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2015-12-28 11:21:12许莉芬者胜祥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办辅导员院校

许莉芬,马 芹,者胜祥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研究

许莉芬,马 芹,者胜祥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由于国情所致,在科学研究方面呈弱势,而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缺乏较好的科研环境,在校角色定位不清晰等原因,使得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提升其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优秀的导师。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科学研究是提升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由于国情所致,在科学研究方面呈弱势,而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科研能力的高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繁琐,缺乏较好的科研环境,在校角色定位不清晰等原因,使得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提升其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优秀的导师。

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

为了了解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本文通过对云南省10所民办高职院校的50名辅导员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份,竞争力后的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40名辅导员中具有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比较少,仅8人,所占比重为20%;打算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辅导员有9人,占22.5%,比例较低;在科研意愿上,无科研意愿的占35%,意愿一般占42.5%,科研意愿较强的仅占22.5%,这表明辅导员这一整体对科研的缺乏积极性,同时,其中17.5%的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科研与其本职工作无关,说明在科研兴趣和职业规划上,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长期的职业来规划,思想政治工作科研潜力亟待开发。感受到单位对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科研同样重要的仅有20%,认为学校更加重视辅导员科研的占30%,另有50%的辅导员认为学校更加重视专职教师的科研;从科研层次和成果看,论文发表在核心刊物的比例很低,只占到12.5%;辅导员的论文发表刊物层次较低,参与省级及以上课题占32.5%,但进一步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属于挂名而非实际参与;认为自己的论文和已有研究重合度高的占30%;已有科研成果写作目的是为了评职称的占82.5%,很少有人是为了更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而进行科研创作的;大多数辅导员对科研培训和指导的愿望十分迫切。

实际情况表明,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目前存在科研意愿不强、缺乏主观能动性、科研能力较弱、科研动力不足、所在单位支持程度较低、科研成果层次整体较低等问题,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薄弱的原因

(一)职业认可度较差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层次较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对于辅导员来说,不能明确自己的角色,现实条件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更多的是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由于学生层次低,他们不能完全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对辅导员的工作认可度也不高,辅导员的悉心教导常常遭遇学生的逆反对抗,使得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成就感。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待遇和社会认可度普遍较低,学生工作相比起学术研究,工作成效和成果缺乏显示度和公认度,社会认可度不高。由此,导致部分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对自身的岗位缺乏认同感和安全感,对个人丧失信心,厌倦自己的职业,从而使得学生管理的基层工作得不到保障。

表1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情况

(二)辅导员工作繁琐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晰,内部管理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现象,一些职能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负有管理的职责,使得辅导员不得不承担多角色的任务,例如党团建设、心理疏导、宿舍管理、社团指导、就业指导、社会实践指导等,甚至还要承担催缴学费、行政事务等工作,导致绝大多数辅导员不得不陷入繁杂琐碎的班级和学生事务管理中,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使得辅导员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搞科研。

(三)学校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职院校的部分管理者没认识到辅导员工作在重要性,并不重视辅导员,以至于各部门将与思想政治没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大量下发给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价值难以突出,部分辅导员不甘心无法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因此大量辅导员选择转岗和离职。

民办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率的提高,因此,专业课教师的地位相对较高而辅导员地位相对弱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一味的重视“教书”环节,强调学习技能,而忽视“育人”环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弱化。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提高是加强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化的有效手段,民办高职院校如果不重视这一环节,将不利于辅导员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缺乏对辅导员的科研引导

长期以来,民办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对辅导员的期望一般仅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很少会考虑到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以及职业需求,因此对辅导员的培训往往注重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忽视了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从学校角度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机制来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虽然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辅导员在教育、管理等相关知识上的缺乏,但很少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科研方面的系统培训、指导和规划,更没有为辅导员提供科研的平台,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处于自发状态。这种环境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失去了培养的土壤,严重阻碍了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五)科研意识不强

一方面,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依然处于传统的角色意识,采用传统的工作方法,认为辅导员工作仅仅是上传下达、处理日常琐事,凭老经验就行了,而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会为他们工作带来的便利,因此也缺乏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一般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带学生,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就行了,而搞科研应当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以及教育专家的事情,因此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

三、提升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一)重视辅导员队伍,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可度

在辅导员入职前,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并对个人的职业选择有积极的认知。在辅导员入职后,各民办高职院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辅导员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如在岗培训,脱产学校,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

由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各民办高职院校应当在岗位津贴、工作奖励、办公条件等方面对辅导员给予倾斜政策。另外还可以通过专项评优奖励制度,定期评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优秀的辅导员,对其进行奖励,树典型进行宣传,增加辅导员职业认可。

(二)明确各部门职责,使辅导员专司其职

民办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提高辅导员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同时可以为辅导员配备学生干部,协助辅导员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从而使辅导员专心本职工作,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实现辅导员作为引导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这一理念,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三)加强科研引导,创建科研型辅导员队伍

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依托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举办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设立高校辅导员研修项目以及立辅导员科研课题、举办研讨会等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更具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符合本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训机制。首先,学校针对不同类型辅导员需求,根据其科研方向和学科基础,通过针对性的学习、举办理论培训班等方式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科基础;其次,根据辅导员研究方向设立科研小组,并为各组配备一名学术导师,定期对辅导员的学术研究进行指导和交流,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再次,针对辅导员设立校级专项课题,组织辅导员在学术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工作,开阔研究视野,提升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最后,各民办高职院校联合定期举办辅导员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组织知名专家学者、资深学生工作者共同参与,在成果交流的同时,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指导和评价,引导辅导员科提升科研能力水平。

(四)培养辅导员的科研意识

作为教师,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从事与本职工作相关课题的研究,而不是只满足于完成繁重的任务和做好各项事务性工作。辅导员要想提高科研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就应当培养研究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身的职业劳动不仅限于服务、奉献和培养学生的事务工作,而是一种研究与探索的活动。

辅导员的学术研究应当经历“学习源自实践的理论知识——实践运用与实践反思——实践性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经验总结与理论升华”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就是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学科意识的培养,学术问题意识的养成,辅导员行动研究。辅导员培养科研意识应当立足于辅导员的本职工作,切实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学术路线,以实践为基础、依托和归宿,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使其工作迈入新的境界。

[1]贲永青,张玉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 (06),54-55.

[2]季宜敬,杨瑾.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2),135-137.

[3]郭长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7-30.

[4]张宏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119-121.

[5]蒲清平,白凯,赵楠.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04),101-106.

[6]杨党校.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现状调研[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22-124.

(编辑 田 薇)

G710

A

(2015)03-31-04

2015-05-27

许莉芬,女,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与财务管理。

马 芹,女,苗族,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讲师,教育经济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

者胜祥,男,彝族,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民办辅导员院校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成才(2023年13期)2023-10-24 08:48:32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