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志强(重庆科技学院体育部 重庆 401331)
本文通过计算机网络搜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论文数据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认真研究阅读了高水平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文章,并结合实验数据进一步探究。
实验分组:通过运动员的损伤程度,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用电针疗法加牵引作为治疗方案一和以低周波疗法加红外线疗法作为治疗方案二,其中电针疗法加牵引治疗为实验组1,低周波疗法加红外线疗法为实验组2。
(1)电针治疗加牵引。
①针刺处方
常用穴: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阴隣泉;备用穴:上巨墟、次缪、秩边、承山、悬钟、昆仑、足临泣、阿是穴。一般取环跳、委中、阿是穴。
操作方法:取患侧卧位,找准阿是穴,用酒精常规消毒,进针透皮后,采用重手法提擦,反复操作至痛点有酸、麻、沉胀的感觉后留针深部,然后在此针旁开约1寸左右向病灶另刺2~3针。各针尖均相隔一定距离。可酌情选取配穴1~2个。取电针治疗仪调到零挡,然后用电针治疗仪的正负电极夹于毫针之上,将其调于连续波档,然后用手轻调电流强度的维调,以患者自觉电流强度大小,调至患者所能忍受之最大电流。15分钟后将电流调零然后调疏密波,方法和连续波一样,再治疗5分钟即可。
②牵引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解除腰带,仰卧于牵引床上,暴露腰部,胸部和臀部分别固定于牵引床的胸部板和腿部板上,患椎间隙与床的胸腰和臀腿板间隙相对应,治疗参数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状况、体征、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设施。牵引后患者平卧于硬板床上,一般只需一次牵引,若再次牵引可于牵引后一周再进行。
(2)低周波加红外线疗法。
①低周波疗法
操作方法:取患侧俯卧位,暴露腰部,仪器的三个电极预先泡在加有温水的水杯里,然后按电极的顺序依次横向贴在患者的腰部,放好之后用绷带固定起来,然后用手轻调电流强度的维调,一般采用5波段,以患者自觉电流强度大小,调至患者所能忍受之最大电流。30分钟后即可。
②红外线疗法
操作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直接照射腰部,以痛区为中心,灯距一般为15-20厘米,以患者舒适的温热感为准,每次照射20-30分钟,7-2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配合针灸一起治疗。
设计一个损伤调查表,调查患者的受伤史及损伤后的自我主观感觉,使内容尽量包含损伤的动作、损伤即刻的处理方法、当前的功能情况等。以获得与损伤部位有关的相关资料,经查体并分析CT和核磁片后确定损伤类型、等级。
将所得出的数据整理、统计并利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平方检验分析以及t检验,统计显著水平P<0.05
本研究以非手术治疗方案对高水平运动员腰椎间盘突出综合症的治疗效果为对象。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X±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体症状评分比较(X士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X±s)
由表1至表4可见,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病程、症状体征评分以及VAS评分分布情况经X,检验等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比较(例/%)
由表5可见,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经X2检验,P<0.05,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实验组1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实验组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总分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X±s)
由表6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电针治疗加牵引能显著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积分,优于理疗的实验组2;提示电针疗法加牵引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两组患者VAS总分比较(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X±s)
由表7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82>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经配对艺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电针疗法加牵引疗法能显著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积分,优于理疗的实验组2;提示电针疗法加牵引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
(1)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高水平运动员利用电针配合牵引治疗方案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物理治疗方案组;
(2)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低周波配合红外线治疗方案对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膨出的运动员缓解症状效果明显;
(3)通过实验发现高水平运动员由于背部肌肉力量较普通人群发达,如能尽早采用本实验中的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经过8周治疗后患者的腰椎间盘综合征的治愈率很高;
(4)电针与牵引疗法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协同作用,并认为其可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消除炎性介质,改善突出的髓核与神经根的关系,促进恢复神经组织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根炎性水肿等起作用的。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1)对于研究的这两种非手术治疗方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受试对象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建议为保证训练和比赛成绩还应该加强腰背肌力量练习。达到防治结合的最佳模式;
(2)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和训练中某个专项动作有密切关系,在训练中应避免长期固定于一种体位。并应注重平时的骨盆和腹肌力量练习和专门针对腰部核心康复训练;
(3)牵引疗法对于腰部周围肌肉力量刺激较大,考虑运动员训练情况建议牵引治疗的频次做到一周一次即可。这样可以防止因过度牵拉肌肉而导致干扰正常的训练计划;
(4)在今后的研究中,首先应扩大样本量,深入开展较为长期的深入观察研究,寻求一套有效的,实用的能广泛应用的治疗措施。
[1]陈中伟.运动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2]王立新.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6例[J].(中国骨伤,2000,13(5).
[3]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版社,2004.
[4]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5]周秉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6]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4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7]蒋位庄.脊源性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吴林生,金嫣莉.运动创伤的诊断和中医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10]王军,武勇成.研析少年贻拳道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口.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Z].杜胜林,樊艺勇.少年贻拳道运动员损伤分析川.体育科技,2003.
[11]陈小平.我国耐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训练强度失衡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