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猪育种目标和技术的异同
本刊编辑/黄若涵
编者按:俗话说,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育种目标和方向的制定对于育种计划至关重要,而制定的育种目标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育种水平。而近年来国际上育种思路和方向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在调整和更改,国外养猪业发达国家的育种目标先进性体现在哪儿?本刊邀请到浙江大学傅衍教授、加拿大种猪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胡松、丹育贸易有限公司杨磊、美国国家种猪登记协会(NSR)中国区运营总监周冬晔给我们一一解答。
傅衍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本刊:在育种方向的制定上,我们国家与国外养猪业发达国家有何不同?
傅衍教授:国外大公司一般坚持价值育种的理念,所以育种方向会由所选性状的价值来决定,价值高的性状所给的选择压就会大一些,当然也会结合原品种的性状特点。笼统地说,价值高的性状有生长速度、料重比、瘦肉量、产仔数等。
由于养大猪效益更高、成本更低(母猪分摊的成本更低、屠宰成本更低),国外公司的测定体重在提高,现在通常在120 kg。也就是养到120 kg时,所需要的天数、料重比及这时的瘦肉量(取决于120 kg时的屠宰率和瘦肉率)。
本刊:近年来国际上育种方向有哪些新的变化?
傅衍教授:对产仔数更追求价值和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数量。养猪人很清楚,有时片面追求产仔数多,势必造成初生重小、每头小猪获得的奶水也少,仔猪断奶重也会受影响,结果会使保育期的死亡率上升,当然也会影响育肥的效果。若这些负面影响过大,表面上的产仔数增加,并不会带来效益的提高,甚至对效益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选产仔数的同时,会设定仔猪的初生重下限,低于初生重下限的仔猪不计入初生头数;另外会选母猪的泌乳量,通过断奶窝重确定泌乳量(断奶前不补料)。
胡松:加拿大种猪的遗传选育计划完全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侧重于经济性状指标的选育,注重猪场的赢利能力。经过多年的选育和市场淘汰,目前加拿大种猪品种以杜长大为主,占商品猪市场的99%。加拿大目前育种新技术研究涉及:分子遗传计划、抗病计划、大理石花纹计划、颜色基因计划。
日常评估:上市日龄、上市体重的背膘厚、瘦肉量、眼肌面积、眼肌深、料重比、窝产仔数、仔猪存活数;新的评估:断奶仔猪数、第一胎日龄、怀孕间隔、断奶仔猪重、出生窝重变异、肉质、肉色、大理石纹、最终酸碱度、滴水损失、体型、肢蹄结实度、脚趾、奶头数。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跨国公司和加拿大本土没有参加加拿大猪改良中心(CCSI)的企业在遗传选育指标权重方面各有不同特色。
杨磊:丹育种猪核心群的繁育目标由丹麦养猪研究中心协调12个商品猪场,与种猪场、屠宰加工厂商联合制定。丹育种猪繁育计划根据各个性状的遗传力和经济加权系数,以及市场和生产状况调整育种目标。因此,育种目标必须平衡猪肉产品质量、商品猪和母猪的表现,包括0~30 kg和30~100 kg猪的日增重、料重比、瘦肉率、使用年限、屠宰率、产后5 日龄活仔数(LP5)等。母系猪和父系猪的育种目标不同。图1为丹育3个纯种猪的选育性状及权重。
图1 丹育3个纯种猪的选种权重
从图1可看出,除了共同指标外,母系猪的育种目标包括了LP5和使用寿命,父系猪的育种目标包括了屠宰损失率。LP5指分娩后第5天的活仔数,于2004年纳入到育种目标中。使用年限是指初产母猪断奶后配种成功的概率。体型结构是对种猪的前肢,后肢和背部的评价。每隔三四年,遗传选育性状和权重系数都要根据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遗传改良。
1907年全球第一个种猪性能测定站ELSESMIND在丹麦诞生。在丹麦养猪研究中心的监督和指导下,丹育核心群种猪必须接受中央测定站和农场场内测定2种形式的测定。农场的种猪测定增加了被测种猪的数量,提高了育种指标值估计的准确性,扩大了种猪的选择基础。
表 1 基于母系和父系各被选性状的进展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表2 种猪性能测定指标及头数
每年所有核心群和扩繁群的长白猪、大白猪的繁殖性能记录有110 000胎。在测定站,种猪体重达到30 kg(场内还测定0~30 kg)开始测定,95 kg左右结束。测定期间,种猪自由采食。所有核心群采食统一的、由丹育严格把关的配方相同的全价饲料,由特定的电子饲喂系统喂饲。
测定结束时,所有猪都要称体重、超声波测膘和体型评定。在测定站,种猪的个体采食量的测定采用ACEMA采食记录设备。
本刊:NSR怎么调整育种方向?
周冬晔:我们在制定育种计划时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养猪企业提高盈利的能力,所以我们的计划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的。比如说在最近的几年里,市场上其他的变化不是很大,唯有饲料原料的价格变化较大,那么我们的育种计划会针对与饲料原料价格直接或间接相关联的一系列性状进行调整,例如饲料转化率。
小编了解到,2014年4月,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专家组研究决定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的选择指数进行修改,修改的内容为:不再为每个品种分别计算父系指数和母系指数,只为杜洛克计算父系指数,为长白和大白计算母系指数;在父系指数中,将日龄和背膘厚的相对重要性调整为70%和30%(原指数中为52%和48%);在母系指数中,将日龄、背膘厚和产仔数的相对重要性调整为30%、10%和60%(原指数中为26%、24%和50%)。这个修改表明我们更加注重生长速度和产仔数,而对背膘的权重有所下降。
据调查,中国目前依然是以生长速度、产仔数作为主要的育种目标。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的实施内容有这样一段话:制定种猪性能测定与遗传评估方案,测定和评估的主要性状,包括目标体重日龄、目标体重背膘厚、总产仔数,结合选育效果适时调整测定指标,有条件的种猪场可进行目标体重眼肌面积、21日龄窝重、出生窝重、饲料转化率、利用年限、产仔间隔、体型以及胴体性能与肉质等辅助性状的测定和评估。其中提到有条件的猪场可进行眼肌面积、肉质等辅助性状进行测定和评估。据调研一线种猪场,做辅助测定和评估的企业非常少。而在丹麦,测定站测定的公猪,其中85%左右在测定结束后,要进行屠宰性能的测定,包括测定屠宰率、瘦肉率、肉质、肉色(应用Minolta色度仪测定)以及屠宰后24 h的pH。
据陈瑶生教授讲,从技术水平应用上看,我国从种猪测定、人工授精等应用技术,到BLUP、REML等统计方法,以及DNA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技术均已掌握,但所有技术的应用都在局部的范围、单一场内,未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应用。导致至今未能形成强有力的种猪测定服务体系,没有国内自行估算的遗传参数、经济加权系数。表面上看,各项技术已在养猪业上应用,实际每项技术均还远未能发挥该项技术应有的效果,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力还非常大。可以认为,国内育种界对现代育种理论掌握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所缺乏的是长期坚持的育种基础性工作和遗传评估体系,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