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26/ 第04版面/经济观察 /作者: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蓝雅歌
在日本,恶意收购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出现,2000年以后更加频繁,有的因为相互攻防,拉锯战长达3到4年,相关新闻时常见诸于报端。今年2月,就发生了日本成和株式会社恶意收购日本GEAR工业株式会社的事件。
日本GEAR工业株式会社的主要业务是核电。由于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以及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日本核电企业遭受巨大打击,GEAR工业株式会社也陷入长期业绩低迷。该企业股东之一成和公司为获得经营权,逼迫公司进行经营改革,突击购买日本GEAR工业株式会社的股份,在对方还不知道的情况下,瞬间成为第一大股东,并通过出示股份持有权,解雇了公司现有经营班子,从总经理到主要管理层都换上了成和公司的人员。尽管日本GEAR工业株式会社也曾通过起诉、召开股东大会等方式进行抵制,但仍然没有避免遭受被恶意收购的命运。
日本把恶意收购称为“敌对买收”,从这个词汇上看,就知道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抵制态度了,很多企业都纷纷采取防止恶意收购的企业防卫术。比如“黄金降落伞”,就是公司规定总经理等重要职位人员的退职慰劳金非常高,因为一般企业恶意收购后,都要辞退现任高管,如果他们的退职金高,就意味着必须支付高额代价,这会让想要恶意收购的公司有所顾忌。再比如,“刹车降落伞”,就是把职工的退职金也设得非常高,让恶意收购的公司不能简单地辞退职工、肆意裁员等。此外,还有其他多种防止被恶意收购的方式,包括通过增加新发行股票降低恶意收购方的持股比例;发行具有否决权的“黄金股”;把公司优质资产转卖给有关公司;让恶意收购方的股票失去价值的“焦土作战”等方式。
防止恶意收购的对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也被认为存在过分保护经营者利益,忽视股东利益的倾向。日本“股票公开入门指南”网称,恶意收购也并非都是负面的,因为其针对的是主要管理者。如果平时高管确实给公司带来收益,那无可非议,相反就可以同通过恶意收购的方法,逼迫经营阵营下台,给公司转亏为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