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的动物(二十则)

2015-12-26 07:24陆春祥
文学港 2015年2期
关键词:河豚老虎

陆春祥

笔记中的动物(二十则)

陆春祥

悲情马嘉鱼

《齐东野语》,宋朝作家周密的另一部大作。

卷十四,有《姚干父杂文》篇。他说,小时候曾经跟姚镕学习过,他是个很有学问的老先生。

姚先生写了不少文章,但基本没保存下来,周密存有老师为数不多的几篇写动物的杂文,其中有一篇是《马嘉鱼》,全文如下:

海有鱼曰马嘉,银肤燕尾,大者视睟儿,脔用火薰之可致远。常潜渊不可捕。春夏乳子,则随潮出波上,渔者用此时帘而取之。帘为疏目,广袤数十寻,两舟引张之,缒以铁,下垂水底。鱼过者,必钻触求进,愈触愈束愈怒,则颊张鬣舒,钩著其目,致不可脱。向使触网而能退却,则悠然逝矣。知进而不知退,用罹烹醢之酷,悲夫!

马嘉鱼的外形特点为:银白色的皮肤,尾巴很漂亮,个子也很结实,有满岁的婴孩那么大。它的生活习性则是:常常活动在深海,很难抓到。但春夏生养幼鱼的时候,它们则会成群浮到水面上产子。

渔民为什么看中马嘉鱼?将这种大鱼,切成块,用火熏,做成鱼干,味道极好,能保存很久,可以卖到很远的地方。

你以为你在深海就抓不到你了?渔民们看中马嘉鱼的致命弱点有两处:一是春夏之交它们一定会浮到水面上来;二是这种鱼碰到网时,不会跑掉,只会很生气,越生气越往网里钻,直到被网勒死。

渔民们的捕鱼工具是这样的:用格子很疏的网,长宽几十米,网的下端坠上小铁块,一直垂到水的底部,然后,两只小船一起拉着,快速往前进。

捕捉马嘉鱼的场景一定很壮观,因为渔民们信心满满,他们期待有一个好收成,他们一点也不担心马嘉鱼会跑掉。

果然,成群的马嘉鱼来了,它们视网不见,想钻撞,想继续前进,而越撞越被束缚,又更怒撞,腮颊张开,鱼鳍展开,然而,一切的抗争都徒劳,它们被钩在网眼中,永远不能脱身了。

对此,姚先生的评论是:马嘉鱼假使碰到网就知道退却,那就可以轻松脱险啊。只知道进而不知道退,因此惨遭烹煮成肉酱,实在是可悲啊!

姚先生的评论大致不错,布衣我还想再深入讨论一下其中蕴含的哲学关系。

有三组关系需要思考。

进和退。马嘉鱼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应该是危险。这个时候,需要冷静,用平和的心态应对危险。那就退一步试试看,退一步,海阔天空,退其实就是进。马嘉鱼不会退,那就成为渔民的猎物。人退了,一定可以得到另外一个世界。

变和通。马嘉鱼在遇险过程中,不仅不会退,还习惯将生活中不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它容易生气,这个时候,它是越来越生气:凭什么不让我过去啊!凭什么嘛!我就是要过去!愤怒让它彻底失去理智,继而酿成悲剧。如果它能学会应变,就能一通百通,对于人来说,有变通才能有变化。

强和弱。渔民的经验是,马嘉鱼虽然强大,是因为它在深海,凭一般的技术条件,我奈何你不得。但有强必有弱,马嘉鱼的弱点就是,死不悔改,没脑子,只会愤怒反抗,一条道走到黑。所以,对于人来说,只有善于利用对手的弱点,才能战胜对手,不管对手有多强。

当然,从马嘉鱼身上,我们还可以得到另一种暗喻,就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财,为了各式各样的“为了”,人类并不舍得放弃,也会像马嘉鱼那样,一味的只知进,不知退。

是什么促使马嘉鱼这么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然,是它的使命和职责,它们为了下一代,必须要作出牺牲,前仆后继。所以,我说它们是“悲情”。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是丑恶的,我们不懂得怜悯,至少是缺乏怜悯。人类只爱惜自己,有时甚至连自身也不爱惜!

大恶“穷奇”

饕餮,混沌,梼杌,穷奇,传说中的四大凶兽。

饕餮,极贪吃,见什么吃什么,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混沌,既混又沌,是非不分;梼杌,顽固不化,态度凶恶;穷奇,一反常态,抑善扬恶。

虽然,混沌和穷奇都是助纣为虐,但最有故事的还是“穷奇”。

《神异经》对穷奇的描写比较全面:“西北有兽,其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闻人斗辄食直者,闻人忠信辄食其鼻,闻人恶逆不善辄杀兽往馈之,名曰穷奇。”

像老虎,有翅膀,听得懂人的话,这些都不是它坏的条件。它坏就坏在,站在非正义的立场上帮助坏人。两人争斗,它会将正直而有道理的那一方吃掉;对于忠正而有道义的人,它极看不惯,会将这人的鼻子咬掉;它听说有大逆不道的坏人做坏事,马上很兴奋,会捕捉野兽去犒赏他。

现实社会,打架争斗的事是经常发生的,有时双方莫衷一是,有时双方道理却泾渭分明,而对于穷奇来说,它有先见之明,它一定分得清谁是谁非,正因为它分得清是非,辨得出黑白,所以,才会急匆匆飞到现场,它不是有翅膀吗?灵敏度很高,很快会到达事发现场。它一到达,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有道理的一方给收拾掉。坏人于是更加嚣张,我可以为所欲为,反正穷奇会来帮忙的。

穷奇来去如风,正直的人常常遭殃。好好的,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间,鼻子没了,为什么啊?因为穷奇,它路过,它看不惯,你们为什么如此忠信?我就看不惯你们的忠信。

穷奇来去如风,坏人们常常会得到惊喜。我不赡养父母,我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我对上苍大不敬,昨天我还杀了一个人,没什么原因,这个人挡了我的路。突然间,我家门口多了很多东西,闹,有肉,有粮,有钱,这些东西都是穷奇送来的。穷奇是个厉害的主,它是在鼓励我呢,我可以继续做这些事,有它撑腰,我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总体来说,穷奇是个分得清善恶,但又一味助恶的大坏蛋。

《山海经》中有两处写到这个坏蛋。

《西山经第二·西次四经》这样写: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这里说穷奇的形状像牛,毛像刺猬的刺,叫声像狗,会吃人。

《海内北经第十二》这样写: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这里又说穷奇的形状像虎,长着翅膀。吃人的时候,它会先吃头,它正在吃的这个人披散着头发(估计作者是看着穷奇的画像描写的)。穷奇生活在蜪犬(野狗)生活之地的北边,也有人说穷奇吃人时先吃脚。

《山海经》的两处描写,也没有提供多少信息,连穷奇的形状也不确定,像牛,像虎,但都要吃人,很残酷,从吃头开始。

光会吃人真的不算太坏,只是凶猛而已,有多少动物都会吃人的,对要吃人的动物来说,吃人是它们的一种本能,弱肉强食。而穷奇显然不仅如此。

让人纳闷的是,穷奇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一种记载说穷奇为什么有这样的坏德行。

布衣简单认为,上古人类是非感极强,爱憎简单。有好人,就有坏人,有好动物,也肯定有坏动物,没有好,无所谓坏,坏的越坏,方能显现好的更好。于是,对各种丑恶现象,都找一个相应的对照物,将穷奇们想像得越坏,越能表达心中的感受。

所以,我们对此种神话兽的态度是,宁愿信其有,将它看作是一种坏的恶的象征。穷奇是一种参照物,它也是一面镜子,即便现实中没有这样的动物,也会有这样的现象,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这些成语显然没有过时。

现如今,穷奇人人喊打,饕餮却以另一种隐形态存在于各式各样的环境中。就如我们人类的身体,饕餮细胞仍然在蓬勃滋长。

“训胡”的恶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有《羽篇》,他这样写一种怪鸟:训胡,恶鸟也,鸣则后窍应之。

段作家的描写,经常这样简略,让人摸不着头脑。语焉不详,要么他对这种鸟知之甚少,只是人云亦云,并没有真凭实据;要么此鸟在当时很有名,家喻户晓,根本用不着多写。

这就让人费心思了。

训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当然它是鸟类中的坏分子,不讨人喜欢,或许还是罪大恶极。坏到什么程度?只有定性,没有定量。也就是说,只有罪名,而不知道它犯了什么罪,很有点像秦桧给岳飞定罪。

我们可以简单设想一下它的生活场景:训胡居无定所,孤单得很,除了它的同伴,基本没有鸟愿意和它在一起。某天早晨醒来,很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在确认又确认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它才放开嗓子,向着崇山,对着峻岭,大声地嚎叫起来,这叫声痛快啊,将憋了一夜的怨气怒气,统统地发泄出来。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叫声,那训胡一定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训胡痛快的叫声,荡气回肠,真的是回肠,因为它的“后窍”会对自己的叫声应之。什么是“后窍”呢?这个词不是很雅观,就是肛门吧。迅大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样写他玩虫: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闹,训胡的后窍和斑蝥的后窍,应该都是同一个孔。

训胡的叫声,怎么会让肛门来回应呢?

这应该是个科学问题。训胡自己搞不清楚,布衣我也搞不清楚。但训胡独特的发声原理,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我只知道我很讨人厌,可是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讨人厌。谁让我长成这个样呢,我这个样子,一定不受人喜欢,没有五彩锦绣,没有动人声音,不婉转,声凄厉。但我每天规规矩矩生活,与别的鸟和睦相处,别看我长得个头大,力气也不小,可我不会欺侮其他鸟类,凭良心说,我只会受到它们的嘲讽。我得学会善待自己,我粗陋的声音没人回应,我就让自己的肛门来回应,难道不行吗?你们是不是认为肛门就是脏的地方?脏的地方就不能回应?我就是自娱自乐,没事,应着玩玩。有什么不可以吗?大千世界,难道非得要一个长相吗?

在成长过程中,训胡的内心一定很纠结。但训胡仍然长成了训胡,训胡就是训胡。

有人考证,段作家笔下的“训胡”,说不定就是“训狐”,这“训狐”就是枭,或者叫鸮,就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猫头鹰呢。

查猫头鹰的身世,果真,很曲折,它也长时间蒙受了不公正的待遇。

在中国古代,猫头鹰向来不是吉祥鸟,怪鸱,鬼车,流离,逐魂鸟,报丧鸟,这些外号听听都吓人,它是厄运和死亡的象征。

东汉刘向《说苑》中,著名的《鸣枭东徙》这样描写伤感的猫头鹰:枭逢鸠,鸠日:“子将安之?”枭日:“我将东徙。”鸠日:“何故?”枭日:“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日:”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在这里,鸠简直就是鸟类哲学家,它劝猫头鹰的话,简明而有说服力。猫头鹰认为,西边那个村的人都厌恶它的声音,它没法在那里待下去了,它要搬到东边去。而鸠认为,猫头鹰的本质是声音不好,要么你就闭嘴,你声音不改,搬家又有什么用呢?人家还不是照样讨厌你!

猫头鹰真是苦命。尽管它工作拼命,是动物界的捕鼠劳动模范,但人们也只是利用它超强的工作能力而已,骨子里仍然不喜欢。它真不如喜鹊,虽然那厮只是徒有虚名,不会捕鼠,只会叽叽喳喳搭窝,过自己的小日子,但就是讨人喜欢。

其实,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猫头鹰的好处。

《山海经·北山经第三·北次三经》里写到了一种叫黄鸟的异鸟: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这种黄鸟,形状很像猫头鹰,它的鸣叫声像在喊自己的名字,从这种鸣叫的习性看,很像前面的“训胡”,训胡是自己喊,肛门答,黄鸟是自己喊,自己答。说不定都是寂寞闹的。没人理它们,自己玩自己的,自己走自己的路。

最最奇特的是,吃了黄鸟的肉,可以使人不嫉妒。

嫉妒是打倒自己的大敌人,如果能有吃了不妒的肉,那人类肯定会再前进一大步,会少却多少纷争啊。

不管训胡是不是训狐,训胡的恶,训狐的恶,其实都是莫须有。

一头有思想的鹿王

北宋刘斧的《青琐高议·后集卷之九》有《仁鹿记》,记叙了楚元王不杀仁鹿的故事。

这是一头巨鹿,一个智者,它拯救了一个族群,它是鹿中的思想大师。

在郁林,楚元王打了个大胜仗。一高兴,就计划在云梦泽围猎。这次打猎的场面,全军出动,声势浩大,官兵们也很兴奋。

拉网式追捕,越追越勇,万余头鹿就被围在山背上了。

楚王带头,继续追捕。

到了傍晚,这些鹿已经被整群包围进了一个大峡谷,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中间一条羊肠小道,曲折蜿蜒。

楚王仔细观察了地形,下命令说:今天已经晚了,我们派重兵将出口堵牢,明天再来,那么多的鹿,这是上天犒劳我的军队啊!

天亮后,楚王命令重兵开始追击,他自己则亲自拿着弓射杀。

这时,突见一头大鹿,突出重围,跑到楚王面前,跪下叩头并拜。它对楚王说:我是鹿王,因为您的围捕,我们没地方逃了,现在陷入绝境。我恳求大王您赦免我们,我有一番话,不知对不对,请大王您裁定。

楚王也吃了一惊,但马上就镇定下来,他倒要听听这头鹿王能说些什么。

你说吧,我听着呢。

鹿王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他们不将池塘里的鱼抓光,不将森林里树木烧光,不将鸟巢里的蛋取光,他们不杀正在吃奶的小兽,因此,仁义道德才会传播,鸟兽才得以繁衍生息。我和你们,虽然不同类,但都是有生命的,生命同样珍贵。我如果每天送一头鹿给您,那么大王您的厨房就不会空了,我们也会得到休养生息,您也就天天都有鲜美的东西可以吃了。如果您今天将我们斩尽杀绝,我们都死了,大王您以后再也没鹿可吃了。孰利孰弊,请大王思考!

楚元王听了鹿王的一席话,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很受感动,于是将弓扔到地上,感慨地对鹿王说:你是王,我也是王,你爱你的臣民,和我爱我的人民,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伤了你们,就是伤了我的人民。

楚王于是下令:立即停止进攻鹿群!有敢杀鹿的,和杀人罪相同!

楚王还和鹿王说:回去告诉你的臣民,你们出山吧,我将看着你们出山谷。

鹿王叩谢再三而去,楚王爬上山顶,看着鹿群撤退。

只见鹿王跑进鹿群,大声命令撤退,命令声里饱含着感激之情。

鹿王在前面带路,后面一只接一只跟上。呦呦和鸣,极其壮观而温情。

楚王接受了鹿王深刻的思想教育后,带着部队返还。

故事还在继续。

不久,楚王又带着军队打吴国。这虽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却结下仇恨。稍过一阵,吴王也带着军队来攻打楚,来势汹汹,楚王抵挡不住,只好坚避城墙,作缩头乌龟状。他想,能拖几日就几日,拖死吴兵。

当时吴楚两方的实际情形是,楚兵经常打仗,已经非常疲劳,而吴兵却是有备而来,士气正旺。楚王一想到这些,晚上觉也睡不好。

有一天晚上,吴军正从包围圈返回营地,突然发现,万马奔驰,他们以为邻国的救兵来了,急忙撤退而去。

第二天,楚王一行来到吴营旧地,发现有许多鹿的蹄印子,绕着吴营好多圈。他一时不太明白,吴兵为什么会莫名其妙撤退?这时,那头鹿王突然来到楚王面前说:大王啊,今天是我们报恩的日子。昨晚,乘着月黑风大,我带着我的臣民,绕到吴营外,他们一定以为救兵来了,于是急急忙忙跑掉。

楚王这里才弄明白,原来是鹿王救了他们。

于是,楚王也向鹿王拱手致谢:现在我想要谢谢你们,你们想要什么东西吗?

鹿王说:我们是鹿,吃的是野草,喝的是溪水,用不着什么物质。但是,我还有一些道理想和大王您说。

鹿王于是很诚恳地劝谏道:我们楚国地势辽阔,含九泽,包四湖,背山靠水,鱼虾满湖,果栗满山,物产丰饶,天下没有比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了。如果能善修仁德,体贴百姓,您的王位就会很稳固。吴王他如果不修仁义,欺压百姓,您带着军队去讨罚,那里的百姓一定会打开城门迎接您的,这就是不战而胜,凭的是道义。大王您不修仁德,而去侵略别国,先前吴国打我们,就是因为你先去打他们,这是没有道理的。您为什么不爱百姓而行仁义,那样您的王位就永世巩固,这不是非常好的事情吗?

楚王听到此,如醍醐灌顶:鹿王啊,你说得真是太好了!我要为你立庙,表彰你的功绩。

于是,这里的山叫做仁鹿山,这里山谷叫仁鹿谷,这里庙叫仁鹿庙。

仁,其实不分人兽。

思想大师鹿王,我们人类永远的老师。

官舟官牛官猪官马之类

两千多年前的某天,刘基《郁离子》中的虚拟人物瓠里子出了趟长公差。他这次是从吴地返回粤地。估计瓠里子还有些级别,吴相国客气地要派人送他到码头。相国嘱咐他说:我派去的人会选择一条官船把您送过河的。可能是信息不发达,指令没有及时传递到,致使瓠里子到码头时,送的人还不见踪影,吴国政府部门的接待水平真是不敢恭维。瓠里子一看,哎,这江边停着上千条船呢,哪一条是官船啊?

一会儿,送行的人气喘吁吁跑来。瓠里子问:同志,这么多船,我们坐哪一条呢?同志回答说:这太容易了,只要看到那破篷断橹而又挂着旧帆的就是官船。果然,特征极明显,一下子就找到了。

破篷,断橹,旧帆。为什么会这样呢?意思很明显,无非是缺少管理,缺少制度。大家都使用,大家都不管。篷破了,只要还能扯,橹断了,只要还没断尽,帆旧了,只要还能扬,那么,这条官船,是不会退役的。想想看,这是皇家的财产哎,你能随便报废?好好的,又去新购,岂不是浪费?谁让你们官员公务那么频繁呢?不仅如此,你们这些官员的七大姑八大姨还要常常搭便船呢?事实上也是,只要不出事故,大家都不敢随便丢弃的。如果,像波兰总统的专机,落地一下子没落稳,失事了,那就要好好地整顿一番了。

若单单从机制上分析,显然还不全面,官家的东西未必管不好,这得看什么类型的。

汉朝的上官桀做未央宫管马的官时,汉武帝曾经身体不舒服,有一段时间没出行了。等到皇帝病好,他到马棚视察,发现官马大都很瘦弱,为什么会这样呢?他非常愤怒,要追究上官桀的责任,并责问他:你以为我不能再看到这些马了吗?要治罪。幸亏上官这小子脑袋瓜灵光,他狡辩说:我听说圣体不安,日夜忧愁,牵肠挂肚,心思确实没有放在官马身上。然后的表情是泣不成声,然后是泪流满面,这样才骗过皇帝。

皇家的东西自然忽视不得,因此,只要和皇家沾边,它随时都会很牛逼。唐德宗时,正直的卢杞任虢州刺史,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向皇帝发飚了:我们虢州有三千头官猪,经常糟踏庄稼,已经成为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了,皇上您说怎么办吧?德宗君临天下似的批复说:那就把它们迁到沙苑吧!按照一般思路,地方官,只要管好我这一片就行了,城里这些企业有污染,那就迁到乡镇去吧,至于会不会再污染,那我就管不着了,总不能不办吧,不办我们还能出成绩吗?但卢杞不这样,他又上折子争辩:沙苑那里的百姓也是陛下的臣民啊,我认为还是把它们杀掉吃掉为好。德宗还算开明,下诏将那些官猪赐与当地贫苦老百姓吃掉。第二年,德宗就升卢杞做了宰相,这样为我大唐大局考虑的官员应该得到升迁的。我不太清楚,皇家要养这么多的官猪干什么,是专门吃的(估计放养的生态),还是专门用来玩的(从中选拔出健壮的斗猪)?既然是官猪了,那它的身份就不一样,这些畜生是可以为所欲为的,老百姓田里那些青葱欲滴的庄稼,自然是它们的青睐。而且,养那些官猪的,便如弼马温,大小也是个官吧,他们肯定也是打着皇家的旗号,任由那些畜生胡作非为。我再想,养什么官猪啊,肯定是哪个想从中捞油水出的馊主意,搞个“特供”就行了呗,什么都可以特供的,悄悄地干活,谁也不知道!

皇帝有专门的机构为他服务,这不奇怪,但以上洪迈提供的两个片断至少说明,那些高级别的官员,那些有专车专船的大官,他们的坐骑绝对不会像瓠里子看到那样的破败。2.0,2.4,3.0,排量规定,专职司机,专门保养。因此,“官舟”只能是为中下层官员服务的。

这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白居易有一首《官牛》诗,我想应该有些说服力的:官牛官牛驾官车,浐水岸边搬载沙。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载向五门官道西,绿槐阴下铺沙堤。昨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涂污马蹄。右丞相,马蹄踏沙虽净洁,牛领牵车欲流血。

白诗一直比较通俗。《官牛》里,这些官牛本来也是可以驾官车的,但为什么起早落夜来载沙呢?它们做苦力的原因是,五门那边,有绿色槐树的官道上,路不平整且有污泥,形象不太好,这可是个重要路段噢,有要人会经过的,昨天新上任的右丞相,恐怕泥涂弄脏了他的马蹄,所以要铺沙。可以肯定的是,丞相的马一定是名马,你这个官牛只好颈项血流出了!原来如此,看来,给官牛下令载沙铺路的官员,一定深谙此道:上级的事无小事,上级满意了,工作就到位了,上级不满意,其他做得再好也白搭。这个新上任的丞相,他要是寒舍跃龙门的话,要是他家处在深山的话,那也必须要问的,路绝对要修到他家门口!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凡沾官边的,一般坏不到哪里去,即便像官船那样破败,但它毕竟是可以免费坐的。

“飞”象

象是现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绝对飞不起来,有数十吨重呢。

但象棋里的象会飞。在田字格的范围内,谁只要侵犯了它的地盘,它就可以飞掉你,四方呼应,左右相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护主帅。

象还真干过这样的活,保卫工作做得像模像样。

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卷之九物部一对象有如下记载:

滇人蓄象,如中夏畜牛马然,骑以出入,装载粮物,而性尤驯。又有作架于背上,两人对坐宴饮者,遇坊额必膝行而过,上山则跪前足,下山则跪后足,稳不可言。有为贼所劫者窘急,语象以故,象即卷大树于鼻端,迎战而山,贼皆一时奔溃也,惟有独象时为人害,则阱而杀之。

这一段中写象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大象在云南一带,是非常普通的动物,老百姓把它和牛马同样对待,只是大象比较强大,装粮载物,一只象要抵过数头牛马。大象具有宽阔的背脊,在那上面,都可以放张小桌子,坐着喝酒,稳重如山。它还会打仗,你看,劫匪来了,它将大树当作武器迎战,敌人全线奔溃。但最终还是死在人的陷阱中。

再看象的不平常。

今朝廷午门立仗及乘舆卤薄皆用象,不独取以壮观,以其性亦驯警,不类它兽也。象以先后为序,皆有位号,食几品料。每朝则立午门之左右,驾未出时纵游龁草,及钟鸣鞭响,则肃然翼待,俟百官入毕,则以鼻相交而立,无一人敢越而进矣。朝毕则复如常。有疾不能立仗,则象奴牵诣它象之所面求代行,而后它象肯行,不然终不往也。有过或伤人,则宣敕杖之,二象以鼻绞其足踣地,杖毕始起谢恩,一如人意。或贬秩,则立仗必居所贬之位,不敢仍常立,甚可怪也。

谢作家这一段的描述,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总起来说,大概有以下几个层次:

一、象的本质品性是驯和警。如果性质顽劣,不受人类指挥,那么,便没有了和人类做朋友的基础,而象极温驯。另外,它还非常的警敏,能有效地认识自己人,以及需要它认识的人。就如机器人一样,指令输入后,便只会按指令办事,其他六亲不认。

二、管理到位。因为有了第一个作基础,才使得管理有了可能。首先,如管理人类的官员一样,将它们分成三六九等。你的等级决定了你的各项待遇,比如站立的位置,吃的好坏。而等级,一定是根据大象的年龄、体型、长相、能耐、温顺度等等来分的,什么位置干什么工作,一清二楚。其次,它们的工作也是简单而明确的,百官入朝后,两边的大象会用鼻子相交,搭成一个长长的鼻网,闲人是不能也无法进的,这就确保了百官在里面参政议政的安全性,绝对不可能有上访者闯入。再次,对特殊情况的管理,如果哪一只象生病了,那么,它站立的位置是不能空缺的,那就要管象的人将病象牵到其他候补队员面前,告诉候补队员,正式队员,今天身体不行,你能否代为站立啊,候补队员同意,正式队员才可休息。

三、处罚如人。象犯错以后,绝对是要处罚的,如果伤人,那么,根据上级的命令,要施以杖刑,怎么执行呢?命令其他两头象,用长鼻子将犯错者绞倒在地,然后,人上去用杖打,估计,根据犯错程度,打几下都有明确规定,而这些规定,象说不定也知道,如果象知道规定,那简直就是知法犯法了。杖刑实施完毕后,犯错者还要起身,谢主隆恩。有的时候,杖完以后,远远不够,还要将它们的俸禄降格。那些犯错者,大气也不敢出,根本不会反抗。

谢作家在描述象后有一句评论:此物质既粗笨,形亦不典,而灵异乃尔,人之不如物者多矣。

是的,这个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象,怎么会这么通灵呢?唉,看来人很多地方不如物哎!

谢作家眼中的象,就在北京宣武门那一带,以前叫象来街,象来象来,大象出行的场面想来是极为壮观的。后来,象不来了,改长椿街。

我们设陷阱,我们拔象牙,我们将象鼻当甘炙,我们还将象的胆睛皮骨当药!

在我还是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盲人摸象这个成语了,一直想,那些盲人真可笑,摸到象的一点点个体,就认为是象的整体了。现在想来,那些盲人一点也不可笑,不仅不可笑,还很可爱,他们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们很实事求是,摸到什么就说什么。从思想的认知角度讲,我们对象的理解基本等同于成语中的那些盲人。

棋盘上,用象牙制作的象,却死命地在保帅。

一肚子坏水的猱

明人刘元卿的《贤奕编》,有一只一肚子坏水的猱。

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

这个猱,应该是一种非常不起眼,但非常会拍马屁,而又凶狠,且相当狡猾的小东西。

它很善于攀爬,只要有机会,爬上爬下,很是活跃。它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它长有锋利的爪牙,爪牙锋利,有很多用处啊,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用来当作拍马的工具呢。

老虎之所以成为兽中之霸,原来就是它太强大了,百毒不侵,任何事任何物都侵害不到它,于是,它就大大咧咧,马马虎虎。而且,拍马的人,蜂拥而至,它们都想得到好处啊,都想得到它的保护啊,都想靠着它过好日子啊。

这不,头上痒痒了,随便对猱喊一声:给你个拍马的机会噢,快来给老子搔搔痒!猱急急忙忙,屁颠屁颠跑来了:好嘞,大王,一定让您舒服!

猱于是轻轻跳上虎头,使出浑身解数,揉啊,搔啊,抓啊,摸啊。它心里清楚得很,第一步,一定要让这老东西舒服,舒服了,它才会离不开我!第二步,我不是有利爪吗?有老东西好受的,慢慢地抓啊抓啊,皮肤抓得很薄了,皮肤抓出小洞来了,小洞越来越深了,深到看得见老东西的脑髓了,哈哈!

而这个时候的老虎,反而越来越沉浸在享受中。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抓痒了,那个舒服劲,比吃肉都爽,没法形容。猱这小东西真好,真会体贴,每一抓都抓到我的心坎上呢。

有一天,抓痒工作照例进行中。

猱仍然卖力,不过,这回,它已经尝到了老东西脑髓的美味了。当然,它不会忘记拍马屁的。于是,它就用爪子弄了点脑髓给老东西也尝尝。哎,大王,我偶尔弄到了一点很好吃的东西,我不敢私下品尝哎,您先尝尝吧。大王当然愉快地接受了,什么事情它觉得都是理所当然的。真好吃,这个什么东西?嗯,它是我在森林中发现的,一种美味,大王要是喜欢吃,下次我多弄点来。

于是,老虎又将猱大大地表扬了一番,这个小东西他妈的还真是不错,有好东西想着老子!不错,不错!

老虎就是算是脑袋再大,脑髓少了少了少了,它终究会有生理反应的。有一天,老虎觉得头痛欲裂,它急忙去找医生,医生大吃一惊:怎么搞的嘛,大王,您的脑袋上怎么会有这么深的洞洞呢?哎,怎么您脑子里的东西都空了啊,没有脑髓,您还怎么活啊!老虎这才想起,都是那狗日的猱,它害我的,一定要将那小东西抓来,让它抵命!

可惜的是,事情已经迟了,那聪明极项的小东西猱,早知道有这么一天,它早已爬到高高的大树上,躲得好好的,看那老东西在下面大吼发威。没有脑髓的老东西,能吼多久呢?极度的愤怒,大量的失血,加上头痛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没有多少时间,老虎就一命呜呼了。

人群中也有很多的小猱。

对于许多掌有实权大实权的官员来说,他就是像老虎一样的大王,部下,秘书,情妇,包工头,承包商,各类有求于他的人,都是不同类型的小猱。他们会千方百计千姿百态千媚百爱,您要什么他们给什么,您不要什么他们也会给什么,一句话,只怕您没有爱好。

官员病入膏肓时,他只有悔恨,只有哀叹,甚至不如老虎,老虎还能对着那小猱发出最后愤怒的吼声呢!

溺水的锦鸡

冯梦龙《痴畜生》,这样写臭美害死人的锦鸡:锦鸡爱其毛羽,自照水,因而有溺死者。

爱其羽毛,犹如人爱自身。自己的东西,如果自己都不爱惜,那还指望谁来爱惜你呢?所以呢,做人做禽,都一定要自爱。

锦鸡知道自己的羽毛漂亮啊,锦嘛,锦缎,五彩缤纷,五彩祥云,人见人爱。可是,这么好的羽毛,总得要欣赏一下啊?湖水那么蔚蓝,是因为有天空蓝色的倒影,我那么漂亮的羽毛,在湖水中的影子那还不美丽死啊!

果真,锦鸡长长的尾巴,拽地而行。伫立在湖岸上,远远望去,那湖中的影子,真是美丽极了,就如一匹锦缎,平铺在湖面上,湖水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

于是,这只美丽的锦鸡,一有空,就会来湖边,自我欣赏,感觉好极,工作生活中,信心大增,做什么事都信心十足。终于,有一天晚上,明月当空,它仍然带着急切欣赏自己美丽倩影的心情,来到湖边,正在朦胧月光下沉浸陶醉时,一不小心,失足掉进湖中。

夜晚的湖水很深,很凉,这只自恋的锦鸡,因为不会游泳,在墨色的湖水中扑通扑通挣扎,咕噜咕噜,不停地灌水,最后,在寂静的大地中,它沉入了湖底。

如果锦鸡会照镜子,那可能就会是另外的结果。可惜,它不会用,即便现在有了镜子,它也照样不会用。

锦鸡死在自恋上。

因此,自爱有多种表现形式,锦鸡照水,只是一种而已。

人,不会像锦鸡那么笨,半夜三更还跑到湖边去照镜子。但是,人照样会做出锦鸡照水一样的事情,虽不至于送掉性命,但也足够让人自省。

比如,人照镜子,只是欣赏自己,不要让不好的形象展现给别人,女都还要为“悦己容”呢。有多少人,在照镜子的时候,想过自己肉身的里面,有那么多的不足和缺点呢?甚至远远不止这样的程度,龌龊,肮脏,卑鄙,非道德的病菌随时可以快速滋长。

比如,教育问题。从孩子一出生,许多人便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中,如果单单是一般的烦恼,还能让人承受,问题是很多烦恼都变成了痛苦。这种痛苦,有许多是人自身造成的。现实生活中,少见有很快乐的孩子,我们的家长,总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排名不断靠前,总是梦想着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让孩子替他们翻身,他们往往很自信,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能力。我们的学校也是这样,认为自己是百年名校,认为自己的学生足够优秀,可以打败一切。而我们看到的结果往往是:高考结束时,常常见考生疯狂的样子,他们在校园里跳跃,他们在酒吧里狂欢,他们将那些高考复习资料,统统丢进大火中,付之一炬,他们想让那不断窜高的火焰,伴随着他们十几年的痛苦一并烧掉。这些孩子长成大人后,走向社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越来越恶性。

锦鸡的自身美丽,是存在那里的,人家拿不走偷不去,干吗要时时去记起它呢?忘掉美丽,可能会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可惜,锦鸡毕竟不是哲学家,它不会思考得那么远。

白鹇之死

冯梦龙《物性之愚》,写到了白鹇,一只过分爱惜自己却常送命的鸟:白鹇爱其尾,栖必高枝。每天雨,恐污其尾,坚伏不动,雨久,多有饥死者。

让我们这样来描写白鹇:

冯梦龙这段对白鹇的描写,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解读。

第一,白鹇的美丽。这只美丽的大鸟,它有着长长漂亮的尾巴。在它看来,它的美丽,就在于它的尾巴。这样漂亮的尾巴,走在大街上,那是要吸引来一大群围观者的,走到哪,啧啧啧,人们的赞美声就响到哪。白鹇的白,真的体现在白这个字上,那是怎样一种白啊,白得真是耀眼,白得真是无瑕,白得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纯洁无私的心态。

第二,白鹇的环境。因为美,所以高傲,因为美,所以爱惜。住是一定要住在高处的,高处的好处是,干扰少,安静,整洁,所以,一定要攀高枝,没有高枝,坚决离开,另觅高枝。

第三,白鹇的性格。它的性格优点不去详说了,总之,这是一只特立独行的大鸟,它很有性格。但是,性格的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太爱干净了,于是就有了洁癖。洁癖小,会闹笑话。大书法家米芾,他洗手后,从来不用手巾揩干,而是两手相拍,令其自干。洁癖大了,会送命的,就如这白鹇。天总要下雨的吧,就如它的娘要嫁人一样简单,大部分的时候,下雨应该是空气指数优良的时候,但不排除会下酸雨,这白鹇每逢下雨的时候,脑子就犯糊涂,它怕雨水弄脏了它的长长的尾巴,就蹲在那高枝上,一动不动。大家想想啊,这个雨,一下好几天,甚至十多天的日子不是经常有的吗?那白鹇就是不肯挪步,宁肯饿死,也绝不挪半步,哪怕饿死。于是,真的有饿死的白鹇。

前几天,省作协开会,碰到衢州市的作协主席X女士。聊天时,她说,她们那有一种鸟,其他地方都差不多绝迹了,很漂亮的。我问什么鸟?她说叫白鹇,哎呀,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我说刚刚读到冯梦龙的这段描写呢?于是就白鹇的性格进行讨论,她说,应该是这样的。

上网查询,又在浙江在线衢州频道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大致内容为:

昨天上午,居住在开化城中广场附近的市民汪先生,看到自家窗外的水彬树上有一只很独特的鸟,上上下下地跳着,但貌似没有能力飞走。汪先生就找了动物保护部门询问,他们告诉说,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鹇。但它目前呆在距离地面约有15米的树枝上,动物保护部门无法救助,只能由它去。今天早上,汪先生看到它依然立在水彬树上,尾巴耷拉着,因为一天没有进食,饿得在啄水彬的叶子。汪先生非常担心,白鹇若不能飞走可能就会饿死。

我没有看到这则新闻的最后结果,这只饿坏了的白鹇,到底怎么样了,是不是被救了?但从新闻的描写中,恰恰暗合了冯梦龙的记载,这白鹇的确是因为饿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白鹇饿着了?市民汪先生不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这鸟的性格,而采写新闻的记者肯定也不知道,所以,这则新闻的环境,没有描写,当天是不是因为下雨,我推断,很有可能下雨,因为下雨,白鹇怕弄脏了它那美丽的尾巴,于是不动,尽管此前它已经很饿了。于是,汪先生就看到一只饿得快发晕的白鹇。

我宁愿相信,那只白鹇得救了。现代文明社会,人禽应该和平共处,关心它们,就是关心人类自己。

不会变通,墨守成规,白鹇的性格也确实应该改改了,否则,保不定哪一天,大雨倾盆,阴雨连绵,十天半月不止,那些在野外生活着的白鹇们,仍然会有生命之虞的。

乌贼的悲剧

冯梦龙《痴畜生》,这样描写乌贼:海中乌鲗鱼,有八足,能集足攒口,缩口藏腹。腹含墨,值渔艇至,即喷墨以自蔽。渔视水墨,辄投网获之。

乌贼的英雄事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从科学的角度讲,冯梦龙那个时候还有认识的不足。它其实有十足,只是有两足很长很粗壮,估计人们以为那是乌贼的手或臂了,关键时刻摆动时,还要靠两臂作主力。以至于它的游泳速度,最快可以达到每小时150公里,远远超过陆地上的凶猛动物猎豹的奔跑速度了,我们的车跑这个速度,可是严重超速呢。乌贼的另外八足呢,也有特殊功能,八足集中起来,样子就变成了嘴巴的模样,这张巴的功能也很强大,能合能散,行动自如。乌贼甚至还会变戏法,将临时嘴巴收起,一起收进肚子里。

如果说,乌贼仅有这些功能,那它肯定不会成名。

乌贼的成名来自于它受到敌人攻击时。如果,它认为受到了危险,这种危险来自于它平时的判断,是非常要命的那种危险,那么,它会毫不犹豫地喷射出一股浓浓的墨汁,这些墨汁,足够将它保护起来,因为,那些要攻击它的同类,在墨汁中,是难以找得到它们的,而且,这些墨汁还含有毒素,能麻痹敌人,乌贼们有足够时间脱离危险。

其实,冯梦龙不知道,乌贼不仅有喷墨汁的功能,它的腹中,还含有数百万个红黄蓝等其他颜色的色素细胞,根据周边环境,它可以迅速调整体内色素细胞群,以便和环境的颜色一样,它简直就是水中的变色龙啊。

乌贼这么能干,可谓很安全了。但是,往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些渔民就是黄雀。

这些“黄雀”很狡猾,他们太知道乌贼这点功夫了,小样,就你们这点功夫,难道想逃脱我们的渔网?

在乌贼的集聚地,渔民们常常会故意攻击它们,给它们造成有巨大危险来临的假象,引诱乌贼们喷射出富贵的墨汁。那些墨汁啊,对乌贼们来说,实在是救命的,如同我们人类,好不容易积聚了一些钱财,这些钱财是为了给子女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为了自己有一个舒适的住房,为了自己的身体更健康,也就是说,这些钱是救命钱,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动用。于是,你就知道,乌贼的那些墨汁有多宝贵了吧,要好长时间积聚呢。

可是,乌贼们哪里知道,那些宝贵的墨汁,有的时候能抵御敌人的进攻,有效地保护自己,但是,它碰到人类,它施放的烟雾,恰恰成了渔民打击的目标,你不喷,我还不知道你的确切位置呢,你一喷,墨黑一片,我们全知道了,傻乌贼,大大长长深深的渔网直接撒下去就行了,你们能跑到哪里去呢?难道一下子窜回到马里亚纳海沟?!

人真是要比乌贼狡猾多了。

唐代段成式《五杂俎》中的《鳞介篇》,这样说人们利用乌贼的墨汁:江东人或取墨书契以脱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字消,唯空纸耳。

那欠债的人真是坏,本来就不想还,于是用乌贼汁书写债据。岂不知,乌贼汁比消字灵还好,管用,一年后,字不见了,债也于是不见了。

近来有科学新发现,研究者们观察到了乌贼还有飞翔的功能。它们还会跃出水面,像鸟一样飞翔,很快地飞翔。

乌贼啊,你能飞,又能怎么样呢?这并不能改变你们的命运,你们注定要成为人类的美中餐,人们惦记着你们的食用药用功能呢:健脾利水、养血滋阴、温经通络、益气强志。

鹅的喜剧

冯梦龙《痴畜生》中这样说鹅:鹅性痴,见人辄伸颈相吓。故俗称痴人为“鹅头”。

小时候,鹅追人的场景还能生动浮现。

往往这样,几个小屁孩,漫无目的,东逛逛,西瞅瞅。突然,前方或身后,几只大白鹅声声尖叫,伸着长颈,向小屁孩们冲杀过来,胆子小的,撒腿快跑,胆子大的,随地蹲下,抄起一块石头,和敌人怒目而视。这个时候,那鹅也会停下来,就如那些土狗,你越跑,它追得越快,因为,在它们心里,怕它们的,一定是可以打败的。胆子大的孩子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仗着自己声音大,个头大吗?大不了被你钳一下(鹅嘴巴的生理结构,导致它不可能像其他动物那样可怕),而它真正能钳到人,却很少有机会。也许,它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大的攻击力。

鹅就是这样的,大概智商并不高。否则,祝英台为什么会嗔骂梁山伯同学是“呆头鹅”呢。

看梁山伯送祝英台下山途中的喜剧场景。

女书童:你看前面一条河。

男书童:漂来了一对大白鹅。

山伯:公的就在前边走。

英台:母的后边叫哥哥。

山伯:(此时凌波的动作十分可爱。头左右摆,凝视,双手一甩一摊,张嘴尖声唱。)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母鹅叫公鹅?

英台:你不见母鹅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英台顽皮地瞪眼,带点责怪地伸扇一指。)

山伯: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山伯佯怒,英台长揖赔礼,山伯转嗔为喜,抿嘴一笑,梁祝并肩前行)。

尽管,梁山伯也不喜欢“呆头鹅”,但是,梁兄的表现,确实是“鹅”的行为。上面这个著名的场景中,至少可以看出梁兄的两大白痴:

不懂即兴比喻。一条河,又有一对大白鹅,这是什么样的寓意?这不连男女书童都懂的事吗?但梁兄不理解。

不懂拟人手法。英台妹妹触景生情:我的傻大哥哎,母鹅都在叫公鹅哥哥呢,就你不懂我的心思!梁兄确实不理解。

也许,正是梁兄的“鹅”味,憨厚,朴真,英台妹妹才超级喜欢吧。

初唐七岁神童骆宾王,一首《咏鹅》小诗,将鹅的地位提高到了空前的地步。

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刚起步的时候,都这么教他们,我也是这么教陆地同学的。可是,《咏鹅》,只是孩子眼中的一种假象,他不会想到更多。

“曲项向天歌”,智商肯定有问题,朝天有什么好喊的,难道是向天诉说,自己有多俊美?鹅只是可爱罢了,而且,它的可爱只显示在水里,如果水环境好,那才能“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现在,要看到这样的场景,是很奢侈的。

不过,你如果到泰晤士河畔,就能看到皇室所有的天鹅,很悠闲,别人都不敢动它们。早在12世纪,英国法律就曾规定,全国所有的天鹅都归君主所有,宰杀或杀害天鹅都列为叛国罪。我不知道为什么英国的皇室这么霸道,是高贵?难道高贵的就只有天鹅?难道高贵仅属于皇室?但不管怎么说,鹅的生命权得到了充分而有效的保证。

宋代徐铉的《稽神录》中有一则《平固人》,因为一客人听得懂鹅语,而救了一村的鹅:虔州平固人访其亲家,因留宿。夜分,闻寝室中有人语声,徐起听之,乃群鹅语曰:“明日主人将杀我,善视诸儿。”言之甚悉。既明,客辞去。主人曰:“我有鹅甚肥,将以食子。”客具告之。主人于是举家不复食鹅。顷之举乡不食矣。

到现在,人类也只是在利用鹅的纯真和简单思维。

媒体报道说,新疆沙湾县,在加强人防、物防、技防、犬防的同时,开创了维稳工作新亮点:鹅防。

他们的理由是:鹅的警惕性非常高,某种程度上,比狗好使。入侵者可以丢药包子,毒死狗,而鹅一养一群,想要放倒它,很难。

这应该是一个喜剧场面。但愿鹅,能在维稳中出大力。

绍兴兰亭,“鹅池”,两个大字,已经有1600多年的年纪了,王羲之手书,正幻化为一群机灵的大白鹅,伸项高音,向我飞奔而来!它们不是来吓我的,它们是来热情迎接我的!

虎的祸害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有一则《虎祸》。老虎的祸害,证明了一个亘古的定律:害人必害己。

大德年间。荆州南部。

一行九人,穿行在山中。不知道是在赶路呢,还是到山中采药什么的,总之,这九人目的性不是很强。

走着,走着。天下大雨。他们赶紧跑,恰好路边有一个小土山洞,九人一个接一个挤进洞中避雨。

这雨下得真大啊,好长时间也不停,天渐渐暗下来了。

突然,山洞外,悄悄蹲着一只大老虎。这只老虎,也许肚子饿了,对着里面的猎物,咆哮,怒吼,眼睛紧紧盯着洞口。

九人都吓坏了。

九人当中,有一个天生愚笨,我们暂且称他为阿愚吧。于是,另八个人就一起商量:这他妈的大老虎,它如果吃不到人,怎么会离开呢?我们不如骗阿愚,哄他先跑出去,我们八个人在后面,一起奋力把老虎捉牢。

八人就对阿愚说:阿愚啊,外面这老虎,讨厌得很,我们大家一起把它赶走!这样吧,你先出去,我们在后面一起冲出来,大家一起喊,老虎肯定跑掉了,好不好啊!

这阿愚也有点怕老虎。这老虎是不是比狗凶狠呢?我也有点怕哎!让我想一想再说!

看来,阿愚不是太笨,他也知道有危险。

吼,吼,吼!外面的老虎继续紧逼。

八人在紧急之中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人脱下一件衣服,将衣服绑成人的样子,用力丢出去。

这老虎智力绝对正常,它见洞里飞出个布人,根本没当回事:小样,就这还想骗我呢!老子不发威,你们当我是病猫啊!

大虎更加愤怒!

突然,八个人一起联手,将阿愚推到洞口,再用力推出。

自然,阿愚被守在洞口的大虎一口咬住。

大虎一口咬着阿愚,仍然蹲守洞口,仍然很愤怒地盯着洞里面。

雨越下越大。突然,山洞压塌,八人都被压死。

老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呆了,随即放了阿愚。

2012年12月10日,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作了《讲故事的人》的演讲。演讲的结尾是这样一个故事: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人中,必定有一个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

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莫言爷爷的故事,主题和上面陶作家老虎的故事基本一样,当大家都在患难时,一定要齐心避难,而不是让别人去受难而保全自己。

这样的故事,如果搜集一下,一定还有别的什么版本。莫言爷爷的故事,说不定就是因《虎祸》的故事演变而来。口耳相传,不断演绎,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因地因时因事而宜,即兴改编。

不论九个人,还是八个人,不论山中行人,还是泥瓦匠,不论土山洞,还是破庙,故事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因此,土山洞,破庙,基本是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就是:如果有坏心,有坏的行为,大自然或上苍一定会惩罚!

因此,陶宗仪的《虎祸》,其实讲的就是人祸。

猴大盗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猴盗》,通过戏剧演员杜彦明的视角,讲了一个猴子大盗的故事。

杜演员从江西回韶州的途中,住在一个旅馆内。他住店的时候,店里已经住进一位客人,该客衣着相当体面,锦绣衣裳,戴的帽子顶上还镶有宝玉,穿着双皮鞋。我们暂且称之为猴相公吧。

杜演员很好客,他也很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客人呢?晚上吃饭的时候,杜就邀请猴相公一起,喝酒聊天。他想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一个人,也好交交朋友。当晚的饭桌上,两人自然谈得非常愉快。

第二天,猴相公也回请了杜演员。交朋友嘛,总是你来我往的。

杜演员于是到了猴相公的房间。只见他房间的柱子上,锁着一只小猴子,小猴子两眼注视着陌生人,看起来十分聪明。

吃饭喝酒的时候,猴相公将小猴子解下,小猴立即快乐地在他们身边跑来跳去。忽然,猴相公对小猴说了几句番语(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话),小猴子就捧着一只蝶子过来,猴相公一见,立即骂它,小猴马上又去端着一只碗来。看来,小猴子是将碗理解成碟了,外语水平还不是最好。

杜演员看到这个场景,惊奇万分,问了缘由。

猴相公就给杜讲了小猴的故事:我有个婢女,生了小孩,刚刚满月,小孩就病死了。小猴呢,生下来也才十五天,母猴就被猎犬咬死了。小猴子没奶吃,整天哭着叫着,十分可怜,我就让婢女用她的奶喂它。小猴子养大了,它很听我的话,也听得懂番语。

唉,这真是一只苦命的猴子。

第三天,杜演员和猴相公告别。

杜来到了清州,该州的吴副市长是他的朋友,热情地接待了杜。

杜吴一行正在觥筹交错中,忽然下属有消息报来:有带着一只猴子的客人进城了。吴就和杜说:这人是个江洋大盗!他凡到人家家里,事先侦察好贵重物品,并计划好路线,到了晚上,就叫猴子去偷,他则在外面接应。我一定要将他的猴子夺过来,为民除害!

看来,吴是接到了上面的案情通报,这猴相公是个惯犯了!

第二天,猴相公来拜见吴副市长(这大盗倒也从容)。吴热情款待,一番推杯换盏后,吴副市长提出要求:您这只小猴子很可爱呢,能不能送我啊!猴相公自然不肯,要是别的什么东西也就算了,可是——这不断了他的财路了吗?坚决不肯!

吴副市长到底是地方官,态度很强硬:您如果不送我的话,我马上让人砍了猴子的头!

事已至此,猴相公十分无奈,勉强答应将猴子送吴。吴呢,也慷慨地送了猴相公白金十两。

临别时,猴相公和小猴依依不舍。猴相公对着小猴子叽里咕噜地嘱咐了一通,在外人眼里,这是一场主人和宠物的别离。

这个分别场景,恰好被进来汇报工作的翻译官听到了。待猴相公走后,翻译官向吴副市长报告说:刚刚他们在告别时,主人对他的猴子说,你如果不吃不喝,他一定会解开你的绳子,你可以借机跑出来,我在城外十里的小寺庙里等你!

吴副市长不相信,不可能吧,怎么会这么神!

到了晚上,他们给小猴子喂各类果子,还给它水喝,小猴子一概拒绝!吴副市长急忙又派人去城外的小寺庙暗中观察,果然,那客人在。

各种消息一并传来,吴立即让人将小猴子锤杀!

这只小猴子确实命苦。

它练就一身的好武艺,能知人的行为,还懂外语,身手好,可惜没用到正道上,但这显然不是它的错。

它的主人是有心机的,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只是善于借力罢了。他游走在法律的边缘,钻了法律的空子。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品格。如果小猴子从事一些良好的职业,它一定会有很出色的表现。

小猴子被当成大盗而身首异处,还告诉我们,跟着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结局。

吴副市长也算不上高明,他只是打击了弱势群体,解决了表面问题,如果不抓猴相公,他一定还会去培养别的猴大盗!

寒号鸟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五有《寒号虫》,它是一只流传很广且知名度很高的聪明笨鸟,只顾眼前不顾将来。

寒号鸟生活在山西五台山,有四只脚。有翅膀,却不能飞翔。它的粪便很值钱,人称“五灵脂”,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盛夏的时候,它最漂亮了,全身的羽毛锦绣灿烂,因为它知道自己长得美,所以,一天到晚逛来逛去,到处炫耀:凤凰都不如我漂亮!

寒冬的时候,它却十分难看,美丽的羽毛全都脱落,全身光光的,如一只被拔光了毛的鸡,即便这样,它也心态很好:得过且过吧,明早太阳就出来了!

但是,悲惨的结局是,寒号鸟敌不过强大的寒冬,最后冻死在石缝中树枝下乱草间,无论它藏身何处,因为它没有自己温暖的窝。

陶作家这样评论说:世上也有不少这样类型的人,功成名就的时候,志得意满,到处宣扬,以为天下我最优秀!等到被贬被抑,遭受困苦的时候,则又装出一副低头贴耳、摇尾乞怜的窘状,唯恐别人不怜悯他。

于是,我们拿寒号鸟启蒙教育孩子。孩子,咱们千万别做寒号鸟那样的人啊!

是的,我们不做寒号鸟,我们会未雨绸缪。

寒号鸟为什么会沦落到得过且过的地步呢?

就是因为它固步自封,极度满足于自身那一点点可怜的优势。而它不知道,这种优势,只能维持较短的一段时间,春夏好过,秋冬难熬。它还不知道的是,即便你能保持全年的优势,但你能保持一辈子的优势吗?显然,它没有那么深刻的认知能力。

我们还会把寒号鸟当成一种短视的代表。

短视的基本特征是,只顾眼前,只能看到眼前。眼前的满足,眼前的优势,足够让它心旷神怡,心花怒放。

孩子们通过想像,可以无限展示寒号鸟们的快乐。这只快乐的无忧无虑的鸟,曾经让森林中的许多鸟很羡慕。

但其实,寒号鸟的快乐是建立在悲惨基础之上的。

这种悲惨自然会让人类惊觉。潭水澄澈,高木郁然,嘉草新花,但季节会更替,时光会转换,不会永远!

当然,寒号鸟的满足现状,和我们倡导的活在当下,追求平静恬淡的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贪婪地享受当前,后者是领悟了真相,有意舍弃优裕,追求简单。

愤怒的河豚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有两则关于河豚的记载。

在《食品有名》中,陶宗仪这样解释河豚:水之咸淡相交处产河豚。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治不精,则能杀人,所以东坡先生在资善堂与人谈河豚之美云: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这一段河豚的描述,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研究水准了:

它的生活环境,海中有,淡水中也有。

它的体型特征,是鱼,但没鳞和鳃,常常鼓着肚子,是一条难看的鱼。

它的味道,极鲜美,美到吃死了都值得。

它的难点,如果处理得不好,会吃死人。

在《食物相反》中,陶作家又根据自己的见闻写到:凡食河豚者,一日内不可服汤药,恐内有荆芥,盖与此物大相反,亦恶乌头、附子之属。余在江阴时,亲见一儒者因此丧命。其子尤不可食,能使人胀死,尝水浸试之,经宿,颗大如芡实。世传中其毒者,亟饮秽物乃解,否则必亡。

这里传递的信息是,即便吃了经过处理过的河豚,也不表明你没事了,还有一些禁忌,比如不能喝中药,有食物会相克的。陶作家对河豚极好奇,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了河豚的鱼籽能胀死人。另外,他还给出了中毒的解方:要喝脏的东西,比如粪水之类,这类东西喝下,能立即产生反应,呕了吐了,就好了。

综合起来说,河豚让人记忆深刻的有两点:一是美味,二是剧毒。毒在味中,味在毒里。

我最欣赏陶作家说河豚“常怒气满腹”,这是一种对河豚的文学描写,带有作家个人情感的形象表达。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

从外形上看河豚,它体形丑陋,浑圆,行动缓慢。而这样的体形,是它容易受到攻击的主要原因,就如海中的乌贼一样,它必须要保护自己。河豚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它遇到危险时,会迅速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短时间内,它的胃就会膨胀成数倍大,这么一个怪怪的巨无霸形象出现在对手面前时,对手当然不知究竟,只有退兵再说。河豚有几十种类型,有些河豚,身上长着剌,那么,膨胀的时候,身上那些剌也如刀一样护卫着它,即便比它大的对手也一下难以呑下它。

河豚这个气,应该就是它的护身符了。这难道不是愤怒的气吗?因为我受到了攻击,我愤怒了,别来惹我!

有趣闻这样说:河豚不幸被捕上岸时,会迅速吸气,并膨胀成圆鼓鼓的样子躺着,人们往往觉得它难看,不仅难看,还可恶,动也不动,死鱼一样,于是不由自主地用脚一踢,这一踢正中河豚下怀,它正等着外力来推动呢,于是,河豚顺势一滚,钻到河里去了。当然,趣闻的前提是,它要离河近。

这里的气救了河豚的性命。这难道不是怒气吗?凭什么抓我啊,我得罪你们了吗?不就是我味道鲜美吗?味道鲜美你们就要斩尽杀绝?

是的,就因为你鲜美,太鲜美了,你是水族之奇味,所以,吴人嗜河豚(宋朝沈括、严有翼语)。

于是,大家拼死吃河豚。

不怕死的食客,自古以来,一向如此。人类在拼死吃河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技巧和智慧,大抵没事。尽管河豚你,因为季节的不同,因为环境的不同,毒性不一样,毒的部位也不一样,没事,我们敢吃你!

叉开去。拼死吃河豚,还是一种很强的象征。

历朝历代都对贪腐处以严刑峻法,但仍然屡犯不绝。

河豚就是贪腐对象需要的东西,各式各样,有物质的,有精神的,总之,都是十分的诱人。要得到这些不属于他的东西,需要付出大代价,要有拼死的准备,但因为东西实在诱人,所以有冒着生命危险的必要。

中毒而死的,毕竟是极少数。所以就有侥幸,侥幸救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

现代科学发达,科学家将河豚的毒素提炼出来,可以戒毒,可以麻醉,可以镇静,可以治癌,用途多得很。

国际市场上,一克河豚毒素,价值十七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一万倍!

怒气能转化成这么值钱的东西,也算物有超值了。

而那些被严处的拼死吃河豚的贪腐者,则成了各式各样的标本,虽没有河豚毒素那么值钱,也同样珍贵,多少能让人们警醒!

河豚很生气,河豚很愤怒,不是开玩笑的。

食人心之无恙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有《无恙》,说到了两种关于“恙”的动物。

《风俗通》说:上古之世,草居露宿。恙,噬人虫也,善食人心,人患苦之,凡相问云无恙。

带犬字旁的恙,让人害怕,有如狮子,吃虎豹,当然也吃人。难怪黄帝要杀掉它。

心上恙,不怎么起眼,却一下子要人命。原始人餐风露饮,草居露宿,已经很不容易,却有个叫恙的,很喜欢吃人的心。唉,恙怎么单单喜欢上了人心呢!它基本上就是一种虫子,一种潜伏在草间的害人虫。

个小又怎么样?恙什么也不怕,它不怕豺狼虎豹,大虫们奈何它不得。它也不怕人,人还没弄清楚它怎么回事呢,就被它撂倒了。人心,味道鲜美无比,我恙就是喜欢!

这两种恙,弄得人们怕了,怕极了。恙,就是个害人精啊!见面打招呼,首先就问,近来无恙吧!

无恙,无恙,对于人来说,无恙就是最高境界。

但显然,恙是上古人们虚构出来的动物。

远古的人们,只能向大自然妥协。对他们来说,风雷电,都是天上的神,行事谨小慎微,就不定一会儿神就愤怒了,什么大神都得罪不起。他们只求苟活,能有一口吃的,能有一碗喝的,能有茅屋可以遮风避雨,已经是最高境界了。

所以,我们可以将无恙看作是平安的延伸。

所以,我们可以将恙看作是贪欲的害人精。

恙,从拆字看,心上一只羊,哪怕是一只断尾羊,也不是什么好事,它会让你忧虑,继而让你无虑,再接下去让你胆大包天,全无心肝。

家有万贯财,真不如无恙!

狮子的派头

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有《帝廷神兽》,狮子的派头十足。

狮子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中:

国朝每宴诸王大臣,谓之大聚会。是日,尽出诸兽于万岁山。若虎豹熊象之属,一一列置讫,然后狮子至,身才短小,绝类人家所蓄金毛猱狗。诸兽见之,畏惧俯伏,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及各饲以鸡鸭野味之类,诸兽不免以爪按定。用舌去其毛羽,惟狮子则以掌擎而吹之,毛羽纷然脱落,有若洗者。此其所以异于诸兽也。古云狮子吼,盖不易于吼,一吼则百兽为之辟易也。

诸王大会,应该是规格最高的聚会,如果只是山珍海味,那未免单调,活动一定得有亮点。这亮点就是观赏动物表演。

看动物们如何出场和表演。

虎豹熊象,本土明星,首先一一出场。外宾狮子最后登台。不要小看它身材短小,小得有点像富人家养的金毛狗,但是,本土明星们见了狮子,大气不敢出,或蹲或趴,样子极为柔顺,都不敢抬头看狮子。

诸兽都到齐了?那就赏给它们吃的吧,鸡鸭野味,应有尽有。

大虎,来,给你一只鸡,大虎连忙用爪按在地上,用舌头去其毛,然后津津有味地吃了;

二豹,来,给你一只鸭,二豹连忙用爪按在地上,也用舌头去其毛,然后也津津有味地吃了;

三熊,来,给你一只鹅,三熊连忙用爪按在地上,还是用舌头去其毛,然后也津津有味地吃了;

四象,哎,你不吃肉的,给你一捆甘蔗;

五——;

六——;

——

最后,各位贵宾注意了,看狮子如何吃鸡!

一只胖鸡“飞”到狮子面前,该狮用宽大的掌心一把接住(看仔细了,不是按住,按在地下),然后,对着该鸡,用力一吹,鸡毛纷纷脱落,赤身裸体,犹如杀毕褪白一样干净。

该狮内心独白:去毛这样的小活,一点也难不倒我!我从来不吃带毛鸡!

布衣我旁白:龙卷风能将鸡吹上天,却吹不掉鸡毛。如果要将长在活鸡身上的毛吹掉,按风力等级计算,毛估估需要十四级以上,十四级超强台风,每秒40多米,每平方米的推力至少2吨以上。

真是千钧之力。

难怪狮子一吼,百兽都要惊退。

其实,陶作家笔下的狮子,还不是最厉害的,它只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一种亚型狮子,非洲狮子要比它大得多。这种伊拉克狮子究竟什么时候传入中国,说法有多种,但不管怎么说,它一定出现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之后,战国策中描写的那只老虎,那时才是百兽之王。

印度将狮子奉为圣兽,中国的明清时期,狮子也已经成为护国安邦的神兽了。皇宫深宅,高墙大院,石头狮子的身影随处可见。强大的身驱,昂首蹲着,守着,目光炯炯,威严万分。

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狮子的派头是强大的象征,实力的体现。

欧洲狮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就灭绝了,当然因为是人类。

印度的几百头狮也只生活在有限的保护区内。

中国的狮子只见于故事中,传说中,民俗中,想象中。

舞狮的季节到了,那就让狮子尽情地舞吧。舞吧,舞吧,舞出狮子的派头,舞出平安,舞出吉祥!

獭的笼子

鹰捕鱼多见,獭捕鱼却不常有。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五有《诡习》,一个聪明的渔人,利用狡猾而凶残的水獭替他捕鱼的故事。

元和末,均州郧乡县有百姓,年七十,养獭十余头,捕鱼为业,隔日一放。将放时,先闭于深沟斗门内令饥,然后放之。无网罟之劳,而获利相若。老人抵掌呼之,群獭皆至,缘衿藉膝,驯若守狗。户部郎中李福亲观之。

这应该是段作家采访到的真实新闻,因为他是从民政部的李福副部长那里听来的,因为李副部长亲眼看到,所以真实。

此渔人虽没有特别的地方,但是,绝对有他的一套。捕鱼前,只对着那群獭拍拍手掌,叫几声,什么声音我们可以模拟想像,总之是比较亲切温柔而又高亢的,那些獭听到老人的呼唤,便会一溜小跑,几只胆大的,甚至会扯着老人的衣襟,爬上老人的膝盖。这种亲热劲,实在让人羡慕,这哪里是去参加捕鱼劳动啊,这简直就是出去春游嘛,有东西吃,有地方玩,好快乐!

估计因为时间的关系,或者深入群众实践活动还做得不够到位,李副部长没能挖掘到老人是如何将这些獭训练有素的,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成一个字就是:饿。捕鱼劳动隔一天举行一次,活动举行前,将那些獭关在深沟中,不给它们吃任何东西。

简单说来,饿就是獭捕鱼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动力。

这个老人简直就是个哲学家。他看问题准确而到位,办法简单而又实用。饿了,你就要替我干活,相信他的奖励政策也是配套的,谁卖力干活,谁鱼捉得多,谁就有好东西吃,谁就吃得饱。

布衣我感兴趣的是,那些獭规规矩矩,服服帖帖,它们是如何转变思想作风,甚至工作作风的?要知道它们的本性可不是这样的噢。

《礼记·月令》这样描写:(孟春三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

“獭祭鱼”的常用解释是,獭贪食,捕得鱼后不即食,陈列水边,观赏移时,犹如祭祀。这种现象,后人常用来比喻罗列或者堆砌典故。

若干年前,我还写过《獭祭鱼》的杂文,专门讽刺形式主义。现在看来,仅仅这样理解,还不够准确。

獭基本上就是鱼类的天然杀手,这一点确定无疑。

《孟子》里就讲它“故为渊驱鱼者,獭也”。看来,古人早就认识到,獭的本事,是深水里抓鱼,这应该是它的特长。

事实上,它们也确实是要将那些捕到的鱼们丢在水边的,为数还不少,样子看起来像祭奠。

但它们绝对不是慈悲。

陆宗达先生在解释这个“祭”时,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祭”的本义应该是残杀。獭性残,食鱼往往只吃一两口就抛掉,它的捕鱼能力又极强,所以,每食必抛掉许多吃剩的鱼。它哪里是祭鱼啊,它简直就是弃鱼害鱼嘛。

因此,獭的凶悍本性就比较明了:它不是搞形式主义,它也并不是慈悲,它只是在显示它的战斗能力,它其实就是在浪费和糟蹋鱼类资源。

《搜神记》和《幽明录》中都有獭变成美女和男子交往的故事,这些当然是神话,虽然能显现出獭有柔性的一面,但不是现实中的獭,它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向往或寄托而已。

回到前提。让这样的獭变成老人捕鱼的帮手,确实是一种新现象,难怪段作家要将它放到诡习中,有点难解释,出乎意料。

进一步讲,老人“饿獭”的训练方法,很有点像我们现在反腐败常说的,将权力关进难以打破的铁笼子里。

獭超强的捕鱼能力,就是权力。会捕鱼没什么不好,但本领不能乱用,獭的捕鱼能力,在老人管理的笼子里,照样发挥得很好,让老人日有所进,生活有保障,而且,獭也改变了原来的那种习性,作息有规律,团队意识强,于己于人于国于家都有利!

依此理,马戏团里的狮子和老虎们,比獭能干凶残厉害多了,但在驯兽师的管理下照样服帖,基本手段其实是和那捕鱼老人一样的。

有笼子真好,笼子就是这么的简单和管用。

拍马屁的老虎

常常会被义犬义牛烈马之类的故事所感动,感动之余还往往要感叹,人不如犬忠心啊!前两天读古代笔记精华,在清代文学家钮琇的《觚膡续编》中,看到了一只会拍马屁的老虎,也别有一翻意思。

说的是山东莱州有个叫戈二的村民,依山而居。有一天,他到荒冈上打柴,突然间,腥风乍起,眨眼功夫,跳出一只斑斓猛虎,戈二并不是武松,当然吓得屁滚尿流,倒在地上,心想这下死定了。奇怪的是,这老虎,只以唇含其颈,竟不啮噬,还很小心地衔着戈二的衣领,翻过两道岭子,将戈二放到一山沟沟中。这个沟中积有四五尺厚的落叶,老虎将树叶扒成一个洞状,把戈二放进去,仍然用叶子盖好,伪装得像先前一样,但它还是很不放心,坐在那儿观察良久才跑开。一直装死的戈二估计老虎跑远了,急忙从树叶中爬出,看到沟旁有一棵大树,立即奋力爬上,躲藏在高高的树枝中间。戈二一看腰间还别着捆柴用的绳子,马上又用绳将自己捆在树上。做好这一切,惊魂未定的戈二老远看见刚才那只老虎背着一只大虫向这边走来,那大虫身上也是遍体的斑纹,样子看上去像老虎,但又长着马的头,头上还有一只角。老虎背着那大虫一步步走得很慢,附下的身子像给皇帝坐辇车那样的小心,待走到藏戈二的地方,老虎将那大虫小心地放下,并扶它在边上坐好。这个时候,戈二看明白了,老虎是要将自己贡献给它背来的大虫。只见老虎很兴奋地扒开藏戈二的叶沟,突然间不见了人,它立即惊慌战栗,在那大虫面前屈足前跪。那大虫却异常愤怒,并用角撞击老虎的头,毫不留情地离开,可怜老虎的脑袋被撞破,倒地死亡。戈二于是脱身。

我很好奇,是什么动物能让那凶猛的老虎熊成这样呢?查了一下辞源,发现在駮(音bó)的名下有这样的解释:駮,传说中的猛兽,《尔雅释兽》中说:駮如马,倨牙,食虎豹。原来如此,这个动物的本领比老虎强,老虎没有办法,只有拍它的马屁。

说它是一只善于拍马屁的老虎,我们还可以再回味一下几个经典的细节。一个是因为要拿戈二去当礼品,于是老虎非常小心地保全了戈二的肤骨,而不敢伤,因为它深深地知道,既然要拍马屁,就要让被拍的高兴,对方高兴了,拍马的目的才能达到,如果将戈二弄得皮开肉绽,被拍的就是吃了也不高兴,这样看来,这只老虎拍马屁可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因为它捉到了戈二马上就想到了拍马;第二个是它将那个被拍的对方接来时候的样子,俯身作辇车状,画沟为俎,处处小心,极尽谄状,这几个动作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只拍马屁的老虎平时在那大虫面前的日子是怎样的难过,尽管它可以对比它弱的盛气凌人,耀武扬威,甚至百般欺压;第三点是当它满腔热情地准备将自己的成果贡献出来并想得到赞赏时,而突然发现计划落空,又一慌一跪,谄态更显。这一招比比人类也是有过之而无不极啊,假若是人类,拍马不成,无非是希望落空,总不至于害了自己的性命吧,但老虎不同,它深知自己的力量不敌对方,只要对方一发怒,自己的小命就难保。

故事终究是故事,但这只善于拍马屁的老虎在马屁辞典中确实算得上经典,尽管它因为拍马而送了性命,所以我宁愿将它看作是真有其事。人间的马屁可以拍出各种各样的水平,老虎或者动物界为什么就不可以甚至超过呢?!

鲳鱼的名声

鲳鱼,像娼妓一样的鱼。

明朝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中如此说这条鱼:鲳鱼,一名昌侯鱼,以其与诸鱼匹,如娼然。

同朝的大医学家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鲳鱼》中这样描写:昌,美也,以味名。或云:鱼游于水,群鱼随之,食其涎沫,有类于娼,故名。

明朝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中仍然这样想像:鱼以鲳名,以其性善淫,好与群鱼为牡,故味美,有似乎娼,制字从昌。

于是,我们日常很喜欢吃的鲳鱼,就这样戴上了一顶名声不好的帽子。

上面几位,火力的集中点主要有:

其一,鲳鱼在水中游的时候,总是集体行动,浩浩荡荡,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鱼,紧紧跟随。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很不好嘛,干吗这么成群结队,是游行?是示威?看它们搂搂抱抱,卿卿我我,人来熟,人来疯,一看就知道,都不是什么过正经日子的。

其二,鲳鱼游动时,口中会流出唾沬,引得小鱼追逐而行,举止轻浮。你没事,嘴里老吐那些东西干吗呢?是昨晚花天酒地醉了?是你钱多一路撒,引诱众生?

其三,鲳鱼非常愿意和同类谈情说爱,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它也很喜欢和同类打情骂俏,不光动嘴,还动身,这不是滥交是什么?你们要爱就好好爱,怎么没有一点操守呢?

鲳鱼们很不服,竭力反驳:

我们不就是长得标致特别,就是你们说的味美,味美有错吗?

我们喜欢结伴出行,相互抚摸,难道就是滥交?自己内心龌龊,一定看别人不光明,你们自己喜欢孤独,别看我们不顺眼;

我们嘴里吐东西,你难道不允许我们排卵?你有没有点科学常识啊,没有就不要乱说。

然而,鲳鱼们的反驳是没有用的。

几百年来,就如它们在海中穿行那样,既无声,又无力,虽然自由,但仍然摆脱不了人类的世俗偏见。

想想也是,鲳鱼是什么啊,不就一条鱼吗?比你味美的鱼多了去了,你有什么资格和人类讲理?纵然是人类的观察出现偏差,偏差又怎么样?你还想翻案不成?

即便是人,我们仍然可以叫她娼。

我们才不管先前那个“倡”呢。

倡优:古代乐舞杂技之人。乐人称倡,伎人称优。

倡伎:古代以歌舞为职业的女艺人。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某王公贵族家,正在举行一个盛大的宴会。宴会嘉宾档次高,人数多。宴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互动性强。除了显能耐的做诗赋词外,倡优的表演也是一个重头戏。那些倡优,才艺都是全国一流,有些还从国外进口。众嘉宾一边豪饮,一边击掌。忽然,碎步移出几位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人,整个场景便是,琵琶声停欲语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几个高官便直接和宴会主人提出要求:这个,那个,散场后,陪我们吧,我们要定了,什么代价尽管提。在他们眼中,这个伎,就是妓,是供人玩乐的。这样的漂亮伎,我们不玩,谁来玩啊!

于是,伎变成了妓,倡也变成了娼,倡妓就是娼妓。

中学的古文课上。

语文老师在讲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蚡得为肺腑,所好音乐狗马田宅。蚡所爱倡优巧匠之属,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杰壮士与论议。”

老师问:这个田蚡喜欢什么?同学们懒洋洋地回答:喜欢音乐,喜欢财物,还喜欢娼妓!

老师再问:这里的倡优就是娼妓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是!

其实不完全是。只是在我们的习惯思维里,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会将倡优一类的艺术表演家当作娼妓的,而完全不管“倡”这个字的演变过程。

“倡”变成“娼”,没有人能弄得清它的演变过程,但它一定是男人们吃喝玩乐的成果。

鲳鱼的下贱历史,实在是人类的一种强加。那么美味的鱼,实在没有诋毁它的理由。尽管李时珍是大医学家,但如果听信流言,他就一定有看走眼的时候。

猜你喜欢
河豚老虎
有趣的小河豚
拼死吃河豚
老虎
毒界霸主——河豚
河豚生气了
老虎
老虎喜欢吃什么
老虎不在家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