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畅谈航天发展

2015-12-26 03:26东方星
国际太空 2015年3期
关键词:发射场两会嫦娥

本刊记者 东方星

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部分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3月3日-3月15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先后在北京举行。在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了“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对我国航天事业2014年取得的发展进步给予了充分肯定。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13名代表委员参加了两会,其中全国人大代表有张建恒、祝学军、张柏楠、谭永华,全国政协委员有包为民、梁小虹、姜杰、夏宇红、叶培建、崔敬忠、周伟江、曲伟。在全国“两会”期间中,他们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接受采访,发出了不少航天“好声音”。

1 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代表

2016年,我国将发射天宫-2空间实验室,随后发射神舟-11载人飞船和天舟-1货运飞船与之对接。如果任务圆满完成,我国将能独立掌握完整的空间站推进剂补加技术。推进剂补加是完成空间站建设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技术,它不像运人、运货那么简单。目前,国际上只有俄罗斯完全掌握了空间站推进剂补加技术。美国虽然开展了相关试验,但没有建成实用性系统。欧航局和日本的飞船也能实现推进剂补加,但不能说完全掌握。这项技术的掌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延长卫星等航天器的寿命。天宫-2任务还将致力于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再生式生保等空间站关键技术。此外,还将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和大量空间实验。

正在研制中的空间站将容纳多种实验内容,中外科学家一起工作。建造和运行空间站的难点在于要在轨道上长期飞行,这涉及交会对接、推进剂补加等许多技术。要解决人在太空中的长期生活问题,需攻克再生式生保技术难关,包括二氧化碳吸收、尿的回收利用、呼出的水蒸气的回收等等。在2011年发射的天宫-1、将在2016年发射的天宫-2都试验涉及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的再生式生保技术,而更先进的是以生物的方式进行再生式生保,即构造一个小生物圈。目前,中国仅在地面尝试了构建封闭的小型生物圈,希望通过动植物的方法构建一个系统,种某种蔬菜能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同时菜本身还能提供食品,而人的尿液可以当肥料。技术人员希望这个封闭系统不依靠外界就能够自我生存。但是难度非常大,平衡稍一打破就不行了。载人航天主要有两个应用方向,一是在地球周围近地轨道为人类服务;二大是探索更远的宇宙。将来如果人类要移居其他星球,必须要依靠生物圈的方式。

民营资本进入航天现象不仅仅是互补,还是竞争的问题。科学技术往往首先由国家或军方支持开发,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还是需将这项技术推到民用和商业市场,计算机、互联网等都无不如此。大家应该欢迎这种趋势的到来,只有民营资本和商业资本介入某个领域,这个领域才能蓬勃发展。航天已经看到这个曙光。如果将来有很多公司都来从事航天事业,航天就会发展得很快,就像现在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样,应该是大家都有好处的。

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谭永华代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完成,一些民营企业将参与到军工装备的整个生产研制过程,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只有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进步,才能更好地促进创新。如果没有竞争,我想创新的步伐肯定会慢的。

六院从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生产、试验,形成了一系列的核心技术,用这些核心技术除了研制出来上百种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之外还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技术、换热技术、流体机械技术、光机电一体技术等在民用上应该说大有作为,可以广泛用于石油、电力、煤炭等等各个方面,比如,燃烧技术可以解决一些垃圾的焚烧、医药废弃物的焚烧;可以利用航天技术来对排放物进行脱硫、脱硝进行处理,提高排放气体的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张柏楠(中)和谭永华(右)做客人民网“航天人会客厅”两会特别节目

3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委员

到2020年前,据相关机构估计,国内将有270余枚、国外将有460余枚有效载荷的发射需求。为应对挑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量身打造了运载火箭“百发工程”。近10年来,中国火箭从原来每年3~4次发射,到现在平均每年发射10余次,总共发射114次,发射成功率达95.5%,位居世界第三。未来3年预计将完成50次发射,1996-2011年,中国火箭连续102次发射无一败绩,排名世界第一。我们目前正在积极研制长征-5、7等新产品。

长征-5火箭可将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大幅提高2.5倍以上,有力地带动现役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升级换代,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标志。它的数字化模拟合练目前正在进行中,并即将在海南发射场“亮出真容”,进行它自问世以来的第一次“实战演练”,完成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低温推进剂试验,进行两次以上的低温推进剂加注、停放、泄出演练,预计历时3个多月,时间跨度之长属我国运载火箭之最。将全面考核长征-5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的合理性,火箭与发射场及地面系统接口的匹配性,担当起执行探月三期发射任务的重任。今年,长征-5火箭将横跨三省市六地,进行芯一级、芯二级动力系统试车、5m低温贮箱新静力试验、海南发射场合练。

长征-7是我国首枚“数字化”火箭,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这就好比从“连环画”过渡到了“3D电影”时代,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迈入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的大门。长征-7现已顺利完成了海南发射场合练任务,凭借首次采用的数字化模拟技术,整个合练过程顺利完成,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此次合练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首次亮相,是长征-7火箭首次经受海运在非内陆发射场执行任务。发射场合练指火箭与发射场的全面对接。其间首次经受了海运及发射场自然环境条件的考核,首次与有效载荷的接口匹配,首次与全模块垂直总装、新型活动发射平台的匹配。今年年底将完成长征-7遥一火箭总装,目前已进入到首飞前最后“冲刺”阶段,预计将于2016年首飞。

我国远征-1上面级即将实施首飞,与长征-3C火箭结合共同执行发射任务。“远征”系列上面级是在火箭上一级增加独立的飞行器,在火箭将其运送到一定轨道后,它能自主飞行,多次点火启动,从而改变了上面级与火箭原有固定、单一的组合状态,创造了灵活、多样的组合模式,提高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的竞争力。它是运载火箭的“增强器”,可在很大程度上扩大运载火箭的任务范围。其特点是:能在太空中多次点火启动,满足不同发射任务要求;工作时间长于运载火箭,可达数小时、数天乃至数十天;能携带多个载荷,通过飞行轨道的变化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借助上面级,可以在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经过十几个小时之后再次点火,将卫星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轨道,从而减轻卫星自重、减少卫星的燃料消耗、延长卫星的寿命。未来,该技术还将在探月、探火等深空探测任务,轨道转移、空间碎片清理等轨道服务,新材料、新技术等空间试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梁小虹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创新性地形成了“火箭全流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模式”,打造了综合集成的研制管理能力,年生产能力由5~8发提高到16~20发,火箭发射周期也从60天减到21天,实行了航天史上最大规模的火箭跨型号百发组批生产。研究院按照“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推进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系列化、产业化发展。

目前,国家国防科工局已在推动重型火箭的研制,下拨经费对关键技术开始深入研究。一旦立项,我们将力争快速取得突破,缩短研制周期。我国于2011年提出研制能适应未来航天发展需要的重型火箭。现在正在研制的大型火箭长征-5起飞质量约1040t,而未来重型火箭则能达到3000吨级。航天就要瞄准未来10年~30年。30年后我们要干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但今天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去研究。重型火箭研制将继续遵照总体牵引、动力先行方针。过去的运载火箭研制虽然也有类似提法,但动力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总体条件约束,后果是如果计划的推力达不到,将导致各个系统超重。在重型火箭研制中,各系统要在总体优化的前提下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重型火箭不会是长征-5等火箭的放大版,而将在科技管理、技术攻关、研制流程、数字化设计等方面取得全新突破。

4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叶培建委员

嫦娥-5月球采样返回器正在进行研制,进展良好,将按计划于2017年在海南发射,实现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试验器的服务舱还在天上,目前正在月球轨道上飞行。希望它再飞一段,为将来嫦娥-5的月球轨道交会对接等任务,进行更多技术验证工作。玉兔号月球车目前除了不能“走路”外,其他一切正常。现在,玉兔号还是能够很好地被按时唤醒。这再次证明了嫦娥-3的设计,尤其是度过月夜的能力、遥测遥控的能力、自动唤醒功能的设计以及有效载荷的设计,都是非常到位的。嫦娥-4的使命如何是外界非常关心的话题。嫦娥-3非常成功,嫦娥-4就不能重复它的工作。但生产嫦娥-3的时候,嫦娥-4很多部分是同步进行生产的,这部分功能不应浪费。嫦娥-4既不能重复嫦娥-3的表现,又要在已有功能上进行创新,让其在整个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嫦娥-4的发射时间不会太早。

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会议间隙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航天虽然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急需明确顶层规划。这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探索的需要,同时也是结合当前的需要。科学探索不应该和当前要解决的问题矛盾起来。今年已经是2015年了,距离完成上一次的计划已经没有几年了,况且从一个规划的设计到批准也还要有一个过程,一旦计划停下来不能向前走,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就无法进行下去,人才队伍得不到培养,已有的人才还有可能会流失,我们好不容易缩短的差距恐怕又将拉大,所以我们需要尽快进行系统的规划,现在还来得及!

猜你喜欢
发射场两会嫦娥
忙碌的航天发射场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文昌发射场暮色
基于远程数据判读的导航多星发射场测试管理
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赞“嫦娥”
嫦娥三号奔月的三大难关
见证嫦娥三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