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郑瑶瑶
“茶是知恩图报的,你尊重她,她就会给你回报。”戚国伟这种朴实的“宇宙观”,构成了他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发生在他身上的许许多多护茶、爱茶、敬重茶的故事,都是由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引发的。这正是戚国伟与众不同的地方……
说起杭州的西湖龙井,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是一定得提的,他就是有着“西湖龙井守护使者”美誉的著名茶人、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戚国伟。
使者,即承担使命的人,或者说是受命出使的人。作为使者,戚国伟受命于伟大时代,肩负着守护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龙井茶之重任。
于是,《茶博览》编辑部计划为戚国伟做一次封面人物报道。在位于龙井路15号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记者终于“逮到了”忙碌的戚国伟。他刚刚办完一件重要的事:完成了今年国家礼品茶的收购任务。
很自然,我们的采访,也就从“国家礼品茶”的话题开始了。
国家礼品茶,是最让戚国伟挂心的一件事。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湖龙井就被选为国礼。统购统销结束之后,国家礼品茶的任务,落在了戚国伟的身上。
“从1986年开始,国家礼品茶的生产加工任务,就由我们公司承担了。”
80年代那会儿,对国家礼品茶承担者的政治要求很高,“上面要对礼品茶的生产加工者作全面了解,家庭背景啊,本人政治素质啊,技术啊,一点都马虎不得”。
让戚国伟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浙江省警卫局的人来找他,拿出几包不同村子出产的龙井茶,让他辨认。这些茶叶在普通人眼里“外相差不多”,戚国伟却从茶叶形态、色泽、香味这些细微差异上,说出了每一种茶叶属于哪个村、哪个山头,这让考察者敬佩不已。
就这样,国家礼品茶,戚国伟一做就是30年。有关部门也是,偏偏认准了戚国伟—非他莫属。
国家礼品茶,这是一项不容有失的任务。为此,戚国伟也跟着操了30年的心,“担心得晚上都睡不好觉”。每晚,西湖龙井的采摘时间、下雨会不会影响采制质量、寒潮来了怎么办、怎么保证西湖龙井的质量安全……一张以西湖龙井为核心的问题网笼罩着戚国伟。他的梦里,填满了西湖龙井的清香,也装满了各种忧虑。除了出于自身责任感,戚国伟还承受着很多外界压力。“做西湖龙井的人那么多,凭什么礼品茶就只让我来做啊?”
也有人跃跃欲试想做礼品茶,但要符合国家礼品茶的那些条件,不是一件易事。
“如果只以公司或个人为出发点来做礼品茶,是绝对做不好的。”在戚国伟看来,国家礼品茶绝不仅仅是“贡”牌西湖龙井的荣耀,更是整个西湖龙井保持品牌、提高身价的关键所在。“中央领导人都是西湖龙井的‘粉丝’,只要来杭州,他们一定会来西湖龙井茶区转转,他们是西湖龙井最好的‘代言人’。”西湖龙井之所以位列中国名茶之首,享誉着如今这般不能动摇的地位,最大的支撑就是它“国家礼品茶”的身份。“做好国家礼品茶,一定要从整个西湖龙井茶的品牌发展来考虑,不能仅仅考虑单个企业的发展。”
说起“国家礼品茶”,戚国伟的言语里流露出更多的是他这个年纪所持有的那种谨小慎微、一丝不苟,以及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除了对国家任务的高度负责外,更多的,是要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这脉文化的决心。
戚国伟怎么也忘不了一位中央领导人对他的嘱托 :“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一定要传下去。”这声嘱托,或者说希冀,成了戚国伟每晚睡梦里的主旋律。
而在53年前,也是一句嘱托,让戚国伟下决心“要好好做龙井茶”。
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有着崇高地位。元代诗人誉之“三咽不忍漱”;明代称之绝品;清乾隆帝六下江南,四巡龙井,品茶咏茶,将龙井茶推向了顶峰。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央领导人也对西湖龙井喜爱有加,多次造访龙井茶区。毛泽东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区采茶品茶时,留下了“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的赞誉;江泽民留下了“不尽西湖美,一品龙井香”的墨宝……
1962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陪同柬埔寨首相西哈努克亲王到杭州梅家坞考察。当时的戚国伟正就读于西湖茶叶中学,上午念书,下午学茶。他作为茶农代表向周总理献花,之后更在周总理走访学校时,得到了总理的亲切问候。
“学校这样安排很好,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茶叶技术……你要好好做龙井茶。”周总理摸着戚国伟的头,语重心长地说。
戚家是龙井村的几大家族之一,世代以种茶为生。戚国伟从小就知道如何种茶采茶,12岁便开始了炒茶。在见到周总理之前,龙井茶于戚国伟,或许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却也容易熟视无睹。直到与周总理交谈的那个午后,龙井茶才像一颗神圣的种子,开始在戚国伟的心中慢慢萌芽滋长。
戚国伟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能大师
戚国伟向联合国副秘书长贝南赠送贡牌西湖龙井
之后,从记工员到生产队副队长,再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成立,戚国伟的人生,再没离开过龙井茶。
现在的戚国伟,无论去到哪里,身上总要带着那个装着茶叶的玻璃杯。事茶50多年来,茶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我什么茶都喝,这样才知道什么是好茶。”也是在不断了解龙井和其它茶的过程中,西湖龙井的“好”让戚国伟越来越欲罢不能,保护传承西湖龙井的决心也越来越坚定。
而最初让戚国伟拿起“武器”,保护西湖龙井,源自90年代蔓延全国的龙井“泛滥潮”。
那个时候,刚刚实行的市场经济,为整个社会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数不清的产业开始蓬勃发展着,其中也包括享誉天下的西湖龙井茶。由于西湖龙井名声大,好卖,有利可图,仿冒的西湖龙井开始充斥市场。
“那时,我们积极开拓西湖龙井的市场,但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西湖龙井的销量却在逐年萎缩。”戚国伟清晰地记得,经销“贡”牌西湖龙井的上海某宾馆,某一天开始同时经销另外两家公司的“西湖龙井”茶叶。“我们的特级西湖龙井标价800元/斤,他们的特级标的却是300元/斤。”结果是,另外两家茶叶卖得风生水起,不断补货,而原来热销的“贡牌”西湖龙井却卖不动了,最后因为戚国伟不愿屈尊降价,全部撤了回来。“我们的收购价就500多,怎么降?”私下,戚国伟自己买了“热销”的“西湖龙井”回来,一看,形状和正宗的西湖龙井非常接近,但香气味道却相去甚远,“这样的茶叶,收购价也就100多吧”。
外面市场上的仿冒西湖龙井泛滥成灾,而浙江省内,企业欲借龙井茶谋利发展,政府方面也想做大龙井茶产业,于是,“浙江龙井”出现了。与此同时,全国很多省份也都有了自己的龙井茶。
“我到桂林出差,在酒店里看到了茉莉花茶龙井;在广东,见到有人在售卖龙井红茶;在某年的全国展销会上,甚至还出现了台湾高山乌龙龙井茶……”
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面性,“无茶不龙井”的形势,从另一个角度对西湖龙井茶的品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对此,视西湖龙井为生命的戚国伟,深深感到了保护这个品牌的重要性:西湖龙井这么好的东西,决不应该让其淹没在“泛龙井”的海洋中。
就这样,戚国伟从最开始的炒茶卖茶,走上了守护西湖龙井茶的道路。他开始到处奔波考察,给政府写报告,希望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西湖龙井茶这个大品牌。“在产能和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我们更要重视西湖龙井茶品牌和原产地的保护。如果因为市场的巨大需求而损害原有品牌与茶叶的品质,盲目扩充产能,3年到5年,我们可能会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但30年、50年之后,我们就会失去西湖龙井这个珍贵的品牌了。”
原产地保护,这个从那时便一直被戚国伟挂在嘴边的词,他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1998年12月,戚国伟跟随农业部组织的“原产地”考察团前往法国波尔多考察。波尔多的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让戚国伟深受触动:“他们原产地产品概念有5个方面的要素,悠久的历史内涵、独特的地理特征、传统的加工工艺、现代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检测技术。这,和我们的西湖龙井茶完全相符。”
3个月的考察结束后,戚国伟马上写了一份材料,疾呼对西湖龙井实行原产地保护。经过多方努力,《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规定》、《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出台,规定西湖龙井产区主要位于西湖风景区和西湖区部分区域,共168平方公里;其中“狮”、“龙”、“云”、“虎”、“梅”所在的50多平方公里地域为一级保护区,剩余的为二级产区。同时,国家还正式发了文件,允许西湖龙井茶产区使用原产地保护标志。从此,西湖龙井品牌有了法律的保护伞。
在大部分人为西湖龙井品牌取得这一突破性进展欢欣鼓舞之时,戚国伟又陷入了深思:光有基地保护条例还是不够的,西湖龙井品牌的保护必须涵盖茶树品种、茶叶食品安全、炒制工艺、种植环境、规范管理等各个方面。当了10多年西湖区政协委员,每年,戚国伟都会写提案和报告,呼吁政府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的管理监督力度。
如今,西湖龙井茶的法律保护已经涵盖了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生产环节进行施肥、耕作、修剪、采摘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综合管理,全面停止违禁、高毒农药的使用,施用菜籽饼等传统无害肥料,并建立完善的茶园农事活动档案记录及茶园投入品登记制度;颁布《西湖区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中心建设实施意见》,传承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实行西湖龙井茶茶农用产地防伪标识制度,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域保护)防伪标识制度,出台《西湖龙井茶专卖店确认和管理办法》等条例,在流通环节保护西湖龙井品牌。
“现在我们的茶园设施和管理应该是西湖龙井茶历史上做得最好的,茶区中的任何一个茶园,都是景观。”
进入西湖龙井茶区,尤其在这个龙井飘香的春天,整整齐齐的茶树,绿意盎然的叶子,以及点缀其中的采茶工,总会让游客驻足,融入到这天人合一的美景之中。看到西湖龙井茶如今的气象,戚国伟的言语中抑不住喜悦和骄傲。多年努力下来,已经形成政府、茶村、茶农、茶商合力保护品牌的主旋律,大家也越来越认准这样一个道理:在当下龙井茶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更加珍惜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狮”、“龙”、“云”、“虎”、“梅”老字号品牌,只有对血统纯正的西湖龙井这一“主根”的保护,才会有其它龙井“枝叶”成长的空间。
保护工作算是卓有成效了,如何将西湖龙井传承下去,不让这脉底蕴深厚的文化断在自己这辈人手中,又成了戚国伟每天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西湖龙井的名气这么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小气候,古老优良的茶树品种和传统的手工制茶技艺,现代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产品标准,是西湖龙井长盛不衰的主要卖点。”戚国伟说。
12岁开始炒茶,戚国伟希望西湖龙井手工炒制技艺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
而传统手工炒制技艺是西湖龙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非独特程序和手法不能制成西湖龙井。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曾说,西湖龙井茶由于炒制人的独特手法,通过手心穴位将精气贯注入叶片,使叶片更加形美、色雅、味醇、香馥。炒制的关键,是人。只有人的灵气,才能炒制出杯中那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茶中珍物。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年代,和其它手工工艺一样,西湖龙井的手工炒制技艺,也面临着传承问题。
苦!你问10个炒茶师,10个人会不约而同喊出这个字。
西湖龙井的炒制,包括了“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而这些动作都要在近300度高温的锅里完成。戚国伟一伸手,上面那些老茧就开始无声述说着自己因为炒茶经历的红肿、发黑、起泡、蜕皮的循环“折磨”。
1999年12月中国“原产地”代表团考察法国时,戚国伟(后右二)与代表团成员合影留念
西湖龙井青叶采下来一般当天就要进行炒制。在这龙井上市时节,炒茶师几乎是茶不离手,手不离锅。通宵炒茶是常事。
而学炒茶,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学西湖龙井炒制,有“三年青锅,五年辉锅”之说,青锅要先练个3年,才有资格进级去学辉锅。“采摘技术几天就能学会,而要精通手工炒制技术,短则三五年,长则一辈子,‘学无止境’。”一位炒了大半辈子茶的老茶农说。
“老一辈人都是这么炒下来的,倒已经觉不出苦,但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太苦了。”炒茶辛苦,学起来又麻烦,如今的生活条件好了,致富手段多了,年轻人也不愿学炒茶了。“目前,拥有手工炒制技艺的师傅大多在50岁以上。”这种专业人才的“断档”,加大了传承手工炒制西湖龙井的难度。
作为一名企业家,戚国伟无疑是时髦的,智能手机、电子商务……和多数同龄人相比,他非常乐于并容易去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他不可能不清楚机械现代化、效率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但对一名西湖龙井的守护者来说,这些新鲜事物却极容易破坏西湖龙井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文化。“现在只有西湖乡(如今的西湖街道)还在坚持手工炒制了。坚持是难,但是不做不行啊。”这句话,沉甸甸的,沉得拉下了戚国伟上扬的嘴角。而这份沉甸甸里,装的都是使命。在戚国伟看来,造物主赋予茶叶的是灵性,她是活生生的;因此,唯有用我们茶人流淌着热血的,也同样活生生的手,去呵护她,抚摸她,她才会将那灵性中最具精华的东西奉献出来。人与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命互相信赖的托付关系。看来,戚国伟已经在哲学层面思考问题了。这种境界,非常人所能进入。戚国伟如此重视手工炒制技艺的传承,其深邃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希望拉开机制茶和手炒茶的价格,保护手工炒制技艺。”为了传承这门技艺,或者叫艺术,戚国伟每年都会从公司里拿出一定费用,支持政府层面组织的炒茶大赛,年近古稀的他,还会轻装上阵,炒出标样茶。此外,戚国伟还在公司里成立了炒茶中心,春茶上市时节,免费提供茶锅、电等资源,并优先收购来中心炒茶茶农的茶叶,以此调动大家手工炒茶的积极性。
2013年11月,戚国伟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西湖龙井“炒茶技能大师”,建了“大师炒茶工作室”。培训炒茶传人,多了一个平台,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
除了手工炒茶上的成就,戚国伟还是“贡”牌西湖龙井的主要创立者,国家礼品茶唯一指定承办者,唯一的新中国60年西湖龙井茶事功勋人物,同时,他也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茶叶商会会长、杭州市西湖区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西湖龙井茶商会成立时,有人说,除了戚国伟,会长之位别无二选。戚国伟在西湖龙井茶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做着牵动几亿人心弦的文化事,戚国伟自身却很低调,不喜欢抢风头,除了必要的活动,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
每天早上8点,戚国伟便准时出现在公司里,处理好公司的一些重要事务后,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茶村,巡视茶园、与茶农交流沟通……
在公司员工的心目中,戚国伟是个工作狂,“以公司为家”,最早来公司,最晚离开,365天几乎没有假期。在茶友们心中,戚国伟是个“把茶当命看”的“茶魔”,开口闭口都是龙井茶。“茶是知恩图报的,你尊重她,她就会给你回报。”戚国伟这种朴实的“宇宙观”,构成了他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发生在他身上的许许多多护茶、爱茶、敬重茶的故事,都是因为这种独特的“宇宙观”所引发的。这正是戚国伟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起对自己的评价,戚国伟说:“我是个茶农。”简单几个字,将为守护西湖龙井所作的一切都化作了茶农心底对茶叶最真挚的情感。
“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龙井茶多做一些事情,希望能护住她的根与魂,让这个品牌以及品牌所承载的文化,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位衣着朴素,被茶浸润得如此宽厚和蔼的长者缓缓道出自己的心声。
西湖申遗文本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杭州西湖群山中的龙井茶园,沿丘陵坡地修筑成的梯田,成为一种含文化意味的特色植物景观,与分布其间的茶文化史迹共同构成西湖文化景观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西湖龙井,是西湖这个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抹亮色。而在这个绿意盎然的春日,我见到了用生命奔走、呼吁,为这抹亮色增光添彩的西湖龙井守护者,然后他告诉我,他的名字,叫茶农。□
戚国伟(一排中)和当年龙井小学的同学、班主任(一排右)、校长(一排左)合影留念。这些同学现在都在做西湖龙井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