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小利
摘要: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伟大在于个性的伟大。这种个性,在作品中表现为清香之气、清正之气、清怨之气、清厚之气。而这些“清”气,根植于其深深的乡愁之中。这种乡愁,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对家国的情怀。
关键词:屈辞;清;乡愁
屈原的作品简称屈辞。在屈辞中,我们鲜活地了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及具体的个人是如何被他所深爱的祖国所逼迫所“凌迟”,然而我们无能为力,还好,时光终究不是无情物,它把他的血和泪收集了起来,化成一篇篇伟大的诗歌,深入我们的心灵,震撼我们的人格,让我们民族从此有了屈原的灵性与厚重。伟大,须有绝大的人格精神和绝大的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无以为继,毫无疑问,屈原极其出色地做到了这两点。这种伟大表现为一种气质,包括作品的气质与人格的气质,概括而言,是为“清”,即清的气质。
一、屈原和屈辞的“清”
(一)何渭“清”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1],虽然屈辞之气云蒸霞蔚,但贯穿其中且最主要的是清气,一气呵成之间,循环往复,我们能感受到屈原的喘息声,叹息声与呜咽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许慎《说文解字》:“清,朖也。潋(澄)水之完(貌)。从水青声。”即“清”字的本义为水清,与潋互训。段注云:“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伸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2]“人洁”,即是“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的一种清洁的精神。
屈辞《九歌·大司命》形象地说明了自身的精神气质是“清”: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孟子论圣人独以清许伯夷:伯夷,圣之清者也[3](《孟子·万章章句下》),而屈原冠礼之作《九歌·橘颂》:“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则其“清”甚明也。
又:晋陆云《与兄平原书》之十一:“昔读《楚辞》,意不大爱之,顷日视之,实自清绝滔滔。”[4]陆云也认为《楚辞》的基本元素是清,且用“绝”和“滔滔”夸张了其程度和范围。
又: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变骚》说屈辞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5]而刘勰所标举的文章美的核心概念“风骨”即“风清骨峻”。刘勰认为屈辞“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当然符合他文章的核心,即是说屈辞是风清骨峻的,因而屈辞的“气往烁古”的“气”是为清气。由是观之,我们可以讲,屈原和他的作品可以用“清”概括之。
(二)清气的来源
1.血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5](《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样看来,在血缘关系上,屈原是楚王同姓的宗亲,同是楚国王室的后裔,王室的“熊”和屈原的“屈”都是氏,实际他们都姓芈。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屈原,当然会由此油然生出一股“清”之气,尽心尽力地为了楚国奉献一生。
2.家族
屈瑕,在楚武王时做“莫傲”之官,公元前701年率领楚军大败郧师,破坏了诸侯国联合伐楚的图谋。
屈完,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盟军攻伐楚国,屈完一面率军布阵,一面去面见齐桓公,以出色的外交手段与齐罢兵言和,这就是著名的“盟召陵”事件。
屈匄,楚怀王朝做过大将军,蓝田之战与秦军激战,兵败不降,壮烈牺牲。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屈氏家族不仅在历朝担任重要的官职,而且有为国家牺牲自我的家国传统。这些屈氏先祖光辉事迹,是屈氏一脉相承的,这些对于天赋秉性极高的屈原来说,肯定是早已在灵魂深处扎下了根的,而且深刻影响着他的人生信念,埋下了乡愁的种子。
3.天赋气质与自身教育
“诗,乾坤之清气也,作诗者非钟夫清气弗能为也,诗者非得乎天地之清气,则无以极其妙”,[7]屈原便具有这样的先天禀赋,他出生高贵:帝高阳之苗裔,(《离骚》下同)又生辰吉利: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不仅有着先天的禀赋: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而且不断在学业上思想上自修自己:又重之以惰能。
屈原“博闻强识”,熟读《诗》、《书》等典籍及楚国文献,从小就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他“乘天地之正,而驭六气之变”,故“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九章·橘颂》云:“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自喻才德如橘树,花叶以喻文艺,文章喻实德之发于经纬,宜修以喻己之修为”,[8]诗人借橘自明,不难看出其天赋气质与良好自身教育。
二、清的表现
(一)清香之气
展开楚辞,一股清香之气便扑面而来,馨人腑肺,沁人心脾,确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那些花草,如“被薜荔兮带女萝”、“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石磊磊兮葛蔓蔓”、“饮石泉兮阴松柏”(《九歌·山鬼》),其中的薜荔、女萝辛夷,桂,石兰、杜衡、葛蔓等一系列香草的清香,真是“芳菲菲兮袭予”,还有在《九歌》其他篇章和《离骚》中,如紫荆,芙蓉,蕙茝,江离,申椒,白芷,秋兰,荪桡,等等一系列的名称,不胜枚举,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美不胜收,心醉神迷,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清香之气不仅仅体现在花草上(嗅觉上),还体现在如“水”上(视觉上):
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九歌·湘君》)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离骚》)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
这些长满芳草的芳汀水岸,皆岸芷汀兰,郁郁菁菁,品读这些诗句,我们能感觉到它们是如此清香,如此清澈,如此清洁,如此清烟迷蒙,恍若仙境,恍若桃源。
还有那些山,“若有人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九歌·山鬼》),那些室,“辛夷楣兮药房”;诗人身上,也是“置济荷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这些清香之诗,几乎每一篇章都能调动我们想象思维中的嗅觉,每一篇章都那么秀色可餐,令人陶醉。这是作品的清香,也是作者人格的清香。endprint
屈原的这些原生态的歌诗,唤醒了我们原生态的真善美的人性,我们被包裹在这些浪漫而清香的氛围里面,我们就要被感化,就要被净化,就要被羽化,肉体渐渐消融,只剩下灵魂端然伫立于云之际与天地与屈原对唔,同呼吸而共旋踵。
(二)清白之气
屈原的诗篇弥漫着清清淡淡的芳菲,但他没有沉醉在这清香之中,而是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屈原是清白的,要保持自己与生俱来的皓皓之白,绝不同流合污,绝不让出一寸土地,他就是如此认真,如此决绝,如此偏激,如此清白!
屈原一再强调自己的清白:“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他将自己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他把他的爱和恨赤裸裸让别人看,让别人知道他是怎样的愤怒,是怎样的痛苦,以及是怎样的形而上的悲哀!一点也不避让,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
然而一个内心极其清白极其高贵的人在一个极其不清白的世道和极其不道德的国家是何等的痛!所以他要招魂,《招魂》这篇著作,有人说他招的是楚怀王的魂,有人说是宋玉招屈原的魂,我认为,是屈原不仅是为怀王招魂,也是为楚国招魂,为自己的理想招魂,他希望楚国再像以前那样“两美其必合”(明君贤臣),那样“众芳所在”,那样“纵则楚王”,因他的清白,他的潜意识,他的一切,早已与楚国容为了一体。
(三)清正之气
清正之气表现在两方面:
名与字。屈原,名平,“平”是天的象征,“原”是地的象征,屈原是以天、地为效法的对象,以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用作品来说,是“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君”(《离骚》),“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宇宙间唯天最公平清正,所以可以法则,因而名“正则”;唯地最广平无私,她把自己的一切公平地分给每一个生灵,因而字“灵均”。
爱与恨。“天地间唯正气不挠,故清气不浑”[9]前文提到,他在《离骚》中一再强调自己的血统是楚国先王的血统,是纯正的楚国根基,是与楚共命运的,同生死的,他是帝高阳的苗裔,楚国就是自己的家乡,四夷虎视眈眈,哪能朝楚暮秦,引狼入室?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家园的衰败和家人的颓废而离家出走,甚至帮助他人来侵占自己的家园?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屈原《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又《离骚》: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又《九章·昔往日》: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梁启超日,屈原具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热烈的感情,(《屈原研究》)极高寒的理想,源于他的爱,极热烈的感情,源于他的恨。而爱与恨,则源于屈原人格的清正之气,“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10](《论语》)
(四)清怨之气
《九章·惜诵》中,屈原明确提到“发愤以抒情”,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11]可以说,清怨之气主要体现在两重关系中,“信而见疑”,是君臣关系,“忠而被谤”,是同僚关系。
1.君臣关系
怀王如花,屈原如水。只是,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凄绝而悲壮的美,也是无可奈何的美。在屈原看来,楚王是楚国的象征,所以他对楚王的“爱情”也是对楚国的“爱情”。他执着地守护着自己一生唯一的初恋也是热恋的爱情,并把它变成了绝恋——千古绝恋。
爱情,简单也难。爱,其实很简单,只是情太难。因为爱,可以是短暂的,而情,必须是长久的。屈原因此情不自禁,情不自已,因此“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因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注定要成为我们的痛,故而,读《九章》与《离骚》,令人涕泣,大哭大痛。读《九歌》与《渔父》,令人掩泣,隐隐作痛;一种大痛,决绝,一种小痛,持久。这两种痛交杂着,至情至性。屈原本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文采纵横,诗意斐然,浪漫,敏感而多情,;但现实却把他投到《九章》的现实:炼狱之火,死去活来,怨恨,愤怒而无奈。他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中。一个内心极其纯洁的诗人偏偏陷入最污浊的泥淖,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却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大凡这类天才,皆至情至性伤心人也,他们能细微敏感于外之细微变化,先天下之伤而伤,故而伤得早,伤得深,伤得久,伤得疼。
怀王虽是个昏聩的君王,但他是楚国的象征。他后来之所以那么排斥屈原,前人谈了许多,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怀王的争强好胜虚荣心作祟(否则他就不会在丹阳之败后不顾国情与实力而倾全国之力去讨伐秦国,结果蓝田之战大败而归,楚国因此一蹶不振),他极力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是个明君,证明自己不是你屈原想得那么差,难道没有你屈原寡人就是昏君庸主,就会丧权辱国,身死国灭不成?然而他错了,历史证明,对于一个国君来说,能听进直言忠言便有十足的面子,便是明君圣主。
但怀王同时也是个敢于承认错误的君王,一个有血性的君王,故而屈原才一次次的对他抱着希望。然而正是在楚怀王出尔反尔的反复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盾而有他”),屈原的命运因此一次次地颠沛造次流离,他能无怨乎?
2.同僚关系
司马迁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12]屈原的文学形式,较之于《诗经》,其篇幅与情感,真是“淫”(过分)了,真是“乱”了。然而,对于邪恶,他岂止是怨?简直是怒发冲冠,大发雷霆!这种怨,这种怒,发源于其正道直行的人格精神,不是一己之私怨,而是国家的大怨,他一心一意为楚国,但群小奸邪如上官大夫,斳尚,子兰之流,他们的心智渺小得只见自己的欲望,根本不会考虑自己的祖国自宣威盛世以来走的下坡路的国情,无视商鞅变法以来超级大国秦国已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横扫六合并吞八荒之心,反而为了自己那一点点私欲,扼杀了我们这位伟大卓绝的天才!孤伟自绝,四寂依然!endprint
生命,原本等重,因之生命的重量,在于背负的重量。屈原的重量,就在于他背负的重量。他背负的是楚国的利益,为的是楚国能一统天下,他心里装的是人民,“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九章·哀郢》),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本是谐和欢快的时节,但百姓却因为国都被秦所攻破而不得不背井离乡,离散东迁,王夫之云“以乐写哀,倍增其哀”,此之渭乎?
相对于屈原生气勃勃的“生气”,楚国则显得死气,死气沉沉。屈原纵是少年得志几多狂,但他的一腔热血,誓要洒在楚国的土地上。物不平则鸣,屈原脾气极坏,“我心如冰剑如雪,不能刺谗夫使我心腐剑锋折”!在这两重关系中皆不得志,当然他要怨,怨不可遏!
(五)清厚之气
对于君王和同僚的“疑”与“谤”,屈原且爱且恨,但当可奈何?他只能扣寂寞而求知音,于是我们看见了屈原上下求索的不朽的身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回荡世界的最强音。因此,他的气质中还具有极其厚重的清厚之气。这种清厚之气,主要体现在他的一系列“问”中。
1.问人
《离骚》中,他哀高丘之无女,于是下界“求女”,但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求宓妃,未成,因其傲慢而过于无礼:“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第二次求有贼佚女,亦未成,因无妥当之人传递言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失望之际,想到有虞之二姚,然而“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因而放弃。屈原深知知音之难求,故而带着满腔的疑问去扣问人与天地。
问自己,“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自己确实是清白的,是自反而缩的,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所以他接着问人:
他问姐姐女委,但姐姐骂他,要他屈服,日: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妖乎羽之野。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他问太卜郑詹尹,一连问了十九个大问题,但郑詹尹很有分寸地三缄其口,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
他问渔父,但渔父唱了一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来讽喻他。
他问灵氛,灵氛占卜让他远走他乡: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2.问天
他问人无果,故转而问天,这体现在他另一篇伟大的作品:《天问》。
《天问》中,屈原向苍天叩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鲁迅在《摩罗诗力》中说,“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13]他的《天问》如同大海掀起的巨大问号,直指苍穹。只是,“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天”也回答不了他“天”大的问题,“天”大的委屈,“天”大的不幸,“天”大的痛苦,故天报以他的也只能是永恒的沉默。
“唯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谁可与玩斯遗芳兮,长向风而抒情”(《远游》)
谁,谁可与我同赏芳华?我只长向风雨,抒我情怀!
山川寂寥,万籁寂寥,天地寂寥,仅闻屈子一人之声叩问天地,这回音,在天地回荡,在古今回荡,在时空回荡,这是何等的寂寞?何等杳不可及一往不复的寂寞?
屈子怨何深!
《天问》从遂古之初到百物之琐,包揽宇宙历史人生文化,洋洋洒洒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的张力与厚重感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清厚之气,实在是清且极其厚重的。
以上,我们简单分析了屈原的四重“清”的气质,即清香之气,清白与清正之气,清怨之气,清厚之气。这四重清的气质,融合贯通,相与为一,共同体现了屈原伟大的人格精神。而屈原的这些清的气质,又统一于他一往不复的深深的乡愁中。
三、清气的结果:深深的乡愁
对于屈原最后自沉汨罗,前人有不少理解,如司马迁:“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责怪屈原不远走他国,而弄得自己自沉汨罗。我以为,屈原这样选择,是和他自身的清的气质是分不开的,正是这些清气凝结而成的乡愁,让他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生命的形而上的追求以及对自己灵魂的忠诚,于是他缠绵于深深的乡愁不能自拔,有路可走卒归无路可走而以身殉国。这种乡愁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的情怀。
(一)对故乡的思念
身在故乡的乡愁,远比远离故乡的乡愁浓烈。屈原在故乡游荡,故乡杂草丛生,因而他要除草;国魂飘散,因而他要招魂。他被深深的乡愁压得喘不过气来,加之同乡的人又阻止他回故乡,还要将他驱逐,但他又不愿远走他乡,深入骨髓的乡愁早已渗入进他的基因,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细胞!这是父母之邦啊,“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之,何日夜而忘之”!(《九章·涉江》)
《招魂》中,屈原要魂灵归来,东南西北上下六方有“六恶”,因为“天地四方,多贼奸些”,继而屈原写到魂灵应该回到有“六美”的故居(楚国),屈原通过对比的手法,“内崇楚国之美,外陈四方之恶”,例举了大量美好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宏大而清美的意境,如果说在《招魂》的前面,屈原还在抑制积蓄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那么《招魂》的最后,屈原便是难以抑制了,一任一腔对家国思念的情感喷涌而出: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
《招魂》中的意象与文化,既是对楚国风土人情的思念,也是对楚国历史文化的怀念,既是屈原对楚国伟大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是屈原乡愁的深层体现。《招魂》,集中表达了屈原对故乡秾挚的情感。
(二)对家国的情怀
1.美政
圣人之道,是为故乡。屈原以清白清正的至善至美的贤臣自居,“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下同)他的美政理想,就是明君贤臣的“两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昔三后之纯粹兮,故众芳之所在。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他曾借灵氛之口鼓励自己,“两美其必合兮,孰求美而释女”,他和孔子一样认定,“政者,正也”,所以他在狂狷和求美的道路上绝不浅尝辄止,他追求的是至善至美。他追求的不是政治的诗人,而是诗人的政治。endprint
然而天真的屈子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往往只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因此屈子感到“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因此是他自己构造了一个家园,把一腔乡愁放在他所构造的家园中,而又在这个家园中寻求他的“至善至美”的美政理想。故此,屈子只能怀着永恒的乡愁去寻找家园。
2.以身殉国
《离骚》中,屈子用反证法证明了自己对楚国的感情与乡愁。他在诗中通过两种极端的方式,一为诀别楚国,一丝感情都不要,二为殉道楚国,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前一种方式他在《离骚》的结尾中,他用写意的浪漫主义笔法,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世界: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逶迤,抑制而弥节兮,神高驰之渺渺,他似乎已经得到了解脱,然而,“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上升到天空后,他忽然看见了自己的故土,车夫哭了,老马的马蹄子也都卷起来,不愿再往前走了。这是离骚中抒情的最高潮,昔人有言,“读离骚而不下涕者,必不情”,然我每读至此,皆欲哭无泪,我独无情哉?
乱日: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留,为在楚国实现美政,为的是兴楚;去,为不得已而至他国实现美政,为的是个人抱负。显然,屈原要实现的是楚国美政,而非个人美政,由此,我们知道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同美政理想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故而屈原不会远走而游宦他国。
屈原《渔父》云:“众人皆醉我独醒”,但我总觉得,是众人皆醒他独醉,只是,他醉心于他的祖国,所以屈原的前一种选择(即离开楚国而游宦他国)已不能再继续下去,想象下去,因而只能选择后一种方式——殉道楚国——这是屈原乡愁的极致。
四、结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法国思想家蒙田讲过一句很好的话:哲学就是学会死!
屈原便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最美的死亡的姿势!
遥想屈子,伫立江畔,香草绕剑,环佩鸣泉,他满目疮痍地看着他所深深眷念着的楚国,眼睛早已湿润如杏花春雨的江南。他的温情,他的柔情,他的真情,让人心醉,也让人心碎。他的每一首诗,都是无限深情旷远绵渺的大诗,浸透了诗人无尽的爱恋,无尽的牵挂,无尽的乡愁。是的,屈子,不仅是让人景行行止的仰止高山,也是香远益清的潺谖流水啊。
公元前287年五月初五(这一天注定要成为我们心中的痛),这位艰苦卓绝的伟大天才,终于绝望了,绝望于早该绝望的楚国,他已经不胜乡愁了,他带着对楚国的无限惋惜,疲倦与留恋,把自己交给了汨罗那一江清水的流动与轻盈,他,成诗而去了。从此,这位伟大的“清”的乡愁的诗人,成了我们民族的乡愁。“质本洁来还洁去”,他始于清,终于清,生得清正,死得清洁,他至死都是一个诗人,是的,一个诗人,一个“清”的诗人,一个伟大的“清”的诗人,一个背负着家国的伟大的“清”的诗人!
[参考文献]
[1]曹丕.汉魏诗文选[M]中华书局,2010年第一版,第89页.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310页.
[3]孟子.孟子集注[M]中华书局,2012年第一版,第101页.
[4]陆云.陆云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45页.
[5]范文澜.文心雕龙集解[M]中华书局,2010年第一版,第148页.
[6]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1991,第250页.
[7]史承谦.青梅轩诗话[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第一版,第21页.
[8]蒋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23页.
[9]王逸.楚辞章句[M]中华书局,2001,第208页.
[10]林景熙.林景熙诗集校注卷五[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第201页.
[11]杨伯峻.论语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2009,第211页.
[12]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第952页.
[13]司马迁.史记[M]岳麓书社,1991年第一版,第250页.endprint