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舍那佛石雕与蒙娜丽莎油画

2015-12-28 08:33宋洪斌
侨园 2015年7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蒙娜丽莎石雕

文 宋洪斌

卢舍那佛石雕与蒙娜丽莎油画

文 宋洪斌

在洛阳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窟龛里外的10万余尊石雕造像当中,位于西山中部奉先寺之主像,居中端坐,至高至尊,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在整个龙门石窟造像之中惟斯为大,即最高最大。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石雕,亦称大卢舍那佛石雕。大卢舍那佛也好,卢舍那大佛也罢,这“大”字是约定俗成“加冕”上去的,不仅在形体规模上所指,而且有艺术精神上特指。

“卢舍那”的佛教含义是:“堵恶都尽,众德悉备”和“光明遍照”法界。此尊大佛,或者说此组群雕,并非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而是随着奉先寺的创立而产生。奉先寺系唐代高宗为太宗追福而建造,武则天曾“施脂粉钱二万贯”助建,至上元二年建成。就主像大卢舍那佛石雕而言,既是唐代艺术家包括石雕工匠的社会审美情趣、美学标准的生动体现,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与理解的充分表达,他们高超技艺的历史性展示,又是唐代的国家行为,因而代表了当时国家的最高人文程度。这是一个庄严典雅、温和亲切、睿智慈祥的艺术典范。唐代艺术家及工匠把冰冷坚硬的山岩巨石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像人物,尤其大卢舍那佛的面容与微笑,那种动人心旌的慈祥和悦,把宗教理念在艺术创作之中的和谐与统一,表明得那样完美与奇妙。这个造像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国雕塑史上伟大的典范。

从大卢舍那佛的面容与微笑,我想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早年去巴黎卢浮宫见识《蒙娜丽莎》油画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说,感觉大失所望,一则其幅面太小,二则对于这个被称作“世界的微笑”的体味,多半源于事先的欧洲艺术史之类学院性理论,是在一种固定的论断驱使之下,才看到她的微笑。而且,觉得滑稽的是,卢浮宫对此画如临大敌,围之以栏杆软链之外,又明示不得拍照。现在思之,对欧洲式的告诫与无奈,有些嗤之以鼻了。直接的原因在于:小心翼翼、薄如蝉翼般唯恐遭损。而你站在龙门石窟大卢舍那佛脚下,随便拍摄,全无那种靠近则唯恐损坏之虞!于是,你仰视这尊石雕,整个身心都被摄去了一般,那种置身于天地间的艺术的震撼、气势的冲击、魅力的感染,把你带进一个超世的境地,如此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如此高超的艺术创造力,让你在心灵深处啧啧赞叹:无与伦比呀,无与伦比!而在《蒙娜丽莎》画像前的感觉,仿佛就在一间小小沙龙之中,容身于一方屋檐之下,全无恢弘博大仰视的感觉。这与伫足大卢舍那佛石雕前的感觉,没有可比性。我们不是厚此薄彼,也不是拿唐代艺术家、工匠和达·芬奇作比,我们在思索这两件(组)艺术品产生的年代。

大卢舍那佛石雕产生于公元650年,即唐高宗年间,上元二年(675年)完成,历经25年。蒙娜丽莎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之一,文艺复兴是13至17世纪,亦即1300年至1650年间,这段时期大致相当于中国明代,或元末至明前、中期。达·芬奇生卒年代是1452年——1519年,正处于中国明代的代宗、武宗时期。可见,大卢舍那佛石雕远在蒙娜丽莎之前800余年间就已问世。那么,为什么蒙娜丽莎的世界知名度很高,而大卢舍那石佛远没有达到应有的世界性地位?两段史实值得一提:文艺复兴时期之14世纪,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之前的欧洲,对中国基本上无所知;明代的代宗、武宗时期,国力较发达,朝廷实行海禁,禁止外贸,世界对闭关锁国的中国基本是零认知,中国向世界的传播也非常有限,何况,马可波罗也未必对中国了解多少,即便了解也只能是片面的零星的表面的认知。可以这样说,由于艺术品的知名度与传播有关,所以,蒙娜丽莎走向了世界。但历史终究不会永久闭塞,世界性的东西终将会被世界所知。若说蒙娜丽莎是“世界的微笑”,那么,大卢舍那佛则是“世界伟大的微笑”!

伟大的民族产生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创造力造就伟大的艺术品——大卢舍那佛石雕。而且,她的伟大不仅仅在本身,还在于群雕整体:两侧之石雕立像,肃穆持重的迦叶、温良虔诚的阿难、华贵矜持的菩萨、雄壮威武的天王、阳刚暴躁的力士,无不显示出皇家石窟的大气派;各自的形象、神情、姿态以及群像间的内在联系,使居中的主像尤为至大至高,达到了一流艺术整体上的完美。这是唐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伟大时代的象征,东方佛教艺术的光辉典范,其世界级的艺术魅力,震撼人的心灵,当然也震撼世界。

于是,当人们离开龙门石窟回首眷恋的时候,对于中华民族非凡创造力的骄傲,瞬间充盈周身:永远的龙门石窟,永远的大卢舍那佛石雕,永远的世界的伟大的微笑……

侨园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蒙娜丽莎石雕
可爱的蒙娜丽莎
龙门石窟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蒙娜丽莎说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打造智慧旅游品牌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