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感受
董松娥 (山东嘉祥一中 272400 )
不同的高中化学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理解教材设计意图、设置习题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现结合我自己在一线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高中化学教学 感受
新课程在教材的深广度上采用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知识模式,符合学生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特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高一离子反应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教学设计思路为:首先,知识回顾: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经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想想这些实验的现象是什么。视频演示:导电性实验回忆、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其次,设疑、启发思考:从电解质的概念中可以知道电解质的哪些特点。思考、讨论。再次,设疑:我们接触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电解质? 思考、做笔记。再次,思考:NaOH、NaC1、NH4NO3的电离方程式怎么写? 它们各有什么相同之处? 练习并总结。再次,设疑:CH3COOH、NH3.H2O的电离方程式怎么写? 它们各有什么相同之处? 思考、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电解质的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及概念。思考、归纳。
上述教学设计看似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问题探究方式学习电解质的概念,一环扣一环,内容体系严谨,逻辑性强。但事实上,电解质是高一学生学习的内容,而强弱电解质是高二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知识,教师安排在这里学习只能是强加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使更多学生知识模糊。
教师如果换一种教法,按照模块要求,在高一让学生只学习电解质的概念,到高二再通过强酸和弱酸对比实验总结强弱电解质的知识,由浅入深,便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水到渠成,让学生乐于参加化学的学习和探究,也就不会使学生出现高一课时紧张,完不成教学计划的情况了。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实验是实现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中学化学的全过程。从现实生活看,学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从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化学科学看,化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其产生、形成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不断发展起来的。从化学教学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化学离不开实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探究,它体现化学学科精髓。如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化学能与电能》中,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先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我先动画展示“病例档案”:一位富有女士镶了两颗紧邻的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假牙和黄金假牙),从此女士头疼、失眠、心情烦躁。然后,我让学生探寻病因,设计实验方案: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象成唾液,用锌和铜分别代表两颗假牙。学生分组实验:(1)分别把锌和铜插入稀硫酸溶液中,两者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2)用导线连接锌和铜,观察有何现象。(3)再把电流计连在锌和铜之间,插入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4)锌和铜直接接触,观察有何现象。最后,让学生结合所学氧化还原知识和相关的物理知识为病人查出病因,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提升了动手能力,有了真实的感性认识。
教材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色彩缤纷,精彩纷呈。新课程设置了许多小栏目,在“节”层次下设置了“思考和交流”“科学探究”“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实践活动”“学与问”“资料卡片”等,这些栏目一方面体现了内容的现代化:重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另一方面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具开放性、灵活性:不仅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如能合理利用教材栏目,将有效促进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三维目标的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选择习题一方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查缺补漏,总结提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运算能力和操作技能再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想象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拓解题思路,开发智力。所以,教师在习题的选择上要遵循注重基础、精选习题、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方法等原则。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不要选择高考试题,因为高考试题综合能力强,有很多“陷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根据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目前高考不再涉及到的题型,教师不要再让学生练习。高考强化的目标是夯实基础,教师选题时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落实,注重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慎选旧课程习题,因为考试的方向及样式不同。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框图推断题高考不再涉及,所以这一类的题目教师不要再让学生练习。习题的数量要适当,不要搞题海战术。教师要选择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习题。
总之,新课程给教师以极大的激励与挑战,教师只有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新课程教学。
(责编 乔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