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天宇,柳成志,孙天一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宾县王府泉头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
乔天宇,柳成志,孙天一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主要描述了宾县王府凹陷泉头组地层所含有的沉积相类型。研究时通过岩心分析,单井相分析和对测井曲线的识别等众多手段,判断主要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曲流河沉积相。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更趋沉积环境的整体把握共划分出分流河道微相、越岸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河口沙坝微相、河道滞留沉积微相、边滩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以及河漫滩微相和河漫湖泊微相共十一中微相类型。
王府;泉头组;沉积微相
近几年来,随着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松辽盆地的形成主要认为经历了几下几个阶段:C-T为褶皱阶段;J2-Jh为张裂阶段;K1sh-K1yc为裂陷转化为断陷阶段;K1d-E1y为沉陷阶段-坳陷期;最后从N1d-q为萎缩平衡阶段属于反转期[1-3]。研究区位于东南隆起区和中央坳陷区之间偏北东方向(图1)。泉头组地层一共分为四个砂组,其中底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向上逐渐转变为曲流河沉积类型。王府地区富含油气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通过对工区内20多口取芯井的岩心进行观察与分析,同时对49口井的测井曲线资料进行细致的研究。泉头组的底部,主要是泉一段第五砂组和第四砂组这两个部分,沉积物粒度较大、分选性和成熟度不是特别好。单砂体的厚度较大,可以发现几个正旋回的砂体叠置出现的情况。
图1 工区位置Fig.1 Location of the work area
泉头组向上的地层的岩性粒度能逐渐变细,可以看到清楚的砂泥相间的岩性组合,下部为粗粒砂砾岩上部为细粒泥质沉积物。将对单井上对岩性变化以及组合类型的分析和判断认定泉头组下部的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上部为曲流河沉积相。下面笔者对各个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具体的描述。
3.1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
本亚相通常由者丰富的辫状河道构成。主要砂体形宽平板状的多侧向砂岩带。底部可见比较平缓的冲刷面。河道的充填层序大多由砂岩组成,砾岩也比较常见。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与辫状河沉积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由分流河道微相和越岸沉积微相组成,其中前者占主导地位。
3.1.1 分流河道微相
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在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分流河道微相的沉积厚度占总厚度的比例超过70%,砂岩为它的代表岩性。对单砂体进行剖析,多为正韵律,上部一般粒度较细,粉砂岩、泥岩比较发育,下部粒度较粗,多见中砂或者细砂。槽状层理、平板状层理或者浪状交错层理多有发育。RLLS、RLLD 测井曲线表现为高值的钟形或者箱形;SP 测井曲线的负异常比较明显,形态呈现为箱形、微齿化箱形或者钟形(图2)。
图2 城深7井Fig.2 Well cs7
3.1.2 越岸沉积
洪水爆发时期,水流从河道中漫溢出来,河道两侧的积水处沉寂了大量的洗礼物质,其颜色多为紫红色。RLLS、RLLD 测井曲线幅值明显偏低;SP测井曲线呈平直、微齿状正异常的形态(图 3)。发育有水平层理、交错层理、透镜状及波状层理。洪水期间,可以形成透镜状、不稳定的煤层[4-5]。
图3 城深7井Fig.3 Well cs7
3.2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位于辫状河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沉积活动极为频繁,它是河湖或河海共同作用形成的最具特色的地带。向汇水盆地方向可出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各微相的发育程度与具体的沉积环境有关。
3.2.1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该微相是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向湖盆的水下继续延伸部分。通常呈现条带状垂直岸线分布。在剖面上可以观察到多个正韵律砂岩相互叠合,周围为暗色泥岩,与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不同。测井曲线上,RLLS、RLLD 测井曲线幅值一般较高,呈现锯齿状的钟形或箱形;SP 测井曲线负异常较明显,形态常为平滑或齿化的箱形、钟形或者这些类型的搭配(图 4)。可见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以侧积交错层理最为主要[6]。
图4 城深7井Fig.4 Well cs7
3.2.2 分流河道间微相
该沉积微相广泛分布于王府泉头组的底部,岩性以粉砂质泥岩和泥岩组成,泥岩颜色表现为灰色、绿灰色或者灰绿色。测井曲线上,RLLS、RLLD 测井曲线的幅值较低,SP测井曲线正异常明显(图5)。对于沉积构而言以滑动变形构造为主,可见沙纹层理、水平纹层理。
图5 城深7井Fig.5 Well cs7
3.2.3 河口砂坝微相
它是三角洲沉积相中很独特的砂体。测井曲线上,SP 测井曲线幅值较高,曲线呈漏斗状。河口坝的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纵向上,由下至上粒度通常先变粗后变细,整体变粗,呈现平行或者交错层理。该微相可以出现在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相湖流向的入口处,也可以出现在水下分流河道的尽头。位置如何分布取决于三角洲中分流河道微相是否丰富。或者的重要性和特征不及前者。
3.3 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特征
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位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浪基面以下的位置。岩性以暗色泥岩为主,夹薄粉砂岩。在测井曲线上,RLLS、RLLD 测井曲线幅值较低,呈平滑状或者微齿状形态,GR 测井曲线幅值较高,SP 测井曲线形态光滑平直。沉积构造为水平层理、砂枕构造。 由于工区尚处在勘探阶段,此亚相的资料并不是十分明显。
4.1 河道滞留沉积微相
河道滞留沉积微相是曲流河相中岩性最粗的部分,可由洪水短距离搬运造成。岩石成分主要为陆源砾石,偶尔会在眼心中观察到植物树干和泥砾等沉积;呈透镜状,在河流沉积序列的底部,其下部为冲刷面。其砾石多向河流上游方向定向排列,构成叠瓦状构造;向上沉积相过渡为边滩(图6)。
图6 城8井 1 664 mFig.6 Well c8 1 664 m
4.2 边滩沉积微相
边滩沉积,由侧向迁移和侧向加积产生。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含大量不稳定矿物;较大的粒度变化范围,概率图上呈两段式,向上逐渐变细;呈现明 体呈板状,底部有冲刷面 图7)。
图7 城深10井Fig.7 Well cs10
4.3 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微相,洪水期有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在河道两侧堆积形成的,其粒度比边滩小比河漫滩大,主要为粉砂及泥,两者常呈薄的互层;砂岩发育小型交错层理,泥岩发育水平层理,钙质结核和动植物化石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布于河道两侧。测井曲线整体为中幅,SP 及 GR 曲线常为漏斗状或锯齿化漏斗(图8)。
4.4 决口扇微相
决口扇沉积,主要由细砂、粉砂组成;发育有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可见冲蚀与充填构造、植物碎片化石;剖面为透镜状,平面为舌状。 分布在河床凹岸一侧,与天然堤共生。测井曲线上 SP、GR 通常为指形或塔松状。其顶底界面一般为突变,有时也会出现底部突变,而顶部渐变的现象。
图8 城深203井Fig.8 Well cs203
4.5 河漫亚相
又称泛滥平原沉积。岩性上主要为泥岩、粉砂岩以及薄层泥质灰岩。层理不发育,有时可见平行层理。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微相。 曲线为总体最低幅,自然电位和声波测井曲线呈指状,GR测井曲线变化强烈,泥岩广泛分布、砂岩较少。砂体发较好的地带,振幅中-强,频率低,连续-断续,反射结构明显,或者出现零星-无反射现象[7,8]。
(1)王府凹陷泉头组地层其沉积环境类型复杂,具有很大的相序跨度。
(2)泉头组底部地层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向上逐渐转变为曲流河相,正好符合泉头组断坳转换的大的构造背景。
(3)辫状河三角洲相在本工区主要发育的微相有分流河道微相、越岸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和河口沙坝微相。
(4)曲流河相主要发育河道滞留沉积微相、边滩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以及河漫滩微相和河漫湖泊微相。
[1]Magoon LB.Identified peroleum systems within the Uniated States.In The petroleum systems-status of research and methods (L.B.Magooned.)[M].USGS Bulletin,1992,2007:2-11.
[2]Weimer , R.J., Development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y:Foreland and Cratonic basin[J].AAPG Bull,1992,76 (7):965-982.
[3]关德师,李建忠.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成藏要素及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3,24(3):24-27.
[4]赵翰卿.松辽湖盆精细储层沉积学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5]李思田,等.含能源盆地沉积体系[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18-228.
[6]林正良,王华,李红敬,等.地震沉积学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2009,28(5):131-136.
[7]W.L.Fisher,J.H.Brown.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 a genetic approach to facies analysis[M].Annotatedoutline and bibliog,Texas University, Austin, Bur. Econ.Geol. 1972:21-39.
[8]何玉平,刘招君,董清水,等.依舒地堑汤原断陷古近系湖底扇沉积与层序特征[J].世界地质,2006,25(1):23-28.
Study 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ou Group in Wangfu Area
QIAO Tian-yu,LIU Cheng-zhi,SUN Tian-yi
(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
Quantou formation’s sedimentary facies in Wangfu sag of Bin County was described. By core analysis, single well facies analysis and other means, the main types of the sedimentary facie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ary facies is braided river delta and meandering river sedimentary facies.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distributary channel microfacie, overbank deposit,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microfacie,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microfacie, estuary dam microfacie, channel lag, point bar microfacie, natural levee microfacie, crevasse splay microfacie , river flood plain microfacie and diffuse lake microfacie,.
Wangfu; Quantou formation;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TE 122
: A
: 1671-0460(2015)03-0648-03
2014-12-25
乔天宇(1988-),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方向:油气储层地质学。E-mail:tianyu.qiao@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