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现代陶艺批评的话语及视野

2015-12-25 21:07张甘霖
创作评谭 2015年6期
关键词:陶艺家陶艺陶瓷

张甘霖

现代陶艺批评,指的是在对现代陶瓷艺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和陶瓷艺术现象所作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现代陶艺批评,指的不是实体,没有确定的对象,针对不同的现代陶艺作品,便有不同标准,侧重于精神的体验和认知的方式,针对现当代,但可以作价值判断。现代陶艺批评,是一种话语方式或话语的系统,受到后现代哲学福柯、德里达新的话语系统等影响。也就是说,现代陶艺批评要研究现代陶艺家、陶艺创作、陶艺鉴赏、陶艺活动等对象,同时也要研究陶艺思潮、陶艺理论、陶艺美学、陶艺发展史、陶艺技术发展史等本身的历史。陶艺批评学不应成为单纯的陶艺家作品评介或单薄的技术观念发展史,而应形成许多研究的边缘地带或者形成新的交叉学科。考古学的视角注重探讨中国陶瓷的时代特征和历代窑址以及窑具状况;历史学的方法偏执于中国陶瓷经济史、技术史的历程;材料科学的视野则致力于历代陶瓷的胎质和釉层内部的物理—化学结构,力图揭示恢复和发展中国陶瓷精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发展方向;陶瓷美术则侧重于中国陶瓷的装饰画面及风格演变,试图寻找它与艺术的某种渊源关系。

现代陶艺批评研究选择广义的期限是近现代,这一时限的划分也是为了确定陶艺批评的科学与理论建立和发展的特殊性。西学东渐以及东西陶艺交流,将西方一些近现代的陶艺批判理论思想、观念、体系、研究方法翻译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陶艺批评迈向人文学科的创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代陶艺批评研究狭义的内容主要根据改革开放近30年内重要的陶艺事件、陶艺家、陶艺作品和陶艺思潮。理顺这一发展过程也是陶艺理论研究之必要,纳入陶艺批评特征的研究方法,试图从现代艺术史的定位来客观看待现代陶艺。

一、现代陶艺批评的地域特征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陶艺界对于西方艺术思潮的艺术输入心态就变得很复杂。此一时期尤其是对西方陶艺专著的翻译,更多地理解了历史上西方对中国陶瓷的崇拜。中国陶瓷不像中国画、中国油画等其他艺术形态面对西方文化交流中稀缺的状态,中国明清以来陶瓷文化是如此的辉煌,它震惊着全世界。在中西文化交流面前,陶瓷艺术一直为输出的状态,是给予西方人的太多。而今日,深受西方现代陶艺思潮之影响,中国陶艺家是否重新要革一场老祖宗的命。在学院派陶艺家们大行其道的艺术革新派面前,产区陶艺家们纷纷进行反思,重新整理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有意识地观察传统与现代行径下的陶瓷变化以及中西不同观念下的陶瓷表现。

近30年来中国陶艺界一直就陶艺创作要不要中国传统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比较明确的观点有两个:其一,现代陶艺是近年由西方引入的,其创作观念、手法都与中国传统陶艺有本质的差别,不存在要不要与传统结合的问题;其二,只有结合中国传统,才能走出自己的创作道路。

景德镇陶艺家秦锡麟教授早在2000年就提出现代陶艺的“国际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2002年在亚太地区陶艺邀请展研讨会作《中国大陆陶艺现况》报告时再次提出,受到与会陶艺家和学者们的广泛认同。

现代陶艺批评最鲜明的特征应该是它的本土文化性,尤其是现代陶艺家们根据当代生活方式的需要和地域文化绿色生态的要求,主动利用当地的陶瓷原料、采取手工艺生产方式、所烧造的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和现代艺术特征的陶瓷艺术品。比较著名的窑场和品种有:黑龙江绥棱的黑陶,吉林延边的釉陶,河北邯郸的青花和黑花瓷,山西平定的黑釉瓷、山东淄博的民间青花瓷与黑釉陶,湖北马口窑的八仙罐,湖南醴陵的釉下彩瓷,广东潮州的民间青花瓷、安徽界首的刻花陶、江苏宜兴的釉陶,江西景德镇的灰可器,四川会理的釉陶,贵州平塘的釉陶,云南景洪与香格里拉的黑陶,陕西铜川的铁锈花粗瓷,甘肃华亭的黑釉陶,新疆喀什的三彩釉陶,西藏墨竹工卡的黄釉陶1。

不同地域的现代陶艺家们根据本土陶瓷文化特性,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延续着中华民族陶瓷艺术旺盛的生命力。他们甚至离开都市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的泥土生命中,去寻找文化的根。这一类型陶艺家们作品试图用泥土的韧性、釉料的流动、窑火的张力来达到亲近自然、展现回归生命的理念,甚至将做陶、生活混而为一,以直接和原初的方式来体验生命,以期达到情感的真挚感。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转化为以天合天的道法精神,这种静默、体悟、醇化来加强对陶艺的修为,使得这种自然回归与喧嚣的现代陶艺形式浪潮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获得更深刻的东方意趣和民族内在的意象体验,来保持陶艺创作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心灵感知的完整性。

二、现代陶艺批评的人文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当中的纹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要想更深刻地欣赏中国的纹饰或一些重要的细节的话,就必须有更渊博的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正如1944年丁惠康博士在上海筹建中国美术馆时谈到的:“瓷器虽属工艺,而与学术之进展,关系亦颇密切,宋代为理学产生时代,其瓷业亦盛极一时,清代汉学勃兴,瓷业亦优越各代。在十七八世纪由于西方学术之东渐,引起我国瓷器之洋化,同时我国瓷器传人欧洲,亦发生欧洲之Rococo运动,此则瓷器不仅促进东西艺术之交流,抑且为沟通东西文化纸桥梁矣。”  2

现代陶艺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载体。陶艺批评以现当代的陶艺活动为研究对象,自然就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联。现代陶艺运动无疑具有深刻的人文特征,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陶艺的发展形态。中国的陶艺家们也深刻地注意到现代陶艺正在以一种特殊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的艺术语言参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及文化的建构。

陶艺批评的文化研究是关于“现代陶艺文化”这一创造性行为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在现代陶艺活动中各陶艺要素的相互连接、组合和作用,把握共通的性质、规律和方法,它有系统地强调陶瓷艺术文化理论的需求价值、概括其基本规律,在该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陶艺批评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特别是陶瓷创作在国内外重要的陶艺展览中频频获奖,以此为基础的中国陶艺批评研究方面也处于自信恢复时期,应用一系列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多角度、综合地来解剖陶艺批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开拓了中国陶艺批评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

陶艺作品一方面是陶艺家精神活动的产物,有着强烈的个体意识和独立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是生命活动的符号形式,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在观者欣赏的同时引起情感的共鸣和独特的精神体验。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创作的基础是实证主义,是与唯物论相联系的自然主义。受到现代陶艺冲击后,年轻的陶艺家们开始对这种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表示厌烦,认为它们单调乏味,脱离现实的鲜活性,以及没有神秘感。于是在许多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非理性的和神秘感的表现。在陶艺表现中常用的手法有:(1)符号的表象,即用一定的符号表现独具的内涵,如张晓杰的陶艺作品《空与实的谐音》。(2)寓言和讽喻,即常常用故事的形式寄寓某种真理和教训,如韩国女陶艺家李伶美在景德镇三宝创作的作品就充满着这种情节。(3)外形和内容结合,外形与内容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象征,即外形有着刺激性和吸引力,内容比较深刻,暗示着一般社会性的问题或精神方面的基础,如孟福伟的陶艺作品《生死时速》就有这种表征。作为现代陶艺表达的情绪性和象征感,可视与隐蔽的世界,精神与物质的世界,无限与有限的世界,都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现代陶艺的象征性,无论是偏向抽象还是具象,都具有强烈的神秘倾向。另外,在对现代陶艺象征意味的追求中,不能忽视它原始性的诉求,即陶艺原始的、本能的、暗示的现代陶艺本质。

三、现代陶艺批评的科技特征

现代陶艺批评往往偏重于人文精神,而容易忽视陶艺本体科技特征。无论如何,陶艺创作过程的科技形态是无法变更的,陶瓷是人类综合利用岩石、粘土矿物及各种天然资源和火创造性地合成人工材料所取得的最古老的技术成果3。陶瓷的成器工艺过程“过手七十二”,大致涵盖八道工序:(一)原料及其精制;(二)泥料与釉料的调制;(三)成型的圆器与琢器;(四)吹釉;(五)烧成;(六)加彩;(七)彩烧;(八)包装等4。只不过古代陶瓷追求各项综合全面的指数,而现代陶艺打破这种均衡,使得其中某一项工序发展成极致,个性特征更加凸显。

西方陶瓷学者们一直都非常重视陶瓷的科技特征。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殷弘绪(P.d.Entrecolles)就在两封长信中对中国制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信寄回法国,引起了西方陶瓷学家们对中国瓷器胎釉的研究热潮。法国学者布罗尼亚、爱倍尔曼(Ebelmen)、塞尔维塔得(Salvetat)和福格特(G.Vogt)等,德国学者塞格尔(H.A.Seger),前苏联学者叶夫列莫夫等,都对中国陶瓷作过较全面的科学研究5。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中国陶瓷收藏专门陈列于“中国陶瓷—材料和技术”厅,分为两个展览。这就愈发使我们要掌握中国陶艺的科技知识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陶艺批评工作,我们要了解传统及现代的原料厂房、窑址作坊、工艺流程、装饰变迁、包装运输、展示陈列等陶瓷烧制与生态景观,它们是再现东西方现代陶艺家的工作室及最新创作作品的图像元素。只有对陶瓷科技手段有了最新了解,才能使批评者产生身临其境做陶的文化认同感及自我创作的乐趣。特别是需要主动介入开放性现代陶艺创作当中,使批评者既要了解中国各产区陶瓷工艺流程,还要认清现代陶艺创作融入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

东方陶艺创作是引导陶艺家们配合大自然的环境,因地制宜的物料和设备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西方陶艺创作是引导陶艺家们利用科技,改变环境来配合本身的创作6。比如南方产区瓷器具有白度、半透明度、硬度的科学特性,这与北方产区瓷器的浑厚凝重形成迥异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方地区的瓷器原料中的瓷土多为沉积粘土,坯体大多趋向陶质。近代则多采用长石、石英和粘土(包括选用一部分纯度较高的高岭土)三元系统的配料,坯体转向瓷质发展。釉以长石为主,微显乳浊。烧成多用弱还原焰或轻氧化焰。瓷器的白度较南方高,但半透明度较差7。诸如此类的现代陶艺科技特征,更加迫切需要批评者对泥土特性的认知,陶土的含沙量会影响作品在风干及烧窑时的破裂时机,泥土颗粒大小形状会令作品表现出凹凸不平的肌理,最终会使陶泥表面覆盖的釉色起着不同颜色斑斓的变化。因此,在了解陶瓷材料科技学科成果当中就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感受泥土状态下运用效果及升温曲线,这样身临其境的接触,会使批评者们更多地感知到陶艺创作的灵感来源很多是与泥土特性掌控有着极强的关联,知晓陶艺家在创作中是根据泥土的特性完成自己的作品,根据自己作品的需要而配置出各式各样的陶泥,利用当地环境的物料来进行创作,慢慢形成强烈的地域文化的色彩。

在陶艺批评科技特征的学习当中,可以通过釉色烧成数据分析,让批评者们知道如何去控制釉色的固定呈色来改变作品的肌理和光泽。如高温釉、中温釉、低温釉、碱性釉、铅釉、盐釉、乐烧釉、米奥尼卡釉、氧化还原釉、无光釉、结晶釉、木灰釉、裂纹釉等釉料的发色变化和文化内涵,都可以在数据库中清晰地辨别出,并能容易选择适当的釉色来覆盖作品,令作品更为美观,更可加强作品的表达能力,以致评论作品得心应手。在批评操作中,批评者还应该尝试了解陶艺家们独有的陶泥及釉色配方,掌握陶釉配方等数据,更主动地来描述可烧成的效果及其过程感。

现代陶艺的科技特征还表现在成型技法的表现途径上,让批评者理解古今中外陶艺家们成型手法的丰富性,有拉坯法、泥条盘筑法、泥板粘接法、捏制法、模制法、轮制法、混合成型法、注浆成型法、机械成型法等8。这些都帮助批评者来关注陶艺家如何自由地选择何种成型技术来完成器皿或雕塑类的陶艺作品。在陶艺造型完成之后,陶艺作品展示肌理的表现方式,或是在泥土中加入沙粒或陶渣、铁钉、稻草、釉料等任何可以想象的物质,来求得不同的烧制肌理效果。窑炉烧造科技更需要了解,中国南北制瓷原料特性、工艺要求、燃料种类、建窑地形以及产品种类等之间的差异,形成了中国南北陶瓷窑炉不同的型制,其演变过程在南方由龙窑改进为阶级窑,同时又部分改进为景德镇式柴窑,北方由马蹄窑到馒头型平焰窑,又到倒焰窑。批评者可以采用集中制的方式,让陶艺家们集中将自己的作品定时进行烧造,请窑炉专家定点指导。电窑与天然气燃料窑比较普遍,在日本、美国和台湾地区陶艺家还经常采用乐烧和柴烧的夏令营方式,这样可能使批评者现场感更加强烈9。

现代陶艺革命最初反叛的口号即摒除其实用性、工艺品特征的性质,走向纯艺术的精英主义领域。时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普及的今日,精英主义的陶艺理想似乎走入历史,年轻一代的陶艺家们更渴望进入当代生活,被更多人群关注和认可,加上陶艺生活化、艺术生活化的浪潮之席卷,全国各地的手工创意集市为现代陶艺生活化的趋向提供新的土壤。CCTV新闻联播就专门报道了景德镇雕塑瓷厂的创意集市。该集市聚集了全国各地陶艺专业在校或毕业大学生创作的一些陶瓷手工作品,从茶具、花插、配饰、香器、餐具等生活实用的范畴展开个性化的手工创作,这种非批量化的生活陶艺吸引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慕名前来,从一个侧面也改变了当代人陶瓷与生活间的关系。“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座谈会会议纪要”就宣称:“中国从事陶艺创作工作者有400余万人,而中国美协陶瓷专业会员只有40余人。”尽管这个数据统计没有标明可靠的来源,但是我们看出中国美协陶艺艺委会宗旨是囊括更多的陶瓷艺术工作者,并非只是极少数提倡陶艺摒弃生活化的学院派陶艺家们。这也是大环境下促使现代陶艺范畴更加广泛化,从容地来面对大众文化下陶艺生活面貌和表现行径。

因此,陶艺批评更多的是需要面对新型都市生活环境,信息时代、网络资源、科技产品都无不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除此之外,在现代陶艺批评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要警惕过于注重社会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并未尊重现代陶艺自律性的本身。诸如陶瓷传统经典文化的捍卫,陶艺与人性价值之间的关联,陶艺材质特性的美学阈限等,这些都能够协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批评陶艺新的审美功能。

1杨永善:《中国现代民间陶瓷》,《中国现代美术全集5·民间陶瓷》序言,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8年。

2丁惠康编:《华瓷》,上海:申报馆印行,民国三十三年版,第9页。

3李国桢 郭演仪:《中国名瓷工艺基础》,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1页。

4江西省轻工业厅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中国的瓷器》,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第52页。

5周仁等:《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13页。

6何少聪:《现代陶艺创作》,澳门:澳门天地陶艺社,2003年,第7—11页。

7周仁等:《清初瓷器胎釉的研究》,《景德镇瓷器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第9—10页。

8邱耿钰:《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73—233页。

9日下部正和等:《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陶艺家陶艺陶瓷
趣图
陶瓷艺术作品
陶瓷鉴赏
进入后现代陶艺
当代陶艺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陈烈汉陶艺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