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诗体类型与流变

2015-12-28 08:09黄震云

楚辞的诗体类型与流变

黄震云

(中国政法大学 中文系,北京102249)

摘要:辞是一种古老的祝语,以表达美好的愿望,后又用来寄托盛世危言,具有悲歌性质。楚辞是汉代人编集时给出的名称,也同时被当作诗体一种,应是就整体风格而言。屈原的作品原有自己的诗体名称,具体地,一共有诗体11种,出自传统的有九(歌)、颂、诵、辞、章、赋6种,这些诗体三代以来就已经形成。屈原自己创造的诗体有哀、骚、问、游、怀等5种,后代虽有述作,但未能广泛流行。因此,楚辞的诗体有整体的和具体的之分,在文学发展史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诗学特征。

关键词:辞;楚辞体;楚辞诗体;渊源流变

收稿日期:2015-06-22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诗词曲的文体互摄、批评走向与词史演变”(11yaj751035);中国政法大学规划项目:“先秦两汉法治文学史”(4zfg75001)

作者简介:黄震云(1957- ),男,江苏灌云人,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楚辞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22.3文献标志码:A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创作的诗歌,就是楚诗,一般认为它是继《诗经》之后一种新的诗体。这种新诗体的特征,人们习惯用宋代黄伯思的楚语、楚声、楚地、楚物的提法来概括。现代人也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整体上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但还会举些例子作相应的说明,如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列出汩、羌、侘傺等几个字词,说是楚地方言。我们把扬雄的《方言》、胡称珙的《小尔雅义正》等书中涉及到楚辞中的词句进行对照,发现记载中都不说这些是楚地方言,那么有可能是这些文字在经典中不常用,所以给人是楚语的感觉或者印象。今人给楚辞下的定义就是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诗体,如何新,又众说纷纭。屈原不是民歌手,楚辞现存三十篇左右的作品,不可能都来自民歌,因此对于楚辞的诗体特征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研究,给一个可信的说法。这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工作,都很有必要。

汉代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楚辞因此成为诗集的名称,而不是诗体。楚辞中,屈原的作品25篇:《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卜居》《远游》等。数量最多,《离骚》是代表作。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记录是16篇,但除《九辩》以外,大多不能确定,《文选》中收录其名下7篇,其中《招魂》实为屈原所作。唐勒,《汉书·艺文志》记录有赋4篇,但无传世作品。

文学史上“屈宋”并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们都是楚辞的作者,时代、风格上有相近的地方。而这一风格通过汉代人的学习写作,大力发扬,广为流行,汉初刘向编集《楚辞》时其中就收录了很多汉代人的这类作品,所以这个楚辞的楚都是虚化的。为什么叫楚辞体,不叫楚诗?那是因为诗作为周代的文献已经是一个固定的名称了。我们知道,诗在殷周本作寺,是内官的的名称,《左传》《诗经》中都叫寺人,如寺人孟子,寺人披等。因为这些内官是君王身边的人或者亲信,所以要负责传达王命,也负责音乐,这些功能为诗所具备,所以称《诗经》为诗的文字及其功能渊源就在于此。楚辞只是楚国作家的抒情诗,抒发自己进退情感的作品,而且这份情比较悲愤,所以用了楚辞这个名称。也许汉代君主是楚人,所以把汉代的作家作品也收入其中并不犯什么忌讳。

为什么不叫楚诗,而叫辞,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本来的楚辞就叫楚词,是一个俗称,但是刘向、王逸这些名家称为楚辞,而且能够确认,显然这是他们特地的命名了。

辞作为诗体,很早就已经产生了。我们大家熟悉的如《礼记》引的《伊耆氏蜡辞》说:“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1]47《礼记》放在《郊特牲》中。六朝时《文心雕龙》收入《祝盟篇》,实际上就是说这是祭祀用辞,也就是蜡辞。祭祀反映的是一种人的无奈,所以往往是表达某种愿望。事实正是如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搜集了十多首这样的辞,有传为舜的《祠田辞》,商汤的《祷雨辞》,周之太祝的《嘏辞》,还有《仪礼》引的《祭侯辞》,《史记》引的《禳田辞》,《文心雕龙》引的《祭辞》。这些辞,共同的地方就是表达某种愿望,如田地丰收、气候适当、及时下雨等等。但古代占卜的结果文字也叫辞,著名的有甲骨卜辞。这是辞的本质属性。自然以外,人类本身举行的一些礼节也用辞。如同书引《成王冠辞》说:“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1]48周武王崩,成王年幼,所以周公摄政,成王长大以后亲政,这是当时拜祖先时候的祝词,无非是希望祖宗保佑,江山万年。也不仅君主,一般士也有冠辞,《仪礼》曰:“士冠始加,祝曰某某。”“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同样表达的是美好的愿望。此外,还有《投壶辞》等。很值得一提的是《狐援辞》。《吕氏春秋》卷23贵直篇说: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於周之廷,其社盖於周之屏,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於天,亡国之器陈於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絺纻;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

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 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於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於危。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2]417

狐援的哭辞目的是哀社稷与民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用现在的话说,为了国家和人民,我说的话虽然过头,但是盛世危言。显然辞的本质大致是表达盛世危言和美好愿望两个方面。与屈原基本同时的荀子也写过辞,就是我们熟悉的成相,又叫《成相杂辞》,开头说:

请成相,世之殃,愚暗愚暗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曷谓罢,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远贤近谗,忠臣蔽塞主势移。曷谓贤,明君臣,上能尊主爱下民。主诚听之,天下为一四海宾。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蹶。愚以重愚,暗以重暗成为桀。世之灾,妒贤能,飞廉知政任恶来。……治之道,美不老,君子由之佼以好。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成相竭,辞不蹶,君子道之顺以达。[3] 261

荀子的《成相》比较长,可以与《离骚》比美,从开头一段我们已经看出,这是以史为鉴的危言之作。到这里我们可以给辞下一个定义了。辞作为一种文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表达对自然的美好愿望;二是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和盛世危言。汉代人把楚辞定位为辞,是汉代人的归纳和评判,这个定义不是屈原自己的意思。汉代人既然把楚辞定位为盛世危言,具体的内容就是哀社稷与民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我们看司马迁在《史记》的屈原传里说推其志也,与日月争光,可也。与荀子于传统的表达、文体精神完全一致。那么楚辞是什么,就是楚国人写作的辞,用文学的视野看,就是强烈抒发了爱国爱民的美政思想主张和自己的愿望,以为君主之道。

楚辞体是汉代人的文化体现,汉代人也喜欢盛世危言,所以写了很多这样的作品,但是刘向在收录的时候都是些悲愤之作,所以实际上在汉代人的意识里楚辞就是悲歌。估摸汉代人的意思,从文体上说就是楚国人采用传统的辞来写作,像诗一样押韵,但是散言,不是齐言,大多是徒歌而已,多为祭祀之作。汉代扬雄在《方言》中解释“离”时说是楚言,陈述的意思,那么“离骚”的含义也就是陈述“国哭”,所以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陈述的对象是帝高阳,楚国的始祖,朕皇考在殷周金文中为固定的称呼,帝王或者其嫡系亲称父亲,而且是死去的,一般的大夫指祖,倒是符合辞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的定位还是比较科学的。但是这不是屈原的定位,屈原的定位就在他给作品的命名当中,所以,这就有了楚辞本身文体之说。礼乐崩坏以后,周代的文化传统被打乱,所以后代的文化中可以看出哪些是周代的,但是又不全部是。这是战国时候文化形态的共同特点,包括孔子时代,也基本上是这样。

楚辞的文体,从作品看,这方面的意识并不是非常强烈明显,但也是客观存在,所以有必要加以归纳分析。在楚辞中,唯一清楚叫歌的,也就是歌诗,即《九歌》,但是歌的名称一个也没有说,只说出歌的对象。而《九歌》又不是九篇,说明九不是实写,九是多,多首的群歌套曲,也可以说是组诗,歌表现的都有音乐特性,所以九应该是楚辞的文体之一。与此相关的还有《渔父》、宋玉的《九辩》都是九体,关注对象为天,山川,生命,我们不妨仍称九体为歌。其次是颂,作品有《桔颂》。第三是诵,作品有《惜诵》《惜往日》。第四是辞,有卜辞,也就是《卜居》,是关于占卜的文字。第五是骚,代表作就是《离骚》。第六是赋,有《招魂》《大招》。第七是哀,作品有《哀郢》《悲回风》。第八,比较难以认定的是《涉江》,可以按照其总名称,称为章。还有《远游》的游和《天问》的问都可以独立成题,因为后代的游仙诗和问对体都与此有关。表述如下:

篇名文体类别离骚骚九章 惜诵 诵涉江 章哀郢 哀抽思 怀怀沙 怀思美人怀惜往日诵桔颂 颂悲回风哀卜居 辞招魂 赋远游 游天问 问渔父 歌九辩 歌大招 赋登徒子好色赋赋

祭祀类型九歌篇名《史记》楚简文体天神东皇太一太一(之前为五帝)太、蚀太歌东君东君日月歌云中君云中君云君歌地祗大司命司命(晋巫祠)司命歌少司命司命(荆巫祠)司祸歌湘君、湘夫人湘山祠二天子歌河伯河祠大水歌山鬼南山高丘、下丘歌鬼魂国殇秦中殇殇歌

对于《九歌》与《九辩》,《离骚》两次提到,都认定是夏启时代的音乐,而且是帝王音乐,与韶并列,但显然这是两部乐,所以二者都是歌诗。来源应是《山海经·大荒西经》的同样记载。就现存的作品看,《九歌》是一部多场的乐,而《九辩》不是。所以,以歌作为其体主要还是便于叙述,其实应该作九体。为什么用九,从《九辩》来看,并不表示篇章,而是说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楚辞以后,还有作品用九作为名称的,如《九思》《九怀》《九叹》《九谏》等,皆模仿之作,汉代以后很少有人以九为题作诗。《九歌》表达的对象都是人或者神的名字,不标出文体,根据这一特点,《渔父》也可以归入歌。《吴越春秋》在谈到伍子胥逃跑时遇到渔父,其歌唱的文辞,当时人也称为《渔父》。《庄子》中也有《渔父》章,所以《渔父》作为歌一体不是没有根据。这些诗歌样式,也就是文体,只是根据表达形式和内容的规定来确定,与后代的文体类型有很大区别。

周礼很复杂,内容也很丰富,但那只是朝廷礼乐,周代民间的礼乐我们只知道一些片断,但是《九歌》为我们展示了楚国民间的祭祀礼乐的情况,内容、结构和方式。过去我们习惯认为,屈原学习民间艺术创造出楚辞,其实未必尽然。《九歌》,按照王逸、朱熹的研究,是屈原流放以后到民间,看到民歌俚俗而创作,也就是改编。这透露出的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九歌》确实是民间的祭祀礼乐,不可避免地仍然保留民歌的内容;第二,楚国还有高雅的祭祀音乐。既然高雅,为什么不能流传民间,那理由只有一个,就是推广有很大的难度。相信,楚国作为诸侯国,祭祀音乐应该和周代的更接近。

颂和诵是两个概念,颂的历史比较悠久,在三代就有作品,《诗经》中还保存了殷颂。但诵主要出现在周代。《周礼》说: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只、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4]787

从资料我们看出,诵是周代的乐语,乐语就是徒歌,其目的功能是用来教育国子和有德之人,最后参政。那么屈原的《惜诵》就是对过去的政治生活而感到痛惜。而颂则不同。《周礼》说:

大师掌六律六同,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阴声: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征、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下管播乐器,令奏鼓朄。大飨亦如之。大射,帅瞽而歌射节,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大丧,帅瞽而廞,作匶谥。凡国之瞽蒙正焉。小师掌教鼗、鼓、柷、敔、埙、箫、管,弦歌。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彻歌。大飨亦如之。大丧,与廞凡小祭祀,小乐事。鼓朄掌六乐声音之节,与其和。[4]795

颂是六诗之一,从内容上看,是政治思想与方式;从艺术上说,是歌诗,而且与乐舞一体,也是《诗经》的构成部分。所以诵与颂是两个诗体。

《卜居》,是关于占卜的文字。从殷周金文的命名看,叫卜辞,凡事情都要卜或者筮,只要我们翻看卜辞的文字,就很容易看到卜居的例子,著名的如周公仔奔楚之前也进行过卜居,其器与文字均在,不必多说。传世文献中这方面的资料更多。

关于赋,上引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六诗有赋,是教诗的六种方式之一;还有一个是《诗经》的组成风雅颂,后者与文体没有直接关系。赋的方式,实际上就是铺成,类似排比,《登徒子好色赋》直接命名为赋,是不是都不用讨论,就是赋体。《招魂》与《离骚》是楚辞中最美,也最具有文学性的作品,我们看到,只要与汉代的赋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汉赋的结构方式,或者说文体就是出自《招魂》,非常典型。《离骚》,本可以作为骚体,后来也有很多叫什么骚的作品,但是,客观地说《离骚》就是赋体的一种,没有更合适的文体来认定。

在朝廷礼乐之外,哀辞一直存在,楚辞中的哀辞主要有《哀郢》《悲回风》。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说:

按哀辞者,哀死之文也,故或称文。夫哀之为言依也,悲依于心,故曰哀;以辞遣哀,故调之哀辞也。昔班固初作梁氏哀辞,后人因之,代有撰著。或以有才而伤其不用,或以有德而痛其不寿。幼未成德,则誉止于察惠;弱不胜务,则悼加乎肤色。此哀辞之大略也。其文皆用韵语,而四言骚体,惟意所之,则与谋体异矣。吴讷乃并而列之,殆不审之故欤?令取古辞,目为一类,庶作者有所考云。[5]153

《文体明辨序说》认为四言骚词是哀辞,这与楚辞的实际情况不同。但说哀辞为班固开始,亦为不当,应该说这是屈原的创造。

《远游》一诗,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游仙诗,虽不全以游为题,但也相关,所以,游也是屈原的创造。《天问》一体,十分少见。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有《问对》说:“问对者,文人假设之词也。其名既殊,其实复异。故名实皆问者,屈平《天问》……是也。”[5]34在殷周金文中,对为常见的方式,对扬王休,既是祭祀礼节,也是问话方式,但问的不少,而连续问的诗歌出自屈原的创造。《抽思》《怀沙》《思美人》都突出怀,抽思的抽就是抽怨,怀沙就是怀恨,思美人就是恨美人。这种怀恨的作品,后代虽有,但比较隐晦,所以虽作为独立的表现情感内容的作品,但作品的体式不是很明朗,只是作情感上的分辨而已。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楚辞一共有诗体11种,出自传统的主要有九(歌)、颂、诵、辞、章、赋,屈原自己创造的诗体有哀、骚、问、游、怀等5种,也许与文体特性不很明朗有关,后代虽有述作,但没有广泛。是楚辞之文体大致可以如此区分。

参考文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吕不韦.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荀卿.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4]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The Poetic Genre of Chu Ci and its Evolvement

HUANG Zhen-y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As being the blessing words in ancient times,Ci originally expressed the good wishes,and then used with elegy properties to warn the dangers of the flourishing ages.Chu Ci was not only a term but also a poetic genre denominated by the compiled people in the Han Dynasty according to its holistic style.Qu Yuan's original works entitled his own poetic genre,specifically,of a total of 11 ones, among which 6 were derived from traditions,namely,Nine(song),Eulogy,Chant,Ci,Chapter,Fu,which had been formed since three generations,and the other 5 were created by Qu Yuan himself,including Epicedium,Sao, Inquiry,Travelogue and Nostalgia,which,unfortunately,were not widely popular.However, just because of these holistic and specific clarifications,Chu Ci became a very important poetic featur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Key words:Ci; Chu Ci Style; verse form of Chu Ci; origin and evolution

(责任编辑蒋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