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力股”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015-12-26 02:23菡阁
收藏·拍卖 2015年11期
关键词:潜力股艺术家艺术

菡阁

让我们把时间倒叙回2011年的冬天之前。地点是英国伦敦,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的画室。每天清晨,已经年过八旬的弗洛伊德会准点起床,系好鞋带,带着他活蹦乱跳的惠灵顿犬,到楼下的画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人生中最后一位模特,做了他20年助手的大卫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咖啡和鲜烤面包,也布置好了画室的一切,包括那台专门设计的可以将画抬高放低的升降机。而在画室门外,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室贵胄、明星名流正等待着来自大师的召见,因为预约了这么一场特别的早餐。

卢西安·弗洛伊德,英国艺术史上无法迈过的大师,心理学巨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拒绝过英女王多次最后仍然把这位致力收藏他画作的重量级藏家画成不好看的阴郁老太……他的肖像画早已是拍卖场上只能仰望的天价,骄傲如陈丹青也会在他的文章中记录上世纪90年代纽约大师展览上,几乎所有人兴奋地告诉他,“弗洛伊德刚刚来过”。

没错,这就是时间距离我们最近的当代艺术家成功典范:穿三宅一生的外套,开棕色宾利车,狂狷而又带点戏剧性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是向全世界显示这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艺术家,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种生活状态。

但实际上,与之相对的金字塔底端更广泛的群体,数以万计挣扎在温饱线上,辛苦N年也卖不出一件作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直等待某个可以发出光芒的时刻,也在各种不甘里陷入苦闷和沉沦。圆明园的地下室、苏州河边的破仓库、小洲村的农家院、黄桷坪的小阁楼……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艺术地标也代表另一个世界的艺术家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从金字塔尖到底端,这个两极其间到底隔着几亿光年?

你必须知道的硬通货、绩优股、潜力股

每一位成名的艺术家背后,必定有一个国际认可的完备艺术品市场。

目前完备的艺术品市场分别在巴黎、纽约、伦敦。某些专业媒体有预测下一个完备艺术品市场有可能在北京。

但不得不承认在北京与巴黎之间,确实有着上百年的差距,因为成熟完备的艺术品市场发轫于巴黎。

迄今我们熟悉的优秀现代艺术画家,从第一位现代艺术先驱——马奈开始,几乎所有人都曾经在巴黎学习、发展。那个时代,不再有国籍界限,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梦想在巴黎这块热土上交流、学习、创作。

然后成熟完备的艺术品市场就有了这样的定义:已经形成艺术传统,不仅有特定的审美需求,更有专门的资金输出渠道,包括政府赞助、不同机构委托等,与之相伴随的是由学院派掌控的定期画展、沙龙,以及活跃的、高水准的艺术评论圈子。艺术家如果能够在这里崭露头角,等于在艺术界拥有名誉与金钱。

在这里不能免俗地引入更易懂的金融用语来对整个群体进行区分,也可分为硬通货、绩优股、潜力股。

金字塔尖的“硬通货”最好辨认: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往往处于源流正脉,或者开宗立派的创始人;二、作品存量有限,相对稀缺;三、可自由流通与兑换。属于投入高但产出往往在预期的稳健型投资。

当代“硬通货”的典范莫过于前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近期因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18岁时所画《座江山》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位上世纪50年代出道,属于陈逸飞老师辈的人物,在徐悲鸿之后接棒执掌中国美术最高学府十余年,又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油画片激进思潮中独自钻研,终将中国油画技巧推至新高峰,所开创“新古典主义”学派在其后的二十多年间获得无数拥趸,其历史地位,无可争议。

靳尚谊作品不多,重要代表作悉数为国家重要博物馆收藏,只有少量作品流出。他的画难度系数颇高,尤其肖像画影响深远。其头像习作至今仍然被无数美术学院考前辅导班高高悬挂,常常被奉为“绘事圣物”,考生只有临习靳画方得窥学院派门径。业界推崇之盛,就如同当年考八股学馆阁体之人必临赵孟頫。

即使在当代艺术市场火爆的年月里他的作品价格也属于不事张扬一种,稳中有升。2007年当代艺术板块遭遇滑坡之后突然发力,尤其是2011年秋季,在雅昌艺术指数中狂飙777%,单价突破150万元/平尺大关,单件作品在2009年也早已突破200D万元人民币。在他的目前的官网上CARS认证最新指数为15,015,447点,比上季上升11,297099点,作品的最高售价为9,545万元。这表明,在国际投机资本退场、国内民间资本进场的全球经济严寒期,越是看中“硬通货”的特性。

“绩优股”类通常在“进行时态”,市场活跃,也常常在高位运行,但真正价值如何,历史还未来得及作公正的评价。作为增值快的区间,往往能够吸引风险投资进入;但如果期待规避风险的保值,这个区间就存在20年后也许会贬值的风险。

比如一直颇有争议的陈逸飞,在“绩优股”市场里还是相当活跃。但他的争议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艺术家的历史地位不明确,在艺术风格和创新价值方面容易被模仿,加上成名后的作品量流出过多。虽然有大藏家的力挺,但长期的高位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走向尚值得关注。

至于“潜力股”往往处于金字塔的底端,有庞大的基数,需要有伯乐相千里马的眼光,也是判断是否对艺术有真爱的佐证。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认为,“年轻艺术家参与市场是很重要,没必要回避,但应该坚持市场在追艺术家,而不是艺术家去追市场。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很多,一时的优秀不能代表永远的优秀,就看谁在和市场的博弈之中能够走得更远”。

在这个区间里,有经验的藏家可以通过沙里淘金,让潜力股成为组合型投资的一部分进行长线操作;如果只是艺术爱好者,低门槛的投入可以让你培养起收藏的乐趣,从此踏上和艺术家一起成长的道路。只要眼光够好,只要给艺术家时间和空间,当然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的话,你也有机会在某一天发现挂在墙上或者压在箱底的收藏中突然出现曾梵志或者张晓刚那样的天价艺术家。

直到现在,业界也不得不承认香港第一批现当代画廊之一“汉雅轩”的创始人张颂仁判断潜力股的前瞻性眼光和超敏锐的嗅觉。他除了是“星星十年”及“后89:中国新艺术”等里程碑式展览的策展人外,还是一手挖掘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等在中国当代艺术史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明星级画家。1994年,张颂仁率先收藏张晓刚的作品并成为其艺术品经纪人。两年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Sungori Auctions)在中国大陆组织了首次当代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张晓刚的一幅“血缘”作品被用作拍卖目录的封面,这幅画当时只是以几百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艺术品经纪人,后来又被比利时收藏家、食品业大佬盖伊尤伦斯(Guy Ullens)收购。而在离发稿时间最近的香港苏富比2015秋拍“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专场上,张晓刚1993年作的《天安门3号》以1820万港元落槌,成交价达到2192万港元。

到哪里去找潜力股艺术家?

没有成名的艺术家,他的价值是隐性的。他必须要通过一些必要的途径让自己在岁月的积累里更有价值。尽管艺术家的主要职责就是尽心艺术创作,少有艺术家只顾创作,而不考虑个人、创作以及作品传播。特别是当前全面网络化的时代,不能主动传播等于是与世界隔绝。没有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诞生的,所以从各种传播途径里去发掘潜力股艺术家,不失为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

艺术批评

艺术需要被读懂。当前艺术家首选的包装自己通常的路径是选择熟识的批评家解读自己、创作和作品,并试图在学术上、理论上给出某种概念。这在商业活动中叫做产品定位。

这种作品艺术概念的外延包括艺术家创作类型和思想表达,是否可以有助于外界,特别是非艺术类人群正确理解艺术作品,并不是这些批评家的目标。批评家要做的只是在职业范围内,用其掌握的语词技能,完成一件语言产品。

很多时候,批评家对于艺术家所属艺术类别的表述对人们认识艺术家比作品更为重要,这种划分类别使人们透过其他类似的已经知名的艺术家,便已经可以了解到艺术方向和可能的市场价格。

艺术家选择批评家已经从早期的邀请单批评家发展成为购买成批的批评家文章,那些较为富有的艺术家更可以出版创作评论专著。

这种传播路径看似可以使得艺术家获得某种学术认可,实际上,对于艺术家的市场认知并不会有任何实际的价值效应。一方面是由于批评表述的泛语言化,另一方面,对于大众和市场,批评的价值首先就未得到认同。

各种展览

参加和举办各种作品展览是艺术家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作品展览年表通常也成为艺术家简历的重要组成内容。

艺术展览是在当前维系艺术市场繁荣现象的根源,背后是由画廊、批评和批评家构成的策展业务。

在这个业务的背后,就是当前艺术产业的核心产业链。画廊的经营场所需要不断的艺术家作品展示,艺术家作品需要透过画廊推广和销售,它们共同造就了批评家、策展人职业化的盈利趋势。

再后来出现的艺术博览会催生了艺术家学术和市场的双重梦想。实际上,真正获利的是博览会的举办者。博览会规格及其寄生的学术价值,也是艺术家和艺术经营机构必须的“社交”活动。

媒体发声

艺术家选择传播或宣传的路径主要是纸媒(包括报纸、杂志)、网络、图书、画册等出版物,这种图文并茂的传播性对于艺术家的作品与创作无疑是比较贴切的方式。

由于艺术家群体社会性的独特以及艺术家自我与封闭性,导致了上述出版物的内容和表述并未能够融入到大众的阅读趣味中去,所以,大多数艺术传媒始终只是艺术家圈子内的小众读物,因此其传播效应并不如艺术家所愿。

目前对艺术家的应用传播必须要离开早期陈列和叙述性的展览手法,不能让作品图片还是文字表述都只是停留在提供阅读的效应层面,而是应该跳过这些简单的传播模式,选择更多新的媒体方式,让更多的人看到艺术家的创意和智慧。

现在随着大众媒体对艺术领域的重新认识,已经向不少艺术家投出了橄榄枝。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已经跳出了原来的小众圈子,按照艺术市场更精确的受众,开始跨界出现在时尚媒体,甚至是航空广告媒体上。

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利用微信和APP的新媒体为艺术圈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除了继续保持传播性外,还注重了交易的随时性,看到喜欢的作品时可以即时下单购买。

以上传播路径的选择早已演变成为一个非常传统的商业策略。在这条脉络上深耕细作,付出时间、金钱、心力,一定能够遇见合缘的“潜力股”艺术家。

判断“潜力股”有迹可循

当然遇见还不够,是否选择共同走一条成长之路,还必须有个初步的判断。

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的前辈藏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断。当然,一切判断之前,必定是热爱。只有热爱,才能够在市场的颠倒起伏中无怨无悔,才能够不为炒作的假象所惑。

其实在每一位成功艺术家的背后,必定有轨迹可循,也不外乎以下的几点:

艺术价值永远第一

艺术家能否成名,关键还在艺术价值。作品功底深厚,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才算是真正具备了艺术价值。作品的艺术价值永远排在第有一位,这是所有艺术品的核心。失去了这个核心,就算是有再高明的包装手段,也是如同沙滩上的城堡。要知道艺术价值从来和艺术经济成正比,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被忽略了几个世纪的耶罗尼米斯博斯,在现代被重新发现后,大家才会惊叹原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就隐藏着位“达利”。同理,早些年的常玉、丁衍庸、关良等人,尽管曾经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但是明珠终不会暗投,经过一段沉淀后始终会放出异彩,除了重回大众视野外,拍场上不断创下的好成绩就是证明。

好人品才能够走得更远

前几日在嘉德2015秋拍深圳预展上,有幸遇见了与蒋勋齐名的华语流行乐坛著名词作家姚谦,在他近30年的收藏生涯里,他说判断位艺术家是否具有“潜力股”素质时竟然最看重的是——人品。

在这里所谓的“人品”在侠义上讲就是指艺术家在社会中呈现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操守。姚谦的经验是,他会冷静旁观他关注的“潜力股”艺术家与签约画廊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艺术家在日常的表现中是否感恩,在紧密联系的人脉圈里是否有好口碑,尤其是在初成名时是否立刻就有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他认为,好人品才可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毕竟在现实中出现过很多能合作却不能共赢的案例,尤其在中国当下艺术市场还不够完备的情况下。“德艺双蓉”还真不是一句空话。

审视艺术家背后的专业眼光

“术业有专攻”,在对自己判断某位艺术家或者某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持怀疑态度时,不妨多去了解与艺术家签约的画廊,也可以询问可信任的艺术顾问。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时候,也可以关注一些业界有名的画廊签下的新锐艺术家。就像国际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收藏曾梵志、张晓刚、方力均等人的作品,如果嗅觉敏锐又对这对夫妇背景了解,其实也可以判断出这些当年只是崭露头角的艺术家势必在未来有利好市场。要感谢这些签约机构或者投资个人,是他们创造了条件对艺术家进行专业的推广和经营,让艺术家可以跳脱商业之外,安心地专注于进行艺术创作。个人认为要特别分析清楚那些将自己作品交给直系亲属来进行市场推广和运营的艺术家,有时候非专业的操作行为会让艺术家和收藏者反受其害。

观察艺术家的人脉圈

如果说“人品”为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提供了一个延伸的长度,那人脉圈的构成就是为艺术家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最终可以达到的高度。是否有名师点拨,是否有权威的艺评人进行学术主持,是否和艺术类相关媒体私交良好,是否被大牌画廊签约或者重要藏家收藏,日常交往中是否已经达到“谈笑有鸿儒”的地步,在艺术实践上有一个可以被界定或者被贴上了标签的群落……对照每一个条件进行勾选,如果勾选得越多,成为“潜力股”艺术家的可能性越大。

结语

从今年6月开始,股票频频跳水,楼市也随着万千中产被剿灭后黯淡一片,艺术市场也因此面临了一个寒冬。但不得不承认,往往在经济萧条中,泡沫会被挤走,是精品反而在真金白银面前会很实在地屹立不倒。在今年的秋拍中可以看到,坚守的拍卖公司和画廊们尤其值得尊敬,入场的买家与以往相比却更专业和专注。经济不景气,适合逢低吸纳,也可以换种说法就是——弱者的机会未了。

猜你喜欢
潜力股艺术家艺术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中国申遗还有多少“潜力股”
总统大角逐,“潜力股”加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李佳程选品方法论:15独爱“潜力股”
美国大选的共和党“潜力股”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