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继超 ,赵 娜
以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5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来进行分析,有效样本量为190。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知网、维普网、电子图书室等相关文献资料与报刊、期刊资料,提供较为详实而全面的文献参考,从中获取所需要的文献素材与数据,进而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面访、电话访谈、电子邮件等形式,与领域内相关专家、5所高校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负责人等就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1.2.3 问卷调查法
在问卷设计上遵循事实依据,同时基于本研究的需要,严格设置问卷问题和答案,并进行了问卷效度及信度检测。随机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发放70份,上海体育学院发放70份,苏州大学发放20份,南京体育学院发放20份,南京师范大学发放20份,回收195份,回收率为97.5%,其中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
1.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加工,运用EXCEL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相关的常规统计处理,为论文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
2.1.15 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及差异性分析
由表1~表5可知,5所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具有一些共同点:5所高校所开设的课程都可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领域核心课程、专业领域选修课程、教育实践类课程4部分;公共必修课部分均包括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英语)、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等课程;所开设课程中,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要大于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两所师范类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所体育类专业院校所开设的课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除了共同点,5所高校在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理论类课程占主导地位或所设课程均为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小或未开设(见表1、表5);课程设置无专业领域差异性即不同的专业领域却开设了相同的课程(见表 1、表 4);不同的专业领域开设了不同的课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性,部分课程具有新意,实践性也强(见表 2、表 3)。
表1 华东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 Ⅰ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the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i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表2 上海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 Ⅱ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the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
表3 苏州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 Ⅲ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the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in Suzhou University
表4 南京体育学院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 Ⅳ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the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in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表5 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Table Ⅴ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the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i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2.1.2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态度调查与分析
由表 6、表 7、表 8可知,接近 30%的人对所设课程感到不满意;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针对全日制体育硕士所开设的课程与其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超过半数的人经历了全部是理论性课程学习的研究生生活。
表6 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Ⅵ Survey Result of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toward the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表7 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相符度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Ⅶ Survey Result of the Match Degree between the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and the Training Goal(N=190)
表8 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比例选项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Ⅷ Survey Result of the Proportion Options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从表9不难发现,近70%的人认为当前全日制体育硕士所开设的课程具有重复性,接下来依次是理论性较强、学科划分不明显、实践性不强等特点。
表9 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特征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Ⅸ Survey Resul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调查后发现,学校进行课程设置时所需考虑的因素很多,首要因素是社会需求,其次是专业类型,再次是培养目标(见表 10)。
表10 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应考虑因素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Ⅹ Survey Result of the Factor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Establishing the Curriculum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5所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均为两年,都比较重视对研究生的教育实习安排,其培养模式可归纳为以下 3种类型(见表 11)。
“1+1”培养模式:苏州大学和南京体育学院都给学生安排了1年或不少于1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剩余1年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与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此方式可简称之为“1+1”培养模式。
“1+0.5+0.5”培养模式:两所师范类高校给学生安排了0.5年或不少于0.5年的教育实习时间,文化课学习时间为1年,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时间为0.5年,此方式可称之为“1+0.5+0.5”培养模式。
“0.5+1+0.5”培养模式:上海体育学院给学生安排了0.5年的校内实习与0.5年的校外实习时间,剩余1年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及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这种培养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0.5+1+0.5”培养模式。
表11 五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览表(N=190)Table Ⅺ Models of the Five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2.2.1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情况调查与分析
41.1%的人选择由学校安排进行教育实习;34.7%的人则选择了自主实习;另有15.3%的人是通过熟人介绍或引荐进行教育实习的(见表12)。
表12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安排方式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Ⅻ Survey Result of the Practice Arrangements for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表13则告诉我们,37.4%的被调查者选择在大、中、小学校一类的单位进行教育实习;30.5%的被调查者则选择在公司、企业之类的单位进行实习。
表13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单位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ⅪI Survey Result of the Practice Units of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表14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考核方式调查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XIV Survey Result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of the Postgraduates 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N=190)
从表14我们可以看出,各培养单位在教育实习期内对学生进行监管与考核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各培养单位统一组织进行期中、期末成绩考核,这一比例达到了34.7%;二是委托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监管,其所占比重近30%。
2.2.2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获得奖励、资助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表15可知,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未获得任何奖励与资助。只有上海市的两所高校中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期内获得了相应的补助。
表15 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是否获得过奖励、资助情况一览表(N=190)Table XV Rewardsand SubsidiesthePostgraduatesof Full-time PE Master’s Degree Received(N=190)
课程设置上,除了理论性课程开设比例较高,实践性课程设置不足外,不同专业领域内的课程设置也存在着相似性,这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需要调整与完善。
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模式在其建立之初,单一而不够丰富,规格模糊,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区别不大。同时,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只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传统培养方式无异而显得无新意。当前,大家都处于积极地探索阶段,没有谁能够说清哪种培养模式好或不好,只有实践之后才能建立起更好的培养模式来。
教育实习环节对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部分高校给学生安排了一年左右的教育实习时间,但在给学生安排教育实习时,是让学生选择自主实习或是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的单位的性质问题以及实习期间的监管与考核问题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全日制体育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全体应届本科毕业生,并未结合其培养目标进行限定,无针对性,与培养目标不相吻合。同时,在奖学金、助学金等经济层面这一群体又享受不到与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待遇,会导致比较多的问题。
作为新兴专业,全日制体育硕士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并不断地创新。在不同专业领域内开设不同且又切合该专业特点的课程,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进行分类培养与管理,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避免重复性等课程设置缺陷的发生。因此,建立并创新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使其达到最优化。
由分析结果可知,“1+0.5+0.5”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简称为“1+0.5+0.5”培养模式)与“1+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简称为“1+1”培养模式)是大家所采用最多的两种培养模式。其中,“1+0.5+0.5”培养模式更为大家所接受,也比较科学合理。关于哪种培养模式更好,现在尚无定论,在探索中我们要不断地完善与丰富管理体制及制度,提高培养质量,使其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对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采取“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除了校内导师外,各培养单位应与联合培养单位协商,为学生在校外选择一位教学实践导师,实行“双导师制”。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日后的就业,也能更好地实现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广开教育实习途径,突出教学实践,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开拓与建立一批较为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强化校企合作,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进行统一安排与管理,进而为学生日后的实习就业提供便利。
教育实习环节是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两年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实习期内应加大对学生的监管与考核力度,避免学生在教育实习期间中途退出或根本未参与教育实习现象的发生。
[1] 国务院学位办.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2009]23号[S].2009-05-19.
[2]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29):3-22.
[3]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教育指导大纲[M].2009-12.
[4] 赵觅.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
[5] 马光等.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3):108-111.
[6] 方千华,黄汉升,朱桂林.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