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的阶段性特色与演变趋势
张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大致经历了“政治对峙、民间外交”“政治缓和、建交高潮”“政治带动、经贸升温”与“顶层设计、全面合作”四个阶段。对于中拉关系的演变趋势,从性质上说,双方经历了从非正式关系到正式关系的转换;从发展态势上说,中拉关系体现出“累积—跨越”的特点;从内容上说,双方关系由政治引领发展到经贸升温,再飞跃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合作模式。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下,中拉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对于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拉关系;阶段性特色;演变趋势
收稿日期:2015-07-28
作者简介:张庆(1979- ),男,四川绵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墨西哥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拉美政治、中拉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志码:A
中国和拉美地区同属世界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中拉关系不断升温,双方的相互依存度明显增加,中国对拉美的影响前所未见。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速提升,“中国热”已经席卷了整个地区[1]1。与之相应的关于中拉关系的著述不胜枚举,但大多都着眼于21世纪以来双边的经贸关系,对于20世纪的双边关系关注较少,对于除经贸关系之外的政治、军事、文化等交流关注较少。本文力图分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各个阶段的特色,并从中概括出发展轨迹与演变趋势。
一、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末:政治对峙、民间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中拉关系并未立即升温,而是维持了较长的滞后期。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拉美特殊的地理位置;二是由于当时拉美国家与台湾的关系。
新中国刚建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外交上拒绝承认”的方针,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拉美地处美国以南,历来被视为美国的后院与核心势力范围。1947年9月,美国与巴西、阿根廷等18个拉美国家在里约热内卢签订了《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又称《泛美联防条约》,带有地区性军事同盟性质。在美国的影响下,绝大多数拉美国家在政治上都未能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只有古巴于1960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此同时,不少拉美国家同台湾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合法席位的问题上,拉美国家追随美国的立场,对中国采取了反对的态度。
在中拉处于政治上对峙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这一相距虽远却有着共同历史遭遇的大陆。毛泽东主席曾对来访的拉美友好人士明确表示:“只要拉美国家愿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我们一律欢迎。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可以;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很好。”当时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恩来总理指出,发展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要“细水长流、稳步前进”,要相信拉美人民的觉悟,谅解拉美国家和人民的处境和困难,即使民间往来也要从拉丁美洲的实际情况出发,不使拉美友好人士受到伤害和感到为难。正是本着这一方针,中国积极推动与拉美之间的民间往来,大力开展民间外交。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9年,共有19个拉美国家超过1 200位友好人士来华访问,汇聚了各路社会名流。他们当中有社会党领导人、后来任智利总统的阿连德,墨西哥前总统卡德纳斯,危地马拉前总统阿本斯,智利诗人聂鲁达、画家万徒勒里,古巴诗人纪廉,巴西作家亚马多等,他们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成为推动拉美国家与中国友好关系的先驱。在访华人士的倡议和推动下,智利、阿根廷、墨西哥、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秘鲁、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国先后成立了对华友好团体或文化团体,这些团体发挥了友谊桥梁的作用[2]237-238。
20世纪50年代,中国也先后派出了文化艺术、新闻、医学、贸易、银行、工会、妇女等方面16个代表团访问了8个拉美国家,这些访问或演出扩大了新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增进了中拉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发展中拉友好关系起了开拓作用[2]238。
二、20世纪70年代:政治缓和、建交高潮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而中美关系却开始缓和。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启了破冰之旅,同时也清除了中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在这一时期,拉美国家自己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其一,拉美国家的民族自主性有所增强。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巴西、墨西哥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奇迹”,在巨大的民族经济增量的影响下,拉美国家拥有了自主决定国家发展路径的实力基础。其二,拉美政坛上涌现出一批政治强人,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巴西的盖泽尔、墨西哥的埃切维里亚等等,他们推行带有较浓民族主义色彩的政策,反对外国资本掠夺本国财富,维护民族利益。在外交上,开始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理念,甚至一些拉美国家的领导人接触并认同第三世界的立场,在对外交往中力求多元化色彩[3]405(见表1)。
表1 20世纪70年代中拉建交情况
三、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0年:政治带动、经贸升温
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重大调整。为了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一改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受前一阶段中拉建交高潮的影响,在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又先后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安提瓜和巴布达、玻利维亚、乌拉圭、巴哈马等六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从而使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正式建交国达到18个。
在中拉政治联系不断加强的带动下,双边的经贸合作呈现不断升温的态势。1978年,中拉贸易额仅为7亿多美元,而且是以中国从拉美进口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不仅成为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国家,而且,中国也迅速从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向一个巨大的现实市场转变,成为拉美国家多种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可以说,拉美国家从来不曾像现在这样,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它们自身的发展是如此密切相关。1999年,中拉贸易总额达到82.78亿美元[4]594(见表2)。
表2 中拉贸易统计表(1978—1999年)
四、2000年以来:顶层设计、全面合作
进入新世纪,中拉关系开始了全面深化发展的阶段。中拉政治互信加深的突出表现是中国历任领导人加强了对拉美的国事访问。应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卢拉、阿根廷共和国总统基什内尔、智利共和国总统拉戈斯、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卡斯特罗的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4年11月11日至23日对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3]408。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再次访问拉美,仅仅两个月之后,习近平副主席在2009年初也造访拉美[5]112。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以来,更是加速了中拉合作的步伐。在就任之初的2013年6月,他先后访问了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2014年7月又造访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古巴。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出访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拉美频率之高、级别之高前所未见。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月,中国和拉美—加勒比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启动了中拉整体合作的进程,会议通过了《中国—拉共体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标志着中拉论坛正式运行的开始[6]19-21。
双边良好的顶层设计为中拉全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经贸方面,2000年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7年突破1 000亿美元,2014年接近3 00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拉美在过去10年间出口大幅增长,成为全球对华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
军事方面,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同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墨西哥、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进行了军事交流。其中,中国通过军事将官互访、不定期访港和有限的武器出售同委内瑞拉、智利、玻利维亚和古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军事联系[7]14。玻利维亚于2011年同中国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旨在强化两国间军事联系。
此外,在国际事务方面,中国和拉美地区均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维持政治稳定、发展国家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迫切使命,双方加强了在联合国、世贸组织、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合作,大力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在斯诺登事件之后,中拉又将加强网络合作提上议事日程,力图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8]38-39。
五、中拉关系的发展轨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经历了以上大致四个发展阶段。从不同角度来看,中拉关系的发展均体现了一定的演变规律。
(一)从关系的性质来说,双方经历了从非正式关系到正式关系的转换
国家间关系从性质来说可以分为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正式关系特指国家政府之间的官方外交关系。建国之初,由于中拉相隔遥远而不甚了解,再加上美国的阻挠,中国同拉美国家无法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1951年,来华访问的智利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聂努达在其演讲中谈到拉美国家暂时无法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甚至正常的经贸往来也无法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9]14。因此,中拉关系的最初形态仅限于民间交往,特别是拉美对华友好人士的来华访问。除聂努达之外,墨西哥人民党总书记维森特·隆巴多·托莱达诺于1949年底访问中国,并在其回国后整理出版了《新中国旅行日记》一书。1950年10月,时值新中国成立周年之际,拉美一些友好人士加入世界民主青年联盟代表团来华参加庆祝活动[10]54-55。
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为中国同拉美国家建立正式关系提供了契机。从70年代开始的中拉建交高潮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到1997年,中国同拉美建交的国家数达到18个。正式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中拉进一步的经贸、军事、文化交往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制度保证。
中拉交往从非正式关系逐步发展为正式关系,本身就体现出关系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既是中拉民间交流努力的结果,也是世界历史整体演进的大势所趋。中拉关系正式化为中国同拉美拓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二)从关系的发展态势来说,中拉关系体现出“累积—跨越”的特点
在新中国建国之初,面对中拉交往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总理对此评论道,中拉友好往来要采取渐进的积累方式,不要希望抱个金娃娃,提过高要求[10]58。的确如此,新中国对拉美的外交“从一片空白起步,采取了一种‘累积式’发展、稳步向前推进的方针”[11]119。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国家政府为避免操之过急,主张从民间交往开始,可谓历尽艰辛,最终得以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中拉建交的两次高潮。进入21世纪,中拉关系、中拉合作在多层次、多领域全面铺开,实现了从“累积式”向“跨越式”发展阶段的飞跃[5]6。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迫使其调整全球战略。美国相继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其对外战略聚焦于中东地区,对拉美和亚太地区关注相对较少,中国获得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中拉以贸易为基础的交流迅速提升,完成了“累积—跨越式”发展阶段的转换。中国巨大的贸易需求也为拉美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拉美经济在2003—2008年间的快速、稳定增长充当了“助推器”的角色,使其保持了5%的年均增长率[12]9。
当前,中拉关系“跨越式”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双边关系正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官民并举的新局面。中拉高层交往更加频繁,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无论是双方政治互信的加深、经贸合作规模的扩大:还是合作渠道的拓展、新的合作机制的建立,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简言之,中拉关系的“跨越式”发展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向战略高度跨越。中拉双方不断提升彼此的外交地位,中国同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2年,中国和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更是将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向平衡的地缘格局跨越。在拉美地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都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新兴力量,而委内瑞拉、秘鲁和智利等国的地区影响力也不可忽视。中国与这些国家均有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国把握拉美外交全局的能力和针对该区域外交的灵活性。第三,向双边关系机制化建设跨越。早在2005年,中国就倡导建立了“中国—加勒比经贸合作论坛”机制。2012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拉美经委会发表演说,倡导建立“中国—拉美合作论坛”,得到拉美地区的广泛响应。2015年1月,中国和拉美、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中拉整体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框架性基础。第四,向加强国际多边合作跨越。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地区大国关系正逐渐朝着全球层次发展。在联合国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WTO多哈回合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等多边领域,中拉双方形成了诸多共识,有利于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表达诉求的声音和进行谈判的能力[5]13-18。
(三)从关系的内容来说,双方关系由政治引领发展到经贸升温,再飞跃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合作模式
自20世纪70年代初中拉广泛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开始,中拉关系一直由政治联系主导。到了90年代,中拉经贸往来逐渐增加,双边贸易额连年显著提升。进入21世纪,中拉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拉美近100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议长访问中国,中国领导人也加强了出访拉美国家的频率和范围。中国与十几个拉美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与多数拉美建交国签署了文化和教育交流协议,在墨西哥、巴西和智利等国建立了多家孔子学院。中拉缔结友好省、州或友好城市的单位已经超过100对[5]15-16。总之,从内容上看,中拉关系经历了“政治带动、经贸升温”之后,现阶段双方“共同致力于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深入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中拉关系呈现蒸蒸日上的新气象”[13]。
六、结语
中国与拉美相隔虽远却长期保持并发展了各领域的友好关系。中国和拉美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都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遭遇,都面临着共同发展的现实任务,中拉关系的发展与我国对外战略利益的选择密切相关,中国始终注重与拉美地区各国发展友好往来关系。中拉关系在过去六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进入2l世纪以来,随着拉美政治渐趋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中拉高层交往更加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双方关系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新局面。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拉关系的分阶段概括,可以看出,在深度上,中拉关系在双方外交上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广度上,中拉关系从政治领域向经贸、科技、军事、文化等其他领域不断拓展。拉美国家长期保持政局总体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态势,为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本保障,而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拉美经济的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在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今天,中拉关系正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维护并发展好双方关系必将对中国与拉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Jorge I.Domínguez.China'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Shared Gains,Asymmetric Hopes[M].Inter-American Dialogue:China,Working Paper,2006.
[2]徐世澄.拉丁美洲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杨勉.国际政治中的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学部工作局.30年回顾与评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报告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苏振兴.中拉关系60年:回顾与思考:上册[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0.
[6]苏振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拉关系的新特色、新态势、新挑战[J].当代世界,2015(3).
[7]Koleski K.Backgrounder:China in Latin America[M].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2011.
[8]孙岩峰.中拉论坛助推中拉关系升级换代[J].世界知识,2015(3).
[9]周志伟.中国对拉美民间外交:缘起、事件及影响[J].拉丁美洲研究,2014(3).
[10]黄志良.新大陆的再发现:周恩来与拉丁美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11]杨万明.中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外交政策之研究(1990—2006)[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12]苏振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共同谱写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篇章——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2015-01-08)[2015-02-9].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1/08/c_1113929589.htm
The Phased Features and Evolving Trends of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hip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ZHANG Q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hip approximatel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namely, "political confrontation,civil diplomacy", "political easing,diplomacy-establishing climax", "political mobilization,economic and trade growth" and "top-level design,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In terms of the evolving trend of 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hip,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of relationship,it transferred from informal one to formal one.From the developing momentum,this relationship displays "accumulation-big leap" feature. From the content,the relationship,beginning in political field,promotes economic and trade growth,and then advances into the comprehensive and multi-level cooperation.
Key words:Sino-Latin American relationship; phased features; evolving trend
(责任编辑刘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