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所废弃学校遇到一群艺术家

2015-12-25 14:56
时代人物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大顺艺术家教室

在西安终南山脚下的“非小学校”里,有老师站在房檐下的呼唤,有下课时屋檐下悠长的钟声,有长满绿色青苔的球场,和儿时最喜欢的各种游戏。门前的小黄狗汪汪的吠叫,雄鸡挺立墙头的引颈高歌和水桶撞上井壁的清脆鸣响,面对这些很多年前我们曾经真切经历过的场景,会突然让我们不可遏抑的怀念起我们曾经的家,我们的故园,我们生命中的那个老地方。

长满绿色青苔的球场和原木搭建起的自制篮板,在这样的环境里,使你忘掉了矜持,忘掉了场合,忘掉了性别,忘掉了年龄。尽享纯真美好的欢乐。

随着现代文明的无孔不入和生存方式的变化演绎,那种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正在步步败退,节节坍塌。也许某个早晨,当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四面观望打量时,会吃惊的发现,我们的故园,我们生命中的那个老地方已经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永远的回忆!

随着乡村孩子越来越少,不少小学被废弃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室内建筑设计师余平接手了位于户县的涝峪口小学,并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将它用改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2005年元旦刚过,赵大顺就要跟随设计师余平去往一所山区小学了。之前他和余平忙活了一个多月,总算顺利的把这所在村民眼中破旧不堪的校园接手了。

一大早赵大顺就和余平开车从西安走环山公路来到了户县涝峪口小学。大山脚下的乡村,围墙围着的土木砖瓦搭建的老房子,开阔的操场,古树参天,还时而有鸟儿鸣叫……这座“深宅大院”好像一幅古老的长卷,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这美好的校园,机会怎能错过!?

余平毫无顾虑地决定要保护这所校园的几个重点: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本土,以旧装旧,保持校园历史风格,融入现代生活意识,让每一个来到校园的朋友,都有一个从未感受过的重温式的生活体验。他给这“小学”前加了一个“非”字,“非小学”,其意深远……

赵大顺从村支书手里接过了学校大门的钥匙,他们就是这个校园新的主人了。第一天,他们接手的校园是这样的:

校园占地3.5亩,南北宽36米,东西长80米,学校大门坐西朝东,锈迹斑斑的大铁门,悬挂在东北墙角的两个砖柱上。紧邻大门南柱的是座老房子,听村民说这土坯房大约有七八十年了,老房的地基高出地面约1米多,室内面积六七十平方米,房顶几处漏洞可见天日,门窗全部损坏,是严重危房。村民说,这里是村里最大的文化活动中心,开会、唱戏都在这儿,后来又做了教室,也是这村子历史上最早的教室。

走出教室正对面是一个标准的篮球场,篮球场南北两端各放置一个球架,场地坑洼不平,周边还长满着杂草,一看就是久未使用。

操场的东南处立着几个单双杠,还有秋千。

操场的西边是一道操场与学区间的隔墙,墙的正中有一圆形的门洞,形成了校园的第二道门。进到门洞后,就是南北对应的两排平房。两房间距十七八米的空地上长着些许杂草,坐南朝北的平房是两间大教室、一间教师办公室,门窗全破损了,地面坑坑洼洼,房顶还在脱落土块,北排平房亦同。

紧挨南面平房西面的是座红砖砌成的小二层楼,一层四间教师办公室,二层两间教室,室内地面严重破损,墙面、顶面也破损严重,有些门窗已经被拆除得不见踪影。

北平房的西面是间厨房,房檐下挂着一个很旧的拉钟,一拉钟还铛铛作响!

厨房与小楼之间有一片小竹林,竹林东边正中立着的是旗杆。

校园的西墙和院内有四五米的落差,后门在西墙的西北角,从砖梯拾级而上,走出后门10米处的村道边,是公共厕所。沿村道向西方向百米处就可以进山了。

正值冬日,校园内三四棵粗壮的柳树叶尽枝干的还在随风摇曳着,在寒冷的冬天看完这校园内的现状,不免有些凄凉感,脏、乱、残、破、无电、无水……未来的日子,需要大量投入建设,才能恢复校园的美丽!

在后来的日子里,余平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朋友入会“非小学”,包括艺术家傅强、画家宋宏伟,还有不少教授、学者、摄影家、企业家、还有作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热爱自然,热爱乡村,热爱“非小学”。

每一个会员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布置自己的房间,每逢节假日,会员就带着自己的家人或朋友来到这里放松、休闲,喝茶、聊天,感受这里的阳光,享受这里的平静,也享受这里的友情!非小学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建设中完善了校园的面貌,让校园如花园般,重新绽放。

大门还是原来的大门,但是给它打上了花架,让金银花缠绕着它像是戴上了花环。每年春季植树节会员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校园来植树种花。校园新增的女贞树、无花果、玉兰、月季、小白杨、杏树、泡桐,都是会员们自种自裁的。

他们把校外的公厕拆了,改造成了菜地,在校园内新建了公厕、浴室,翻修了危房,安装了门窗,揭瓦翻新,加固房梁,粉刷围墙,把一进门的老房维修加固。各会员相互协助把收集来的老课桌板凳摆放整齐,还原老教室的面貌。他们还在校园建造了自己的特色篮球架、秋千、单双杠、风雨亭、健身房,让曾伴随过童年时代的记忆,依然带给大家美好!重新点燃内心不灭的希望,让环境更有了历史的回顾。这校园,也因此是他们以及朋友们共同守护的灵魂家园。

从“非小学”开始动工的第一天起,赵大顺一直跟随参与至今,在11年的时间里,他就像个见证人,见证了这个五六十年代的老学校的风雨变化、点点滴滴。这里似乎成为了一个与繁华、热闹,商业完全绝缘的艺术基地,艺术家们将自己的情怀书写于此,以旧装旧,只维修不建设,保护了一所老旧的校园,留住了一片童真的快乐和自在。今天的人,无论是谁,都可以从古旧的房屋、老书桌、老奖状、老字典甚至一支旧笔里窥见童年的模样,回味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无忧无虑的自由。

当地的老农民来到“非小学”门口,试探性地问能否进去看看,当看到学校的老样子、老物件时,他被拽回了当年在这里读书的场景,而院子里从未停止生长的花草树木,则提醒着他飞快流逝的岁月。空间和时间发生碰撞,时空的奥义在他身上写下注脚,他一定在当下的平静当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波动。

而这,大概也就是艺术家们的价值体现吧!(赵大顺对本文有贡献。)

猜你喜欢
大顺艺术家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过时的绝招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一桩难以言明的心事
Different Number Taboo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忠诚的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