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昂
海尔:互联工厂探路工业4.0
种昂
作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正在筹建越来越多的互联工厂,尝试着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
从2012年开始,海尔酝酿在沈阳筹建第一个互联工厂。如今全球首个智能互联冰箱工厂已经投产试运营。在这里,由成千上百个零件组成的冰箱也能像裁缝店做西装一样根据用户的需求量体定制。
什么是工业工业4.0?海尔认为,工业4.0的本质就是互联工厂,就是要互联出用户的最佳体验,实现大规模定制。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领先的家电制造商,海尔集团正在筹建越来越多的互联工厂,尝试着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
候庭毅第一次来到互联工厂时,他打量着这个只有7.8万平方米、其貌不扬的“小个子”,可当进入车间后,候庭毅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惊了。
这个看上去不大的厂房内集成了世界上最尖端的技术——造价数倍于于普通工厂,生产的冰箱款式最全——同一生产线可生产500多种型号,拥有着超高的生产效率——平均每10秒钟就能下线一台冰箱。而工人的数量却不足相同规模工厂的一半。
在生产线上,前后两台冰箱型号、样式截然不同,制造系统却能自动识别、切换;不同颜色、大小的箱门完工后会自行“坐着”运输车“找到”所应匹配的箱体等待安装;生产各环节全部可视化操作,工厂宛如透明的鱼缸,管理者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实时“掌”控生产。
海尔沈阳冰箱互联工厂的制造总监候庭毅解释道,真正的智能绝非只是安装几个机械手臂的自动化流水线,而是要实现信息传递只在“人—人”、“人—物”、“物—物”之间信息的自动传递。只有如此,柔性生产线、智能互联工厂才能满足为用户大规模定制的需求。
为了建设这个“未来”工厂,海尔在全球范围内召集了包括物流领域的世界领先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享誉德国汽车界的工业自动化咨询机构诗道芬公司等26个顶级设备商共同设计、建造。互联工厂的设计思路为在前工序吸附、发泡等用户个性化需求少的工序,采用高效自动化线体生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主要在总装线来实现。
在沈阳互联工厂内,遍布着一万多个传感器,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所有发生关联的设备都可以相互“对话”。
在互联工厂,一条柔性生产线上系统自动识别不同型号的门壳、自动切换冲压方式,只需两个技师操控即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组装车间,一条生产线上箱体颜色、样式、型号完全不同,工人只需将送至手边、精准排序的箱门一一对应安装即可。
海尔沈阳冰箱工厂
任何的转型都是痛苦的,过去两年海尔承受的最大压力就是,整个企业累计裁掉了2.6万名员工,甚至包括很多管理人员。
让海尔迈出这艰难的一步的原因,正如海尔家电集团供应链战略总监陈伟所说,眼下,传统工业企业都在面临同一个困境——用户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把握,生产的产品越来越难以销售,积压的库存使企业越来越步履维艰。
可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海尔逐渐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却并非用户所需——企业产能扩张、市场供大于求,消费者有了选择的话语权,借助网络足不出户就能全球比价。在以用户为核心的商业氛围中,消费市场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趋势。
在海尔,产品生产流程一般先由调研部门考察市场,经管理者决策,后由材料部门采购原料,进而生产、组装、市场销售。或许是前期调研结果失真、或许是管理者决策失误、有时会遇到大规模制造的新品卖不出去、滞销积压的现象,此时只得降价、亏本甩卖,对企业品牌、效益损害巨大。
传统企业几十年积累的诸多优势转眼间就变成了劣势——忽视用户需求、大规模制造的产品越多,销售的难度越大、积压的库存越多;市场萎缩、效益下滑时,传统产能越大、渠道越长、人员越多,企业的包袱越重。
为了采集用户真实的需求,海尔在网上建设了全球首个用户交互定制平台——“众创汇”。小微主动寻找潜在用户搭建交互社区,并与设备商、供应商一起参与商品的设计,同时用户还能全流程看到后端互联工厂的生产过程。
事实上,目前海尔已有无油压缩机冰箱、雷神“游戏本”等众多产品在用户的创意下生成,然后交付互联工厂生产。同时,海尔正在试图把多种与用户交互的方式进行整合,包括多家网站、400客服中心和遍布全国的专卖店,“用户在哪里,就到哪里去交互”。眼下,继全球首个互联工厂在沈阳建成后,海尔还在郑州、佛山、青岛试营着空调、洗衣机、热水器互联工厂。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认为,“互联工厂”表面上看是硬件的互联网化,或者自动化、无人化,但是真正的内涵是把整个互联网的基因注入到“互联工厂”里,与用户零距离让用户能够参与到工厂设计、制造、营销过程中去。
按照海尔的判断,未来用户将成为工业的起点与终点,全球工业的发展趋势将是从大规模定制向专属化、个性化定制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