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李月清
石油企业“走出去”再思考
■ 策划报道/本刊记者 李月清
15年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墨西哥坦皮科作业项目部经理谢虹桥,带着项目部人员第一次踏上墨西哥那块弥散着龙舌兰酒浓烈气息的异域之地时,迎接他们的既不是鲜花也不是掌声,而是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拒绝为他们签发许可证的残酷现实。没有许可证,意味着他们不能进入墨西哥,更不能在该市场施工。而此时,他们的作业设备已经起运,即将抵达墨西哥。这是一种怎样尴尬的境遇:人来了,设备也来了,却没有施工许可证,海外拓荒者,变成了“非法入境”者。
胜利油田坦皮科项目部的尴尬,是我国石油企业国际化冲动的真实写照……
国际化,一度让很多中国企业信心爆棚、血脉贲张。从国家层面讲,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资本、存款、外汇不断增加,由资本净流入向资本净输出转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企业层面讲,经过20多年的海外实践,我国高达96%的大型企业仍有继续对外投资计划,超过84%的中小型企业,也有积极参与对外投资活动的愿望。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
然而到了2014年,热衷于海外油气并购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放缓了自己的脚步,全年新项目并购金额总计不到30亿美元,比2013年下降近90%。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其《201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称,对海外资产进行优化,将成为三大石油公司考虑的重点,例如中国石油对在澳大利亚等地区的非常规资源项目强调控制投资和控制成本;中国海油因经营风险的增加,正考虑出售其在阿根廷Bridas能源公司中持有的股份……
高盛中国投资银行部总裁朱寒松表示:“三大石油公司在开展海外投资的初期阶段,战略上会较为激进,现在慢慢开始调整思路了,开始反思如何去杠杆、降低负债率,压缩资本性投资。海外投资应该更重视整个资产的组合和品质,确定重点发展区域,而不是把规模放在第一位。没有竞争优势的区域,没有品质的区块该退就退,要有进有退。”
毋庸置疑,三大石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战略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更重视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