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瑞
重阳节前后,一则著名教授钱理群首度回应为何入住养老院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今年7月份,钱理群卖房,并携夫人入住北京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其房间100多平方米,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住进养老社区后,用钱理群的话,目前只做3件事儿就行了,第一是保养,第二是写作,第三是跟朋友聊天。
自得知钱理群在养老院的生活怡然自得后,与7月份唏嘘扼腕“晚景凄凉”、“老无所依”的舆论不同,钱理群卖房养老、养老社区月费用近2万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成为了新的养老话题争论点。
钱理群住进养老院本来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理性选择。他没有子女,老伴身体又不好,为了能够避开琐事继续专心写作,住进养老院纯属个人意愿。至于卖不卖房子,以及月租多少,这本不该成为新闻。以钱理群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无疑足以负担的起一个高质量的养老院生活,但毕竟这笔费用不低,并非所有老人都能承受得起,乃是面向高端消费人群,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高品质生活保障。由此看来,钱理群的养老模式难以复制推广,只能作为社会化养老的一个样本。
但我们能从公众对此举异乎寻常的关注中,察觉到某种焦虑的情绪。钱理群的个体经验或许难以复制,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却都会面临如何养老的问题。这恰恰照见了社会公众对于自身养老困境的深层隐忧。从这个意义上讲,“钱理群卖房养老”,当然与你我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会面临如何养老的问题,中国向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之说,“居家养老”的习惯由来已久,仿佛住进养老院,就等于公开说儿女不孝。但在今天,面对越来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面对越来越普遍的“双独”家庭,面对越来越高的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比例,显然,社会化养老必将是未来主要的养老方式,但前提是养老机构必须要健全和专业,这就亟待改变普惠式养老资源稀缺的现状。
养老院也有公办、民办和不同档次的区别,钱理群卖房养老,足以证明高层次养老市场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普通老人的养老需求仍未得到解决,需要依靠政府财政的投入,增加养老床位,降低民办普惠式养老院的运营成本,以扶持民间资本进入,扩容社会养老市场,这也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前提。
城市如此,广大农村的养老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很多地方,失能、独居、留守老人活着的目的只剩下了“活着”。即便能够进入价格低廉的养老院,往往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除养老资源的基本保障之外,在提升社会化养老服务质量的问题上,更是任重道远。据报道,今年年初,安徽一位84岁老人在福利院去世,亲属看到的遗体,居然是双眼缺失,护工称是老鼠啃食。类似令人发指的事件并不少见,以致于在很多人心里,养老院里人情淡薄,条件恶劣的观念根深蒂固。受我国传统孝道观念的影响,社会化养老的进程本就举步维艰,而目前基层养老院发展的良莠不齐也给“不孝”落了口实,想要跨过孝道这一大槛,基层养老院的服务就亟待政府监管部门的强力介入。
当迟暮来临,我们要在哪里颐养天年?它不需要面积多大,不需要装修豪华,只需要有可口的饭食,有便捷的医护,有几个老来相伴好友。这不仅关乎老年人个体的福利,也关乎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