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浅湖型湿地。几十年来,由于水源不足,白洋淀干淀现象多次发生。为维系白洋淀脆弱的生态环境,河北省在1997~2003年,先后从上游的西大洋、王快、安各庄水库13次向白洋淀补水,入淀水量5.2亿m3。2004年在本河系无水可引的情况下,组织实施了跨河系补水——引岳济淀,入淀水量1.6亿m3。2006年以后,又先后5次实施引黄补淀应急调水,入淀水量5.08亿m3,为缓解白洋淀水生态危机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黄补淀线路从山东聊城黄河位山闸引水,全长396.56km,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91.56km,以临西县刘口涵洞为起点,上段利用引黄入冀工程输水线路(经新开渠、二支渠、东干渠、新清临渠、清凉江等)至衡水市武邑县清凉江徐沙闸上,长度125.20km;中段由徐沙闸调节水位,通过江河干渠入滏东排河,长度16.72km;下段利用引岳济淀线路,沿滏东排河、北排河、滏阳新河右滩地明渠、新开左滩地明渠、子牙河(2011年改线为穿滹沱河北大堤万家寨涵洞),后经大清河南系诸河道至白洋淀12孔闸,长度149.65km。途经邢台、衡水、沧州、保定4市的14个县(市、区)。
2006~2012年实施了 5次引黄补淀生态应急调水,共向白洋淀供水5.08亿m3,大大改善了白洋淀生态环境。具体引水时间及水量见表1。
在补淀的同时,还兼顾完成了大浪淀、衡水湖和沿线部分农业供水任务,其中第3次引黄补淀与引黄济津同时进行,刘口涵洞过水量达8.07亿m3,是我省实施引黄以来,供水目标最多、水量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
表1 历次引黄补淀水量统计表
河北省引黄入冀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引黄补淀应急输水工作。按省引黄办安排,省子牙河务处负责管辖刘口涵洞至子牙河左堤出口段(2011年改线后管辖段为刘口至万家寨涵洞)的监督管理及协调工作,同时负责引黄补淀全线的流量和水量总调度;大清河务处管辖渠段为子牙河左堤出口至白洋淀12孔闸(2011年改线后为万家寨涵洞至12孔闸)。沿线各市成立引黄补淀管理办公室,负责本市境内输水管理具体工作。
补淀工程跨流域、距离长,线路基本利用原有行洪、排沥河道,输水前局部河渠需要进行必要的清障、清淤、复堤、挡坝及口门封堵、建筑物维修加固等,应急工程的实施往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2009年引黄补淀、济津工程,从9月中旬河北、天津两省、市提出调水申请到10月1日位山提闸放水,仅半个月时间。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输水沿线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协调,在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组织多个施工队多场面昼夜施工,全部必做工程均做到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省子牙河务处、大清河务处负责组织前期污水的排放调度工作,对沿途河渠污水量、排污及导污口门等进行现场查勘摸底,编制排污调度方案,采取上堵下排措施,关闭、封堵进入补淀线路的所有排污闸涵、口门,使下排污水通过滏东排河献县杨庄涵洞排入滏阳新河下泄,剩余污水基流由黄河水顶冲排放,水质符合要求后再引水入淀。
引黄补淀输水管理实行县 (市)属地管理,市水务局、省河系管理机构协同监督管理,省引黄办统一指挥调度,同时担负协调、指导、宏观管理任务。
输水期间,各级管理单位均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多个沿线检查组,分段进行不间断巡查督导,随时检查工程运行状况,及时制止违约引水和偷漏水现象,防止决口和污水流入引黄渠道;重点闸涵、挡坝处派专人昼夜值守,做好工程安全监督管理,严防工程失事和溃堤、垮坝事故的发生;补淀沿线设置了刘口、张二庄、油故、徐沙、大树刘等11个水文测站,监测人员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及时发布水情信息,为领导及时掌握全线水情动态,适时调整调度指令提供了信息保障。驻闸、驻坝人员不畏严寒,密切关注水情、工情,认真巡查防护,保证了工程的安全运行,维护了良好的输水秩序。
为做好白洋淀引水的同时,兼顾衡水湖、大浪淀以及沿途农业引水任务,我省按照优先满足白洋淀最大引水能力,其他目标相机陪引的原则来制定引黄调度方案,并申请入冀流量范围。但在实际引水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入境流量常常变幅较大,与标准值相差悬殊,给我省引黄调度造成了很大困难。
2007~2008年补淀期间,刘口站141d日均流量记录中只有20d入冀流量基本稳定在允许范围,且均集中在后期,最小实测流量仅 4.97m3/s,不足计划流量的10%;流量大时,几个目标同时最大流量引水,且利用沿线节制工程进行调蓄,仍然发生弃水,最大实测流量为80.6m3/s,是计划流量的147%。2010~2011年补淀,计划入冀流量60m3/s,而实际流量大多在 20~40m3/s,超过40m3/s仅28d,小于 10m3/s多达50余d,并且流量变幅很大,输水期间,刘口最大流量达74.9m3/s,最小流量0.24m3/s。
在这种情况下,省子牙河务处组织引黄办人员对水情、工情及时分析,合理调控河北境内各引水口门,优化调度方案。在流量较大时,充分利用沿线节制工程蓄水,以便蓄丰补欠,尽量避免水量损失;在流量骤减时,则控制或关闭陪引目标引水口门,将先前槽蓄的水量补充上,满足主要引水目标的供水需要。通过精心调度,既充分发挥河道输水能力尽量抢时间多输水,又尽可能保持沿线输水秩序和水量的稳定,确保输水安全,较好地完成了各次引水目标任务。
“引黄补淀”工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白洋淀干旱缺水问题,对改善白洋淀生态环境,调节华北地区小气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淀区23万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显著。输水沿线渗漏水量或补给地下水,或成为土壤水,有效促进了沿线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收。此外,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卫运河、子牙河、大清河输水系统贯通,为今后实施跨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