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旱寒区不同生态条件冬油菜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2015-12-25 12:21罗晓翔孙万仓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靖远冬油菜生育期

罗晓翔,孙万仓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油料作物,其种籽含油量高,营养丰富,是世界第二大油料作物。油菜居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首,是重要的食用油源和蛋白饲料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油菜是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群体密度对油菜个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同。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来调控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对影响和发掘油菜产量潜力至关重要。合理种植密度能协调好个体生长和群体生长的关系,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提高油菜单位面积产量。不同地区生态条件有很大的差异。密度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重要条件之一,油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也受其影响[1],只有确定适宜的群体密度范围,合理密植,使其生育过程中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得到协调统一,才能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光、热资源[2],在相同的投入下取得更高的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油菜的增产潜力[3-4]。我们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生产中的密度问题,对冬油菜的种植密度进行研究,旨在为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环境条件及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设3个试点,即北京顺义以及甘肃酒泉、靖远。试验于2005—2009年进行。

北京点试验设在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基地,属暖温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年日照时数2 750 h,有效积温4 500℃,年平均降水量625 mm,无霜期195 d左右。极端高温40.5℃,极端低温-19.1℃。试验设5个处理,密度分别为30万株/hm2、60万株/hm2、90 万株/hm2、120 万 株/hm2、150 万 株/hm2。 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8 m2(6 m×3 m),行距20 cm,播深2 cm,株距根据密度设计自行确定。指示油菜品种为陇油6号。

酒泉点试验设在酒泉市肃州区果园乡中沟村,海拔1 470 m。该区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冬冷夏热温差大,秋凉春旱多风沙。常年最高气温36.6℃,最低为-31.6℃,无霜期127~158 d,年平均降水量84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 056.4 h。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60万株/hm2、75万株/h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8 m2(6 m×3 m),行距20 cm,播深2 cm,株距根据密度设计自行确定。指示油菜品种为陇油7号。

靖远点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冬春严寒,风沙大,雨雪少,夏季酷热。海拔1 500~1 700 m,年平均气温8.8℃,极端最高气温37.4℃,极端最低气温为-23.8℃,12月和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 -13.7℃、-14.5℃,日均温≤0℃稳定天数181 d,≥10℃积温3 224.4℃,无霜期185 d,年平均降水量240 mm,多集中在7、8、9月,9月至次年5月降水量106.3 mm。年平均蒸发量1 657.1 mm。日照时数2 688.7 h。试验设4个处理,密度分别为60 万株/hm2、90 万株/hm2、120 万株/hm2、150 万株/hm2。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8 m2(2 m×4 m)。指示油菜品种为天油2号。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播种翌年返青后调查越冬率,按时观察记载物候期;成熟后各小区随机抽样10株考种,收获时以小区为单位单收单打计实产。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越冬率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酒泉点平均越冬率为82.2%,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时越冬率最高,为88.4%,密度为45万株/hm2时越冬率最低,为74.3%,变化幅度不大。北京点平均越冬率为76.6%,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为30万株/hm2时越冬率最高,为96.9%;密度为150万株/hm2时,越冬率最低,为55.4%。靖远点平均越冬率为81.3%,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越冬率最高,为89.0%;密度为150万株/hm2时,越冬率最低,为70.0%。总体分析,密度越小,越冬率越高,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

表1 不同试验点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的越冬率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酒泉点各密度的生育期均为279 d,说明密度对生育期没有影响;靖远点、北京点的各处理生育期也相差不大,靖远点各处理生育期为276~279 d,北京点各处理生育期为244~246 d。说明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大。

表2 不同种植密度下冬油菜的生育期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由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所以设计的密度水平都不相同。在酒泉点的5个处理中,以密度为75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到3 351.00 kg/hm2;60万株/hm2的产量次之,折合产量达到3 018.80 kg/hm2; 30万株/hm2产量最低,为 2 200.50 kg/hm2。靖远点的4个处理中,以密度为60万株/hm2产量最高,达3 160.05 kg/hm2。北京点的5个处理中,以密度90万株/hm2产量最高,折合产量达到1 555.35 kg/hm2;60万株/hm2的产量次之,产量达到1 354.80 kg/hm2;150万株/hm2产量最低,为1 114.80 kg/hm2。因此在保障安全越冬的前提下,种植密度以60万~90万株/hm2为宜。

表3 不同试验点不同种植密度冬油菜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1)本研究表明,密度越小,越冬率越高,越冬率随种植密度增大而降低;密度对生育期影响不大。不同种植密度对冬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酒泉地区以75万株/hm2产量最高,折合平均产量3 351.00 kg/hm2;靖远以60万株/hm2产量最高,折合平均产量达到3 160.05 kg/hm2;北京以90万株/hm2产量最高,折合平均产量达到1 555.35 kg/hm2。综合考虑,保障安全越冬的前提下,北方冬油菜栽培群体密度以60万~90万株/hm2为宜。

2)群体密度对冬油菜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它不但影响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影响壮苗问题,而且影响越冬率和冬油菜的安全越冬、经济性状,最终直接影响到产量。合理的群体密度是冬油菜安全越冬的必要条件。合理密植,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实现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较大。杨经泽等研究表明,油菜生产栽培密度偏稀,是影响单产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5]。栽培密度过小,虽有利于单株的生长发育,提高了壮苗率和越冬率,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不能得到协调统一,单位面积株数太少,不利于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单产不能有效的提高。密度太大,由于营养供给不足,影响个体发育,容易形成弱苗,导致越冬率降低,从而影响单产[6]。适宜的种植密度不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利用光、热、养分等资源,还可以发挥土地最大产能,使群体产量潜力达到有效发挥。

3)在北方旱寒区冬油菜,冬油菜栽培的关键是保证安全越冬问题,壮苗则是安全越冬的前提和保证,而合理密植是培育壮苗的基本途径之一[7-8]。依据本试验,在大部分地区,冬油菜合理的群体密度范围为60万~90万株/hm2,在此群体密度范围内,越冬率在80%以上,产量可达到3 000 kg/hm2以上。要实现这样一个产量目标,除合理密植外,还要及时间苗、定苗等栽培管理措施来保证。

[1] 叶 剑,孙万仓,武军艳,等.群体密度对冬油菜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3):171-175.

[2] 章新民,陈静福.密度和氮肥用量对乌皮青仁豆经济产量的影响[J]. 大豆通报,1999(4):13-20.

[3] 施伏芝,苏泽胜,罗志祥,等.不同茎蘖苗和栽插密度对协优57产量及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4):439-440.

[4] 郭岷江,王亚宏,罗照霞,等.白菜型冬油菜天油8号山旱地适宜密度试验初报[J].甘肃农业科技,2014(10):52-53.

[5] 杨经泽,刘凤兰,李光明,等.油菜新品种中双2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4,16(3):40-45.

[6] 冷锁虎,朱耕如,李仁杰,等.呼盟春油菜的适宜密度及其增产原理的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2(3):28-31.

[7] 吕 新,张 伟,曹连莆,等.不同密度对新疆高产棉花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5,14(1):142-148.

[8] 张保军,由海霞,海江波,等.面条专用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密度效应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2,11(3):29-32.

猜你喜欢
靖远冬油菜生育期
冬油菜返青后这样管
重庆拟增种冬油菜40万亩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靖远松叶蜂防治技术探讨
靖远羊羔肉:华夏饮食中的一朵奇葩
西藏白菜型冬油菜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攀岩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烤烟干物质积累与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靖远羊羔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基于作物生育期的潜在蒸散的时空演变特征及R/S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