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出口贸易面临新的形势,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国外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内产能过剩,出口成本上升,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出口贸易,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有利条件,改变思路,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总需求不振,经济增长动力有限,将在较长时间持续低速增长。与此同时,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生产格局逐步转化,主要发达国家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利用科技、人才优势抢占新兴技术前沿,实行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出口翻番计划等,提高了实体经济地位,促进了贸易发展。在一些技术密集型领域,发达国家的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我们原本就相对弱势的高端出口产业,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更大竞争压力。而一些经济发达体国家,一方面收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丰厚红利,尽享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好处;另一方其内部也涌动一股暗流,因担心中国繁荣富强对其主导优势地位的削弱和动摇,则不断编造并喧嚷中国威胁论,有意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妄图延缓和遏制中国经济的崛起。
为了打压中国经济,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限制措施层出不穷,且呈增加扩大态势。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监测,全球保护主义措施中有超过1/4都对中国出口产生影响。另外,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潮中,发达国家因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大大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也因此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设了越来越多的绿色贸易壁垒,迫使我国大大降低高消耗高污染的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尽快建立绿色贸易制度,构建“资源节约型”的贸易出口结构。
我国贸易出口遭遇的冲击不仅来自发达国家,周边新兴经济体凭借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不断出台优惠引资政策,主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使一些在华投资企业向这些国家分流,促进其出口快速增长,这同样也弱化了我国中低端出口产业传统竞争优势,导致大量订单不断流失。
在国际上对我国出口造成巨大压力的同时,国内出现的新问题也对我国贸易出口构成了新的挑战。一是国内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资源利用强度增大,将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更严峻的环境与资源制约;二是劳动力供给由过剩转变为短缺,也将逼使中国制造由基于劳动力价格低廉向基于劳动生产率高转变;再加之长期依赖高投资高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也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迫在眉睫,对外贸易急需调整结构、转型升级适应新形势。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出口贸易肩负的经济转型使命
(一)出口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加速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从“出口投资依赖型”转向“消费主导型”,注重内需驱动,增强经济自身增长的动力,适应国际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实现经济均衡地可持续发展。消费主导并不是说可以放松出口,任何忽视出口作用的认识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国际交换,带动对外出口,促进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才会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深度融合,才能加快我国广大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内外联动的良性经济循环。
扩大出口有利于把国内企业推向国际市场,让企业及时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改革的动因,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竞争力。同时,扩大出口还能积累产业升级所需的资本和技术, 为投资提供原动力,亦能够获得大量外汇资源,提高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出口还有助于维护就业稳定,增加劳动者收入,有效地带动国内消费增加,是惠民生、促和谐的实在之举。
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我们要把进口和出口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进口促出口。既要通过扩大国内稀缺的能源、原材料、零配件的进口,不断吸收和引进优质的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改善我国资源供给态势,同时更要重提升我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加大实业开发力度,推进出口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出口是保障经济顺利转型的稳定器
把内需调整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这也要依靠出口拉动。如果不充分发挥出口的作用,已有生产能力不能得以利用,经济将会出现剧烈动荡,影响社会稳定。
提升内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必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较快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是居民收入的函数,欲增加消费则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首当其冲。收入分配是一场综合改革,涉及多层次利益的重构。需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理顺社会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贫富差距;二是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障网,使民众消除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三是转变民众的消费观念,引导民众会消费、善消费。在此期间,还要依据民众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大力进行生产调整,生产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各种需求产品。
(三)出口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期的重要法宝
经济新常态时期,又恰逢我国面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挑战。2001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2010年达到4433美元,进入中下等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1950年以来新出现的52个中等收入国家中,35个已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中,有的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受困60余年,在高收入国家门前止步。日本和韩国依靠贸易立国是少数成功跨过 “中等收入陷阱”,完成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转变的国家,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日本1966年人均GDP为1059美元,60年代末期,日本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出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其出口日本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功不可没。1986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6882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用了约20年时间。韩国1977年人均GDP也只有1042美元,且1979年的石油危机使得韩国经济陷入困境。但韩国坚持扩大出口政策,使出口对韩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20世纪70年代的29.0%,上升为80年代的33.3%,90年代又达到37.1%,到1996年人均GDP达到12249美元,迈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只用了约19年时间。
我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期,发展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像日韩那样更加重视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本和韩国都是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使本国经济很快腾飞起来,又依赖出口完成从中等收入国家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消费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时,出口仍是两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有利因素
(一)第一制造业大国成就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成熟的出口体系
出口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进程,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千方百计地扩大外贸出口,对外贸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扩张和发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以两位数高速增长,成为经济迅猛发展的发动机,中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高速增长期的持续时间和增长速度都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出口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重要推动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我国出口产业链较为完善,培育了掌握娴熟技术的大批制造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才,在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我国政府也正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改善财政和金融服务,促进外贸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合作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产能合作启动,将有力地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及零部件、工程物资等出口,拉动对外贸易。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出口企业转型升级意识增强,出口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主动培育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外贸出口存在的有利条件,为新时期出口的大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化的国际市场能使我国出口企业“大显身手”
世界各国发展迥异,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也相当悬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贫富状况,通常可将各国分为高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不同国家存在资金与技术、原料与市场等方面纵横交错的相互依赖关系,同时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差异较大,这就为我国生产的高、中、低档各类产品创造了多层次的营销空间,区分不同需求分别以不同产品打入其国内市场。
我国在对外贸易中,要积极通过提升产品档次,加大高端产品出口规模,挤进发达国家市场。这一方面已有成功的例子:2015年9月,中国高铁企业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签署协议,中美双方将共建美国西部快线高铁,这也是美国首条高铁。作为全球制造业楷模的德国也欲购买中国高铁车辆,高铁企业能够成功进入这些市场,是中国高技术成功输出的有力佐证。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迅速,不仅能自主研发安全性、经济性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航空产品,生产线和技术也逐渐对外输出。无人机出口被外媒评价为“将打破美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的垄断,令美、以很紧张。”
另一方面,我国可以发挥要素输出的能力,把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这些产业也许正是其他国家发展中急需的,如此既为这些过剩产业寻找到出路,又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纺织服装甚至钢铁、电力等产业,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解决许多发展中的国家面临的难题。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为我国出口带来新的动力,我们要积极利用我国发展的经验和优质产品,提供积极金融服务,与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我国在印尼高铁建设的竞争中胜过了对手日本、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工程的启动等,都证明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可以为我国出口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多层次的出口模式更能发挥各地区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突出,各省级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体系、科技与创新能力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应依托不同的条件,构建与本地区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出口模式。东部地区应加大开放程度,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入手,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出口。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着力提高要素使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拓展发展新空间,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通过重点推进“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这方面宁夏率先走出一条新路: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新型产业结合西部资源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增长点。清真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宁夏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中国和阿拉伯世界交流的中心,“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宁夏与沿线17个伊斯兰国家的合作共赢奠定基础。荒漠中建起了一座云计算基地,云计算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中阿跨境贸易电商平台也已启动运行。
四、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出口贸易的新思路
(一)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
在新时期,我们要根据面临的贸易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和“效率驱动”的观念,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借力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业态,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更高起点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中国智造出口,支持全产业链创新,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比如,我们要加快光伏产业的深度调整与产品升级换代,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把过去奖励、补助等直接补贴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创投、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培育市场需求来扶持新兴产业。政府要引导企业潜心发展行业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引导作用的创新工程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新产品,用大项目带动出口产品关键技术的突破,串起产业链级别的新业态,使之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强大动力源。
(二)加快推进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把自贸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动力。我们要通过一体化安排,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逐步取消和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区域内货物、服务、资本、交通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当然我们与世界上排在前几位的几个大经济体都还没有自贸区安排,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甚至将中国排除在外,这将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面对TPP需要采取更加积极和开放的态度,更需要加快自贸区建设,如中日韩自贸区、RCEP、中欧自贸区等。中、日、韩三国是亚洲重要国家和东亚主要经济体,GDP总量占全球GDP的20%,占东亚GDP的90%,但三国之间的贸易量在三国对外贸易总量中占比不足20%。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中日韩加强经贸务实合作,建立自贸区将成为地区经济稳定的“压舱石”,共同形成新的区域竞争力,符合三国利益,也将惠及地区与世界。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和欧盟产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互补性较强,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更加会大大促进相互贸易的发展而实现共赢。
(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
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具有活力强、转向快、适应性好的特点,比大企业更注重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政府稍加支持就能发挥大的作用。比如,发达国家就建立有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对成长初期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从商业模式、市场需求、研究开发等多方面不断加大创新发展的扶持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德国,政府一贯对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以及加速技术专利的商业转化提供强有力的资助。中小企业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亦是出口的主力军。我们要借鉴它们的经验,制定更多、更好、更完善的扶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撑起出口的半边天。在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扩大出口的生力军,政府要积极支持它们参与到结构调整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它们的强项,为它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条件。特别是国内金融机构要改进和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出口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土壤。
(四)进一步提升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水平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思路,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为我国经济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及沿线所有国家都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也将把中国和欧洲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市场空间。通过优势互补,扩大贸易规模,推动亚欧非相关国家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这也将能使我们摆脱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特别是“一带一路”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的区域十分广阔,人口占到世界的63%,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尚不够发达,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亟待推进。我国可以充分发挥本国的工业产能优势和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让很多企业“走出去”,并带动更多的工业产品出口。
为了保证“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还需要通过创新金融机制、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等,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和合理的融资便利。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和成长,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中国产品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