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及其支撑体系
——以个体组织化为视角

2015-12-26 01:42:54■周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组织化督查高校学生

■周 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及其支撑体系
——以个体组织化为视角

■周 婷

个体组织化是指社会个体从“个体人”变成“组织人”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组织认同教育,其教学质量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认同的性质与程度。大学生的组织认同呈现独特的衍变趋势,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以建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支撑体系为目标,我们必须基于个体组织化,确立课程建设规格,完善教学工作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督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个体组织化

周 婷,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南昌 3300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知识传播性与价值引领性的双重属性,这一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本质特点,既决定了其重要性,又支撑着其科学性。

个体组织化是指社会个体从“个体人”变成“组织人”的过程,是身份上加入组织、思想上认同组织和行动上融入组织等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组织化的实质是个体的组织认同。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形式,是特定组织的成员与组织具有一致性倾向的现象,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领域里新兴的研究课题。个体组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是建立在人的认同基础上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以此为视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组织认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P6)。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组织认同教育,“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就是“一定的组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念”,“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就是 “组织认同教育的过程”,“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就是使受教育者实现“组织认同”。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组织认同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实现组织认同而采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其教学质量就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组织认同的性质与程度。如果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习,认同了所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组织认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和价值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认同包括知识认同和价值认同两部分。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则包括知识传播类和价值引领类两部分。

知识认同的实质是认知认同。认知认同是人们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性的认同。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2](P169)就知识认同而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在感性知识层面上的感悟能力与理性知识层面上的逻辑推理能力等。

价值认同的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塑,是人们在知识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认同,就是“告诉你什么你就要信什么”,或者“帮你知道该在你所知道的信息中坚信什么”[3](P228),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认同。就此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成长环境、教师的价值魅力等。其中,教师的价值魅力指的是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声疾呼”与“以身作则”的关系状态。如果做到了“大声疾呼”与“以身作则”的有机统一,教师就呈现出应有的价值魅力,反之,则缺失价值魅力。

二、高校学生组织认同的特点及影响

我们以大样本组织抽样调查的方式,在985高校、211高校、省级高校和高职院校等四类高校就“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现状”进行调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认同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与特点:认同层次逐级递进的衍变、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不总相匹配的衍变;需求的迫切程度与认同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的衍变;认同的组织类别与成长发展需求相统一的衍变。

(一)高校学生组织认同的特点

1.认同层次逐级递进衍变

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的成长发展需求可以划分为生存性需求、身份性需求、情感性需求、交换性需求、价值性需求和志向性需求。在此基础上,相应产生由低到高的6个组织认同层次。“生存性—身份性—情感性—交换性—价值性—志向性”的逻辑顺序,基本上体现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在逻辑,因而支撑着大学生认同层次的逐级递进衍变。根据这一衍变,体现生存性需求的就业取向往往成为大学生组织认同的基础性因素,体现志向性需求的理想抱负往往成为大学生组织认同的引领性因素。其他因素往往在上述基础性因素和引领性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下,影响大学生的组织认同。从这一维度观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以升学服务主旨的活动、以优秀校友事迹为内容的宣传活动,人气总是最高。

2.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不总相匹配的衍变

思想性认同与身份性认同相对,它是指个体对组织的思想意识认同的性质和水平。由于个人在组织化的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效果会发生衍变异化,导致思想性认同总是滞后于身份性认同,这种现象称为“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的不匹配”。产生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大学生获得某一组织身份在客观上比达到该组织的思想意识要求要容易得多;第二,由于大学生“本领恐慌”式生存需求的影响,大学生个体组织化难免会出现功利化倾向。“组织上入党”与“思想上入党”是“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的具体体现。“思想入党大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比率调查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校大学生对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不总相匹配衍变的现状。

3.需求的迫切程度与认同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的衍变

图1 思想入党大学生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率

个体面临的需求越迫切,在选择组织化方向时就越容易忽视重要性,出现通常所说的“饥不择食”现象,使需求的迫切程度与个体组织化的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关系,主要表现为所谓的“正反向畸变式的形态衍变”,即社会个体由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割裂自身需求与社会期待的有机统一,进而认同有悖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组织。导致大学生正反向畸变式的形态衍变的原因有:对思想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对社会公平正义和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抽象认识、对自身需求与社会期待有机统一的片面认识等主观认识。此外,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诱导,如非法宗教、传销陷阱、敌对势力的渗透等。

大学生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类别组织的认同倾向,会由于自身的需求以及对社会期待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组织类别与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相统一的衍变,是从时间维度的考察。总体而言,在校大学生个体组织化基于不同组织类别的形态衍变,内容主要是大学生组织认同的重点和个体组织化的对象,一般沿着“文化组织—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的路线演进。

我们在“文化类组织”、“经济类组织”、“政治类组织”等大类组织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将大学生组织化中所面对的组织类别细分为 “政治思想类组织”、“学术研究类组织”、“文艺体育类组织”、“实习实践类组织”、“升学培训类组织”和“社会性组织”。大样本抽取985高校、211高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四类高校学生样本,调查结果如图2-5所示。

图2 985高校学生加入组织类别的衍变情况一览表

图3 211高校学生加入组织类别的衍变情况一览表

图4 省属本科高校学生加入组织类别的衍变情况一览表

图5 高职院校学生加入组织类别的衍变情况一览表

图2、图3、图4、图5的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学生组织化的组织类别衍变有一些共同点: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文艺体育类组织”的学生越来越少,参与“学术研究类组织”、“实习实践类组织”、“升学培训类组织”和“社会性组织”的人数则越来越多。

同时,不同层级学校的学生组织化亦有不同的衍变特点。其中,985高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学术研究类组织”的人数增长幅度高于其他高校;211高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升学培训类组织”增幅明显较大;省属本科院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社会性组织”的人数增幅较大;高职院校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实习实践类组织”人数的增幅较大。这些特点与不同层级学校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密切相关:985高校学生比较重视学术研究;211高校学生比较重视升学考试;省属本科院校学生比较重视社会活动;高职学生比较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组织认同的衍变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前已述及,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中的认同包括认知认同和价值认同,与此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的影响因子包括认知认同类和价值认同类。高校学生组织认同的衍变趋势对这两类因子都存在着直接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的组织认同影响着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大学生的组织认同层次的逐级递进衍变启示我们,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中,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路线。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认同,从事物本身的感性认识出发,尤其是能够结合大学自身当下的感性认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为必要。相反,如果更多从本本出发,从概念、范畴和理论出发,则容易导致大学生一知半解的境况。

代谢组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仍处在初始阶段,其分析技术还不够成熟,至今未找到统一、早期、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和诊断AS。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在今后的代谢组学研究中,进一步发展多种分析技术,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筛选并解析所有的早期特征性标志物,从整体上研究机体的代谢过程及代谢组分,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AS生物标志物,为AS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客观依据。

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组织认同的衍变趋势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大学生的组织认同层次的逐级递进衍变,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总不相匹配的衍变,需求的迫切程度与认同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的衍变,以及认同的组织类别与成长发展需求相统一的衍变,都启示我们,在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方面,我们不能“曲高和寡”,而必须“曲高和众”。而这里的“寡”与“众”的区别就在于,“寡”源于脱离实际,“众”源于对学生各层次认同需求的关注与契合,源于教师本身的价值魅力。

2.对大学生认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

所谓“认同的性质”,指的是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认识态度的方向性,包括认同和反对两个方向。所谓“认同的程度”,指的是大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内化与外化的现状。就性质而言,身份性认同与思想性认同不总相匹配的衍变、需求的迫切程度与认同方向可塑性程度成正比的衍变启示我们,如果思想性认同严重滞后,如果发生轻信敌对势力蛊惑、误入非法宗教甚至违法乱纪等认同畸变现象,则说明大学生出现了认同性质上的错误。这是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决防止与反对的。就程度而言,认同不仅体现在“内化”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外化”层面。大学生组织认同的四个衍变趋势表明,只有实现了“内化”与“外化”有机统一的组织认同,才是彻底、充分和有效的认同。

三、建立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

任何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都依赖于一定的支撑体系,具有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双重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需要创新规格,完善体系,加强监督,从而建立健全基于个体组织化的质量支撑体系。

(一)确立基于个体组织化的课程建设规格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规格是其教学质量支撑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组织认同教育”的定位,为了支撑教学质量,我们要建立健全基于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规格,以促进大学生实现良性的个体组织化为中心,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师资培养计划、资源建设原则和教学实施方式。

第一,必须确立基于个体组织化的教育教学目标。综合而言,在大学生的个体组织化过程中,大学生肩负着三个维度的成长取向:面向党团组织的政治性成长取向(走向“成熟”)、面向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化成长取向(走向“成才”)、面向未来就业的职业化成长取向(走向“成功”)。大学生的成熟、成才和成功是其个体组织化必须实现的任务。以个体组织化为视野,为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将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组织化的主要任务——政治上成熟、学术上成才和职业上成功,确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这个总目标,创新建设思路,改进建设方式,加强自身建设。按照这个原则,教学活动必须克服改变就事论事的倾向、“只抬头看天花板、不与学生相呼应”的任务式倾向。

第二,必须提升基于个体组织化的教师价值魅力。前已述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说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不如说是价值引领的过程。知识传递只需教师以其学识传授知识的科学性,而价值引领却要求教师凭其价值魅力使学生信服。传递知识,只要求教师有学识,而引领价值,教师仅有学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当学生从教师身上感知到“大声疾呼”与“以身作则”的有机统一,感知到教师由于实现了良性个体组织化而获得的品格和能力时,学生的价值认同才会得到有效提升。因此,以个体组织化为视野,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对教师进行知识培训的同时,加强教师的个人修养。

第三,必须创新基于个体组织化的资源建设原则。要将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组织化的主要任务这个中心,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建设之中,并将其确立为一条基本原则。首先在课程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成熟、成才和成功的内在需求,从而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其次,在资源表现形式上,要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技术先进性和信息的鲜活性,以提升其生命力;第三,在讲授方式上,要展示课程本身对大学生实现个体组织化的促进功能,以提升其凝聚力。

(二)完善基于个体组织化的教学工作体系

完善的教学工作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任何课程教学都包含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两个任务,课堂教学往往只能承担其中的理论知识学习部分。因此,必须建立涵盖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认同而言,当然也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价值引领来说,由于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综合性,更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工作体系。我们必须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目标,建立健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起来,共同为促进实现大学生个体组织化的主要任务而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一,基于个体组织化将两个课堂的功能定位衔接起来。就促进个体组织化而言,以专题讲座为主要形式的第一课堂,其功能主要在于传递知识,实现认知认同。而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第二课堂,其功能则主要在于引领价值,实现价值认同。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起来,就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属性全面体现出来,进而使大学生的组织认同从认知认同提升到价值认同。

第二,基于个体组织化将两个课堂的内容安排融合起来。根据两个课堂在个体组织化中的功能定位,第一课堂的内容主要为认知性的知识安排,第二课堂的内容主要为价值引领性的活动安排。为了将两个课堂融合起来,第一课堂在为第二课堂提供知识基础的同时,还可以为第二课堂的活动提出主题。同样,第二课堂在进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为第一课堂的教学提出问题。

第三,基于个体组织化将两个课堂的认证体系链接起来。将两个课堂的认证体系链接起来,是现代教育体系的应有之意。既然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组织化的主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那么,学生在第一课堂获得的认知认同与在第二课堂获得的价值认同,都同样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将两个课堂的认证体系链接起来,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作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籍表;二是创建基于互联网络的认证技术系统。

(三)加强基于个体组织化的教学过程督查

督查是质量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的督查,是质量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

第一,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查,还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的修养及教学能力的督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加强对主体的督查,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督查,重在督查其学习的自觉性、纪律性和协同性。对教师的督查,重在督查其个人价值魅力的修养状况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的执行情况。

第二,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内化”的督查,还要加强对其“外化”的督查。前已述及,“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认同的彻底与充分。对“内化”与“外化”都进行督查,就是不仅要督查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督查其实际表现。为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绩认证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连贯的、全面的督查,是促进大学生实现个体组织化主要任务的必然要求。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傅统先,张问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艾 哲】

G641

A

1004-518X(2015)06-0251-06

猜你喜欢
组织化督查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绿水青山里的奋斗足迹之森林资源督查
林业与生态(2020年8期)2020-03-12 07:35:02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环境保护部表扬强化督查第一轮次优秀团队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复合蛋白原料组成对挤压组织化产品特性的影响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开展履职尽责督查 彰显“贴心”民政效应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