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侠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歌唱技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文/李海侠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所以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内容,通过歌唱,可以使学生逐步掌握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表达、音乐分析等多种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农村初中音乐歌唱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歌唱技能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教学:
歌唱声音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可以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莫维曾说过:“人人都能唱,良好的嗓音在于正确使用嗓音而不是专业歌手具备而非歌手不具备的某些附加物。我们知道并能有根据地说,任何正常人都能发展出一副良好的歌唱嗓音。”步骤如下:
1.打开:即打开牙关。上口盖给力,张开嘴巴到最大限度,充分打开咬合关节,连续进行十次左右。
2.呼吸:气息吐净,再深吸至肺底、腰腹,犹如气环,吸像闻花、呼像均匀地轻吹蜡烛而不灭。
3.状态:叹气状态歌唱,唱时横膈膜往下压,腰腹给力,声音往上往前送。
4.哼鸣:感觉似乎是在用眼睛、用心灵歌唱。
5.念词:师生接龙朗读歌词是很好的方法。让学生读时保持教师的状态、情感、发声等,这里教师自身的示范非常重要。
6.发声练习:打嘟练习、mi、ma、me、yi、ya等都是很好的练声音节,同度、三度、五度、八度逐步扩展。低音处要唱实、唱宽,高音逐步加入假声并逐渐变窄。
歌唱声音训练不是什么难以捉摸的事,要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和示范。
1.音准:
(1)反复练习同度、三度、五度、八度音程构唱等,这也是视唱练耳的基础内容。
(2)随琴模唱单音。
2.节奏:
(1)节奏游戏训练。可以用两只手8个手指,数量自由组合,比划出各一拍的各种节奏型,训练学生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节奏的对比组合,感知与反应能力。
(2)做合唱操。发“ci”音,配合活动各个关节,有节奏的进行。
(3)模仿念出或拍出节奏短句。
3.音乐记忆:
(1)模仿听唱有规律的旋律短句。
(2)模唱简单乐段。
1.音乐分析:包括歌曲意境与音乐形象的分析、力度对比分析等。注意弱声不是没有气息的小声唱,而是用最大的气息量有控制地发出小的声音。
2.情感表达:歌唱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未成曲调先有情”。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3.歌唱综合表现:
(1)舞台表现:金铁霖老师曾指出,训练歌唱,也是选拔歌唱演员的角度有以下7个,即声、情、字、味、表、养、象。虽然中小学音乐课不是培养歌唱演员,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歌唱基本技能和歌唱欣赏基本修养,但是用这样的标准去逐步要求,孩子们是会逐渐形成习惯,并逐步全面提高的。这里,教师自身的示范非常重要,力求准确表达、示范到位,同时对学生任何一项的长处都要及时鼓励,不断促使他们自信地展现。可以评价鼓励学生,如果怎样做会更好,并不断尝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
(2)合唱综合能力:合唱是很多人一起玩声音融合的艺术,有很强的艺术性与群众性。一切看指挥,听与唱同等重要。
总之,歌唱是一种文化资产。最好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如地控制好歌唱时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歌唱技能的提高相对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
作者单位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初级中学
编辑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