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霞
德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把习惯内化为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与自我约束的道德情感。要想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途径,即融合生活化、重视认知与情感体验过程、运用实践检验等,来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与职业行为方式的统一。
一、德育课程的新导向
1.德育课程目标取向
德育,是以主体性精神为价值目标的教育,体现社会的规范性精神,促进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和美化社会环境。其社会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德育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融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再到主体立体式的教学体系。其目标是以德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达到德育教学现实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2.德育主体实践价值取向
德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策略,并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制定教学计划,依据品德形成的规律来精心培养与教化,以完成道德主体的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过程。
二、德育常用的教学方式
1.生活化德育教学
生活化德育教学,主张生活即德育,德育反映社会,它以主体参与的德育实践为原点,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讲座与实地观察,感性地再现德育知识常识,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效果。生活化德育教学以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地位,教师则扮演指导者的角色。
但是,生活化德育教学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由于教学形式与地点的变换,德育教学目的不易达到,导致结果与行为的偏差,考评形式与环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与难度。
2.认知式德育教学
认知式德育教学,主张把德育细分为不同的知识学习单元,通过言语、思维、记忆达到德育目标。它以学生德育成绩为中心,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教授德育知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连续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呈现德育相关内容,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表现,对学生的提问予以回答或个别辅导,目的是达到德育概念的确立、形成、转变、发现与思维。
认知式德育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具体德育概念的掌握,但会存在教学的灵活性不足问题。同时,这种形式虽然能够借助不同的教学手段,但体现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
3.案例式德育教学
案例式德育教学,主张以事件为出发点,运用案例的方式进行德育教学。它融合了前两者的不足之处,实施了合作学习、情境式学习,强调了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改善了教学主客体的不足,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帮助者与合作者。
案例式德育教学的缺点易导致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出现对德育理论知识理解的不完整与模糊,这与实践的德育行为是相背离的。同时,只针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评述,易出现观点重复,导致偏离主体德育教学等。
三、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德育教学是系统复杂的过程,由教师的主体、学生的主体、知识与理论客体、媒介客体、主客体相互反映等组成,单纯从一种教学方式来提高德育教学水平实属困难,并且效果一般。因此,可以从多种方式的融合角度,创新德育教学方法,以达到实效性的教学目的。
1.重观察与体验式的德育教学
重观察与体验式的德育教学,以认知学习为突破口,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把德育教学引入生活,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下实施德育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的认识。它注重德育课内教学和职业理念的课外引导,培养包括知识、能力、生活经验、情感、态度的职业道德修养。
如在《公民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以学校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作为切入点。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晨风冉冉升起,国旗升起的是尊严与感动,国歌奏响的是拼搏和进取,全体师生肃立在操场上,庄严地向国旗行注目礼,这种国旗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重认知与思维的实践化德育教学
教学过程是互动双边的作用过程,教师应当创造一种和谐、真诚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独特的思想,鼓励学生形成主体的决策意识。这种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是学生成长过程和道德培养的促进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促进,与学生合作、交流。
如在《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教学过程中,开展主题为“买到一瓶过期的饮料该怎么办”的活动,每组选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买者、卖者,其他同学仔细观看并发表意见。整堂课师生始终置身于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得出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这种实践化德育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德育教学
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的课堂是不深刻的,只有理性而丢弃感性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笔者认为感性教学与理性教学就如德育教学的左右手,不可偏废,课堂的最高境界是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融合。
如在《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图片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再结合重点语句把学生引入现场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深刻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的课堂,既有感性的形象、情感和活动参与,又有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不浮躁肤浅,避免了单一枯燥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总之,德育教学应避免过于知识化、简单化、教条化、机械化,本文提出的主动适应性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合的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合理利用教材、媒介、主客体的德育素材,拓展校内外的德育氛围,有组织地提高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问题,提高其生活应对策略。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与个体差异,关注心理因素,营造德育的大环境,加强主体道德的深化、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化、个人内省的优化,侧重于对创新、分析、思维加工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责编 黄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