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黄志萍苏娅陈秀红肖丹丹
(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内科,海南海口570300)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该院就诊的40例脑卒中患者,于住院时、出院时及出院后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预后情况。结果出院后1个月,糖尿病对Barthel指数(BI)评分具有明显影响(P<0.05)。陪护者对BI指数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影响显著(P<0.05)。康复理疗对BI指数评分、GOS评分影响明显(P<0.05)。脑卒中患者住院时、出院时各量表评分与出院后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GOS评分显著相关。随着恢复时间的递进,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预后情况均明显好转(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预后评分都较低,生活质量不高,受入院和出院时的疾病情况、预后情况、陪护情况、康复理疗等方面的影响,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重视,帮助患者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5〔
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o.814364)
通讯作者:肖丹丹(1981-),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脑卒中的诊疗研究。
第一作者:黄志萍(1974-),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脑卒中的诊疗研究。
据统计〔1〕,我国因脑卒中在不同程度上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致残率高达75%。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因素,从而给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提供参考,本文对我院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纳入标准: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40例脑卒中患者,男24例,女16例。纳入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75岁。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相关调查均经患者本人的同意。排除标准: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②精神障碍病史者。③拒绝随访或因其他原因导致随访失效者
1.2方法住院时、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分别对脑卒中患者进行3次调查。调查过程中若患者存在语言沟通障碍,由其照顾者代为回答。调查过程中家属或脑卒中患者不配合、死亡等原因导致失访3例,有效随访率为92.5%。性别:男22例(59.46%),女15例(40.54%);年龄:>70岁11例(29.73%),61~70岁8例(21.62%),50~60岁9例(24.32%),<50岁9例(24.32%);职业:干部4例(10.81%),工人5例(13.53%),农民10例(27.03%),退休11例(29.73%),其他7例(18.92%);婚姻状况:离异2例(5.41%),丧偶4例(10.81%);未婚2例(5.41%),已婚29例(78.38%);居住地区:城镇19例(51.35%),农村18例(48.65%),月收入:<2 000元24例(64.86%),2 000~5 000元10例(27.03%),>5 000元3例(8.11%);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4例(10.81%),初中~大专24例(64.86%),小学及以下9例(24.3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基础疾病、文化程度、康复理疗、陪护者、脑卒中类型、发病次数等15个条目。出院后以电话随访的方式进行调查。
1.3神经功能恢复状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mRS)评价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0级:完全没有症状。1级:尽管有症状,但未见明显残障,能完成所有经常从事的职责和活动。2级:轻度残障;不能完成所有以前能从事的活动,但能处理个人事务而不需帮助。3级:中度残障;需要一些协助,但行走不需要协助。4级:重度残障;离开他人协助不能行走,以及不能照顾自己的身体需要。5级:严重残障;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须持续护理和照顾。
1.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3〕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100分:不需要照顾,可以自理。60~99分:良,虽有轻度残疾,但生活基本自理。40~59分:中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20~39分:重度残疾,生活依赖明显,需要很大帮助。<20分: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
1.5预后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4〕评价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从死亡到恢复良好共分为1~5级,评分越高,表明预后越好。
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行t或F检验,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
2.1康复理疗及功能锻炼对GOS、mRS及BI评分的影响康复理疗及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GOS、BI评分影响明显(P<0.05)。见表1。
2.2疾病情况对GOS、mRS及BI评分的影响出院后1个月,糖尿病对脑卒中患者GOS、mRS、BI评分具有明显影响(P<
表1 康复理疗对GOS、mRS及BI
0.05)。基础疾病对脑卒中患者BI评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陪护者对脑卒中患者GOS、BI评分影响显著(P<0.05)。患者居住地点、住院时间对脑卒中患者BI评分的影响显著(P<0.05)。见表2。
2.3各量表评分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时、出院时各量表评分与出院后1个月患者的BI、mRS和GOS等评分显著相关。见表3。
2.4不同时间各量表评分比较随着恢复时间的递进,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及预后情况均明显好转(P<0.05)。见表4。
表2 疾病情况对GOS、mRS及BI评分的影响
表3 入院及出院时各量表评分与出院后1个月患者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 r值)
1)P<0.05
表4 不同时间各量表评分比较
3讨论
脑卒中患者主要的康复场所是家庭,同时主要的照顾者是其家属,更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练习的支持者〔5〕。研究发现〔6〕,脑卒中患者的陪护者不同,出院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不尽相同,与护工相比,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有家属陪护会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表明〔7〕,有配偶陪护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无配偶陪护的患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出院后与配偶朝夕相处,配偶的照顾和关心对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出院1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密切相关。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出院后的生活质量就会越低〔8〕。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多病情较重,自身的躯体功能受到较大影响,恢复过程缓慢,在住院期间患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均会存在很大压力,因而会对预后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影响〔9〕。此外,患者的居住地点会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0〕。
社区脑卒中患者积极照顾感受与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而且脑卒中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存在相关性〔10〕。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居住在家庭的患者BI指数评分,次高为康复科,其次是神经内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居住在家庭能够获得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同时,居住在家庭的患者多病情较轻,因而预后较好,肢体功能恢复较快。有文献报道〔11〕,社会的基本功能单位是家庭,家庭支持对残疾、慢性疾病等的治疗及康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康复理疗能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能够提高预后,尤其是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影响最大。认知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2〕。肢体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而降低生活质量〔13〕。脑卒中患者住、出院时肢体状况、病情及预后对出院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预后有一定影响。有文献报道〔14,15〕,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及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就会越差,从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恢复时间的递进,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改善。同时,随着发病后时间的递进,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明显好转。这提示住院期间不仅要重视护理治疗,同时还要加强出院后的康复理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张振香,林蓓蕾,刘腊梅,等.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785-7.
2阮江海,王革生,陈路,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弥散不匹配及短期临床结局〔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9):678-83.
3王国宝,鲍勇,谢青,等.智能助力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7):529-31.
4秦芳,王惠珍,王静新,等.重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23):3627-30.
5雷芬芳,岳景齐,邓翠珍,等.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干预现状及干预需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07-9.
6赵雪萍,薛小玲,苏翠红,等.协同护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患者照顾者生活质量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03):206-8.
7Chen Y,Lu J,Wong KS,etal.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Int J Rehabil Res,2010;33(3):232-7.
8葛美红,肖玉华,朱玉辉.早期康复介入对重症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20):26-9.
9吴承龙,钟芳芳,章燕幸,等.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结果的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49-50,3.
10马秋平,周琦,钟美容,等.广西重阳老年公寓老年人脑卒中后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06):737-9.
11Cameron JI,Naglie G,Silver FL,etal.Stroke family caregivers' support needs change across the care continuum: a qualitative study using the timing it right framework〔J〕.Disabil Rehabil,2013;35(4):315-24.
12van Mierlo ML,van Heugten CM,Post MW,etal.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n quality of life in stroke patients and their partners:Restore4Stroke Cohort〔J〕.Int J Stroke,2014;9(1):148-54.
13龚爱华,周翠云.家庭回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99-100.
14卢春玲,李凤玲,孔岩,等.系统化康复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658-9.
15郭丽梅.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614-6.
〔2014-03-19修回〕
(编辑袁左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