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驱动 打好“六个进攻仗”

2015-12-24 09:02:29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7期
关键词:采收率深层勘探

□ 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文智

聚焦创新驱动 打好“六个进攻仗”

□ 文/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文智

当前,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正处于从注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发展的转型期,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处于全面建成世界水平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关键期。油气资源劣质化、勘探目标多元化、开发对象复杂化已成为公司勘探开发的新常态。特别是在低油价下,公司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质量效益发展面临冲击。资源劣质化与低油价双重压力袭来,既是公司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改革发展的机遇。强化创新驱动,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提升,实现资源发现、资源开发的转型发展,是公司经营走出困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大,科技进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就会越大。

作为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战略决策参谋部、技术支持服务中心、重大理论技术研发中心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研究院要将自身发展置于这一大背景下,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扩大优势,在理论技术创新中发声,在服务生产中发力。在当前形势下,人淡如菊的清高不合时宜,仅能支持一区一厂生产发展也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研究院人需要擦亮眼睛,看明大势,看准需求,看清出路,以稳健求实的作风和持续发力的行动,在超前研究、基础和机理研究、特色技术研发以及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解剖研究上真下功夫,努力通过一流创新提升地位,通过一流技术服务做大影响;需要坚定信心,认清形势,瞄准方向,突出重点,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集团公司党组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奉献必定有我、拼搏必须忘我、功成不必在我的勇气与追求,加强理论技术创新和与生产的有效结合,为公司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源。

资宣/图

一是打好剩余优质油气资源发现的进攻仗,把战略接替领域和目标研究做深,做出重大突破。

依托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加强常规优质油气资源空间分布评价,明确剩余待发现资源富集领域与有利分布区,深刻思考制约待发现优质资源突破发现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做好优质油气资源突破发现的选区、选带与选目标评价工作,为从本质上解决公司上游效益下滑的困局寻找可行的出路。

依托重大风险勘探领域与目标评价研究,自主研究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瞄准四川盆地栖霞-茅口组颗粒滩、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深大构造、塔里木盆地巴楚-和田河寒武系盐下白云岩、轮南-古城台缘带等重大接替新领域,积极优选有利区带或目标,力争获得1-2个重大突破发现。

依托常规-非常规油气基础地质研究,以大型含油气盆地为重点,加强“三大盲区”勘探潜力评价。加强膏盐-碳酸盐岩共生体系成藏条件、跨构造期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加强以多井评价为核心的CIFLog2.0版本应用测试工作,强化地震处理解释能力和储层综合预测技术有形化建设,努力把基础研究和工业评价研究做深,把有利区带看准,把有价值勘探目标评价做得有形化和工业化,把技术做成有形化产品,积极推动相关探区突破发现和储量增长。

二是打好老油田稳产和低品位复杂储量效益开发的进攻仗,把提高采收率的文章做大,做出引领地位。

依托高含水油田“二三结合”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以中高渗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二三结合层系井网重组模式,优选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形成特色油藏数值模拟和高含水油田开发优化软件系统,在高含水油田潜力评价、大幅提高采收率规划方案优选与重点工程实施支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有效支撑国内原油效益开发与产能建设。

依托低品位储量、特低超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以松辽和鄂尔多斯难动用储量有效开发为重点,分类探索体积改造后改善注水效果、注水吞吐及异步注采优化等有效补充能量和提高单井产量新方法,现场应用1-2个区块,建立超低渗油藏水驱调整新模式。

依托稠油油藏火驱技术攻关,编制新疆重18井区超稠油火驱工业化试验方案并跟踪实施;开展吐哈油田鲁克沁东区超深层稠油火烧吞吐关键技术攻关和跟踪试验,形成关键技术框架及成效评价结论。

高通量捕获测序提示CLCNKB基因c.1389delA纯合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父亲携带该位点杂合突变,而母亲未发现该位点突变(图1)。MLPA检测证实先证者与母亲均存在CLCNKB基因1-1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图2),先证者父亲无片段缺失。明确先证者致病突变及父母来源后分别采用Sanger测序与MLPA检测羊水胎儿DNA,发现胎儿基因型与先证者一致。

三是打好天然气上产、低品位资源效益开发的进攻仗,把工程技术进步做优,做出新成效。

依托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做好2015年天然气前期评价研究;跟踪上产气田开发与重大方案实施效果,及时提出优化部署和方案调整建议;针对长庆气区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的难题,研究建立井网加密、侧钻、重复改造配套的地质目标评价方法,优化排水采气化学剂配方体系和加注工艺,开展主力气田动态精细描述,建立低渗致密气田提高采收率开发模式,形成支撑长庆气区长期稳产的主体技术。

依托高含水老油田挖潜增效技术研究,开展聚驱后复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大斜度井分层注水技术,试验完善分层注水实时监测与控制技术;研发适应二三类油藏的抗盐聚合物系列产品,跟踪现场应用效果,做好方案调整;深化三元复合驱采出液处理及破乳技术研究,较大幅度降低污水的含油率。

依托低品位、深层储量有效动用和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研究,加强公司重点探井钻井方案优化、区块钻井提速及跟踪研究;完善全通径、无级差机械编码滑套和可分解球改造技术;研发深层油井人工举升优化设计技术;研制耐高温、高矿化度、高酸性气体、高凝析油的高效泡排剂。

四是打好服务海外效益发展的进攻仗,把支撑海外效益发展做实,做出新亮点。

依托全球战略选区评价,强化重点地区和重点盆地有利区带优选评价,通过加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研究,努力发现有吸引力的重大有利区带和目标,深入开展目标区块经济效益评价,积极在重点资源国开拓勘探新项目,在现有滚动探区实现规模发现和增储,在风险探区实现新突破,准备接替领域,支撑海外油气勘探稳健发展。

依托油田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开展油气藏地质数据管理研究、数值模拟基础研究和提高采收率实验分析,逐步打牢数字化油田建设基础;运用国内典型老油田二次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做好哈萨克斯坦MMG和让那若尔油田、南苏丹法鲁吉油田二次开发方案编制,以及伊拉克哈法亚三期、伊朗北阿扎德干等油田建产方案,力争年内海外油田二次开发做好示范,推动海外油气作业产量稳步增长。

梦元/摄

依托特色工程技术研发与成熟技术配套和转化应用,加强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力度,将其做成支撑海外业务健康发展的新亮点。要从海外发展的实际出发,按照机理研究超前储备、工具设备创新发展、配套技术规模应用的思路,选好切入点、选好技术、选好队伍,把工程技术服务做出规模,做成海外提产提效的大文章。

五是打好京内外协调发展的进攻仗,把京外分院优势做强,做出影响力。

廊坊分院要依托大气田成藏基础地质理论研究,总结“十二五”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中国常规与非常规大气田油型气成藏理论;开展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及库车深层致密砂岩、松辽深层砂砾岩油气成藏基础研究,取得创新认识和新突破;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大气田勘探新领域和1-2个风险井位。依托塔里木与四川深层复杂大气田产能方案研究,开展储层精细描述,提出开发调整优化建议;编制四川高石梯-磨溪区块震旦系灯影组气藏、塔里木克深区块产能建设方案,在新气田开发动用和效益发展中做出新贡献。依托低渗致密储层体积改造基础研究与规模化应用,以页岩气、低渗致密油和超深层储层改造为重点,研发复杂缝网优化设计和新型材料;加强体积改造裂缝诊断和评估技术研究,完善体积解释方法;研发驱油压裂液体系,开展致密油储层评价、改造与开发一体化技术攻关。

西北分院要依托柴达木盆地重点预探领域与部署研究,深化侏罗系烃源岩评价,深化深层及基岩勘探潜力、晚期构造成藏等研究,优选风险目标,力争实现1项重大突破;开展阿尔金山前带油气输导体系、优质储层分布等要素研究,整体评价有利勘探目标,力争获得新发现。依托准噶尔盆地环玛湖斜坡区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及目标优选研究,继续开展岩石物理实验,加强低渗透“甜点”储层预测和地震压力预测技术攻关,做好砂体精细刻画和高产富集区带评价;针对二叠系勘探新领域,开展成藏条件研究和云质岩叠前储层预测,明确有利区带和目标,力争实现新突破。

杭州院要依托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与有利储层预测研究,重点做好四川盆地灯影组藻白云岩,龙王庙组、洗象池组、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及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成因和分布研究,建立各类储层评价标准,提出有利储层分布;开展深层储层产能预测和有效储层下限研究,为油气开发提供依据,优选深层有利储层发育带, 支撑1-2个战略突破。依托海域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和成藏规律研究,开展我国海域已钻探目标钻后综合评价、风险勘探领域评价和目标优选,做好缅甸AD1/8区块、巴西Libra区块、莫桑比克4区块等项目技术支持,推动海域业务实现新发展;持续推进海外重点海域新项目评价。

六是打好超前理论技术研发的进攻仗,把引领地位做强,做出新优势。

勘探上,要深化前寒武系含油气系统潜力与有利靶区评价优选,做好甲烷热稳定性与烃类富集保存下限研究,加强已知含油气盆地久攻不克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超前开展页岩油原位改质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和油区地热资源利用等基础研究,为新业务扩展做好超前准备。

开发上,要盯住新一代提高采收率技术超前研发,按照机理可知、技术可靠、经济可行、效益可观的要求,研发功能性水驱、纳米智能化学驱油剂及稠油原位改质降黏三项前沿接替技术,有效提高油气田开发的“动用率、采收率和回报率”。

工程上,要开展低压、低产气井无水压裂重复改造技术攻关,助推低品位资源有效动用;持续研发同井注采技术,提高井下油水分离和回注效率。通过工程技术攻关,做大主业发展的蛋糕。

猜你喜欢
采收率深层勘探
油气勘探开发三年滚动计划编制的思考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3:00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勘探石油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春晓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历史
能源(2016年1期)2016-12-01 05:10:19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