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格气田苏59井区气水分布规律研究

2015-12-28 03:45朱志良张万张成功熊迪
关键词:气水气层井区

朱志良 张万 张成功 熊迪

(1.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兰州 730000;2.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成都 610059)

目前,我国各类气田中有80%以上的天然气储存于复杂低渗透储层中。苏59区块属于岩性气藏,其储层非均质性较强,相变较快,储层主要分布于物性较好的致密砂岩甜点部位。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工区的主要沉积相,河道带中储层普遍发育,平面上各小层河道摆动较频繁,纵向上砂体呈零散的透镜状或连片分布[1]。随着气田开发的深入,发现该区气藏气水关系复杂,无统一气水界面,地层水相对独立且互不连通,气水分布规律不够明晰。探索苏59井区气水分布规律、寻找相对高渗高产发育区是该区当前急需完成的主要任务[2]。本次研究以录井、钻井、测井、试气等资料为依据,分别运用交汇图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和全烃曲线法对工区的气水层进行识别,观察工区的气水分布特征。

1 储层特征概况

对苏59井区56口井的4 523份样品进行分析,认为H8段(盒8段)和S1段(山1段)岩石类型相似,储层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岩石成熟度低,属典型的孔隙型储层。H8段储层粒度较粗,砂岩类型以含砾粗砂岩和砂砾岩为主,S1段砂岩类型以粗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图1所示为苏59井区储层微观特征。

H8段砂层以粒间溶蚀孔、微孔、晶间孔和岩屑粒内溶孔复合构成的孔隙网络为主要特征,而S1段砂层以粒内溶蚀孔、岩屑粒内溶孔、微孔和粒间残留孔复合构成的孔隙网络为主要特征。在S1段和H8段储层当中,孔隙度一般为3.87% ~17.54%,平均孔隙度约8.98%,其中有80.90%的储层孔隙度介于6.00% ~12.00%,另有11.46%的储层孔隙度大于12%;储层渗透率一般为0.04×10-3~20.02×10-3μm2,平均0.66 ×10-3μm2,其中约79.05%的储层渗透率介于 0.10 ×10-3~0.80 ×10-3μm2,另有12.04%的储层渗透率大于 1.20 ×10-3μm2。总体上,该区储层表现出低孔-低渗特征。

2 气水层识别方法

结合工区56口井的试气资料,根据产气和产水情况将工区储层划分为气层、气水层、水层和干层(致密层)[3-4]。气水层的分布受到储层物性与岩性的显著影响,其电阻率特征的差异较大,在此可运用电阻率与孔隙度的交汇图法识别工区的气水层。

2.1 交汇图法

在此引用经典阿尔奇公式[1]:

式中:Rt—地层电阻率,Ω·m;

a,b — 岩性系数,a=0.76,b=1;

Rw— 地层水电阻率,此处Rw=0.065 Ω·m;

m—胶结指数,m=2;

n— 饱和度指数,n=2;

Sw—含水饱和度;

φ—地层孔隙度。

图1 苏59井区储层微观特征

运用特殊对数坐标法绘制工区储层电性 -物性分布图(图2)。水层的电阻率小于11 Ω·m,而气层的电阻率则大于20 Ω·m,可通过电阻率明显区分气层和水层。气层的含水饱和度小于45%,水层的含水饱和度则普遍大于75%,而气水层则介于二者之间。试气段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10%,地层电阻率为22.6 Ω·m,含水饱和度为60%,综合解释为气水层,与交汇图法判别的结果一致。运用交汇图法可区分气水层,将试气井位的数据填入该图上,气水层区分效果显著。

图2 电阻率与孔隙度交汇图

2.2 气水层的储层特征分析

首先,以苏59-11-42井为例分析纯气层的特征。试气层H38和H48合采,日产气量约为104.26×104m3,不产水。试气段储层物性较好,处于高点位置,高于周围井区,H48层右侧岩性由粗砂变为泥岩。这种岩性突变形成遮挡,造成天然气富集,从而形成工区内试气产量最高的纯气井。

其次,以苏59-4-41井为例分析纯水层的特征。日产水约 30 t,H48、S21、S31层合采,各试气层段物性均较差,含水饱和度较高。该井在各试气层位的有效砂体厚度较薄,储存于砂岩孔隙中的水体难以被驱替出来,束缚水饱和度较高,水体已发育。

最后认为,气水层的储层特征处于气层和水层之间,在单砂体内部气水同层现象多出现在正向构造和负向构造之间。

3 气水分布特征分析

在气水识别的基础上建立连井剖面,对苏59井区气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图3所示为苏59井区气水剖面图。

(1)S1段气水分布特征。致密砂岩隔层分布较广,产气层在S31层分布较多,厚度为1~15 m,平均5.3 m;水层分布较少,大多分布在构造相对较低的位置,厚度为1~7 m,平均3.1 m。气层平面分布受控于储层的物性和构造位置,在物性较好、砂体厚度较大且构造位置相对较高的砂体有气体富集。如图3所示,整个剖面呈“上气下水”的分布状态,在斜坡处气水同层现象明显,而纯水层则在斜坡的底部分布较多。东部砂体位置高于西部,充注强度高,产气量大,水体小而量少。横向上,气水被泥岩隔层或致密层分割成孤立的气水储集体,未见统一的气水界面。在单砂体内,气水明显分异,没有“上气下水”的倒置现象。

(2)H8段气水分布特征。砂体发育规模大,厚度一般为4~20 m,平均厚度为9.6 m,且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好,与上下层的气水分布差距较大,产水量大于其他小层。苏59-11-42井比周围井的位置稍高,其上部岩性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岩性遮挡,并造成天然气的大量富集,试气产量为114.26×104m3/t。该组H48层物性稍优于其他层。受泥岩隔层封隔作用的影响,水体主要以透镜状存在,H18和H28层基本不产气,储层主要在河道位置发育,微构造的控气作用比较明显。东部整体较西部的含气量高,产气量较大;而西部构造斜坡带储层出水,气水同层分布区域较广。

图3 苏59井区气水剖面图

4 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分析

4.1 构造类型

苏59井区为一个处于伊陕斜坡上的西倾大单斜构造,其宏观构造对区内的气水分布影响甚微,在构造相对较高的东部仍会出现水层,在整体较低的西面也有气层出现。如图4所示,在苏59-6-53井和苏59-11-42井中,H48层构造高低分明;但东边位置较高的苏59-6-53井产水,而西边位置相对较低的苏59-11-42井产气。各小层内单砂体的微构造对气水分布影响显著,基本上位置相对较高的构造未见独立水体,而在下部则出现气层的气水倒置现象[5-6]。H8组下部天然气富集主要与侧向封堵和局部鼻状构造有关,河道间砂体减薄,层数变多,粒度变细,往往形成低渗透带,在低渗透带西出现上倾尖灭而形成气藏。在H48层中砂体不发育的区域,其西侧往往容易形成岩性圈闭。总之,构造高点对天然气的富集影响显著。

4.2 圈闭类型

苏里格气藏属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在苏59井区上古生界,H48层发育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他小层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7],2种沉积体系共同控制砂体展布特征和圈闭的形成。根据井区沉积相、砂体展布和岩性组合等特征,可将其相控圈闭分为河道充填型圈闭、泥岩超覆型圈闭、透镜单砂体型圈闭。表1所示为苏59区外H8—S1段主要圈闭类型及其特征。

2011年苏59区14口井完成试气工作,有4口井试气产量高于4×104m3/d。各单井地质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苏59井区外围圈闭类型多为河道充填型圈闭,靠近南部接近三角洲前缘相带地区的泥岩超覆型圈闭类型有所增多,这2种圈闭类型均是有利的天然气储集圈闭类型。

表1 苏59区H8—S1段主要圈闭类型及其特征

4.3 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区气藏气水分布受储层非均质性控制作用的影响较显著。天然气优先充注到毛管阻力最小的孔隙,高渗透率砂岩储层运移阻力较小,气驱水效率较高。因此,天然气的充注效果差异很大,相对而言高孔渗储层中天然气的富集程度较高。这类储层中,非均质性差的砂岩段天然气充注起始压力稍低,运移阻力小,气驱替水相对容易;而非均质性强的储层天然气充注起始压力稍高,运移阻力大,天然气较难进入,易形成差气层、干层或水层[8-9]。

4.4 储层的物性

4.5 气水分布模式

苏里格气田主力储层为H8段下部和S1段砂体,在石千峰组、下石盒子组厚层泥岩形成区域性盖层,天然气聚集成藏方式主要表现为“下生上储”的近距离侧向及垂向运移[8]。H8段天然气富集现象主要与侧向封堵和局部构造高点有关,要特别注意H48中砂体不发育的区域,其西侧通常容易形成岩性圈闭。S1段大多富水区位于构造较低部位或斜坡无岩性遮挡区,富气区则位于上倾岩性遮挡、鼻状构造和局部高点区。

苏59井区气水分布规律主要受到储层物性、非均质性、有效砂体规模、储层微构造及圈闭类型的影响,其构造幅度较为平缓,对气水分布控制作用不够明显,气水难以分异。在单砂体内部,正向微构造有利于天然气的富集,负向微构造发育的区域水体发育较好。在一定的生烃强度下,受储层物性的影响,天然气主要富集于物性较好的储层中,而物性较差的储层含气饱和度相对较低;受有效砂体规模的影响,气层、气水层及含气水层各自呈孤立状分布于致密储层中。在生烃强度较大的区域,储层距离下部源岩越近,天然气充满程度就越高,气层也越多;而距离下部源岩越远,天然气饱和程度就越低,含气水层或气水层也越多。

5 结语

工区气藏存在多个气水系统,未见统一的气水界面,单个气水系统内呈“上气下水”的分布状态,储层非均质性、物性及构造类型、圈闭类型等是工区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

苏59区H8和S1组气藏属于致密砂岩岩性气藏,储层主要以石英砂岩、岩屑砂岩为主。孔隙结构呈“双高”或“双组”的特征,束缚水饱和度高,储层的黏土矿物主要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利用电阻率与孔隙度的交汇图法可有效识别工区的气水层。

研究区气水分布复杂,整体东部构造位置较高,产气层比起西部构造相对较多。从微观角度分析,构造高点控气作用明显,气体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处,而水层则聚集在构造较低的位置,气水同层则多位于构造斜坡地带。H8储层物性较好,砂体发育规模大,连通性较好,但是气水同产明显较多,H18、H28层基本不产气。S1段储层主要分布在河道所发育的位置,致密砂岩隔层分布较广,产气层在S31层分布较多,水层分布较少,大多分布在构造相对较低的位置。横向上气水被泥岩隔层或致密层分割成孤立的气水储集体,未见统一的气水界面。在单砂体内,气水明显分异,未见“上气下水”的倒置现象。

苏59区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所控制,其外围圈闭类型多为河道充填型圈闭,而在靠近南部接近三角洲前缘相带地区,泥岩超覆型圈闭类型有所增多,这2种圈闭类型均是有利的天然气储集圈闭类型。储层的非均质性控制着气水的微观分布特征,致密砂岩的横向延展性对气水分布规律影响较大。宏观构造对气水分布规律的影响不明显,微观构造高点的控气影响作用更显著。

[1]郭建林.苏里格气田相对高产富集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23-45.

[2]杨华,席胜利,魏新善,等.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潜力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6,26(12):45-48.

[3]杜洋,欧阳诚,彭宇,等.岩性气藏地质建模研究:以苏59区块为例[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2,35(1):27-31.

[4]刘晓鹏,欧阳诚,彭宇,等.岩石物理参数分析在苏59区块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2,24(4):80-84.

[5]窦伟坦,刘新社,王涛.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地层水成因及气水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10,31(5):768-772.

[6]杨华,魏新善.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天然气勘探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7,27(12):6-11.

[7]曾溅辉,金之钧.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物理模拟[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74-83.

[8]姜福杰,庞雄奇,姜振学,等.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J].地质评论,2007,53(6):844-849.

[9]曹锋,邹才能,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大气区天然气近源运距的证据剖析[J].岩石学报,2011,27(3):857-866.

猜你喜欢
气水气层井区
反硝化深床滤池气水联合反洗环节滤床迁移模拟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9储层敏感性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10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基于孔、裂隙理论评价致密气层
浅气层井井控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探讨
多种地震反演技术在苏里格气田西区A井区储层预测中的综合应用
基于测井推演的岩石力学参数识别致密砂岩气层
长岩心注CO2气水交替驱试验模拟研究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层识别难点及方法评述
子洲气田气水分布主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