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雷
制度领跑 节能设备推广能否步入坦途
文/晓雷
全球工业化进程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引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三大危机,能源安全问题倍受瞩目。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同样饱受三大危机侵害,节能减排刻不容缓。节能设备(产品)的推广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实施手段,在推行之初,遭遇尴尬,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为此,国家以政策引导消费,增加补贴,扩大宣传,终使节能设备(产品)的推广之路更加宽广。
赵志忠身为沧州市宏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哪怕是在公司生产最为忙碌的时候,也会挤出时间来进行节能设备(产品)的推广工作。对于节能设备,赵志忠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感。“其实早在六七年前,对于能源日渐短缺的危机感就让我们开始了关于节能设备的研发构想,虽然当时国内仍处于高能耗的粗犷式加工环境,节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一些市场因素的影响,真正的节能设备少人问津,难以推广,但是我们依然在节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并且设备一直在升级,节能效果也逐步提升。正是由于当初不计得失的致力于节能设备的研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赵志忠分析问题入目三分,年里,发达国家先后完成了其工业化进程,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这“三位”号称全球性三大危机的“不速之客”倾然来袭,逐渐引发了人们对于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同样饱受这三大危机的侵害,日积月累,曾经的癣疥之疾,渐成心腹重患。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生存受到威胁;从温室效应的全球变暖,到雾霾、沙尘暴的频繁到访,促成了节能减排刻不容缓的必然局面,而全力倡导推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于是节能设备(产品)的推广被提上日程。
(上篇)
所谓节能设备(产品),是指国家明确规定的既符合“节能产品认证”要求,又符合环保减排要求的产品。简而言之,节能设备就是可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的产品,可以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做出更多的贡献,并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国家对于节能设备有着一整套严格而完善的认证体系:由国家权威机构——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对设备能效水平、生产企业持续的保证能力进行实物和现场的确认,最后通过颁布认证证书,为该设备打上节能产品的标签,准予张贴节能认证标志。可以说,节能设备是国家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政策的重要成果,是助力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有力武器,是利国利民的新生事物。
但是,节能设备的推广远非一帆风顺,特别是推广之初,在一片称道叫好之后收获的却是市场冷遇的尴尬与窘境。
赵志忠的团队在推广过程中同样遇到了不少的难题,一是节能设备价格偏高,用户在设备选择上还是偏向老设备。二是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用户对节能设备不了解,买了不少价低质次的所谓节能设备。三是一些用户因为自己产品利润空间较大,认为多耗些能源没什么,缺乏社会责任感,设备选型还是偏向老一代产品。
简而言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节能设备作为新兴事物,其产品、市场和客户均不够成熟,特别是价格壁垒、质量壁垒和观念壁垒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节能设备的推广进程。
无论是节能灯、高效电机、还是变频空调等节能设备,每当问及其生产商和经销商最大的困扰时,答案总是惊人的一致:成本太高、价格太贵。
很多节能设备的制造商抱怨说,市场上节能设备的价格都比较高,因而许多人就以为节能设备的利润也很高,其实不然。一方面,生产节能设备的成本要远高于一般设备,而且一些关键的节能技术、零部件都不掌握在他们的手里,要花钱购买;另一方面,由于价格高于普通设备,销售量较低,看似很高的售价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有的节能设备甚至不如一般设备利润高。据业内人士分析,企业生产节能设备赚钱少,主要在于企业没钱投入节能技术的研发,缺少根本性节能技术的提升,自然无法在价格上取得优势。
毋庸讳言,大多数的节能设备真的很贵。节能设备所用的原材料、技术都要优于普通设备,成本实实在在的摆在那里,价格当然没办法和普通设备相媲美。于是,价格较低的“李鬼”开始粉墨登场。
以节能灯为例,山西省经过一段时期的大力推广,普及率大大提高,在全国可入前列,但因正品成本较高,为了弥补企业利润,很多企业不得不适当提高产品的市场定价。加之节能产品在研发和推广中的前期费用巨大,导致优质节能灯的售价居高不下,并不具有太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一个山寨版的节能灯,造价只有正品的1/3~1/5,于是,市场上逐渐开始充斥着众多假冒伪劣产品。许多使用了山寨产品的消费者会因为产品质量的缺陷而对整个行业失去信任,“李鬼”横行把“李逵”逼得无路可走。这些伪劣节能灯的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使消费者对节能灯产生了负面印象。严重影响了节能灯的推广工作。
有节能设备生产商认为,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国家政府对于节能设备的不断宣传,时至今日,节能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节能灯作为如今市场接受度较高的节能设备,其技术日趋成熟、价格相对较低、消费市场巨大,因其生产企业众多,难免良莠不齐。
有节能灯生产厂家抱怨:“目前,节能灯市场缺乏权威的评价机制与市场准入机制,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以上海为例,“十一五”期间,上海组织推广高效节能灯具2300万只,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11年,高效照明设备推广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高效照明设备配送工作随之启动。上海采用国家和地方财政双重补贴的方法,大力推广高效照明设备,消费者只需出30%的价格购买产品。在市场巨大的推力下,越来越多企业加入竞争,但随之问题亦开始浮现。很多市民说:“超市买的节能灯不耐用,几个月就坏了,电费没省下多少,买灯泡却花了不少钱。”据一份市场的调查显示,近年来节能灯的合格率一直在50%以下,有些省市的产品抽检合格率甚至不足50%。
据了解,目前国内从事节能灯生产的企业有上万家,水平参差不齐,其产品自然是优劣各异,差价最高的将近10倍,但在节电效能上却因界定标准的执行不力和监管缺位而让消费者难辨真假,造成低价次品充斥市场。长此以往,损害的是整个节能设备市场的诚信。因此,节能设备的推广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质量规范和监管体系,鼓励企业制造真正具有创新性和附加价值的产品,让市场进入良性循环。
能源紧缺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在很多国家、地区都是强行推广节能设备,强制淘汰非节能设备。这不是简单的省钱不省钱问题,而是不节能就要面临无能源可用的问题。专家表示,目前大多数人对节能环保的理解,有很大误区。选用节能环保设备,提倡低碳生活方式,不仅是为了省钱,更重要是为了地球的未来,为了子孙后代。这应该是一种义务,而且仅仅是某些企业和个人开始承担起这份责任还不够,我们需要整个社会和每一个公民都能够负起这份责任,所以仅依靠节能设备的开发,还远远不够。人们需要增强节能环保意识,才能真正理解节能设备的价值所在。
此外,随着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指标被层层分解之后,拒绝高能耗、高污染已成共识。但节能设备普及推广的大门还未完全打开,仍需进一步努力。据了解,虽然政府在节能设备推广政策、标准、资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相关人员在基本观念上对新技术、新设备存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流于形式的问题,往往只是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谈到观念的转变,赵志忠说:“首先是国内对我们本土科技实力认可度不高,长期以来,政府及某些部门热衷于引进国外的设备,宁可花高价钱从外国采购设备,也不愿相信我们本土产业的实力,使内资节能产业明显缺乏活力;其次我们企业规模较小,技术保密措施还有待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造成部分科研成果被剽窃,对我们产生了不小的阻力和打击;第三我们还有不少新成果希望得到资金支持,以尽快转化成新的节能设备,为低碳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赵志忠建议,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的会议曾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设备制度。随着国家节能环保大政方针的实施,对于节能设备的推广,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能耗标准,将达不到标准的设备淘汰,做到低碳发展设备先行。
(下篇)
起志忠对于节能设备的推广热情因市场的认可再次迸发,2014年底,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与沧州市宏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中高频感应节能技术中心。赵志忠荣任中心主任,并领导中心致力于研发、推广中高频感应节能、降耗、控制技术及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成果,以促进中高频感应设备节能、降耗、增效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国设备装备现代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特别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节能设备的推广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其中,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出台,以及各省市节约能源条例的实施,为节能设备的推广奠定了基础;而2012年6月《“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节能产品列入节能产业重点领域、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将“提升产品节能环保性能,打造绿色低碳品牌”列入规划主要任务,则无疑为节能设备的推广开拓了新的局面。
政府的大力倡导、市场的逐渐形成,也为赵志忠的公司带来了曙光,“近两三年,随着高能耗造成的能源浪费问题逐渐凸显,以及国家对于节能环保的导向和推动,市场对于节能设备的需求愈加明显。我们的技术成果开始被市场认可。”谈到自己的产品,赵志忠总是自信满满。“我们开发出了新的控制系统,优化了控制结构,减少了不合理控制对于能源的浪费;而且为了配合新的控制系统,我们还重新优化了主回路的结构,在电力器件上达到节能的目的。这两方面的结合,使我们新一代的产品在原有节能基础上,节能效率再次提升了8%~14%。节能型电力器件及新型制作工艺的应用,无论是在老型、还是新型设备上都能够能起到很好的节能效果。我公司最新的中频电炉控制技术在30MW60T中频冶炼炉的应用,使吨钢耗电量降到520度左右,每台炉每年可节约1000多万元。目前国内已经运行多台60吨冶炼设备,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能源。”
为确保节能设备推广的顺利进行,能效分级制度应运而生。自2005年3月1日起,凡是在我国生产、销售、进口的家用空调和冰箱都必须贴上“中国能效标识”标签,没有标识的产品一律不准上市销售。其后,诸如洗衣机、荧光灯、高压钠灯、电动机、冷水机组、热水器、电磁灶、显示器、复印机、电饭锅、电风扇、交流接触器、空气压缩机、变压器、通风机和微波炉等相继列入能效分级管理目录。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能效标识制度能够有效促进设备能效的提高和节能技术的进步,推动用能设备市场向高效市场的转换,在规范用能设备市场、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中国能效标识”作为节能产品的“通行证”正在各大电器卖场引导着节能消费
据诸多家电连锁卖场销售人员反映,许多消费者购买节能家电并不仅仅为了通过节能而省钱。“节能家电或许有点贵,但日子长了,也多花不了几个钱,而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对于每个多少有些社会责任感的人来说,节能的用得更安心,毕竟再多的钱也换不回资源的日渐紧缺。”有些消费者坦言:“现在的家电卖场里,几乎所有的电器都贴着能效标签,上次本来在网上看上了一台便宜的空调,但是到了商场,看着那台空调上面的3级能效标签,再看看那些贴着1级能效、2级能效的电器,总觉得自已选定的空调越看越不舒服,最后决定还是添点钱买了台1级能效的节能空调。”
谈到节能设备的推广,自然更是不能不提“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事实上,在节能设备的推广过程中,政府补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我国最初生产节能设备的企业大多是享有政府补贴的,政府补贴造就了最初的节能设备市场。
自2007年以来,我国陆续启动了高效照明产品、高效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电脑,以及电机、风机、水泵、汽车等产品设备的补贴推广工作,逐步形成家电、汽车、工业产品3大类15个品种,数十万种型号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体系,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400亿元,出台实施细则20多项,成为“稳增长、扩消费、促节能、惠民生”的重要政策平台。
以高效节能空调为例,据了解,“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期间,在惠民政策的推动下,其市场占有率从推广前的5%上升到80%左右,新能效标准得到顺利实施。原3级、4级、5级低能效空调已全部停止生产,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提高24%,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受政策调控影响,高能效定速空调的市场价格大幅降低,从推广前每台3000~4000元下降到2000元左右,部分型号的1级能效节能空调市场售价最低降至1000元左右,累计为消费者节约购买费用300亿元,充分体现出惠民、节能效果。而2013年5月底惠民补贴的取消,虽然使高能效定速空调的价格优势有所降低,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变频空调的市场推广,进而影响到企业的产品布局。
2015年1月8日,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 《关于印发能效 “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通过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机构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其中,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制度目前主要在变频空调、电冰箱、滚筒洗衣机、平板电视等家电产品中实施,未来将逐步扩展到办公设备、商用设备、照明产品、工业设备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等产品。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介绍,在终端用能产品方面,我国目前的能效指标主要是通过限制准入门槛的方式,“领跑者”制度则是树立标杆,引领企业使用更新的节能技术,促进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据了解,最初的能效“领跑者”制度,是日本为促进企业节能,于1998年推出的。该制度使得日本整个家电行业的能效指标大幅提升,继而提升了日本家电设备的竞争能力,加强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之中的话语权。
2012年,我国重启以家电节能为重点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后,也开始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对达到“领跑者”能效指标的超高效设备设立了较高补贴标准。
此次方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激励政策,鼓励能效“领跑者”设备的技术研发、宣传和推广,未来将建立能效“领跑者”指标与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衔接的机制,根据节能技术发展、市场能效水平变化等情况,针对各用能设备具体情况,适时将能效“领跑者”指标纳入强制性能效、能耗限额国家标准,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并在三类实施范围中,都提出了“能效领跑者指标应逐年提高”的要求。
方案规定,想要成为“领跑者”,要求能效水平必须达到国家标准1级以上,而且要在同类型可比设备中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如此,“领跑者”还必须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技术和零配件,要求设备全寿命周期的能耗较低。
据业内人士分析,此次方案的公布,为节能设备的未来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为提升我国节能设备的整体技术水平提供了充沛的动力,节能设备的未来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