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斌+袁卫锋+甯尤军
摘要:针对在非英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利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一形式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以适应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然后解析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性和任务型等特点。重点阐述在新教学环境中,笔者如何具体实施操作,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任务式学习。实践表明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仿真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模拟会议;口头报告;科技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77-05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是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在国际化视野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单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实际运用科技英语的能力,以满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鉴于此,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然而,阅读、写作科技英语论文,特别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口头报告,对于许多研究生来说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是日常极少使用科技英语。以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硕士研究生的英语课程包括外语学院教师教授的144学时的“基础英语”和本学院专业课教师讲授的18学时的《专业英语》。可见,研究生所获得的交流技能与学时数未成正比,表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形式需要改进。在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里提到,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阅读和翻译机械工程领域的英语文献和资料,掌握科技英语的表达方法,并加强学生的专业英语听、写作和说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严重滞后于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同时,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来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工业设计、材料成型及过程装备与控制等不同专业,若仍采用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即以科技英语文献材料为载体,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产生诸多问题。首先,因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很难兼顾广度与深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不平衡,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这与实践性强的《专业英语》课程不适应。笔者所在的课程组藉着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自担任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以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藉着“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实用性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熟悉国际学术会议流程,并在这种情景中使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信心被建立。本文组织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实施“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方案;第四部分总结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五部分为结论。
一、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们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学习者通过其个体对某知识单元以往的经验,进行解释,从而由此知识种获得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内化了新的知识单元。探索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正是建基于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英语》课程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模式取代了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灌输式和填鸭式讲授模式。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学习模式代替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这样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在这种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中起到帮助、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口头报告(Oral Presentation)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以及就业后都会用到,也是中国研究生十分欠缺的。口头报告也是一项重要的可移植技能,如商务环境中的产品推介,在不同场合名字不同而已。在中国的教育中,由于教学资源不足,从小学到大学本科阶段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是教学班级编制中学生人数偏多,这就导致采取口头报告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主流形式,只能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偶尔采用。到了研究生阶段,相比以前的教育阶段而言,学生人数大幅下降,尤其是到了研究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之后,研究生有众多的课程可以选择,班级规模随之缩小,这样就可以采用小班授课,这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实行口头报告式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把对口头报告的了解与训练引入到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可使学生的口头报告训练转化为国际交流技能。
2.需求分析。研究生使用英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每一个专业领域中,一般都需要检索阅读新近发表的英文文献,从而熟悉自己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这里主要涉及到运用“读”的技能。二是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工作之后,完成此研究还需要最重要的一步,即将研究结果整理好并撰写英文科技论文,这里主要涉及到使用‘写的能力。三是将自己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投稿到个人的研究领域中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论文被录用后,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并参会做英文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报告结束后与同行专家用英文进行交流,这里主要是使用“听”和“说”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经历过大学四、六级英语以及考研英语,具备读写能力。但长期的哑巴英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较弱。为了确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的需求性,我们在课程开课之初进行了随机访谈,对象主要是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经数据统计后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这门课程时学习动机非常明确,都是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写作和交流技能得以提高,可为以后在工作中运用科技英语奠定基础。其中89%的学生提到他们选修该课的目的是为了撰写论文和学术交流,而这当中73%的学生提到他们的动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而无明显学习动力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的学生占2%。然而,部分同学错误以为中文写作加上金山快译或者百度翻译等就等同于专业英语写作。对于这部分同学,因着没有很有效的练习,在真正撰写英文科技论文时,他们显得无从下手;导致他们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语法和表达混乱,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前后矛盾。对于专业英语交流他们也会误以为只要提前预备好即可。以上需求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专业英语》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需的前期准备课程。专业英语写作与交流能力也是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必备的一种语言应用技能,必须通过学生本人的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无法仅靠教师的讲解灌输培养。只有学生分享部分课堂时间,在各项语言实践活动中都能有积极参与的心态,不再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只有如此,学生才有望全面提高其综合应用科技英语的能力。endprint
3.教学模式的特点。基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化的特点,笔者在《专业英语》课程的设计中,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藉着这一教学模式,学生不仅是获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真实自然且有意义的活动获得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具有交互式和任务型等特点。(1)交互式教学模式。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下实现的交互活动有三个层面,即学习者与机器间的交互、同学之间的交互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上在先修课程文献检索中所积累的知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在科技文献数据库中进行信息检索,然后泛读进行文献筛选,找出所需精文献后进行精读,完成文献综述型科技论文或课题背景下的研究进展型论文。并通过我们所建设的课程网站,学生注册用户后,可在网上递交论文及其所撰写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及全文,从而实现了人机交互。在学生与教师间的交互过程中,通过课程网站、QQ交流群、微博等交流平台,教师可将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发布给学生;通过这些交流方式,学生也可把自己对学习专业英语的需求和建议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的需求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够予以充分考虑,从而就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其难易程度及时进行调整。比如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体现专业英语的时效性,使课堂得以丰富,在科技文献的具体案例讲解时,我们尝试就最新发表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的英文科技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讲解;并依据这样的具体案例,使学生阅读专业英语的技巧和写作能力得到培养,这得益于通过案例呈现了论文的格式要求和框架结构,和学生一起学习并分析文中的用词和表达及逻辑与推理,讲解文中的数据展示方法和分析结果的思路。同学之间的交互过程主要体现在同学们在小组讨论时观点的交流和碰撞、需要团结与协作完成小组作业以及评阅其他小组成员或自己小组成员的论文等过程中。比如以写作摘要为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论文的准备过程中,学生基于建构在领会摘要写作格式和语言的基础上,在课后写作自己的英文科技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利用课外时间小组成员可通过聚集在一起就各自的论文进行相互讨论和修改,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也可通过网络进行,经过协作和讨论多次后,英文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学生就能掌握。基于相同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写作讨论和修改后,论文的各个部分可完成,从而形成一篇具有完整结构的论文,并最终定稿。然后学生基于所完成的书面论文,准备发言提纲,并就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上如何进行论文的交流发言进行准备。藉着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逐渐扩大协作学习的范围,且模拟国际学术会议活动的始终都在进行协作学习,并且协作过程中离不开交流这一最基本的环节,经过这样的实践后对写作专业英语论文学生就不会再有畏惧心理,这奠定了学生日后发展的基础。实践结果证明,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建构从而学习理论知识与这种三个层面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人机互动)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实际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得到培养。(2)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学习以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围绕各自在研究生阶段所要开展的课题进行的探究性学习。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模拟真实的项目中建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实现在实际工作中的迁移。该模式指导下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的课堂背景下,学生通过完成各项目,亲历国际会议的各环节,获得直观体验,全面锻炼英语听说读写译及跨文化交流等各项技能。
据此理念,我们取消了期末考试,而是设计一次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并围绕这个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制定了以下评估项目:项目①: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如学生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来源是具有权威性的英文科技文献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等,然后根据所检索文献的不同类型进行泛读或精读,从而进行信息加工;项目②:参与组织和筹备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③:参加模拟国际学术会议;项目④:制作墙报(Poster)的效果;项目⑤: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结束后的学生自评。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后就自然完成了考试。项目驱动式教学最强调的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它的优势主要为合作式语言学习取代个体语言学习、培养实际能力代替获取书本知识、实践多项技能取代训练单项语言技能,体现了课堂语言教学的真实性和社会化。
二、课堂具体实施方案
笔者至今已连续4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举办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以下简称模拟会议)4届,实践效果较好。模拟会议的操作过程包括会前准备、会议进行、会下交流和会后总结。
1.会前准备。实践表明,会前准备对模拟会议是否成功影响很大。在举办一次模拟会议之前,需要三个方面的预备工作,一是平时阶段的不断预备,二是模拟会议临近时的筹备,三是模拟会议举办时的最后预备。(1)常态化工作。为了使所举办的模拟会议达到良好的效果,最主要的准备就是牢固掌握《专业英语》的知识点及重要的词汇量。在模拟会议当中,学生能够进行一个综合训练,同时也能体现和提升学生使用专业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平时就让学生能够重视这种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以下几点认真仔细讲解给学生,并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此进行经常性实践。第一将国际学术会议的具体活动内容、会议相关信息和获取渠道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以此查找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信息。第二将会议论文内容、格式要求、语言特点、投寄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尤其是专业学术论文的主体结构和写作技巧等认真详细地讲授给同学,并要求学生在撰写自己提交大会的论文摘要(300字左右)和全文(2000字左右)时,应结合各自已经在开展的或将要开展的课题。第三给学生讲解报告学术论文时如何开场与结束,让学生掌握交流学术论文时如何进行逻辑展开,避免照搬书面学术论文的框架,学生还应熟悉口头表达时的基本方法,这些都离不开学生在日常进行经常性实践。同时要求学生依据其所撰写的书面论文,预备论文交流时的提纲,并在会下进行会议论文宣读的模拟训练。第四向学生讲授如何就发言人的报告进行即席发问,作为报告人如何就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如果遇到问题无法回答时如何委婉地予以回避;同时会议主持人,由所安排的学生轮流担任,并要求他们对会议中的常用句式、术语、组织会议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工作等熟稔于心。所有这些内容讲授和实践,都是为能够顺利举办模拟国际会议进行准备。此外,在每学期的第一讲课中教师就要明确地提出期末将安排一次模拟会议,以此作为考查学生在本学期中综合训练成果。这样学生在本学期的各阶段学习中会产生压力并一直为此进行准备。(2)近期准备。近期准备可在课程进行约一半时开始,主要是成立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由于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来自三个不同的专业,同学们的研究方向共通性较小,这样我们所组织的模拟会议就需要考虑学生的跨学科特点,因此全班按专业方向分为6~7个小组。组委会一般由各组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则由每组推举1名同学组成;会议主持组有4~6人,由学生自愿报名结合教师协调组成。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及会议主持组均有1名负责人,由选举产生,负责人负责安排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协作、控制各自小组的工作进度,并适时联络其他小组的负责人就有关事宜进行协调与衔接。表1总结了各组的职责。模拟会议的总策划由主讲教师担任,并具体负责制订评分标准、审定会议议程、讲评会议活动等。为达到真实效果,模拟会议的基本程序完全依据实际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的流程。(3)临场准备。临场准备比较简单,在正式开始模拟会议的前一天,由组委会负责对场地进行布置,保证会议场地可正常使用,所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调试到位,准备饮料(会间休息时饮用),最后确定大会议程等。endprint
2.会议举行。正式开始会议后,由主持人发言宣布会议开始,然后开幕词由所邀请的学生扮演“嘉宾”致辞,接着主持人简单扼要地就2~3位主题发言人得情况进行介绍,邀请他们就共性较大、普适性较强的题目做15分钟左右的大会发言,并对观众的即席发问进行答辩。茶歇10分钟以后,开始分组会议报告。1~2名主持人配置在每个分会场,分会场的发言人报告论文并回答听众的提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最后,主持人邀请“嘉宾”致闭幕词,并宣布会议闭幕。从模拟会议顺利举办的角度来看,需要着重的工作有三方面:(1)主持人在会议中的发言。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交流活动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主持讨论会。所以在开始一场模式会议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介绍会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责任。如整个会议的程序应在事先有充分的了解,所主持分会的发言顺序、发言人姓名、讲题都应熟记于心,通过宣布的信号就发言的时间进行控制。同时要求会议主持人应把握几个要素:一是掌握时间、催促发言、协调分歧、活跃气氛、维持秩序和总结归纳;二是训练主持人学习如何宣布开会、介绍和感谢发言人、问答讨论的组织、宣布中途休会或会议结束等一般程序。最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资料检索和练习,事先准备模拟会议的开幕词和闭幕词以及主持的句式和用语。以此能够提升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和技能[8]。(2)论文报告人的发言。国际会议中最主要的交流形式就是依据学术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报告,这也是模拟会议中的核心活动。因此,在模拟会议之前,教师就要分享在做研究报告时如何调整心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控制语速和语调。指导学生开场方法、逻辑展开方法、修正口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等,以及如何制作高质量的ppt。(3)即席发问与答辩。论文报告人做完学术报告后,一般应在所分配的交流时间里预留2~3分钟时间进行现场的问答和讨论。模拟会议在这一阶段可主要就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是听众在听完报告后会提问,二是报告人在听懂听众的提问后要善答问。为考察和训练报告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场临变处理能力,要求听众根据一般性问题、异议性问题、资料性问题等类型积极提问。对于2~3分钟的即席发问与答辩过程,虽然时间很短,但学生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听又要说,既要思又要辩,这样问答双方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策略水平、临场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可集中地被反映出来,因此也是作为一个重点在模拟会议中予以训练和考察。
3.会下交流。在实际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由于报告人做报告的时间有限,所以一般都会在会后安排许多实质性的交流活动,这种会后交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而模拟会议毕竟只是《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部分,不可能连续几天开展。所以,会后交流这一环节如何才能安排好就很值得商讨。我们现在的做法为会间交谈及课外交往专门安排出专用时间。模拟会议的会间休息(Coffee Break),我们会准备一些茶点,意在制造出一种融洽轻松的环境。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到交流中,例如选择交谈话题应如何操作,怎样加深话题,以及怎样进一步联系等,与评委、来宾或不同专业的同学深入交流。会议交流中有准备的宣讲与这种自由的交谈特点不同。通过这种交谈活动,学生不仅能提高其使用英语表达学术思想、交换专业信息的能力,同时他们与专业同行沟通的能力和社交能力在实践中可得到提高。会议结束后,许多学生仍是兴致勃勃,因此颇受学生欢迎的是模拟会议的会下交流,同学们利用会下交流在课外继续交流、交往,使课外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为了配合模拟会议的活动,一些交流活动我们进行组织等,例如开展“English Corner”(英语角活动)等。
4.会后总结。举办模拟会议的宗旨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客观评价学生语言交流的效果。因此,在整个模拟会议中,我们重点的是在于评判和指导学生的会上做报告和会后交流的表达等,包含了模拟会议现场的评分、利用最后一节课进行集中讲评以及学生在模拟会议结束后的自我小结这三个方面。(1)现场评价。模拟会议举办时,有关专业导师、教授、主讲教师及优秀学生代表会被专门邀请,一个评判小组就此形成。设计评分表,如表2所示,量化指标可避免主观随意性。而对于参与组委会、学术委员会和主持的同学根据表现进行评定,最多可有20分的附加分。评委评分之后,交专门工作人员汇总并排出名次,这名次就作为评定该生参加《专业英语》课程的一项学习成绩。(2)集中讲评。根据主讲教师在模拟会议举行当时的现场考察和实况记载,结合评委的评分和现场的评价,主讲教师在最后一节课开设专题,就模拟会议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表现,给予综合讲评。在教师的讲评中,最主要是评述不理想之处,侧重共性问题,避免指名道姓、举个例。使全体与会学生能举一反三,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进一步有所提高。结合单独通信,可较为直接地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之处。(3)自我小结。模拟会议结束后,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网站提交自我小结报告。学生重点就参加模拟会议的主要收获、体会和心得,以及改进模拟会议需要的意见和建议等形成自我小结报告。衡量举办该场模拟会议的效果、价值和意义都可建基于学生的自我小结。这也成为评价举办模拟会议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和信息反馈渠道。
综上,模拟会议会后的这些总结工作能给此项活动画上圆满句号,既得益于有特邀评委的协助,需要主讲教师的主持,更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三、模拟会议的效果及建议
1.模拟会议的效果与评价。截至2014年6月,我们已举办了4届模拟会议,参加会议的学生达160人,受到较广泛的好评。如同学反映说,参加学习《专业英语》课程时,特别是利用模拟会议的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学会了使用科技英语如何就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参加会议与组织会议的程序也熟悉了,体会了国际会议的氛围,总之获益良多。还有同学提到模拟会议口头报告帮助自己找到在演讲时的不足,是很好的经验积累。也有同学评价说将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论文写作和交流有机结合,专业而实用。据数据调查并统计发现,研究生通过模拟会议的练习,在3年时间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的同学占学习这门课程的全部学生的比例已至少有10%。通过对学习专业英语课程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共收到45份数据,统计结果表明该课程的教学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益这一观点所有学生都赞同。其中73%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对个人今后的工作及科研有直接的帮助;75%的学生认为该课程反映真实情境,有很好的锻炼作用;15%的学生认为会努力争取机会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将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中,融合基于项目的模拟会议,有利于把学生的真实需求与英语教学直接对接,不只是获取语言知识,更可获得语言技能,从而在实践中应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将深刻理解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且不只在简单的英语交流层次上有这种理解,而是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这样学生既对英语语言产生深切感受,又能向更高更深层次在本专业的研究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被拓展,学生探求、研究问题的能力被提升。endprint
2.现存问题与改进意见。虽然模拟会议受到比较普遍的好评,但改进还需不断持续以不断更新。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看,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包括举办模拟会议在内的《专业英语》课程都具有语言技能综合、交流信息密集的特征,那么这门课要上好就有相当的难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投入其中;二是模拟会议的交流内容变为学术交流,不再是日常对话,这极大地挑战教师的知识面。要能讲授该门课程得心应手,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必须的,还应当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以及参加国际会议的丰富经验,从而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及科研情况有充分了解;三是有些学生欠缺基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很少开口,觉得难为情,这给顺利开展本课程带来挑战;四是与一般的英语课相比,举办模拟会议增加了许多实践活动,活动经费就必不可少。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笔者提出的建议如下:首先,对于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应不断反思,自身的知识面教师不断拓展,学生不同专业领域的国际会议教师应多渠道关注并尽可能参加;在教学过程中,可同时协同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其次,在《专业英语》课程开设之前,可建议学生学习或选修公共演讲课,学生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演讲技巧应形成良好的基础。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也可帮助他们适当操练常用句型,使他们的畏难情绪被克服,从而保证在模拟会议中他们有话可说,敢于开口踏出第一步,这样必然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为后续进步奠定良好开端。
实践表明,模拟会议利于调动学生构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本技能得到综合训练,尤其是使学生有机会训练和提高科技英语写作和学术英语交流技能,从而克服学生话语构建能力方面出现的僵化现象。“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体现在模拟会议的考核方式中,学生将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所需的语言交际技能从中大获裨益。这种考核融合了“考”、“教”、“用”,在这样的考试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以重构。由于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考核有很高的关注度,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热情和能量教师可充分“利用”,从而寓“教”于“考”。因此,举办模拟会议对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译的英语综合语言技能,对学生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媒介的效果进行全面考察而言,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事件表明,本文介绍的经验做法在较大范围内具备推广价值。
致谢:
本文作者在此感谢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近四届全体研究生在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堂上对于模拟会议口头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的配合。
参考文献:
[1]苑洪亮,王怀民.探索开拓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空间的途径和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1):90-91.
[2]李代禧,刘媛.《科技英语》课程的现代教学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3):110-112.
[3]Dupuy BC.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an it help e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00,33(2):205-223.
[4]宋国治,杨云辉,王作为.结合模拟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的研究生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C].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2012:1-4.
[5]梁文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模拟国际会议[J].消费导刊,2008,(3):18-19.
[6]梁砾文.项目驱动模式下的博士生公共英语教学——“博士研究生国际会议英语”课程的组织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00-103.
[7]张燕,章国英,李平,等.应用型课程“医学国际会议英语”的考核方式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1):1498-1500.
[8]胡庚申.“语言+交流”(双外)教学法的具体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30-34.
[9]董琇.“模拟国际会议”考核与相关课程教学[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37-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