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藏象理论的浅解和若干思考

2015-12-27 05:48蔡华珠纪立金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藏象阴阳理论

蔡华珠,纪立金,陈 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医史文献

对不同藏象理论的浅解和若干思考

蔡华珠,纪立金,陈 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传统中医药学史和文献是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永远都敞开的一扇“视窗”,透过这扇视窗望去,看到那许多曾经发生的和记录下来的,就像在一个拂晓的晨间看到凝结在生命叶片上的露珠,于是,我们深深地凝思文化和科技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整理和二次研究过程中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内经》藏象理论有“四时藏象”“四时五藏”“五行藏象”和“六节藏象”,不同的藏象理论对学习者造成困扰。通过对不同藏象理论的浅析,指出五行藏象弥补了四时藏象论不及脾的缺陷;思考了五行藏象不足及与“地之阴阳”的关系、六节与六经的关系及六节藏象与“天之阴阳”的关系,认为六节藏象与五行藏象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思考。

内经;藏象理论;四时;五行;六节

《内经》的藏象理论是多元的。从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和王庆其主编的《内经选读》教材内容来看,“五行藏象”为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笔者粗阅《内经》,发现用以阐明藏象这一核心理论的工具不少,成系统的有“四时藏象”“四时五藏藏象”“五行藏象”和“六节藏象”,即以四时统四藏、以四时统五藏、以五行统五藏、以六节统五藏。兹对不同藏象理论进行浅析,并思考其不同和联系,以望对藏象学说的学习有所助益和启发。

1 对藏象理论的浅解

1.1 四时藏象

《内经》中多处可见“四时”一词,如“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有“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四时”者,《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云“所以分春秋夏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即“四时”为“春夏秋冬”四季。《卫气行第七十六》亦有“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从上古尧帝“乃命羲和,钦若吴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开始,一年即已分为四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1]。《阴阳别论篇第七》曰:“四经应四时。”此“四经”即心肺肝肾四脏[2],所以《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云:“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三月……逆之则伤肺;冬三月……逆之则伤肾”,论述了养生之道;而在《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则论述了四时取穴之理。

1.2 四时五藏

“四时四藏”在阴阳学派那里,导致了有五藏而论不及脾的严重缺陷[3],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云:“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溉四傍者也。”《刺要论篇第五十》云:“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云:“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主于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也就是认为脾土于四时之中无所不主,即季与季的交接点:春末和夏初各九天,夏末与秋初各九天,秋末与冬初各九天,冬末与春初各九天,共七十二天,皆属于脾所主。而且脾分旺四季末各十八日,即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日后[4]。

1.3 五行藏象

春秋之后兴起的阴阳家以五行配四时的结果导致了五时之分[5],有了“长夏”一说,于是产生了五行藏象。《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五藏应四时……肝其应四时,上为岁星;心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肺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肾其应四时,上为辰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云:“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云:“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曰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云:“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云:“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官能第七十三》云:“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五味第五十六》《五味论第六十三》和《五音五味第六十五》从篇名不难看出也是“五行藏象”之旨。

1.4 六节藏象

“六节藏象”取自《六节藏象论篇第九》篇名,此篇是关于藏象最完整的记载,甚至是唯一的记载。它涉及五脏、六腑、血气、阴阳、五行、神魄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个完整的系统,有形态有功能,被认为是中医的核心[6]。但在现在中医的主流思想中,六节藏象不处于主导地位。

2 对藏象理论的思考

2.1 对五行藏象理论的思考

四时五藏的藏象理论尝试对四时藏象论不及脾的缺陷进行完善,由此产生了五行藏象,五行藏象看似弥补了四时藏象在理论上的欠缺,但是在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53页中有这么一段话:“应当指出的是,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论述的。然而,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联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囿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

以五行统藏的五行藏象,联络心、肝、脾、肺、肾五大生理系统的是经络,而经络的流注次序是:由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如此循环无端。《玉机真脏论》云:“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卫气行第七十六》云:“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可见经络之气运行的路线与五藏之气运行的路线有别。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依此,五行藏象是否可以理解以“地之阴阳”来解读五藏?

2.2 对六节藏象理论的思考

何谓“六节”?节,是古代记日的计量单位,60天零87.5刻为一节,一年365天为六节。《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云:“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亦云:“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医圣张机在《伤寒论》397条正文中从来不提“五行”二字,而以三阴三阳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三阴三阳何以能贯穿五藏六府而为生理统帅?《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说:“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

在《六节藏象论篇第九》最后一段有云:“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提到了“三阴三阳”;《五音五味篇第六十五》论述了五音所属各类型的人以及同类相应的关系,其次介绍了妇人、宦者、天宦不能生须的道理,最后列了三阴三阳经脉气血的规律。

依上所论,是否提示了“六节”与“六经”是一回事?如是,则“六节藏象”是否以“天之阴阳”解读五藏?

3 结 语

四时五藏的藏象理论尝试对四时藏象论不及脾的缺陷进行完善,由此产生了五行藏象,五行藏象弥补了四时五藏脾不主时的欠缺,但其本身也存在过于机械的不足。修正先生在其《中医修正六节藏象·招魂六节藏象三》中指出六节藏象才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架构,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五行生克可能因六节理论的明白而更清楚,也可能因六节理论的失传而乱成一团麻。南怀瑾先生云[7]:“卦用六爻,是因为代表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一直到现代科学为止,宇宙间的事情、物理,没有超过六个阶段。一切的变,只能变到第六个阶段,第七个变是另外一个局面的开始,(所谓“七日一阳来复”)。”现代科学证明,物理、化学、电子、原子的变都是六个阶段,只有化学的变有第七个阶段,可是化学的第七个阶段是死的,没用的。因此,六节藏象是否是对五行藏象的修正,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1]尚书·尧典·四部备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46.

[3]漆浩,陈立苹.中医时间医学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2-75.

[4]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05-110.

[5]孙晓青.浅析古代的五时[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1):54-56.

[6]李卫东.解密黄帝内经[M].2版.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38.

[7]南怀瑾.南怀瑾选集·易经杂说[M].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5.

(编辑:张世霞)

Simple explanation and reflections of the different viscera-manifestation theories

Cai Huazhu,Ji Lijin,Chen Li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Fujian 350122)

The viscera-manifestation theories of Neijing have“seasons viscera-manifestation”“seasons Five Zang-organs”“five elements viscera-manifestation”“six cycles viscera-manifestation”.The different viscera-manifestation theories confused learners.Through analyzing of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f viscera-manifest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viscera-manifestation compensates for seasons viscera-manifestation lack of not discussing the spleen.Then defect of five elements viscera-manifes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ve elements viscera-manifestation and“The land of Yin and Ya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x cycles and six meridian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x cycles viscera-manifestation and“sky of Yin and Yang”were thought about.Relationship between six cycles viscera-manifestation and five elements viscera-manifestation deserves further thinking.

Neijing;viscera-manifestation theories;seasons;five elements;six cycles

R221

A

1671-0258(2015)01-00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02613)

蔡华珠,讲师,医学硕士,E-mail:999huazhu@163.com

猜你喜欢
藏象阴阳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神秘的混沌理论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