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学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上,记者曾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与沈法荣教授有过一番长谈。那时记者便已得知,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及心脏起搏的沈法荣教授,早在1999年曾为一名慢性心衰病人成功实施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由此成为我国慢性心衰治疗领域的第一台手术,不但填补了该领域的一项空白,拉开了我国手术治疗慢性心衰的帷幕,还直接影响了2006年版《中国慢性心衰器械治疗指南》重要内容的大幅度修订。
在那次采访中,记者还得知,之后不久的2015年4月9日至11日,由沈法荣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第十三期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
一场手术影响一部指南
1999年2月,当时还在浙江医院心内科工作的沈法荣教授为一名慢性心衰病人成功实施了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事后他才得知,这台手术成了国内首例“心脏同步化治疗(CKT)”慢性心力衰竭的手术案例,并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谈及此事,沈法荣教授诠释说,自那台手术之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并且属于目前心衰非药物治疗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沈法荣教授还介绍说,虽然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了心脏同步化治疗的疗效,但在当时他已经认识到,其提高进一步的疗效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心房作为心脏的“辅助泵”,其对心脏整体同步性及功能的改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房间隔起搏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房间隔起搏后改善心房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但其在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此,在完善房间隔起搏方法学的基础上,他研究探索了房间隔起搏在心脏同步化治疗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同时,沈法荣教授还开展了心脏性猝死防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对此他解释说,因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性猝死日益受到重视,他开展了对具有心脏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临床、超声、心电监测、电生理检查等),尤其是心电生理方面的临床研究,并进行长期随访,筛选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予以相应的临床处理。
沈法荣教授继续介绍说,研究发现,心脏同步化治疗可以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状况并逆转心室重构,降低心衰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QRS波时限仍是目前CRT入选的重要标准,有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同时循证医学证据也拓展了CRT的适应证范围。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房颤及NYHAⅠ~Ⅱ级——主要为NYHAⅡ级——的心衰LVEF≤35%的患者,可以从CRT治疗中获益。有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房室结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房颤患者CRT疗效。CRT最新研究进展是定向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发现和应用。定向左心室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位置到达迟发激活位点并远离瘢痕组织,可为心脏同步化治疗带来最佳应答。
然而据记者了解,事实上,自十多年前沈法荣教授成功实施那次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之后,他虽然在国内慢性心衰治疗领域声名鹊起,但在当时,心脏再同步治疗手术这一术式并不为国内医学界主流接受。
自己探索出的医学成果在业内得不到公认,这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因此,在那之后,沈法荣教授在适应证的选择、植入技术的创新、术中并发症的防治及术后优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而且“从1999年到2005年,对于慢性心衰的手术治疗,国际上也发表了越来越多的论文,最终被广泛接受。”沈法荣教授说。
到了2005年,我国终于将慢性心衰确认为“一类适应证”,也就是必须做手术的病症,沈法荣教授等专家的研究成果终于在国内得到认可。第二年,他当初所做的那台手术案例即被载入我国《慢性心衰器械治疗指南》。随后,沈法荣也因此荣获了中华医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并由此奠定了他在国内慢性心衰治疗领域的权威地位。
之后的几年间,鉴于沈法荣教授在慢性心衰等领域的突出贡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成立心脏再同步治疗工作组之后,他出任该工作组的副组长,继而到全国各地推广、普及慢性心衰手术。其间,上课、做手术占据了他生活的绝大部分时间。在沈法荣教授和其他同道学者的鼎力推动下,慢性心衰的手术治疗最终在全国得以普及。到了2012年,沈法荣教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沈法荣教授欣慰地说:“现在,全国各地慢性心衰需用起搏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向我求助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最忙的时候,我一个周末跑了3个省的5个城市。因为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我甚至成了一家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从2001年至今,我出省做手术已经连续14年了。有时候,一天要跑两个城市……”记者了解到,自十多年前他成功实施那次心脏同步治疗手术之后 的10多年来,无数慢性心衰患者经沈法荣教授之手重获健康。
在采访中,沈法荣教授还说:“慢性心衰的治疗难度非常高,但无数事实证明,手术是目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且,1999年他实施的那台手术被写入2006年版《中国慢性心衰器械治疗指南》之后,一直延续到至今的最新版《指南》。
一个平台激活一个学科
2015年4月9日至11日,由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主办的“第十三期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担任该院院长的沈法荣教授同时出任大会主席。
谈及这个学术盛会,沈法荣教授介绍说,举办“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的初衷,在于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对国内外器械植入及相关内容最新、最前沿的进展进行解析,为心血管专科医生提供一个平台,并在会议期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这个会议的学科背景,沈法荣教授谈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增加,心衰及心律失常的患者逐年增多。心脏的器械植入已成为心脏猝死预防、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逐年增加和患者寿命的延长,起搏器更换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根据2009年Harry Mond起搏器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起搏器的更换率为15%,美国为30%,全球为26%。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与国外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起搏器更换率并不高。沈法荣教授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起搏器开展不如其他国家早,因此更换率尚未加快;另一方面,限于经济、技术等原因,不少具有起搏器更换或升级指征的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
沈法荣教授还认为,起搏工程技术及循证医学的发展使心脏器械植入的适应证不断拓宽,理念不断更新。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植入式事件记录仪等,主要用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和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和监测;而且在我国起搏治疗领域,无论是适应证的发展还是植入技术,都越来越趋近于世界水平。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疗法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这一疗法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即每一位符合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都能接受该疗法,更多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学会及行业在诸多方面一直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心脏节律管理新进展研讨会”这个平台,我们还期待能建立更多的植入及随访中心、培养更多的植入医生、让患者得到更为规范合理的管理。
沈法荣教授继续介绍说:“与往届会议一样,本次会议除了继续秉承既往的理念,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专业指导,推动起搏新技术、新方法的规范化应用之外,会议还坚持了‘学术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办会原则,邀请了国内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就当前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及临床实际问题进行了讲座和研讨。与会专家对指南进行解读、对器械植入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分别对器械植入术前、术中、术后及相关导管消融做了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会,以争鸣、辩论、讨论、现场表决、病例报告等多种展示形式,针对基层医生及心血管低年资医生,设立了器械植入相关药物应用分会场,这样更贴近临床实践。”
谈及这个学术会议在行业内的作用,沈法荣教授欣慰地说:“这个会议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13期,每期都得到了诸多专家及医生的支持。在今年的会议上,浙江省医学会秘书长骆华伟、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周智林,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张澍教授等国内诸多知名专家莅会,并就这一领域的诸多前沿话题和焦点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学术报告,令与会人员获益匪浅,会议的成效也显而易见。这个会议经过长达13期的坚持,逐渐激活了江浙乃至周边地区心衰及心律失常领域的起搏及介入治疗的学术热潮,无论从适应证的发展还是植入技术,都越来越趋于国内领先及世界水平。据统计,仅2014年,浙江省的植入量就超过了4000例,位居全国第一。”
沈法荣教授还充满信心地说:“我相信,在众多同道的支持下,这个会议一定能够保持一个精致、高品质的专科论坛品质,继续体现指南与实践结合、科研与临床结合的不断创新和提升!”
一次选择实现一种理想
2009年10月22日至25日,由亚太心律学会主办,原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承办的第二届亚太心律学年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本世纪在我国首次举办的心律学领域的国际大会。在这次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中国CRT十周年庆典,会上表彰了3位“CRT十周年突出贡献奖”。沈法荣教授与北京阜外医院的华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德嘉教授一道荣获这一殊荣,而当时在全国也仅有此3名专家获突出贡献奖。
毫无疑问,沈法荣教授是我国慢性心衰领域的权威专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界翘楚,却在2013年5月从省级公立医院跳槽到了民间资本主导的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在当时,很多人对于沈法荣放弃省级公立医院优厚待遇的选择大惑不解,对此他的解释是:“我希望这次选择能够实现我的理想。”
沈法荣教授阐述说:“一直以来,我的从业理想就是把‘医生这件事做得更好,而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在规模与医疗资源发展上,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里作为一家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我可以得到更多资源,打造自己的特色专科。在综合的公立医院里,专科是很难得到特别偏重的;但在绿城医院,我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和科研上,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医学领域,在学术上更进一步。”
谈及他现在担任院长的这家医院,沈法荣教授坦言:“绿城医院一直传承‘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理念,这些文化理念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有良知的医生。”
事实上,一到绿城医院,沈法荣教授就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此他介绍说:“从我来到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以后,包括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内的所有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在这儿都很好地开展起来了,我们也有了新的介入医生团队,同行、患者以及医保机构,对于医院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浙江省第一家最完善的心脏起搏中心是我在浙江医院时一手建立起来的,现在又把完善的起搏器随访管理系统在绿城医院建立起来了。同时,绿城医院作为一家非营利性医院,更注重社会的公益性,为此医院做了大量的慈善救助活动,已经成功救助各类心脏病患者300余名,并在去年6月份成立了‘心基金,持续做好慈善爱心工作。”
作为医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谈及医院未来的发展设想和规划时,沈法荣教授坦言: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的发展方向是“大专科、小综合”。经过努力,目前已经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无论门诊及住院病人、心血管病介入量、心外科手术量都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随着专科团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对于周边省市病人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相当一部分病人都是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同时我们还成功开通了全省一卡通,大大方便了患者就诊及转诊。
沈法荣院长最后说:“我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设想有很多,包括周边大楼的租用和改建、病房的扩大、新技术的引进、基础研究的开展等等,同时我们还将吸引更多致力于心血管病事业的医生加入,让更多的患者得到更方便、更专业的医治。目前这些设想和规划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总而言之,我还是内心希望的那样,要做浙江地区最好的心血管专科医院。”
专家简介
沈法荣,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委,心脏起搏学组副组长;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委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心律失常及心脏起搏。1999年初开展了国内首例心脏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曾参与我国《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南》的撰写及制定工作。近年来主持省卫生厅课题、省科技厅重大专项课题等多项,参与国际及国内临床研究多项;先后获浙江省医学创新奖多项,浙江省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出版专著2本、参编5本。先后被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授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突出贡献奖”,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医师”,被浙江省卫生厅授予首批“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