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 刘婷婷
如何面对“盛糖时代”*
——中国都市纸媒的糖尿病议题建构
■ 王宇 刘婷婷
当前中国已超越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于大众媒介的糖尿病议题构建,可以促进公众对糖尿病的科学认知并促使其生活方式等行为的转变。本文对《北京晚报》《新京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这四份报纸2007至2013年间的相关报道进行抽样,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报道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报道并未因糖尿病人数的快速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糖尿病相关议题的报道并不均衡;报道中过于偏重“治”,而比较忽视“防”,预警功能差;媒体报道对糖尿病新增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等。
糖尿病报道;都市报;联合国糖尿病日;健康传播;慢性非传染病
据2013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中国18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人数达1.139亿,占全球的1/3左右,18岁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达50.1%,相当于每两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中国目前正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压力。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占到全国因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中,糖尿病发病情况已处于“警戒水平”。而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的结果更为惊人,该报告认为我国因慢性病造成的死亡率已经达到85%以上,患各类慢性病的人口已达5.6亿,呈现井喷状态。
糖尿病对公众的威胁并非是中国所独有的。各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饮食越来越精细,且随着各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速度越来越快。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报告显示,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第三位重大疾病①,并已成为21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全球超过1.8亿人患糖尿病,全球约290万人死于糖尿病;而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字还要增加2倍多,患病率将从2000年的2.8%增长到2030年的4.4%。
为唤起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对糖尿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开始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并在2007年将其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对糖尿病的关注上升到政府行为层面。从2009年起,糖尿病日的主题均为“糖尿病教育和预防”。基于大众媒介的有效的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知识普及和信息传播,有助于“对每个人进行基本的糖尿病教育”这样主题的实现。
研究发现,利用大众媒体对公众进行健康传播或卫生教育宣传活动,可以促使公众改变其健康行为,进而达到降低社会疾病风险、催患率与死亡率的效果。媒体在提高患者的“知、信、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居民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健康信息,其中报纸又是传播健康信息作用显著的媒介。研究发现,我国27.3%的居民主要依靠报纸获取健康信息,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越倾向于通过报刊获得各类健康信息。②因此,面对中国慢病高发的危局,卫生界、新闻界应形成传播合力,特别要发挥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的信息传播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减少疾病对个体的危害。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紊乱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糖尿病也被称为“富贵病”,引发糖尿病的因素包括肥胖症和超重、体力活动不足、饮食习惯不健康、压力大以及生活城市化等。尽管近年来农村地区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经济发达地区的糖尿病发病率仍远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因此,在媒体选择方面,本研究在北京和上海各选择了两份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北京选取的是《北京晚报》和《新京报》,上海选取的是《新民晚报》和《东方早报》。由于中国糖尿病人数从2007年起大幅增加,故而本研究选取相关媒体2007-2013年间的报道,以社会现实构建理论和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糖尿病议题。具体抽取时,单数年每年抽取2月、9月、11月的报纸,按照每月第一周抽取周一、周三,第二周抽取周二、周五,第三周抽取周四、周六,第四周抽取周日的抽样方法,每月抽取7天,共计84天,获得样本报纸336份。由于以上抽样获的样本中都没有涉及“联合国糖尿病日”(11月14日),故将每年的这一天单独作为抽样对象,共计4天,获得样本报纸16份。加上常规报道的336份抽样对象,共获得样本报纸352份。
然后以“糖尿病”为关键词进行电子版检索,并辅之以人工翻阅的方式,将以糖尿病为最主要报道议题的报道和糖尿病广告作为有效样本,共获得有效样本139篇。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患病率和发病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向健康人普及糖尿病知识,能有效预防糖尿病,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对已经检测出来进入糖尿病潜伏期和早期的患者,及时采纳医生建议,在家人帮助下进行生活干预,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媒介从业人员较好地利用其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科学有效地设置糖尿病的媒介议题,如尽可能科学地提供关于糖尿病的病因、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该疾病可能产生的各类并发症以及个体应当如何对糖尿病进行早期防治或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关照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就有可能帮助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尚未发现自己已经患病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健康人正确认识并科学看待糖尿病。本论文提出以下三个研究假设,希望通过研究予以验证。1.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长,都市类媒体的糖尿病报道呈加强趋势。但媒体会在“联合国糖尿病日”当天或前后加大对糖尿病的报道量,即11月的糖尿病报道量比一年中其它月份多。2.媒体对糖尿病相关议题的报道相对均衡。3.媒体注意防、治并重,增加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关注,并增加了针对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方面的内容或预警性内容。
1.都市报的糖尿病报道并未因糖尿病人数的快速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北京的相关报道反而有所下降;“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也并非多于常规报道日。
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因此像《新京报》《东方早报》等读者定位年轻化的媒体,没必要以过多版面对该类议题进行报道。《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作为京沪两地传统的都市类报纸,许多订户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两份报纸所刊登的糖尿病报道数量远高于读者更为年轻化的《新京报》和《东方早报》所刊登的报道数量。在139篇有效样本中,其中《北京晚报》70篇,《新京报》12篇,《新民晚报》42篇,《东方早报》15篇,见图1。
图1 四份报纸的报道数量变化图
就京沪两地而言,2007-2013年间两地的糖尿病报道并未因糖尿病患者的增长而增长。相反,北京的两份报纸还出现了下降趋势,其中,《北京晚报》从42篇下降到20篇,《新京报》从16篇下降到9篇,下降幅度分别为52.38%和43.75%;而上海两份报纸的报道数量则分别从31篇、7篇,增长到57篇、15篇,增长幅度分别为83.87%和114.29%。
2.媒体无论在常规报道中还是在“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中,对糖尿病相关议题的报道比重都不够均衡。在与糖尿病防治相关的子项目中,媒体注重了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却忽视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预警。
我们把报道议题分为糖尿病防治知识、糖尿病医学研究动态及成果推广、会议研讨、发病数据发布、相关政策法规、公益活动、广告、人物报道和其他几类,对常规报道和“联合国糖尿病日”报道分别进行排序,发现二者并不相同。在常规报道中排名在前三位的议题,分别是广告、防治知识、公益活动;在“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中则为防治知识、发病数据及广告,四家报纸在2007—2013年间,与糖尿病相关的第一大议题是广告,占到46.03%。其中,《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的广告数量多于《新京报》和《东方早报》的。糖尿病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血糖仪、医院、血糖试纸、降糖药、干细胞治疗法、胰岛素、注射器等。这些广告出现的频率高,多数为重复广告。有的不科学地表示药品功效,有的则属于虚假广告,如《喝虫草酒九种病(含糖尿病)好得快》《痛风高血压糖尿病换双袜子就见效》等广告则对患者有严重误导。医学专家认为,糖尿病无法“治愈”或“痊愈”,但一些以“灵丹妙药”形象出现的产品广告则动辄宣称“治愈”,不但会导致患者浪费钱财,还可能导致贻误治疗。
医学专家认为,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无法“痊愈”,预防很重要。媒体刊登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报道,可以造福几类人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除了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以及辅助手段外,还要接受正确的糖尿病知识,学会定期自我检测,及时掌握病情,才能和医生很好配合,及时控制病情;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属而言,必须具备一定的糖尿病知识,从饮食、运动等方面配合糖尿病患者,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对健康人而言,相关预防知识的报道能够有效增加对糖尿病的认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各家媒体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报道都较为重视,在常规报道中为第二大议题,“联合国糖尿病日”报道中则为第一大议题。
但四家媒体报道的各类议题的分布并不均衡。除广告和防治知识外,政策法规、会议研讨、人物、学术研究动态及成果推广、公益活动等议题,无论在常规报道还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中所占的比例都非常低,在常规报道中比例分别为0.00%、0.00%、 2.88%、5.04%、11.51%;在糖尿病日报道中比例略有提升,但总体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分别为2.56%、0.00%、2.56%、5.13%和7.07%。
如果我们将防治知识相关报道按照关键词进一步细分,可以发现相关议题的呈现仍然不够均衡。见图2。
图2 报道议题的分布情况图
以糖尿病并发症和生活方式干预两个子项目为例。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因糖尿病导致的各类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更令人恐惧。糖尿病患者因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与代谢紊乱,可能导致全身器官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反复感染等。多年来,我国的糖尿病一直受知晓度低、诊断率低、血糖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一“三低一高”现象的困扰。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认识不到位,不去定期化验和不定期复诊,往往病情严重、并发症多且因并发症死亡率高。如果媒体报道时能够注重对糖尿病并发症的报道,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警示患者及家属,以免贻误病情。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无论是常规报道还是“联合国糖尿病日”报道,对并发症的报道都比较少(分别为8.63%和5.13%)。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就是降血糖,事实上,降血糖只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目的之一。医生和患者需综合考虑肝肾功能、低血糖、体重增加、心血管风险、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实现“全面考量,综合治理”。
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公众在50岁前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呈现出低龄化、混合化的特征。除遗传因素外,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也是诱发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提高的因素。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中,90%是II型糖尿病患者,10%是其他类等。西方学者的研究发现,通过适当的营养搭配和经常性的运动,可以延缓或防止II型糖尿病的发病。③换言之,就是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将风险减半。
剔除广告后,糖尿病常规报道和“糖尿病日”报道中与健康生活方式报道相关的均占到一半左右,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信息的传达基本满足了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并在生活方式报道中潜移默化地向人们传达了健康生活理念。
除“其他”这一项目外,与生活方式关联度最高的依次为饮食、运动、烟酒等内容。这三类内容在常规报道中的比例分别为34.67%、10.67%和4.00%,在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7.14%、14.29%和0.00%,两者基本一致。
与饮食相关的报道包括饮食治疗和饮食干预,其中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基础治疗的首要措施,饮食干预是防治糖尿病的第一大干预方式。研究发现,京沪两地都市报的报道,基本涵盖了饮食治疗和饮食干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几大关键要素的摄入量,如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食盐,长期、全面地为受众提供了饮食方面的指导。
与运动这一健康方式相关的糖尿病报道,既有糖尿病患者选择运动方式的提示④,又有对健康人通过运动保持身体健康从而预防糖尿病的提醒。
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包括健康运动,也包括让糖尿病患者戒烟和停止饮酒的内容。吸烟有害健康,尤其是对有大血管病变高度危险的II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危害性更大;大量酒精使人体内胰岛素在短时间内缺乏或过量造成血糖的快速波动,进而导致糖尿病患者急性糖代谢紊乱,情况严重的甚至会昏迷。尽管在我们的研究样本中,与烟酒相关的生活方式报道数量较少,在常规报道中只有三篇,在“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报道中为零,但这并不会影响糖尿病患者对其的关注。因为烟酒属于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医生在确诊患者患有糖尿病后会要求其戒烟戒酒,此时医生的建议往往比大众传媒的渗透更为有效。
综合京沪两地都市报糖尿病报道与饮食、运动、烟酒几大生活方式报道的关联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糖尿病报道与健康生活方式报道关联密切,实现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倡健康生活的功能,符合都市报在健康传播中的定位。
3.目前的糖尿病报道中过于偏重“治”,而比较忽视“防”,预警功能差;媒体对糖尿病患病人群的关注过于集中于老年人,对新增群体的关注相对较少。
健康传播的理念,往往是“防”胜于“治”,对于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的预警,更要重点向健康人、糖尿病前期患者和潜伏期患者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给他们以有益的知识和有效的预防方法。强调健康生活方式对糖尿病防治的作用并予以引导。
调查发现,我国青年对血糖指标认知不足,63.16%的青年不知道糖尿病诊断标准,52.63%的青年不知道血糖正常的标准,18.42%的青年还有血糖偏高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不需干预的认知误区。⑤因此,通过媒体报道获知潜在风险,对于健康人或那些处在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而言非常重要。但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两地都市报对糖尿病的报道主要针对糖尿病患者,常规报道中有75.54%针对糖尿病患者;“联合国糖尿病日”报道中有51.28%针对糖尿病患者。针对健康人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内容极少,其中针对前期患者的报道在常规报道和“糖尿病日”报道中占比分别为7.72%和0.00%,明显呈现出重“治”轻“防”的报道态势。
一般来说,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糖尿病患者会显著增加。按照国际标准,中国在2001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长属于正常。但令人担忧的是青年糖尿病患者的增速远超过老年人,我国相关部门2007年的调查显示,55-64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比1994年调查的增长了三倍,而25-34岁的患者则增长了八倍。儿童糖尿病患者的增长更为触目惊心。1980年代以来,我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10%的糖尿病患者为儿童或青少年,很多I型糖尿病患儿不到成年即死亡。但与I型糖尿病相比,增长最快的是II型糖尿病。虽然中国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患糖尿病的儿童绝对数量很大。
研究发现,当前都市媒体糖尿病报道针对的人群仍以老年人为主,相对单一。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报道明显高于妊娠糖尿病。四家媒体明显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报道在常规报道和“糖尿病日”报道中分别有11篇和8篇,占比分别为7.91%和20.51%。而对妊娠糖尿病的报道一共只有8篇,还有6篇都是《北京晚报》在2011年“联合国糖尿病日”专题《妊娠糖尿病可怕吗?》的相关组稿。像《新京报》和《东方早报》这类有着大量“准妈妈”潜在读者的都市报,四年中几乎未作相关报道。
疾病知晓率一方面取决于该疾病的实际患病人数和波及范围,即受众现实;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大众媒介所构建出来的该病的媒介现实。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但糖尿病的知晓率却偏低。正是当前都市报关于糖尿病的媒介议题设置与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需求间存在一定偏差造成的。
朱克(Zuker)教授曾指出,议题设置效果是否产生,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⑥他将议题分为“强制性接触议题”和“非强制性接触议题”两类。所谓强制性议题,指失业、城市交通等公众能够直观感受的议题;非强制性接触议题,则指公众无法直观感受的议题。公众对一个议题的直观感受越少,他们就越得依靠媒体获取此类信息。公众对糖尿病相关议题的信息需求即如此。
因此,今后媒体应在糖尿病报道议题的均衡下上下功夫,同时在报道中增加针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等群体的报道,将糖尿病的“防”和“治”有机结合起来,以使媒介现实更能符合受众的现实与需求,发挥媒体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
注释:
①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Annual Report2010.Brrussels:International Federation,2011.
② 梁琪、莫扬:《中国报纸健康传播特点研究——对6家主流报纸健康新闻的内容监测介析》,《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年第6期。
③ Raina Elley C,Kenealy T.Lifestyle interventions reduced the long-term risk of diabetes in adul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Evid Based Med.2008.December,13(6):173.
④ 如《仅两成糖友有效控制血糖——专家提醒:每天运动30分钟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40%》等,《北京晚报》2013年11月14日。
⑤ 《超六成网友不知自身血糖水平》,《新京报》,2013年11月19日,D08版。
⑥ [美]沃林·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主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56-257页。
(作者王宇系中国传媒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婷婷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
*本文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社会转型期非传统安全议题的媒介传播”(项目编号:NCET-11071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危机意识、危机传播与媒介素养研究”(项目编号:11JJD86000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