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理哲
最近,网络上流传某一汽车大厂有100万份可变印纹桌历的活,正在寻找印刷厂接单,许多同行直斥“谣言”,认为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订单,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以为没有印刷厂有能力接这样的订单。到了年底,发现居然有印刷厂轻轻松松就搞定了100万份桌历的生意,才能体会国内印刷产业竞争的“规模”。
如果你接受了改造一家印刷厂的任务,你就是印刷厂的“改革设计师”,你要帮助一家印刷厂延续过去的光荣,还要去迎接产业的未来,不论你是不是印二代,思考的策略逻辑都是一样的。
不论这家印刷厂的产品是商业印刷为主,还是包装;不管企业规模大或小,印刷要面对的产业变局也是一样的。
“改革设计师”首先要了解的是国内的产业现状是供过于求,即使目前你要改造的印刷厂营运正常,生意兴隆,都难免面对活越接越多但利润越来越薄的现况。
而且,前有所谓的印刷电商,吸纳了不用利息的风投大量资金,利用网络平台拉帮结伙,摆出一副要以多打寡的阵仗;在后面追赶你的又是一堆规模小的对手,他们连印刷设备的折旧都不用计算,不计成本,报出来的价格让正规的印刷厂根本无利润可图。
今天还有利润的生意,明天的竞争压力一定会越来越大,如何长期保住既有产品的利润,或如何跳脱这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正是“改革设计师”的课题。
课题一:印刷厂是生产单位,设备肯定是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评估设备的效益和驾动率是不是应该摆在第一位?
我们知道2000年以前的印刷技术已经足以满足印刷的质量,这几年印刷数字化改善的主要是生产效益,印刷质量的改善仅限于数字印刷机,程度上只是接近胶印的质量而已。
印刷技术能数字化的都已经数字化了,印刷厂和技术供应商找不到的是可以摆脱生意困境的技术。
然而,在相同的时空和技术环境下,我们眼前出现了像美国Vistaprint、香港保诺时或是台湾健豪这些成功的印刷企业。当同行到这些印刷厂去参观以后,没有人认为他们成功的理由是“印刷设备”。
确定生意模式以前,何必急着决定添购什么设备?
课题二: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电商风起云涌,似乎要颠覆传统产业,大家都在讨论网络印刷,印刷厂如何上网做生意?
“改革设计师”得先问网上的生意会是怎么样的光景?
上网可以延伸做生意的范围,一旦打开市场订单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今天用QQ接单可以想像的程度,Vistaprint一天有数万订单,健豪有上万订单,保诺时有数千订单。以单张彩页为主,在各大城存活下来的合版印刷企业,每天的订单数量一定不低于5000笔。虎彩是个性化印刷品为主题的电商,不到3年的积累,一天也有近两万笔的订单。
这就是上网做生意的光景,不论你做的是什么活,上网不成功没事,一有苗头就得面对订单快速成长的考验,通不过这项考验,一切投入可能化为乌有。因为网络版图广阔,你做不了的活,还有许多做得了的印刷厂在云端虎视眈眈,随时可取而代之。
两年前,北京有一家印刷电商,一开始就买了两台高档数码印刷机,建造了一个网络平台,以图书印刷为主,一本书也能印,一张卡片也能印,风风火火打开了电商的门户,可惜没两年就下课了。
这家电商最后的一笔订单是10万张贺卡,印刷很简单,几天就印好了,但是出货前必须把不同的收货地点的贺卡打包在一起。谁也想不到,印前没有整理,印后10万印张,用人工找出这一张贺卡要和哪一张装在同一包裹里,召集全公司人手加上临时工,整理了两个月还搞不定。
印刷因为网络,扩大了规模,大量复制本来就没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印刷以外许许多多小问题集合成的大问题。
100万的订单要如何接?
大量个性化后面一定是数据库管理,有本事接单的印刷厂会要求客户提供自己规格的管理数据,例如收件人姓名、地址等,电脑能管理就不需要人手,每件多一秒钟的人工,但整体上几百万秒的人工成本可能会让这笔生意失去价值。
客户的数据必须由电脑来判读和处理,大量工作需要自动拼大版,印刷排序也有讲究,相同的交货地点需要一起生产,每一段工序都知道印刷后要如何打包,入库出货就简单了。
这个100万的订单正好是一个“改革设计师”的模拟试题。
一家印刷厂上网不一定非去找新的订单不可,真正的大订单更不会自动从网上掉下来。
你本来就有印刷桌历的产能,听到有100万笔的大单,立刻磨刀霍霍,兴奋不已,而不是自我安慰“谣言!”
你本来就有印刷标签、画册或包装盒的产能,听到了大量订单的机会,应该立马去争取,而不是问“可以接吗?”
不用担心印刷机的产能,因为市场上产能过剩,只要你的“系统”可以把订单和文件整理成什么印刷机都能印的数据流,找代工印刷机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日常工作罢了。
“合作”一定是未来的生意常态,因为有了互联网,扩大规模已经成为现代各行各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印刷产业吃百家饭,就得随时准备和其他企业合作,建设一个有扩充能力、可以用电脑去合作的管理系统,才是印刷厂再造的指导方针。
健康的印刷厂才需要有“改革设计师”,健康的印刷厂一定经历过数字化,早就有了分别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订单、管理生产的电脑系统。
印刷厂的“改革设计师”不是要改造印刷车间,而是设计一套全新系统用电脑去管理印刷生意,如企业资源、订单和生产。利用互联网和别人的电脑联网,可以把印刷做得更好。
印刷厂再造的成败影响了印二代的未来,改革设计更应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