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25/ 第13版面/文化·教育 /作者: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难民在德国年度词汇评选中唱主角!”德国语言协会日前公布2015年年度德语词汇名单,“难民”一词从约2500个备选词汇中脱颖而出,居年度十大词汇之首。德新社报道说,年度词汇是指对当年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产生特别影响的词汇。而“难民”无疑是贯穿德国社会2015年的“主旋律”。德国社会文化学者法比昂·伍斯特对《环球时报》表示,年度词汇的评选是一项文化活动,有时可能会引发很大争议,但推动大家思考总是好事。
难民潮对德国形成的影响,从其他当选的热词中也可见一斑。比如排名第六的“放行”,指奥地利等欧盟国家在不阻拦、不登记的情况下,将上万难民放入德国等邻国。“我们能做到”的当选,则是因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德国有能力应对不断增多的困难”(见图1)。值得一提的是,“难民”(Fluechtling)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也很有趣。德国语言协会主席斯罗宾斯克教授表示,“-ling”这一词根有消极之意,比如“暴发户”(Emporkoemmling)也用这个词根。所以在强调“政治正确”的报道中,一些德国媒体偏向用“逃难者”(Geflüchtete)一词来代替“难民”,以免招致麻烦。
在今年的十大词汇名单中,有几个属于新造之词,如“作弊引擎”(Mogel-Motor,指大众“尾气门”丑闻)、“自拍杆”(Selfie-Stab)、“骗人的世界杯”(Schummel-WM,指德国为获得2006年足球世界杯主办权而涉嫌行贿)、“灵活的素食主义者”(Flexitarier,指很少吃肉、但并不完全拒绝肉食的人)。
德语年度词汇评选始于1971年,执行者为德国语言协会。《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到,位于威斯巴登的德国语言协会成立于1947年,目前有成员3000人。“对德语的保护和创新”是该协会的使命,其经费主要来自德国官方。每年,协会成员和社会各界会推举候选词汇,再由专家评选小组进行评议后最终选出。年度词汇评选最看重的不是词汇在当年的使用频率,而是是否具有特殊意义。像2014年的“光界”(Lichtgrenze),指的是庆祝柏林墙倒塌25周年之际,在柏林墙部分沿线布设的白色气球装置。2013年的“大联合政府”及2012年的“例行救援”等都具有特殊意义。
德国年度词汇向来被视为德语文化的领地,今年却出现一名“外来者”——“我是查理”。斯罗宾斯克教授点评说:“通常,德语都会从英文里借词,而现在我们从法语中借了一句话。”这一短句的入选,无疑是为彰显德国人对媒体自由信念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其他民间机构也会推出年度词汇。例如,柏林自由大学每年评选年度“英语化的德文单词”,以此警示英语的“入侵”行为。此外,德国还有年度“青少年热词”等榜单。位于达姆施塔特的“最恶词”评选委员会,自1991年起评出德语年度恶词。评选“恶词”的目的在于促使全社会对德语进行批判性思考,使公众的语言更加得体。比如去年上榜的是“骗子媒体”(Luegenpresse)。该词在一战期间就是一个充满火药味的概念,纳粹时期则被拿来诬蔑和诋毁独立媒体。去年德国反移民运动还使用这个词批评一些媒体进行“歪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