的人口)及游客的休闲需要。
5.4打造重点品牌,促进宣传营销
皖北湿地多(表1),分布散,旅游资源禀赋与市场条件参差不齐,应以现有资源与市场条件较好的颍州西湖、八里河、焦岗湖、龙子湖、沱湖、黄河故道等为重点,打造重点品牌,构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湿地度假区。在目标市场定位上,结合皖北湿地景区知名度不高的实际,提炼个性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对皖北湿地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介。同时,采用集中市场营销策略,以安徽省内和周边地区(豫东、鲁南、苏北等)作为一级目标市场,积极开发二级目标市场(长三角地区、河南、山东与江苏其它地区等)和机会市场(国内其它省市及日、韩、东南亚等),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6结语
虽然皖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较落后,但如果能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皖北旅游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第一位要素是生态,而皖北由于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消耗和污染,降低了湿地资源的外围环境和本身的品质,传统煤炭城市、工业城市因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而面临产业转型的压力。因此,在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应当把旅游发展与旱作农业发展、产业转型和环境治理联系起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优化湿地生态、文化景观与旅游产品质量,真正把湿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旅游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皖北地区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稷,周巧玲,等.安徽省湿地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5).
[2]任唤麟,谭海霞,等.西洞庭湖湿地生态体验旅游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10(1).
[3]赵淑云.淮北市采煤塌陷区旅游开发潜力与发展趋势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8).
[4]王云飞,李东和,等.旅游业促进煤矿塌陷区治理的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迪沟镇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0).
[5]王娜.八里河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吉林水利,2007(1).
[6]李万莲.安徽省五河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J].特区经济,2007(4).
[7]王立龙,陆林.湿地公园建设及其生态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以杭州西溪、黄山太平湖和淮北南湖三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为例[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3(2).
[8]郁宗菊.人均水资源不及全国1/4 皖北崛起遇“拦路虎”[N].新安晚报,2012-01-13(03).
[9]任唤麟,张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0]梁中,黄杜鹃.皖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4,3(4).
[11]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安徽省皖北旅游总体规划(2011—2030)[Z].2011.
责任编辑:何玉付
On the Patter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Rain-fed Agricultural Region
——A Case from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REN Huan-lin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ecotourism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wetland resources are abundant in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but the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It is worth exploring how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on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ain-fed agriculture,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et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the wetland resources census and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the principle, patter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wetland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re put forward with a case from the north of Anhui province.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ecotourism; wetland; pattern; north of Anhui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