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制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训练的思考与探讨

2015-12-29 01:10常娜,李丽英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3期

七年制医学生基础科研能力训练的思考与探讨

常娜,李丽英

(首都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69)

摘要: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以及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种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医学领域知识的日益更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及培养工作。本文针对目前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七年制;科研能力训练;育人教育

收稿日期:2015-01-29

作者简介:常娜(1984-),女(汉族),北京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肝纤维化发生与损伤修复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李丽英。E-mail:liliying@ccmu.edu.cn

DOI:10.13555/j.cnki.c.m.e.2015.03.005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日益迅速,各种生物医学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于临床,如3D打印技术、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疗法等。这些新技术、新知识的出现使医学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学科交叉,同时也对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新兴医疗技术关系到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以及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一种高层次临床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普遍设立。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实行“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培养模式。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相比,七年制学生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以外,更需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七年制学生不仅要求能够在毕业后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在毕业后开展基本的临床医学科学研究工作。因此,就需要学校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从基础学习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训练以及培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1]。

1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阶段科研训练的现状

首都医科大学自1997年起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了贯彻和落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学生达到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该专业自创立初始,就实施全程导师制,试图将对学生的科研训练贯穿整个学程。尤其在学生基础学习阶段,依仗该校较为强大的科研实力及多学科医科大学的优势,为每一名学生安排了一名导师以帮助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基础阶段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2]。

通常情况下,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训练时间安排为大学三年级,自学年第一学期中(每年11月)开始至第二学期中(次年5月)为止,时间共计约6个月。学校对导师的选择与聘任有严格要求,要求导师达到以下条件:首先,必须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品行端正,思想进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其次,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及较强的科研能力;最后,必须为在学校从教两年以上的在岗教师。在基础学习阶段,每名导师原则上分配指导2-3名学生,导师在科研训练期间因材施教,严格要求学生,在了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具体情况后结合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指导及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培养应着重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而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则着重初步实验研究技能的培养和科研思维的训练,尽可能指导学生参与具体的科研活动。学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选题、查阅文献以及文献综述的撰写,鼓励学生将撰写的文献综述公开发表于专业期刊,同时通过开展科研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并提高实验技能。最终,在全部科研训练完成时,学生需要上交文献综述一篇,导师需在全部科研训练结束后对每位学生进行总体评价。

2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阶段科研训练存在的问题

虽然首都医科大学已对多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成功开展并完成基础阶段科研训练工作,但目前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2.1学生积极性不高

这主要是由于科研训练时间安排不完全合理导致的。通常,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训练时间安排为基础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个时候学生已完成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等生物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由于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分子水平展开,要求具有较强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在此时开展基础科研训练工作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训练期间接触到的专业名词和概念。同时,经过前期各种实验课的训练,学生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并融入到科研工作中。

根据我国医学院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整体培养计划,位于基础教育阶段尾声的大学三年级也往往是七年制学生最为繁忙的一年。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该校的七年制学生在第三学年共需完成18门课程的学习,共计学分48.5分,在这18门课程中考试课程13门(72%),考查课程5门。同时,在这18门课程中包括了生理学、病理学及相应的实验课等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共计12门(占该学年课程门数的66.7%),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3门(占16.7%),医学统计学等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学课程3门(占16.6%)。虽然在第一及第二学年,学生需要完成的课程门数(分别为15门及18门)、学分数(分别为53分及49.5分)和课时数均与第三学期相当,但在前两年的课程安排中多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及自然科学类课程,生物医学课程相应较少(仅为4门及6门,分别占该学年总课程门数的25%及33%);其中,第一学年考试课程占当年总课程门数的60%,而第二学年考试课程仅占当年课程门数的39%。

由此可见,对于该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而言,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三学年是学习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大多数的生物医学专业课程需要在本学年学习。而科研工作又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除了前期的文献查阅工作以外,一项具体的实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准备和操作才能完成。而第三学年的七年制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必修课的学习,往往选择放弃要求较低的科研训练。虽然我校科研训练的时间安排包含寒假,但是较短的放假时间和临近春节的特点导致学生无法拥有大量和连续的科研训练时间,因此导师不得不对学生降低要求至仅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并完成文献综述,而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则流于形式甚至无法进行。

2.2教师对育人工作重视不够

作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和科研投入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也由单一的教学工作逐渐转移为教学、科研“两手抓”,且在教师的聘任及晋升中,科研业绩的比重逐渐加大。作为高校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生力军,拥有高学历和高科学素养的青年教师,往往对教学工作的重视不够,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甚至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种倾向也逐渐体现在七年制学生导师的筛选工作中。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导师筛选工作通常开始于每年3月,采取自愿报名并提交科研训练项目申请书,经由学院及学校两级审批的方式进行。以基础医学院为例,2013年本学院共有26名教师申请七年制学生导师,而在2014年申请七年制学生导师的教师人数仅为7人。由于缺乏必要的业绩评判标准及奖励机制,造成有的青年教师认为申请成为七年制导师是一项“没有用”的工作,甚至认为身为高校教师,只要能够顺利完成每学期上级安排的各种理论课、实验课讲授即可,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忽视了自己身为教师的另一项最基本职责——育人的要求。

3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基础阶段科研训练所面临问题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提高教师对科研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学校除了举办各种学习班、辅导班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以外,设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的顺利进行。目前,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并逐渐增加学生培养工作业绩在教师聘任及晋升条件中的比重。这将有效地增加教师对七年制学生导师工作的重视,提高教师对科研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适当调整七年制学生科研训练的时间。在作者所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进入第二学年的学生仅完成了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学习,此时开展科研训练工作显然是不适合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科研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专业名词和技术,建议将科研训练的开始时间调整至知识储备相对完整、时间相对充裕的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将科研训练总时间由现在的6个月调整为12个月。如此以来,科研训练时间将包含放假时间长且完整的暑假,对科研具有热情和更高要求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充裕的时间真正的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科研思维的训练。

再次,设立更为完整的学生激励制度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作者所在学校对于学生科研训练的评价主要依靠导师在项目总结报告中对学生进行的主观评价。笔者认为应设立更为丰富多样的激励内容和方法,在整个训练计划的实施、评价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例如设立科研奖励机制,对公开发表论文或综述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对优秀成果予以荣誉表彰等[3]。

最后,规范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保障科研训练的效果。目前,首都医科大学对于七年制学生完成科研训练的要求为经科研活动后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或科研论文的撰写,经由指导教师审核、修订即可,并没有任何硬性指标对综述质量或科研训练的结果进行评价。在这种体系下,导师的负责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的收获。因此,笔者认为除文献综述撰写外,应对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具体时间和过程做出严格规定,同时对于科研训练完成情况的评价也应更为丰富和严格,除了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主观评价以外,更应设立量化评价指标,如参与了哪些科研工作、掌握了哪些实验技能等,如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研训练工作的重视程度,保证学生切实参与到科研训练中,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效果。

总之,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实施基础阶段科研能力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科学研究思维方法和技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导师的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习惯,塑造更为健康的人格,为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充分认识到基础阶段实施科研训练工作的重要性,以保证七年制学生基础阶段科研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参考文献:

[1]李妍, 方芳, 钟越, 等. 解析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其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意义[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11-113.

[2]李杨, 殷艳萍, 孙宁宁, 等. 七年制基础学习阶段导师制管理机制的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8(04):508-510.

[3]李俊龙, 侯怡, 宋菲, 等.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激励策略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4):77-80.

(编辑:陈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