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书
(广州医科大学 外语教研室,广东广州 510182)
自2003年何自然先生提出“语言模因论”以来,除了通过模因论来分析和解释社会语用现象外,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探讨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的应用上。“语言模因见于教育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语言的交际和交流。因此,研究语言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将对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和翻译教学等产生影响,有助于观察语言自身的表现,发现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有助于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何自然,2005:63)。研究者们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证明模因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合理性以及在实际语言教学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模因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翻译教学、写作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上的应用,并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同时加入语料库手段和多媒体资源,对该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马萧,2005;杜鹃,2006;张旭红,2007;陈琳霞,2008;郭亚玲、蒋宝成,2009;肖云南、杨璐,2009;魏晓红,2009;张颖,2009;程平,2010;李捷、何自然,2010;王纯磊,2010;陈圣白,2011;牟爱鹏、刘美,2011;夏新蓉,2011;陈征,2012;陈成辉、肖辉,2012;夏宁满,2012;卜爱萍、姜培培,2013;姚晶,2013;吴敏姝,2013;吴素芳,2013)。但是我们发现,学者们的研究均仅限于语言技能培养的某个方面,对运用模因论指导语言综合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实证研究却寥寥无几。为此本文尝试通过融合模因复制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过程和第二语言的输入、内化、强化和输出的习得过程,构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并通过在为期一年的教学实验中实施四种新的教学方法检验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以期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和语言模因论研究的深入。
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生长周期与二语的输入、内化、强化和输出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模因的同化和记忆过程就是语言的输入、内化过程,模因的表达和传播过程就是语言的强化、输出过程。要实现二语习得者理解和产出能力的平衡发展,就要先满足语言模因的生存条件(同化和记忆),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达到语言模因的发展(表达和传播),实现正确的、有效的语言输出。因此,根据黄洁(2007)与李捷、何自然和霍永寿(2011)将模因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与Gass(2001)的二语习得认知加工过程的结合,以及李捷和何自然(2010)及周一书(2014)提出的模因论指导下的汉语教学方法的建议,我们设计出“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周一书,2015:2),三者之间的联系如表1。
表1 “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针对语言输入的两个阶段,我们提倡采用背诵教学和语境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背诵教学“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语言模因从‘理解’到‘产出’的时间,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加快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高,还能够降低学生的语言输出焦虑,增加其语言学习信心和兴趣”(同上)。语境教学法就是通过提供适当的语境来实现语言模因的同化和记忆,并且帮助学习者将记忆的模因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重新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语境教学主要通过设置各种具体生动的场景激活语言的使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语言和记忆语言,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表达活动。这种教学法不仅有助于语言的记忆,强化语言的输入,也有利于语言的运用,优化语言的输出(同上:3)。
针对语言输出的两个阶段,我们提倡采用模仿教学和联想教学。“模仿教学是指学生在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时候,有意识地依照固定的词汇、句型表达和范文的篇章布局进行仿说和仿写”(同上:4)。这种模仿式的表达有助于学生克服母语给英语学习带来的负迁移影响,不仅能培养英语语感,提高语用水平,还能有效帮助其生成规范、地道的英语表达。联想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点为原点,采用发散思维,主动把相关或相似的语言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多视角的辐射状语言网”(周一书,2014:12)。联想教学法就是语言的创造性教学,旨在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习惯,起着“触类旁通”和“温故知新”的作用。
为了验证“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实验中我们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模因论指导下的 “背诵—模仿—创造”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对实现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提高是否有效?如果有,在听、说、读、写、译哪个方面更为显著?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评价如何?对四种教学法,哪种方法最受欢迎?
本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某医科大学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共60人。我们把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一组进行常规英语教学,另一组实施“背诵—模仿—创造”式的英语教学(简称“模因教学”)。时间从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为期一学年。两组学生在实验前都经过了一学年由同一教师讲授的大学英语学习,在学期结束时都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模拟考试,成绩显示无显著差异。因此,本研究认为实验对象的英语水平大体处于同一水平。
本实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通过课堂观察和实时录音的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和全面分析。两组学生采用的教材均为《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三册和第四册。该教材实施的是主题式教学,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语言学习。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共完成了14个主题单元的学习 (每个学期7个),所采用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资料和文本均与这14个主题有关,考核的内容也围绕所学的主题进行。
口语能力的测评采用自编口语测试题并结合语言实验室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在14个主题单元的学习中,每组共有28次口语课(每次课40分钟),每两次口语课都围绕所学的一个主题进行。在实施新教学前后,我们都采用自编口语测试题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评价和对比,并专门将两次口语测试安排在有录音设备的语言实验室进行,将两组学生的整个测试过程的音频文件转换为文本以便分析。两组60位学生的共120段测试录音均成功转换成有效文本120篇。两次口语测试题都是主要围绕所学的主题单元内容所编,题型包括5分钟的短文复述,5分钟的看图说话,5分钟的命题演讲和10分钟的小组讨论(两个学生为一组),每项25分,满分100分。
写作能力测评采用自编测试题评估的方法。我们根据课堂主题单元的教授内容,出了两篇命题作文,分值为100分(每篇50分),规定完成时间为60分钟。测试题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请三位多次参加大学英语四级作文评分的老师共同评卷,然后分别对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SPSS19.0统计分析。在进行分组实验前后,两组学生都分别进行了一次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模拟测试,然后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两次测试的结果,探讨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等各项能力提高的异同。问卷调查和访谈。为获取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真实意见和态度,本研究在实验后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10位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访谈录音转换成文本后共10段有效文本。
3.1 口语能力的测评
口语测试题型包括 “短文复述”、“看图说话”、“命题演讲”和“小组讨论”四个部分,旨在考察学生口语表达的四方面的能力:语音语调的标准性、语法结构的准确性、词汇句型应用的灵活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连贯性,每部分25分,总分100分。我们请了三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对每组录音文本进行评价,参考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评分标准,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然后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和总分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
从表2可知,模因教学组的前后测成绩比常规教学组的前后测成绩提高程度更为显著,该组的单项成绩和总分都达到了显著性差异(sig.=0.014,0.040,0.003,0.001,0.002<0.05),说明模因教学法较之常规教学法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分析录音文本,我们发现,模因教学组的学生在复述文章、描述事物特征、表达个人观点和小组对话的时候,使用背诵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常规教学组的学生;他们在遣词造句的同时,更注重发音的标准性和句型使用的准确性;在小组对话环节能够围绕话题进行个人意见的陈述和讨论,语言表达的流畅程度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首先,在模因教学下,学生经常通过反复诵读课本句型和模仿录音来完成背诵任务,这种看似机械的背诵、模仿训练有效纠正了学生的个别错误发音,也极大丰富了他们的词汇积累;同时,频繁地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纠正和训练学生的发音,还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语音意识提高其的词汇认读水平,增强提高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李光泽、董燕萍,2012)。其次,同伴间互相倾听和讨论的课堂练习不但巩固了他们的记忆,还帮助他们灵活使用所学的词组搭配、习语和典型句式。再者,大量的句式模仿和联想练习也使学生对模拟真实场景的口语测试十分熟悉,因此,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话题提取和运用所储存的语言模因,并根据不同的语境转换使用不同的语言知识,其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程度自然就比没有储存语言模因的常规教学组学生要高了。
表2 口语前测、后侧得分均值比较
表3 写作前测、后侧得分均值比较
3.2 写作能力的测评
写作测试题型是两篇命题作文,各占50分,共100分,内容围绕所学单元的主题,题目分别是My View on Littering,My View on Traveling(前侧)和 My View on Piracy,My View on Taking Risks(后侧)。两次测试的成绩参照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的评分要求,分为总体评价和具体评价。总体评价为教师对文章的总体印象评分,具体评价包括篇章结构、主题内容、语言表达(词汇和句型)、语法和拼写等四方面。作文满分为100分,根据具体评价的要求每项25分,汇总后得出总分,评分由三位参加过大学英语四级阅卷的老师共同讨论评改获得最后得分。两次分数进行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模因教学法比常规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sig.=0.022<0.05);篇章结构、词汇句型和语法拼写的单项成绩也有显著提高(sig.=0.002,0.001,0.014<0.05);但 是, 文 章 的 主 题内容的得分却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sig.=0.105>0.05)。分析原因,我们认为,模因教学法强调的背诵和模仿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型和各种文章范式,语境和联想教学“在写作任务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境特征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写作水平”(陈颖,2013:57)。这些教学法有利于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对提高学生写作的语言表达和篇章布局能力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一些受访学生指出,由于平时通过背诵和模仿“被迫”掌握了许多标准、优秀的语言表达,他们在写作时经常会“不知不觉地”使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知识,并且会“十分注意自己有没有用对地方”。这说明模因教学法对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使用习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语言时都是仅限于对背诵文本的记忆和应用,他们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词汇句型和文章格式应用的是否正确上,相比之下,对文章内容是否丰富就显得不够重视了。部分学生在访谈中也提到,为了应付每次的背诵任务,他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背诵文本和句型操练上,花在阅读课外文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而课外阅读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写作题目的理解和文章内容的充实,因此在写作时常常出现“内容空泛”、“言之无物”等问题。这说明模因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联想教学,在积累词汇句型的同时,注重增加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思辨能力。
3.3 听力、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综合测评
为了解学生综合语言能力提高的程度,我们采用2012年6月和12月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真题对两个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了一次全真模拟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别是作文15分,听力理解35分,阅读理解35分,完形填空10分和翻译5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5分钟。我们请了三位有丰富大学四级阅卷经验的老师共同评改试卷的主观题部分(听写、写作和翻译),每两位老师评改完后请第三位老师检查,得出最后的分值记入成绩。两次测试的结果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如表4。
表4 四级全真考试前测、后侧得分均值比较
从表4可以看出,常规教学法和模因教学法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提高程度都是显著的(sig.=0.046,0.017<0.05)。但是,两组各项的提高程度有所不同:常规教学法在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两种题型上的效果显著(sig.=0.028,0.043<0.05);模因教学法在作文、听力理解、完形填空和翻译等题型上的作用明 显(sig=0.001,0.045,0.013,0.003<0.05)。分析原因,正如郭娴娉(2011:48)在一项探讨词块与英语水平相关性的研究中指出,“学习者倾向提取的语块是教师强调、刻意记忆、经常遇见、频繁使用的语块”,模因教学法下的背诵、仿写、归纳和联想等方法使学生在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型后,在作文和翻译的时候自觉提取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模因,并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在考试当中;同时,该教学法强调的语境训练和讨论、演讲、表演等互动练习也加强了学生听说能力,他们在做听力理解题目的时候因为充足的语言模因储备而显得得心应手。然而,同样是因为课外阅读量的相应减少和对独立思考能力训练的重视不足,模因教学组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不明显(sig.=0.181>0.05)。这一结果也为日后完善模因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如何在提高学生大量语言输入的同时,避免对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的忽视。优化语言学习效果不仅仅是增加学习者的词汇和句型储备量,还应包括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秦秀白等,2010)。教师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应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训练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评价能力”,使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会发挥自身能动性,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理智分析和准确判断”(刘晓民,2013:64)。这将是模因教学法日后亟待改进的方面。
3.4 问卷调查和访谈
3.4.1 问卷调查
为获取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真实意见和态度,本研究在实验后对实施模因教学法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10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根据“背诵—模仿—创造”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的四种教学法,按照听、说、读、写、译等五种语言技能设计问题。问卷包括5部分,每部分有4个问题,共20个,涉及对模因教学法下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评价,问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制(5分为“完全赞成”,1分为“完全反对”)。我们使用了SPSS软件对3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表5。
表5 学生对四种教学法在提高英语各项技能所起作用的评价
从表5可以得知,学生对模因教学法下所采用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基本是持肯定态度的(平均分均为3分以上)。比较各项语言能力的得分(纵向)可以看出,在提高口语、写作和翻译等语言输出能力等方面,学生对这些新教学方法的认可和接受程度都在4分以上,说明四种教学法都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输入,优化语言知识的输出。但是,在阅读能力方面,学生对模因教学法所起的作用表达了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背诵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对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更为怀疑(分值均低于3分),说明这两种教学法在强调语言的记忆和操练的同时,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效果有一定局限性。学生在访谈中指出,大量的文本背诵任务使他们分配给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减少,仿说和仿写练习的完成似乎更取决于背诵文本的熟练程度而不是自己的“临场发挥”,因此部分学生功利地认为“只要背熟了、用对了,就能拿高分”。这一结果也与前面的测试结果保持了一致,对改进和完善模因教学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第一,提高学生语言知识记忆和操练的效率,是减轻学生背诵负担的根本途径,也是保证其语言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步骤;第二,增加课外阅读,强化联想教学,“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阮全友,2012:19)。
3.4.2 访谈
学生在访谈中描述了他们对模因教学法从不理解、不喜欢到逐渐适应、最后接受的过程,这与问卷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四种教学法的平均得分按实施顺序的先后依次增加,背诵教学法得分最低(3.95),联想教学法得分最高(4.36)。访谈中,背诵教学法是令学生们“爱恨交加”的教学法:他们一方面认为该教学法“老套、死板”,“背诵任务太重、太枯燥”,教师随堂抽查和默写等方式让他们觉得“压力山大”;另一方面,当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效时,所有受访学生都承认该教学方法“逼迫”他们通过反复诵读和操练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型,在提高语言知识积累的效率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对于语境教学法和模仿教学法,学生们的评价均较满意。他们认为,通过英美文化赏析、语言案例分析来讲解所学的语言知识,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情景问答、角色扮演、演讲和辩论等互动方式让他们体会到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仿说、仿写和造句等练习则提高了他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准确度和规范性。不少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自己英语成绩的进步感到“满意”和“惊喜”,认为英语学习是“有趣”和“有效”的。联想教学法获得的评价是最高的。该教学法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灵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联想、发散思维,促进新语言模因的创造。其中,学生们对所采用的词汇归纳、类比、造句和续写等教学活动最满意。他们认为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其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归纳,还能够通过合理的联想扩展思路,而与同学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更有助于他们“取长补短”和“开阔视野”。
我们分析四种教学法受欢迎程度依次递增的原因是:第一,背诵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和任务设置比另外三种教学法枯燥和繁重,对阅读能力提高效果也不明显,其作为语言模因原始积累阶段使用的方法令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和畏惧;而联想教学法通过归纳、扩充、创造、比赛等操练方式无疑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该教学法所营造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提高学生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方面也是效果显著的。第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中所采用的四种教学方法所给出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他们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适应和接受的过程(周一书,2014:15)。在同化阶段实施的背诵教学法作为最先使用的方法在实施初期受到学生的质疑是十分正常的。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生对新教学方法熟悉程度的逐步提高,学生自然就会在最后的联想教学法中体会到新教学模式对他们语言学习的裨益,进而对新教学方法给予积极的评价。从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可以看出,模因论指导下的四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顺序和内容符合学生接受新语言知识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语言模因生存、复制和传播的生长周期。
模因是一种通过记忆、模仿而得到复制和传播的文化信息单位,它既可用于解释语言的演变和发展,又可用于体现第二语言习得的规律,同时应用在语言教学当中。“背诵—模仿—创造”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融合了二语习得的输入输出理论和模因复制传播规律,通过背诵、语境、模仿和联想等教学法逐步实现语言模因的生存、发展和传播目的,达到语言输入和输出的优化。教师在实施模因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背诵和模仿的效率,强化联想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保证学生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的平衡发展。
[1] Gass, S. & M. Selinke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New York: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2]卜爱屏, 姜培培. 模因论视阈下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公式化语言写作实证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3, (8).
[3] 陈成辉, 肖辉. “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视角[J]. 外语界, 2012, (6).
[4] 陈琳霞.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 外语学刊, 2008, (1).
[5] 陈圣白. 模因论视阈下的口译教学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 2011, (2).
[6] 陈颖. 独立写作中语境特征量对写作质量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3).
[7] 陈征. 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模因式写作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 中国外语教育, 2012, (1).
[8] 程平. 写作语言的模因理据分析及其实践意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2).
[9] 杜鹃. 模因论—唤醒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10] 郭娴娉. 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3).
[11] 郭亚玲, 蒋宝成. 从语言模因论看ESL写作教学的历史性回归——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9).
[12] 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 语言科学, 2005, (6).
[13] 何自然, 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 2003, (2).
[14] 黄洁. 第二语言模因认知探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15] 李光泽, 董燕萍. 语音意识训练对英语学习者词汇认读影响的实验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
[16] 李捷, 何自然. 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5).
[17] 李捷, 何自然, 霍永寿. 语用十二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8] 刘晓民. 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 外语界, 2013, (5).
[19] 马萧. 翻译模因与翻译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2005, (3).
[20] 马晓雷, 张韧, 江进林. 学术外语能力层级模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外语界, 2013, (1).
[21] 牟爱鹏, 刘美. 从模因论的视角论背诵输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J]. 鲁东大学学报, 2011, (3).
[22] 秦秀白等. 加强批判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J]. 外语界, 2010, (2).
[23] 阮全友. 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12, (1).
[24] 王纯磊. 语言模因介入二语习得研究的视角[J]. 湖北社会科学, 2010, (1).
[25] 魏晓红.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2).
[26] 吴敏姝.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语专业公共演讲课教学中的背诵[J]. 外国语文, 2013, (3).
[27] 吴素芳.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13, (3).
[28] 夏宁满. 语言模因方法在外语写作过程中的使用情况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2, (4).
[29] 夏新蓉. 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2, (2).
[30] 肖云南, 杨璐. 模因理论在第二语言环境下运用的可行性理论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 2009, (1).
[31] 姚晶. 模因论视域中的大学外语教学与多媒体资源整合研究[J]. 外语学刊, 2013, (2).
[32] 张旭红. 语言模因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3).
[33] 张颖. 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启示[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 (1).
[34] 周一书. 模因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 (4).
[35] 周一书. 模因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