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5-12-26 19:54袁小亚王晓天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2期
关键词:创新教育研究生对策

袁小亚+王晓天

摘要: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建设重要环节。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并从优化实施创新教育的环境、注重个体意识培养、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与完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创新体系的硬件支撑体系建设等六个方面阐述了保障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研究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90-02

研究生创新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核心中的重要组成环节,承担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的人才重任。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为基本取向、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欲为基本目标、发掘研究生的创造能力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高等教育活动[1]。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均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极大地培养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改革现有研究生教育体系,特别是创新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件迫切事情。

一、简要分析当前研究生创新教育面临的困境

1.研究生群体的重书本知识记忆、创新意识不足、功利思想严重。我国现有研究生选拔主要是通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这种模式主要检测对现有书本知识的记忆,几乎没有突出对创新能力的测试。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研究生普遍创新意识不够,习惯于被动服从,趋向于参照固有书本文献,缺乏探索、求新求异的欲望和动力,缺乏挑战主流学术观点与权威的勇气,更有甚者,有人攻读研究生纯粹就是为了一纸文凭,为将来讨个好工作,把研究生的学习作为进入待遇高、福利好的单位的一个跳板,完全丧失了追求科学技术、勇于钻研的动力。这点可以从反映研究生原始创新能力的学位论文工作看出,据研究,大多数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工作可概括为“四个简单”:(1)简单移植,只是对前人方法、理论的简单重复和应用;(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鲜有系统探究现象的根源及与外部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有的也只是举例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或归纳,大多采用某些特定的实验论证现有结论[2]。

2.创新教育体制不完善、培养主体内部体系设置不科学。当前我国教育管理制度的集权化、行政化形成了一种“集中控制—被动服从”为模式特征的教育制度。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集管理权、评价权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办学权力。整个高等教育均面临着管理官本位化、金钱化的危机。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等学校面临着招生制度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培养模式不科学、导师队伍建设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创新性学术氛围不浓厚等诸多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对策分析

1.构建良好创新型教育环境。实施创新教育是整个国家的系统工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受到培养模式、招生制度、导师队伍等内部因素制约,同时还受整个社会环境如思想观念、社会创新气氛等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是诸多因素综合合力的结果。显然,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搭建一个良好的创新型教育环境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关键;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加强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举办系列学术讲座、设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也对促进和发展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帮助[3]。

2.因材施教、注重培养个体意识。缺乏个性意识,就意味着缺失批判精神,个人的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研究生阶段正处于人生中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时期。教师应根据每个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注重个性发展,针对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去发挥其个性特长,充分激发个体的创新意识,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在研究生科研科研课题和论文过程中,导师既要积极指导帮助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又要放手让研究生自己探索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种实践能力得到综合的训练与提高。

3.优化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针对每一学科的特点,既要兼顾课程设置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的原则,也要突出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设置好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与选修课程、本学科与跨学科课程比例,体现出科学、新颖、拓宽的分层次的原则,有序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潜在的树立创新意识,形成独立思维习惯,从而达到一定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强化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广泛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手段上,可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学科研互动功能,发挥QQ、博客、微信等新一代网络交流方式的特点,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广阔的即时互动通道。可尝试建立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课程教学培养模式,有条件的依托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将可能涉及的本门学科基础课程、前沿课程及其他交叉罗列筛选出来,经科学论证,选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教授,这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以科研实践促进理论教学,将使学生带着目的地更系统全面地掌握本门学科基础与前沿的课程。

4.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评估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制度,力推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导师参加开题和预审,以利于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对研究生的日常研究工作可实行多元化动态管理与监控,并建立起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再次,严格审查研究生参加论文答辩的资格,可采取随机抽取、导师回避、公开答辩、双盲送审等形式,以从严把握学位论文的质量,对论文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毕业论文实行末尾淘汰制度;最后,为使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保持长久创新,学校应该要建立论文评审专家库,可以采用同行推荐本校或外校的相关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师作为专家库成员;在强调论文的创造性、前沿性、开拓性和学术规范性的前提下,确立具体、明确的论文创新指标体系[4]。完善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系统、质量评价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等有机统一的研究生质量培养与监控系统。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经常开展培养体系与模式的自我评估工作,及时发现与解决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具有自我修复功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制度。从有利于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的角度,完善研究生指导导师准入资格制度,建立对导师申请人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奖励等的量化标准。为突破了不同研究方向甚至不同学科之间导致的认识“盲区”,促进交叉学科、激发各种思想的碰撞、互补,大力倡导双导师、多导师或导师小组制的培养方式。建立研究生导师上岗培训制度,让新进的优秀年轻导师尽快适应研究生指导工作。在保证培养质量前提下,适当聘请部分校外兼职导师;完善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考核工作,相关部门可根据考核绩效发放导师岗位津贴,增强了研究生导师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

6.加强创新体系的硬件支撑体系建设。培养具有优秀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合格研究生离不开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与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加强学科建设,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充分利用优势学科创建高水平科研基地,为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可着陆的软硬件平台。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科学实验、自主研发和实践创新提供场所;深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结合的模式,可重点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优秀教师的奖惩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易凤霞.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70-72.

[3]张万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4,(8):25-28.

[4]宋平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教育研究生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